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乱五代:五代史的另类解读
5054100000010

第10章 俗臣脸谱(3)

这真是火上浇油,李存勖举剑就要砍。张承业觉得自己这个时候还不能死,上前抱住李存勖,扯着他的衣角,流着泪说:“老奴受先王托孤之命,发誓为本朝效力诛杀梁贼,如果今天因为为大王节省国库财物而斩承业之首,那我死也无愧于先王了,请你杀我吧!”

李存勖是想杀他,但剑太长,张承业死死抱住他,他使不上力气。后梁一位降将叫阎宝的被张承业骂过,他看出了李存勖的怒意和无法下手,就去拉张承业。张承业又骂他:“你当初和贼朱温同流合污,过来后也不尽心效忠我王,现在竟敢阿谀奉承献媚我王!”

说完,他也不抱李存勖了,挥舞着老拳就把阎宝打翻在地。闹成这个样子,惊动了李存勖的母亲。他派人来把儿子和张承业召了去。

这件事情被李存勖的母亲轻松地摆平了,但代价却是,李存勖被骂得狗血淋头。从这以后,李存勖和张承业的关系一直不是太好。张承业自然也感觉到了这一点,但他实在无法改变李存勖对自己的印象。

922年,李存勖在前线因为受众将的劝进,想称帝登基。李存勖当即就答应了众将士的请求。远在根据地的张承业正在生病,一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让人抬着自己去见李存勖。

他对李存勖说:“大王父子血战三十余年,都是为国报仇,复兴唐室,现在梁贼未灭而民财快要用完了,如果再称帝,财力就将要耗尽,这是臣认为不能称帝的第一个原因;臣先前在宫中时,常见国家继位大礼要举办的时候,总是准备达一年之久才能完成。假如大王非要称帝,也不可违背制度,而礼乐现在还没有准备好,这是臣认为不可的第二个原因。凡做事要量力而行,不可听信他人的游说。”

李存勖连听都没有听,拿出一副无辜的样子来跟张承业说,“这是大家的意思,我不能做群众的敌人。”

张承业明知道这是扯淡,但也毫无办法。张承业嚎啕大哭,李存勖仰着脑袋看天空的云彩。这个时候的张承业对李存勖来讲,已经无甚大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让李存勖看到了曙光,人人都想当皇帝的大时势让他不能不顺应潮流。

在绝望之下,张承业说了他在政坛上最后一句话:“诸侯血战是为李唐王朝,现在我王自取之,误老奴矣!”

李存勖依旧看天,云彩飘来飘去。

一年后,李存勖在抗梁前线魏州称帝,国号大唐。就在这一年,张承业在一个夜里以七十七岁的长寿成绩死掉。

不得不说,在五代乱世,一个正常的人都难以做出正常的事情来,而偏偏是一个在生理上不正常的太监做出了臣子应该做的事情。一直以来,他自认为就是唐朝人,即使唐朝皇帝大杀他的同类,在逃脱之下,他也并没有一丝怨恨。他辅佐李克用,尽心尽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李克用一心想要恢复大唐。其次是李克用保住了他一条命。

他敢和李存勖当面对抗,无非是想完成李克用的遗嘱——好好辅佐这个儿子,让他能成事。但当“乱世已无法,帝王之意便是法,帝王之意便是一切”成为现实的时候,他所做的一切反而成了李存勖的拖累。也正因为这是一种“乱世”的拖累,才印证了他的可贵。

张承业对李氏家族很是友好,但对自己的亲戚却并不怎么样。916年,他在太原任监军时,他的侄子在磁州副使任上杀了一名羊贩子,被人纠告,按照当时法律,当斩。张承业想都没想就把侄子斩了。李存勖当时风一般地跑到张承业处想要救其侄,但还是晚了一步。李存勖很为张承业这种“铁面无私”的精神感动,就任命他另一个侄子为麟州刺使,张承业对这个活着的侄子说:“你本是车度一个草民,曾与刘开道造反,又一惯不守王法,今后若不改邪归正,刚被我砍了脑袋的你兄弟就是榜样。”这个侄子看着太监叔叔,冷汗直冒。

的确难得,但换一种角度讲,如果不是五代那样的乱世,张承业这样的太监并不容易出现。在乱世,一切都扭转过来。该好的人不好,不该好的人反而好。

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不错的太监!

斗不过太监的郭崇韬

郭崇韬的大名在五代史上首屈一指,如果不是他后来死掉,李嗣源根本就没有想法和机会称帝。郭崇韬年轻时跟着李克用的弟弟昭义节度使李克修做事,因为廉洁能干,机警聪慧,深受李克修的赏识。李克修临死前向哥哥李克用推荐了郭崇韬,李克用任命他为教练使。李克用死后,李存勖又用他为中门副使,让他参与主管军中机要事务,当时在与后梁的战争中,无论战役大小,郭崇韬都亲自谋划,将士们在他的谋划下战必胜,攻必取。

李存勖称帝后,任命他为检校太保、兵部尚书、枢密使,但军中要务仍旧被郭崇韬牢牢控制在手里。李存勖灭掉后梁后,有两个人的功劳最大,一个是李嗣源,另一个就是郭崇韬。

对郭崇韬的赏赐是赐他铁券,拜其为侍中、成德军节度使、枢密使。其时,朝中大小事宜都要经过郭崇韬之手,由他定夺。可也正因此,他得罪了不少人。由于李存勖是以武力取的天下,而郭崇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武将,只以“谋议”位居百官之上,又兼大将与宰相于一身,自然会引得其他官员的愤怒。郭崇韬的性格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手中有权,谁都不怕。

百官们对他的愤怒也只能埋在心里,毕竟,郭崇韬自己有本事,而且皇帝又非常信任他。他们也只能抱着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态对郭崇韬“敬而远之”。

可当李存勖发生变化后,郭崇韬就开始有危险了。李存勖的变化就是他宠信戏子和太监。这些人可不像那些大臣们对郭崇韬有所敬畏,由于他们没有经过后唐的建设过程,根本没有见过郭崇韬的本事,他们只是见到郭崇韬严重地阻碍了他们想要掌握点权力的道路。于是,他们在李存勖耳边总讲郭崇韬的坏话,也就是说,郭崇韬的真正敌人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并且还不止一个。

郭崇韬不是傻子,他明显地感觉到了危机。特别是宦官马绍宏对他侧目而视的样子,令他不寒而栗。马绍宏本是和他一起被李存勖任命的中门使,但马绍宏在他上面。李存勖称帝后,想要二人都为枢密使,郭崇韬就建议李存勖让马绍宏去做宣徽使,找另外一个人叫张居翰的做枢密使。李存勖当时对郭崇韬言听计从,就答应了他的请求。马绍宏为此大为恼火,从此,就和郭崇韬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太监们永远都是精诚合作的,马绍宏在外,他的伙伴们在内,两股势力结在一起向郭崇韬或明或暗地发起进攻。郭崇韬有些支持不住了,很无奈地跟亲信说,“我当初辅佐天子取天下,今天大功已成,谁想天子跟一群小人在一起,总攻击我。我想躲开这群家伙,归守镇阳。”

亲信们摇头:“您现在位高权重,得罪了不少人,如果一旦放了手中权力,岂能安全?”

郭崇韬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计策,急忙向亲信问计。他的亲信认为,既然对您的攻击主要来自内部,那么,我们也在内部树立自己的势力。现在皇帝还没有立皇后,大家都知道他宠幸刘氏,您现在就上表请立刘氏为皇后,刘氏成了皇后定会对你感激。另外,您再向皇帝请求辞职,您功劳太大,皇帝不可能放你。这样,您“外有避权之名,而内有中宫之助”,那些太监无论如何都不能搬动您了。

郭崇韬拍手称快,立即就去执行亲信的主意了。一切事情都按照他的预想进行着,他以为自己保住了自己的地位还有性命。谁想,他与李存勖——直接主管他性命的人——发生了矛盾。

第一件事是李存勖想要建避暑楼,在得到太监们的大力赞赏后,他就去问郭崇韬,郭崇韬当然不同意,因为这样很浪费金钱。李存勖碰了一鼻子灰,想来想去,觉得自己是皇帝,要干什么自己难道还说不算吗,就派人建造。郭崇韬力谏。几个宦官见时机来了,就阴阳怪气地跟李存勖说:“他郭崇韬的房子比您住的都要凉快,他怎么知道陛下的辛苦呢!”

李存勖眉头皱了一下。这件事让郭崇韬在李存勖心目中的地位突然降了一格,事实就摆在那里,郭崇韬的房子的确很漂亮,虽然比不上皇宫,但也差不到哪里去。这当然不是最严重的,严重的是,他力劝李存勖节俭,他却在奢侈。

第二件事是关于河南县令罗贯的,此人为官清廉,很得当地百姓和郭崇韬的赏识。但此人和郭崇韬一样,对宦官没有好感,后来因为犯了一点小错,宦官们就在李存勖面前鼓动李存勖杀掉他。郭崇韬又是力谏李存勖不可杀,李存勖直接就把屁股留给了郭崇韬,回宫里休息去了。郭崇韬无奈只好杀掉了罗贯,但事后多有怨言,其实都是针对李存勖身边的那些太监的,可太监们把它嫁接到了李存勖身上。

这个时候的李存勖和郭崇韬都感觉到了对方对自己的态度,郭崇韬恨死了那群太监。但他更恨刘皇后,这个臭娘们在李存勖身边不知道天天都干什么,一句好话都不替他讲。所以,他已经毫无办法了。幸好,李存勖在925年决定了一件事,这才稍稍缓和了两个人之间的矛盾。这件事就是讨伐当时盘踞在四川的蜀国。

郭崇韬觉得自己逃脱的机会来了,他建议李存勖让魏王李继岌和自己前去讨伐蜀国。两个月后,前蜀被灭。但郭崇韬的命运并没有好转,反而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了。

魏王李继岌很年轻,况且又不是从战争中走出来的人。所以,整个灭蜀基本上都是郭崇韬的功劳,也正因此,当叛将来投降时,他们都向郭崇韬投降,把作为总指挥的李继岌晾在了一边。郭崇韬最倒霉的就是,李继岌身边的太监监军李从袭绝对不是好东西,他和其他太监一样都是郭崇韬不共戴天的仇人。

郭崇韬丝毫不在乎,因为这不是在朝廷,他早就做好的了打算,不回朝廷了。他让前蜀的降官们向李继岌请求把自己留下,做蜀地的长官。

李继岌听了那些降官们的话后,就对郭崇韬说:“皇上最器重您了,他怎么会让元老功臣留在边远之地呢?况且这件事我也没有权力做主啊。”郭崇韬觉得也是,但太监们却拿这件事大做文章,他们以一种最无耻的思维思考出来,然后跟李继岌说:“郭公在收蜀地旧将的人心,图谋不轨,大王要时刻防备才是。”

李继岌的思考能力受到了强烈的干扰,又见自己来蜀很像是旅游一样,没有人来理他,也没有人给他送东西,就对郭崇韬愤恨起来。

过不久,李存勖派出太监向延嗣带着诏书命郭崇韬班师回朝,可郭崇韬在向太监到的时候没有按照礼节迎接,向太监对郭崇韬没有迎接他气愤不已,李从袭趁势对同行说:“魏王贵为太子,但郭公却独掌大权,不把魏王放在眼里。昨天刚令人向魏王请求自己做蜀地的长官,他的儿子郭廷诲更是拥众来往,狂妄至极,穿戴做派像王爷一样。和蜀中的豪富奸人们整天狎妓作乐,不分昼夜。军中的将领也全是郭崇韬一党的,魏王一人没什么力量制约自保,万一命郭崇韬班师,恐怕会生祸乱,那我们就不知陈尸暴骨于何处了。”

向太监一听,吓得魂不附体,李从袭又说道:“他还对魏王说,如果您做了皇帝,千万不要任用太监,就如同不要骑摘掉了睾丸的马一样。”

向太监又大怒,带着郭崇韬缴获蜀地财物的报告书回到京师,他先跟刘皇后说郭崇韬可能要对您的儿子李继岌不利。由于向太监全力要把郭崇韬整死,所以,他的谎言编织得惊心动魄,让那个愚蠢的刘皇后相信了。刘皇后就让李存勖赶紧要郭崇韬搬师,李存勖又派出太监去催促郭崇韬搬师,顺便让郭崇韬把在蜀地缴获的物资送回来。

这个时候,李存勖看着郭崇韬的报告书,很不满地说:“人们都说蜀地金银珠宝不计其数,怎么只有这么少?”向太监立即说道:“臣问过很多蜀人,都说蜀地的珍宝都进了郭崇韬的府内,还说郭崇韬捞到黄金上万两,白银四十万两,名马有一千匹,还有王衍的美姬六十,乐工一百犀玉宝带一百条。而魏王府却只得到几匹病马而已。”

李存勖听得脑袋嗡嗡直响,他最近太需要更多的钱财来挥霍了,可郭崇韬不但不满足他,反而先满足了他自己。这真是无耻,他马上命令另一个太监马彦圭火速赶往蜀地去调查郭崇韬是否班师,如果还没有搬师,就送信回来,然后传圣旨,让李继岌除掉他。

李存勖有计划,马彦圭当然更有计划,他找到刘皇后,说:“皇上这样做太耽误时间,一旦郭崇韬反叛,您儿子就不保了。”刘皇后一听就慌张地跑到李存勖那里,让他下圣旨就地处斩郭崇韬。李存勖不答应,因为郭崇韬毕竟是功臣。

但刘皇后可不这样认为,他为了保住儿子,就自己写了一道教令(皇后的命令叫教令),让马彦圭交给李继岌,让他先动手杀掉郭崇韬。

李继岌开始还不答应,但架不住那些太监的挑唆,又因为他对郭崇韬怀有成见,就在第二天早晨,以召郭崇韬议事的名义把郭崇韬骗来,等郭崇韬进来后,左右的伏兵出来用铁锤子活活敲死了郭崇韬。一个王朝的朝廷重臣就这样死掉了。

他虽然功高盖世,大权在握,非但没有制约住和他做对的太监,反而死于太监之手,个中原因实在让人如处在云里雾里。

分析其没有斗过太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政治和为人处世上,他是个弱智。真正的政治天才往往心狠手辣,当机立断。郭崇韬控制着朝中大权,完全有能力也有机会除掉那些太监。如果没有这个魄力,那就要和那些太监处理好关系。可惜,他两个极端都没有走,走得却是中间路线,一方面不肯杀太监,另一方面又不肯跟他们合作。你要么就把敌人打死,要么就变成你的朋友,这是人生的真理。

在与太监的关系上,他是如此,在与朝中大臣的关系上,他也不善于处理。他曾经认唐朝汾阳王郭子仪为祖宗,认了也就算了,在别人那里只能被讥笑为虚荣,可他却要求别人也要有高的门第才能升高官。一些前朝旧功臣要求升职,他便看着天说:“我非常了解你,知道你很有才干,但可惜门第有点低,我不敢提拔你,否则就要让名流耻笑了。”也正是因为这种明目张胆地无耻与愚蠢,使得他没有了人支持。所以,他才沦落到只有靠灭蜀建功想免祸的地步。

但他最后终于失败了,把他直接害死的居然就是他推荐的刘皇后那个臭娘们。他本来是想树立一股帮助自己的势力,可搬起来的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丫子。五代的人,往往缺少良知,更缺少必要的智慧。

郭崇韬死后,李嗣源就开始造反。李存勖在郭崇韬干侄子郭从谦的兵变中身亡,那些害死郭崇韬的大多数太监们仍然活着。

真的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吗?

秃头杨光远的皇帝梦

杨光远的祖先是沙陀人,他年轻时曾在李存勖手下当一名骑兵头,在一次与契丹的作战中,从马上摔了下来,一条胳臂又被马蹄子踩中,从此就再也没有抬起来。但这条废臂却为了换来了幽州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的官职,仔细一想,也还算值得。

他虽然不识字,但却善于辩论,逻辑严密,许多人都无法与他争出高下来。李嗣源在位时,他历任四州刺史,在刺史任上倒也称职,因而李嗣源很是器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