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乱五代:五代史的另类解读
5054100000020

第20章 读书人一声长叹(1)

敬翔:变了味道的知识分子

后梁第一位宰相敬翔的老婆是皇帝朱温赏赐给他的,这位老婆本是朱温的女人,嫁给敬翔后大概由于惯性,还是去朱温处与其同睡。敬翔虽然是个书生,有仁弱的外表与内心,但就这样当乌龟,他还是忍受不了。

他跟这位总在朱温那里睡觉的老婆说,你既然是我的人,就应该知道嫁鸡随鸡的道理。如果你不知道,我现在就教你。如果你知道,请你改正你的所作所为。

这位妇人非但没生气,反而还冷笑两声,跟敬宰相说,“你可知你是我的第几个男人?”

敬翔想不到这位女子还是人中之凤,大惊,急忙摇头,以示不知。

妇人又冷笑两声道:“我第一位夫君本是黄巢手下大将尚让,第二个夫君乃大唐忠臣时傅,第三个男人乃你的主子。看看这三位人中豪杰,你能比上哪一个,如果你觉得我给你戴错了帽子,那我去跟你主子说,我们从此散了吧。”

敬翔大为惊慌,急忙向此女子请罪。

有人会说,因为给敬翔戴绿帽子的人是朱温,所以,他很害怕老婆把自己心怀怨恨的事情讲给朱温听。事实上,从这位敬宰相一出场,就知道,他是一个在那五代那种大环境下不得不自发地改变味道的知识分子。

敬翔年轻时曾到唐都长安考进士,但没有考中。就在这一年,黄巢领兵进入长安。长安变成了地狱,敬翔就从长安跑了出来,投奔到在大梁为朱温效力的观察使王发那里。

王发是他的同乡,但绝不是他的天使。虽然可以给他两顿饭吃,去不能让他飞黄腾达。敬翔当然不是吃软饭的,他发挥自己的特长,给军中人士代写书信,偶尔有将领要向上级报告一些情况,也找敬翔帮忙。开始时,敬翔写完的文字还要跟对方解释一回。这些武夫们对“之乎者也”虽然谈不上深恶痛绝,但肯定是不喜欢的。

为了省掉这一道“解释”的程序,敬翔干脆把他们要向上报告的文字用“大白话”写了出来。偶尔还会有一警句,但据现在来看,这种警句根本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是乡野村夫才引以为荣的“书面语”。军中人的相互传颂让敬翔的名字在大梁城响亮一时。

身为大梁最高指挥官的朱温自然也知道了军中有这么一个人,并且也看过他代写的报告,很合自己的口味。

有一次,观察使王发汇报完工作正要出去,朱温叫住他,说,听说写东西很不错的敬翔是你朋友?

王发说,是的。

朱温说,你把他叫来,我想见见他。

敬翔被老乡带到了朱温面前,朱温劈头就问,“《春秋》里都写了什么玩意?”

敬翔想了一想,才回答,“诸侯打仗的事。”

朱温一听是打仗的事,来了兴趣,“那么它上面所记的用兵之法,我现在能用吗?”

敬翔回答:“打仗本就是出奇才能制胜,《春秋》上面的用兵之法早就不适用了。”

朱温大喜,因为他最讨厌书生谈古,如今居然书生认为古的东西不好,这真是找到知音了。

他立即让敬翔留在自己身边,给了一个武职。敬翔摇头,认为武职并不适合自己,况且自己也不喜欢,请给一个文官衔。

朱温答应了,任命其为馆驿巡官,让他专门掌管奏章檄书。

从这以后,敬翔开始了他的“辅佐事业”。

不久后,朱温奉命讨伐蔡州的秦宗权。敬翔显示出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常为朱温出主意,最终,朱温在他的谋划下,将秦宗权打败。

在这之后,敬翔跟随朱温四处平叛,当朱温领四镇,为宣武节度使的时候,朱温已经离不开敬翔了。

每个时代都有人才,但未必每个人才都能得到在上者的赏识,敬翔之所以能得到朱温的赏识,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一个变了味道的知识分子的“狡猾”。

首先,朱温是一个狡诈的人。你把所有忠诚拿出来也未必能让他相信你。狡猾的人通常都让人摸不着头脑,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并且,因为对自己的不自信,所以经常猜疑众将,动辄斥骂滥杀,文武群臣对他都很畏惧。

敬翔做事不与人同,文雅一点来讲就是机警多智,难听一点来讲就是会看人脸色。比如,为了维护一个暴发户的自尊,他极少在众人面前向朱温进谏。敬翔常常会注意观察朱温的言谈举止和表情的微小变化,凭此就能揣透其心思。

朱温杀人跟屠夫杀猪没什么分别,他手下的谋臣虽然不多,但绝对不少。等他登基称帝后只剩了那么几个,这里面就有敬翔。

敬翔可不履行“文臣死谏”的愚蠢规矩,如果朱温所做之事并不正确,敬翔就因势利导,予以暗示提醒。两个人就像多年在一起的两口子,心有灵犀了。

他刚做朱温幕僚的时候,朱温极想扩大自己的势力,但常常苦于兵力不足而无所作为。想出去征兵又怕各地的军阀阻挠。敬翔给他出计道:“您如果要图大业,难免要和四邻有所冲突,与其固守不如立即出击,可以让您的部下将士假装叛变而投向敌方,然后您再奏明圣上以及四周诸侯,以袭击镇压叛徒为名,击溃敌方。”

朱温大喜,照计行事,果然大有收获,不但小胜敌手,更主要的是每次都能借机招兵扩军达十倍之多,朱温的兵力逐渐得以扩大。

当朱温领四镇,想要再向上爬时,由于在他前面没有榜样,他不知道自己想要当天子的想法是否合适,就编了个梦。

说自己梦到几个和尚来揪住他去了一个地方,那个地方从上到下都是黄色,几个和尚对他大呼小叫,并且还一脚把他踹醒了。他找来所有部下,将此梦说了一遍,并且用眼神告诉部下,相信这个梦。

敬翔睁着眼睛想了半天,看了看朱温,很自信又很镇定地说:“您这是要当皇帝了。”

朱温一听,很高兴,对敬翔更是器重了。朱温称帝后,更是对敬翔备加重用,他将昔日唐朝的枢密院改为崇政院,任命敬翔为知枢密院事。知院事一职甚至比宰相职权更重,可以先和皇帝议事于禁中,然后再向宰相宣旨施行。

敬翔受此重任后,更是勤于政务,内外事务无不用心。据他后来讲,自己大半辈子都是把马背当成床的。

敬翔跟随朱温前后共三十年,从军作战运筹帷幄,昼夜谋划。他本以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将来会得到朱家所有人的报答。可惜,朱温死后,朱家两个皇帝再未重用过他。

在朱温病重时,将敬翔召到床前委托后事,让敬翔将朱友圭逐出京城,出外任刺史,朱友圭便发动兵变,杀死父亲朱温,自立为帝。朱友圭对敬翔非常危忌,虽然以李振代替他任崇政院长官,但为了使群臣与他合作,还是任命很有威望的敬翔为宰相,敬翔表面上接受任命,但经常称病在家,与朱友圭保持距离。

等到梁末帝朱友贞上台之后,也未重用敬翔,而是宠信赵岩等人,敬翔受到这些权臣的排挤,终日郁闷不乐。这个时候的他,很想念朱温,也想念朱温在时后梁的鼎盛。

当朱友贞把后梁折腾的实在不象话时,他还是出面了。他跟这位饭桶皇帝说:“国家连年派将士出征,但疆土却日渐削减,这不只是因为兵骄将怯,还因为调兵遣将不得其法。陛下平日深居宫内,和您商议国家大事的都是些左右的随从,这又怎么能料敌制胜呢?先皇在世之时,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大半领土,虽然也亲率虎臣骁将连年征讨,也不能扫灭河东的劲敌李克用父子。现在敌人的兵马已迫近郓州,陛下却没有像先皇那样亲征杀敌,这是臣没有及时奏明的第一件事。此外,臣还听说李亚子(存勖)自从戴孝出征以来,已经十年之久,每次攻城列阵,总是身先士卒,冒着箭石冲锋。昨天听说进攻杨刘的时候,他也是先背薪渡水,一鼓作气而破城池。陛下不比他差,儒雅而有风度,但却没有亲征退敌,反而让贺瑰之流的将领与之抗衡,寄托驱逐敌寇的愿望,这很难如愿。这是臣失职没有及时奏明的第二件事。现在陛下应该亲征,同时向黎民百姓老臣宿将询问破敌良策。否则,大患难除,臣虽然愚笨胆怯,但受国恩很深,如果陛下缺少将才,臣恳请去前线为国效死力!”

这段发自肺腑的话,并没有能感动朱友贞,相反,朱友贞还觉得敬翔这是因为不受重要而发牢骚。朱友贞对文人并没有好感,敬翔也不是朱友贞心目中的文人。

两个人谁都不理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李存勖兵临城下时,朱友贞叫来敬翔,这个时候,他居然问一位知识分子退敌之计:“朕以前总是忽视爱卿的逆耳忠言,以致有了今天这种残局,国事紧急,爱卿就不要发牢骚了,请问朕现在该怎么办啊?”

敬翔苦笑,说:“一切事情都是陛下做出来的,您上完茅房,却让别人擦屁股。别说别人没有这个本事,就是有,谁愿意呢?”

不久,李存勖攻进后梁都城,敬翔全家自杀。临死前,他向一位准备去投降李存勖的知识分子说:“你不配做读书人。”

这位知识分子不做就不做,真的去投降了。

在五代史上,敬翔与朱温可以算作是君臣际会的楷模。但这种楷模在后来的五十多年里再也没有出现过。因为,敬翔敢死;因为他能以一种近乎“小人”的思维揣摩朱温的心思,所以他能永远地活着,还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知识分子。

随大流,并不代表你没思想,但你肯定牺牲了一些东西。敬翔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牺牲的是知识分子的傲骨,还有一成不变的思维。

喜欢做诗的节度使

五代时期魏博的牙军本是安禄山部下所创,当初,他以魏博节度使的身份随安禄山反叛,为前驱,陷河洛。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后,田承嗣急忙投降唐朝。那个时候,唐朝对叛乱分子真是格外开恩,所以,田承嗣的过去就一笔勾销,他坐魏博节度使一位。经过战乱,田承嗣发现了一条真理:谁兵强马壮谁就有可能成为一方霸主。于是,在魏博境内,他查核户口,加重赋敛,厉兵缮甲,老人去种地交军粮,年轻的拉来充军。只在短短一年内,他就拉来兵丁十万多人。在这十万多人里,他又挑选出矫健强力者万人,号牙兵。

从安史之乱到唐朝灭亡,这支牙兵专横跋扈,盘根错节,士卒也同主帅一样,世袭其职,父子姻党盘踞军中,成为一种封建势力,主帅稍不留意,举族有被害之虞。仅在一百五十余年间,主帅史宪诚,何进滔,韩允中,乐彦祯,赵文弁的废立,都是这些牙兵所为。魏博牙军最为骄悍,所以,当时有谚语说:“长安天子,魏府牙军。”由此可知,这是一支不但势力强大而且还非常骄横的军队。在那个时代,没有一个武夫敢说自己能完全控制住牙兵,即使是当时的骁勇之将罗弘信也不例外。

罗弘信是罗绍威的父亲,他初事魏州节度使乐彦贞,任马牧监。888年,魏博牙军起乱,杀其帅乐彦贞,拥推乐彦贞手下将军赵文建为留后,不久又把他杀了。牙将未知所立,罗弘信自荐,遂立为留后。昭宗即位,诏拜罗弘信为魏州节度使。罗弘信死,罗绍威继父位为节度使。

罗绍威并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仗,他能成为这支连亲老子都不怕的军队的头,完全是因为他父亲。当时,牙兵还找不出他的错处,因为此人是个柔弱的文人,所以,就暂时让他坐那个名实不符的节度使位置。

罗绍威不但不善于打仗,也不喜欢打仗,他最喜欢的就是写诗。如果他是个平常书生也并不为奇,但他当时可是最骁勇的军队的首领,却沉浸在诗里不能自拔,着实让人为他捏了把汗。

据说,他经常在歌舞宴会之间,与文人赋诗唱和,这种闲情雅致让在外面站岗的士兵很不明白。别的节度使都在杀人放火,而他却在摇头晃脑地吟诗。

罗绍威对诗是真心地喜欢,当时最有名的诗人是正在吴越王钱镠麾下充任幕客的罗隐。罗绍威就是这位诗人的追星族。他经常送钱送物给他,并以学生待老师之礼对待罗隐。由于两位都姓罗,又有个人崇拜和共同爱好,所以,两个人的关系突飞猛进。据说罗隐听说了这个崇拜者后,亲自跑到罗绍威处,两人不睡觉,也不吃饭,吟了三天三夜。可惜这些诗都没有保存下来,更可惜的是罗隐发现,这个崇拜者虽然诗写得不错,但还是有些武夫气,就跑掉了。罗隐到吴越后,两人的关系仍没有断绝,他把自己所作的诗歌汇集成册,送给罗绍威。

罗绍威就像个小孩子初写拼音字母一样,每一首都要模仿一遍,并把自己的摹仿之作集结成册,名为《偷江东集》。吴越地属江东,而罗隐正为钱鏐幕客,故以“江东”代指罗隐。虽然是摹仿,但罗绍威的确有做诗的潜质,对罗隐之诗的改装,颇有成功之处。比如他的公宴诗中有这么两句:“帘前淡泊云头日,座上萧骚雨脚风”,当时的一些写诗的人就认为这两句丝毫不比罗隐的差,甚至还超过了罗隐。在遥远的江东,罗隐闲来无事就会想起这位崇拜者,这时,他就写出一首来,送给罗绍威。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寒门虽得在诸宗,栖北巢南恨不同。马上固惭销髀肉,幄中犹美愈头风。蹉跎岁月心仍切,迢递江山梦未通。深荷吾人有知己,好将笔力当英雄。”

不知是罗隐吹捧这位节度使,还是他真把罗绍威当成“英雄”。总之,两个诗人的关系一直保持得很好。

但是,罗隐是纯粹的诗人,可罗绍威不成。他不但是个诗人,而且还是个节度使。“节度使”这个工作在五代时期就是打仗的,如果一个节度使不打仗天天在屋子里做诗,即使他的牙兵允许。其他节度使肯定不会允许。

899年,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率领大军十万围攻魏州城,罗绍威写诗的笔掉在了地上,面对如此众多的士兵,他确信,无法守住魏州。他向朱温求救。

事实上,早在他父亲任魏博节度使时,就已经和朱温打成一片。朱温当时与晋王李氏家族征战,在河北经常出入,罗绍威的老爹从来不过问,有时候还会送给朱温粮食。这样的友好基础,让罗绍威求助于朱温的事情很快就有了结果。朱温立即派出了大将李思安来救罗绍威,并大败刘仁恭。第二年,罗绍威觉得刘仁恭这厮居然敢搅乱自己的诗兴,就派使者与朱温的军队回合进攻刘仁恭的驻地沧州,以示报复。

两方面合作得太愉快了,罗绍威觉得这是朱温维护了自己做诗的兴趣,就让儿子娶朱温的女儿。朱温长得可不怎么样,他的女儿就更不用说了。罗绍威的儿子在父亲的威逼下,又出于孝——为了维护父亲做诗的兴趣——才娶了朱温的女儿。

但是,罗绍威的诗并没有做太久,又有事了。

905年,魏州城中的百姓正在专心地走路,突然一阵巨响,原本平坦的大路出现大裂缝,接着就是坍塌,像是有人在地下把土掏空了一样。罗绍威冷汗直冒,按照他的理解,天塌地陷是不祥之兆,应该有人要造反。

果然,不久,牙校李公牷作乱,想要复制一位节度使。由于罗绍威早有准备,这次兵乱很快就被平息,可罗绍威的心情却久久难以平息。

牙军这些年来虽然不惹事,但也不给他办事,不听最高统帅指挥历来是牙兵的传统。可他想打破这种传统,就像他写诗一样,不能总按“平平仄平仄”的传统来写,要创新,创新之前,先要打破。

他给朱温写信,说了自己的情况,并重点指出,牙兵两百多年来始终以他们“能耐不大,脾气不小”的姿态傲视他们的上司,如今,自己是受够了,希望朱温能看在亲家的份上,帮住自己把这些牙兵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