在中国历史上,宋王朝以“极贫极弱”的面貌存在了320年。所谓极贫,是宋王朝的国库空虚,百姓却非常富足;所谓极弱,是宋王朝虽然有着浩大的陆军,却始终被辽国与金国欺负的痛不欲生。但这个王朝又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昌盛的一个朝代,更是一个士大夫如处天堂的朝代。而这一“文盛武衰”的状况是如何产生的呢?只因为一个饭局。这个饭局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杯酒释兵权”。
自古以来,皇帝这个工作很难做好。中国几百多个帝王,真正让后人点头称是的没有几个。皇帝除了要应付大量繁杂的天下事务外,还要时刻担心自己的工作是否能保住,他们每天都活在战战兢兢中,所以我十分佩服皇帝,他们的心理素质都相当的好。
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刚工作的第二年初,就遇到了一件他时刻提在心口的事。一天,他坐着轿子在京城里察看民情,正在专心走路时,“嗖”的一声,一支箭射中了他的轿子,由于用力过猛,箭身还颤个不停,离他脑顶只有六寸。轿子外的侍卫哇哇大叫,抽刀、后退、紧张地围住轿子。
赵匡胤却走出轿子,站在侍卫包围圈里,当众就把上衣脱了,大声叫道:“再来,再来。”
刺客不是傻子,见一击未中,早就跑了,赵匡胤在那里扯着嗓子喊了半天,不见任何动静,就在众示威劝说下,上轿子打道回宫了。
第二天,他依旧跑出来,察看民情。这样几天下来,他身边的供奉官翟守珣不愿意了。他对赵匡胤说:“大家都知道您天下是怎么来的,来的太容易,您就不懂得好好珍惜?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如何是好?”
赵匡胤在轿子里面探出头来,笑道:“我这个人最信的就是命,你看以前的帝王,怎么就是帝王了呢?因有天命。天下的东西是你的就是你的,谁也夺不去。若不是你的,你无论如何都保不住。以前周世宗在时,见有肥头大耳的将士,就杀掉,可我耳朵也很大,脑袋也很肥,并且经常跟他在一起,也没有遭到迫害,这说明我是天命所归,刺客的竹签(箭)能奈我何啊!”
翟守珣听了这篇唯心主义学说,虽然知道是错的,但找不到进行反驳的入口,只好闷声走路。赵匡胤很高兴,他以为大家都信他的鬼话了。这件事不久后,他又带了几个人穿了便装,来到了他谋士赵普的家。
赵普吓了一跳,赶紧让进去,大门先锁,二门又关,领他进入厅中,才慌忙下拜。赵匡胤微微一笑,赵普可就说上话了。他说,“您身为皇帝,与从前不一样了。不可随意出入,万一有个好歹,如何是好?”
赵匡胤笑道:“我这个人最信命了,若是有人按照命运的安排可做皇帝,那就来杀我好了。”
赵普认为皇上在扯淡,就深入劝道:“您真是豁达的很,我觉得您虽然是皇上,但天下人未必都服你。天下百姓有谁不服你,我倒不太清楚。可就在您身边的那些典兵诸将帅,您就对他们放心吗?万一,他们乘您出巡,请个杀手把你干掉,为时已晚了。”
赵匡胤一面听着话,一面就喝上了酒,“你是指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吗?哈哈,他们都是朕的好兄弟,怎么可能对付我,你想太多了吧。”
赵普见不是路,就转换思路:“臣也觉得从他们面相看,是忠诚可靠之人。但这些人虽然武功不错,可管理能力不行。一旦,他们不能管理好自己的部下,部下们逼他做皇帝,您说,他们该怎么办?”
赵匡胤一听,险些没把酒杯掉了,连连点头,他想到了自己。自己就是一面镜子,应该时刻照一下。可他的确又有不得已的苦衷,因为当时国家初定,人心是否归向,他心里没底,所以才经常出外察访,了解一下,自己如何做皇帝,怎么为百姓做事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他把这想法一说,赵普信心十足地说道:“不需要这样,您只需把军权收到怀里,自然太平无事了。”
赵匡胤陷入沉思,一面沉思,一面喝酒,直到喝的晕头转向,才想到回宫。
赵匡胤不得不沉思。
赵普的话就像是一根针刺进了他的左脑,勾起了他的回忆。时间是959年,中国历史上后周的最后一年。离那场饭局还有两年的时间,此时,赵匡胤还没有理由和资格摆那场饭局,因为这一年,他不过是后周王朝的一个殿前都点检。
后周的第二任皇帝柴荣在北征辽国时,得了一场病。病得非常严重,回到祖国后,就躺在床上不上班了。人一病就分外敏感,当听说“点检作天子”这个预言时,他立即将都检点张永德的官职给免了。人一病大脑就混乱,他看着张永德的肥头大耳觉得很有皇帝相,可赵匡胤也是肥头大耳,他却不觉得。张永德被免掉后,赵匡胤被提了上来。
柴荣的病一直就不好,祖国需要一个接班人,他只好立了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为太子。一个七岁的孩子懂什么,柴荣当然明白这一点,但又没有任何办法。不久,柴荣一命呜呼,赵匡胤的光荣与梦想来了。
七岁的小皇帝登基的第一天,就在龙椅上又哭又闹。大臣们在下面束手无策,只能听着他哭,看着他闹。小皇帝的母亲在柴荣还没有死时就已经先去黄泉问路了,如今的太后是柴荣的小姨子,年龄也不大。赵匡胤忽然就想到了“孤儿寡母”这四个字。
元旦过后不久,后周王朝的镇、定二州节度使飞报京都,原来是北汉皇帝刘钧约了辽兵一起想要来中原旅游。小皇帝正在皇宫里玩呢,太后闻报,急忙召来宰相范质等商议。范质就推荐了赵匡胤,此人对都检点赵匡胤的评价是“忠勇绝伦”四个字。
似乎是为了给赵匡胤几个帮手,他又推荐副都点检慕容延钊为先锋。最后,命各镇将会集北征,都归赵匡胤调遣。
赵匡胤得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地要跳起来,他立即召集好兄弟们,包括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张光翰、赵彦徽等,率领着军队奔赴所谓的前线。
赵匡胤率领大军,按驿前进,到了我们如雷贯耳的陈桥驿时,天色已晚,赵匡胤一点都不着急北汉和辽兵到哪里了,下令各军就驿下营,先睡上一晚,至于是否准备第二天上路,历史没有记载。
这天晚上,事情就发生了。历史是这样记载的:前部有散指挥使苗训,在营外站着仰头看天。赵匡胤的一个亲信楚昭辅走过来,看到他,就问道:“苗先生!你在此望什么?”
苗训不语,继续看天。天已经黑了,满天星斗。楚昭辅知道苗训是个术士,能观天象,是一个合格的气象预报员。但古代的气象预报员还担负着预报国家灾祥的任务。
看了一会天,苗训就看问他的人,见是楚昭辅,便用手指着西边道:“你不见太阳下面,还有一太阳么?”
这简直是扯淡。略懂天文的人就知道,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太阳了。可苗先生却看到了太阳。楚昭辅见他说的慎重,提起十二分精神向那边看。活见鬼的是,他也看到了太阳下还有一个太阳。据他后来说,那两个太阳互相摩荡,熔成一片黑光。忽而一日沉没,忽而一日独现出阳光,格外明朗,两个太阳旁还有紫云环绕。
他就问苗训道:“这说明了什么?”
苗训道:“你是点检亲信,我就跟你实说了吧,这就是天命,先没的太阳,应验在周,后现的是应验在点检身上了。”
楚昭辅立即就把这件事传了出去,顿时一传十,十传百,军中都诧为异征。此时,都指挥领江宁节度事高怀德,首先倡议道:“咱们现在的皇帝小孩子,懂得什么呢?我们即使用出吃奶的力气,他又如何知晓。倒不如应天顺人,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他看着将领们:“大家以为何如?”
众将没有一个认为“不何如”的,都应声道:“您所言甚当,我等就依计速行。”
当时,在场的人有赵匡胤的亲弟弟赵光义,还有一位是大家最熟悉的赵谱。据诸多历史资料拼凑在一起给我的答案是,这两人是主谋。而我们上面所说的那个望天的故事要么是史官在胡说,要么就是赵氏兄弟后来胡编的。
一种阴谋之所以能实施,是因为计划周密。我们现在已不得而知赵光义和赵谱计划的细节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一方面,他们指使人喊出拥立赵匡胤的口号,另一方面,为了让阴谋看上去天衣无缝,他们又指使人指出他们故意留下的破绽。这个破绽就是:被拥戴的人是否同意。
都押衙李处耘很可能就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他说:“这件事得禀明点检,方可照行,但是点检未必肯依,好在点检亲弟赵匡义也在军中,且先与他说明底细,令他跟点检说清楚,此事才可成功。”
于是,众人就跑到赵光义那里,赵光义先是大吃一惊(这是为以后事不成而推卸责任),然后说,我来不了这事,咱们得找赵书记商议。
这个赵书记就是赵谱。赵谱接见众人,也装蒜:“此事不妥!”
众将答道:“妥!”
赵谱就说:“是啊,如今是主少国危,如何定众?咱们点检威望素著,中外归心,一入汴京,即可正位,乘今夜安排停当,明晨便可行事。”
于是,这群人还没有等到天亮,就跑进赵匡胤的营帐,把昨天晚上喝得人事不知的未来皇帝扶住,又把一件早已经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
赵匡胤昨天晚上根本就没有喝多,早上更是清醒如常,但他装蒜:“众人大罪啊!如果真要这样做,你们必须要听我的。”
众将当然听他的,不然为什么要拥戴他为皇帝。于是,赵匡胤整顿军队,又杀回了后周的都城。
这就是历史上具备了传奇色彩的“陈桥兵变”。不久,赵匡胤就让后周的小皇帝和他母亲滚蛋,自己当了皇帝,国号为宋。
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宋朝来路不明,又来得太容易。整个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更替,只有宋朝是兵不血刃建立的。这并非是因为赵匡胤有好生之德,而的确是因为后周早已经是赵匡胤的囊中之物了。
他掌握着后周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并且蓄谋已久,他能刀不沾血地进入后周的都城,完全是靠着强大的武装。而当他成为皇帝后,这一强大的武装又成了他的心腹之患。
为了解除这一心腹大患,更是因为赵普总在他耳边危言耸听,赵匡胤决定,请大家吃个饭,沟通一下。也不知道喝了几巡,赵匡胤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慢慢地端起一杯酒,先让大家干了,他自己只喝了半杯。看着大家的红通通的脸,他说道:“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做上皇帝。以前,我总认为当皇帝是件很快乐的事。可是现在,我却觉得还是当军队司令好。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面面相觑,不知道皇上是不是喝多了。就问是什么缘故。赵匡胤就很有感慨地说道:“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人半醉半醒,琢磨了半天,听出来了。大家一起发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赵匡胤把脑袋连摇三摇说:“你们几位我是信得过的?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回想起了一年前,他们把黄袍加在面前这个皇帝身上的事。世事洞明的学问让他们感到似乎大祸临头了,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明路。”
赵匡胤沉思一会,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真是天才,想得太周到了!”
酒席一散,大家都回家写辞职报告。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封信,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赵匡胤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了。
这就是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那场饭局,书面语称为“杯酒释兵权”。但这并不是最终版本,过了一段时期,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赵匡胤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对他们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
有节度使马上就听出来了,立即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