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朝遗民的大清岁月
5053900000027

第27章 张煌言:明朝遗民反清史(1)

还没有人能如张煌言那样,在众人皆叛皆死的情况下,始终把满清当成不共戴天的仇人,一直到死,都在用手中的武器和满脑的忠诚在对抗。更没有人像他那样,是一个纯粹的,无论把谁打到“非民族英雄“行列中都无法撼动他民族英雄称号的民族英雄。张煌言的生平,就是一部明朝遗民反清史!

斗士,从少年始

清兵定鼎中原后,就开始挥戈南指。在消灭了南京福王的弘光政权之后,遇到了南明流亡君臣和各地广大人民的顽强抵抗:鲁王朱以海称监国于浙东、唐王朱聿键立隆武帝号于闽南,桂王朱由榔建永历帝号于西南,分别拥有张煌言、郑成功、李定国及李过、高一功等强悍的武士,这些在明朝健在时毫无名声的人,此时开始名声显赫起来。

这些人是伟大的,足足把顺治皇帝熬死了。等于说,顺治一朝,江南半壁江山中,清军和义军一直进行着频繁的、激烈的流血战斗。直到公元1662年,康熙皇帝即位时,唐王早巳死掉,桂王与李定国已经前后殉国,郑成功与鲁王也相继病死,在全国范围内,仍旧高举抗清大旗的,只剩下闽浙沿海的张煌言和台湾的郑成功后人了。

清朝担心的其实只有张煌言,郑成功自己是让清朝头痛的,但他的后人显然不能具备这种能力,他的儿子郑经不出台湾半步,无所作为。而张煌言却永远都不老实,四处出击,把清朝统治者的脑袋都给搞大了。

张煌言并不是神,他是浙江鄞县人,出身士绅家庭。十一岁时随担任小官吏的父亲到了北京。此时,满洲人在北方的种种恶行给张煌言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印痕。这可能是他日后成为清政府死对头的一个深刻原因。

张煌言小时候不但不是神,似乎还有点鬼的味道。他年轻时放荡不羁,喜好赌钱,赢了钱后就呼酒买醉。有一天,他喝醉了躺在社祠中,梦中有个神仙对他说:“君宜自爱,他日成大事者,君也。“张煌言从此感悟,开始努力读书。他的父亲在北京并没有呆多久,受不了北京官场的腐败气息,就辞官回乡,课子读书,并请人教习张煌言武艺。张煌言十六岁参加县试,加考骑射,他三箭皆中,与试者无不惊服。崇祯十五年(1642年),离明朝灭亡还有两年时间时,张煌言考中举人,正要去会试,天下形势大变。

对明朝而言,这一年是个凶年,任何事情都朝着明朝不利的方向发展。首先是农民起义军在陕西一带抢钱抢粮抢地盘,最致命的是,明朝军队在松山(锦州附近)被清军击败,明朝最具备战略眼光的大将洪承畴投降满清,山海关外土地全部丧失。紧接着,1644年春,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攻进了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身亡。还有最不幸的,当然对于明朝而言,已经无所谓了。这就是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镇压了农民军,迫使李自成撤出北京。清军铁骑长驱直入,践踏中原大地。这一年,张煌言已经二十六岁,在浙江听到了这样的消息后,气得死去活来,二十六岁,已经是男人了,不是男孩。这个男人毅然地扔掉了笔,拿起大刀,向满清开战。

他与满清对抗的生涯就从这里开始了。

当年,汉人与满清的对抗可谓波澜壮阔,烽火连天。满兵入据北京之初,明朝一些遗民就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了南明小朝廷。由于种种原因,一年后,这个小朝廷就被清政府灭掉。趁热打铁,清兵从南京又进犯浙江。浙江人民平时软绵绵的,包括吵架,都是一副唱情歌的样子,可一到亡国灭种之时,却都像爷们了。

浙江境内的汉人纷纷起义,以保卫家乡之名,打打杀杀起来。张煌言也就在这个时候参加了宁波举义,并迎鲁王朱以海来绍兴监国。

乱世,皇帝多。当时,与鲁王政权建立的同时,唐王朱聿键也被福建军阀郑芝龙拥立称帝。1646年,清政府用重兵进犯闽浙,郑芝龙降清,唐王被俘,不久死掉。由于没有了兄弟皇帝,清军把所有力量都用在了鲁王身上,鲁王只好逃到海上。

稍有点喘息,鲁王就跑回福建,在长垣又建临时政权,声威复震。此时,张煌言按照鲁王命令与定西侯张名振重返浙东,招集散亡,筹建军队,并图收复长江下游地区。正当其奋力拼搏,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政权桂王朱由榔的军队,也在西南与清兵战斗。原张献忠部将李定国率军队攻克桂林之后,又攻入湖南,在衡州大败清兵,准备顺长江东下。

在一个风雨之夜,张煌言收到了李定国的信,李定国希望他能抛弃“忠臣不事二主”的传统,与自己联合东西夹击清军。

张煌言当然很开明,即使当时的皇帝再多出几个,只要是清兵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顺治十一年(1654年),张煌言攻克崇明,张名振此时正溯江直上,二张同时在镇江登陆,并在镇江西北的金山驻扎了几天。

这是正月发生的事,到了三月份,清兵大部分调离南京去迎战李定国,长江下游兵力薄弱。张煌言向主子请求再攻南京,他的主子认为兵力不允许,张煌言想到了此时在福建打游击的郑成功。在与郑成功联系后,他命令手下攻打重镇镇江,他自己则直捣南京。可是,攻打南京过程中,郑成功方面并没有出现一兵一卒。张煌言正在独自骂娘时,攻打镇江的军队也屡屡失利。此种情况之下,张煌言只有撤退,无奈地撤回舟山。

不知是不是老天无眼,张煌言从抗击清政府开始,就没有得到老天的半点垂青。在他攻击南京之前,江南的抗清形势表面上看是很乐观的。首先是,李定国率军八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其次是,孙可望派刘文秀出击四川,克复川南;张煌言此时也接受了永历封号,也发动了攻势。

按照实现计划,三方应该在长江会师,如果这个计划实现,清军会被驱逐出江南。但可惜的是,郑成功并没有出兵。郑成功不出兵当然有原因,而西南方面军队迟迟不到,则是因为这时候永历政权正忙着搞内部争斗。永历政权的权臣孙可望当时大权在握,逐渐滋长称帝之心,挟永历朝廷以自重。永历帝如坐危城,为了自保,与朝臣合谋,偏偏在这个东西会师的关键时刻,两次召李定国统兵入卫。要知道,此时,李定国本打算是要赶去与张煌言会师的。可皇帝的命令最重要,他一接到圣旨,就急忙从湖南匆匆回师广东,但不料永历帝谋泄,孙可望派人到安龙问罪,意图找出每一个参与策划以及与李定国联系的人;但永历皇帝禀性难移,不愿承认他自己的责任。于是孙可望将十八名朝臣下狱、杀害,这就是南明史上有名的“十八先生之狱“。汉人多得是,死几个根本不会影响到抗清大局。但死了这么多人,就注定了一件事:收拾残局需要人手,所以,本来要和张煌言会师的计划自然就取消了。

紧接着,李定国和郑成功在广东会师的计划再次以失败告终,于是李定国率军亲赴安龙,打算从孙可望的控制下救出永历帝朱由榔。孙可望派人阻截李定国军北上,甚至下令“凡定国必过之地尽焚刍粮,以绝其归路“。

1656年,李定国拥永历帝跑到云南,次年,孙可望来进攻,李定国将其击败。孙可望无奈之下只好降清。孙可望降清后,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1658年,那个著名的汉奸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次年初,下昆明,永历帝跑到缅甸。李定国率全军设伏于磨盘山,企图一举歼灭敌人追兵,可惜,天不遂人愿,不但没有把清军歼灭,还把自己的主力搭了进去。1661年,吴三桂率军入缅,缅甸人惊慌失措,居然把永历皇帝交给了汉奸,次年四月,吴三桂在昆明将这位一直逃跑的皇帝处死。7月左右,李定国得知了永历帝死讯,亦忧愤而死。

这就是那段“窝里斗”的历史,可以说,晚明历史就是中国人这一优良传统最淋漓尽致的表演。

绝对的斗士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什么天衣无缝的计划,都不可能成功。这也正是张煌言屡屡出击又屡屡失败的最根本原因,要知道,在南明众多将领中,只有张煌言曾两次进军长江,虽然两次都败退,却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抗清斗志。

第二年,那位优秀的抗清名将张名振突然中毒,具体死因直到现在还是个谜。有人说,是清军的卧底卧了三年,才有机会到厨房做了一碗汤,汤里有当时世界上最毒的毒药,张名振喝了后就死了。还有一说法是郑成功下的毒。郑成功为什么要下毒,可以解释为“窝里斗“传统的光大发扬。总之,张名振是死了。

1658年,永历皇帝朱由榔自西南遣使,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张煌言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于是,闽浙两处加紧备战,共图大举。

第二年春天,清兵分三路进攻云南。云南告急,永历皇帝更着急。为了牵制清兵,保住永历朝廷,再图恢复,张煌言给郑成功西信,请他火速出兵,北入长江。郑成功积极响应,在该年五月,率十七万精兵出发。张煌言率领本部将士六千人,与郑成功会师,并充任先头部队,挺进长江口。

地处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瓜州是清兵南下增援的必经之路。在这里,清兵设下拦江铁锁,两岸又设西洋大炮数百门。狭窄的江面上,清兵还扎就巨大的木筏,筏上建筑城堡,浮泛水面,称做“木浮营“。在清军看来,此地是“飞鸟不能过“之地。

想要实现目标,就必须要突破江面封锁,张煌言义不容辞,担当了这个艰巨的任务。郑成功则派陆军去夺取江岸炮台。潜水士兵截断了拦江铁锁,张煌言立即指挥舰队进攻。这时,两岸炮台发炮如雨,清兵的木浮营也从水面顺流而下,万箭齐发。

张煌言仿佛没有看到那些箭一样,命令自己所乘的舰船直冲向前,将士们见老大都如此勇猛,自己如果很差劲,那真是太对不苍天了。张煌言的影响力果然很大,士兵们拼力死战,一举夺下三座木浮营,江岸炮台的清兵竞相溃逃。随后,郑成功大军开到,清军没有逃跑的都被杀掉,瓜州被收复。一时江浙大地憾动,湘赣鲁豫等省志士纷纷前来联系,准备响应。清廷上下震惊,也就在这个时候,顺治皇帝跑到他妈妈那里,抱着妈妈的腿说,妈妈,妈妈,我们回东北吧,呜呜。

顺治的老妈当然不肯轻易回东北,他们已经渐渐地适应了北京的气候。虽然春天时会有沙尘暴,但北京毕竟要比东北暖和许多。张煌言与郑成功取得瓜州大捷后,郑成功率陆军攻取镇江,以阻遏敌人增援。张煌言则带水军直捣南京北面的观音门。不久,镇江克复。张煌言闻讯后,一面写信要郑成功加速从陆路直趋南京,以争取时间;一面命令部队昼夜行军,赶赴南京。六月二十八日,张煌言的水军抵达观音门。

当时,南京守备疲弱,士兵情绪低落。这时,如果郑成功大军及时赶到,南京一攻即破。可惜郑成功仍取道水路,行进迟缓,而清兵却从滇黔方面撤回一部分兵力,日夜兼程赶来,攻城良机就这样被郑成功轻易地放弃了。

五天以后,他才慢慢来到南京城下。这时,张煌言派往上游的部队已攻取江浦城。芜湖的清将也请求投降。芜湖,是沿江关键重镇。郑成功请张煌言驻军芜湖,经营上游军事。

七月初七,张煌言抵达芜湖。他分兵四路:东出溧阳,西镇池州,北取和州,南入宁国。自己则驻节芜湖,总理军务。

要知道,长江两岸人民已经有15年没有见到故国的军队了,张煌言这次率军到来,百姓们欢欢喜喜,如同过年一样。曾经投降清朝的地方官员也纷纷弃暗投明。旬日之间,光复城池竟达四府三州二十四县。部下水陆军也增至万余人。汉人太需要这样的一场胜利了,已经期盼了许多年,终于如他们所愿,被张煌言实现了。

与此同时,湘赣鲁豫等省志士,纷纷前来联系,或提供敌军情报,或约期起兵响应。张煌言面对这一连串辉煌胜利,更是无比欣慰。他日夜部署诸军,拟直取九江,打通与滇黔联系的道路。一时江淮半壁为之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