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朝遗民的大清岁月
5053900000015

第15章 陈子龙:跳水自沉保全忠孝大节(2)

清政府的统治者很精明,入关之初,自己立足未稳,还有李自成的农民军需要对付,所以他对南明政权采取暂时承认的“缓兵”策略,但当知道自己在中原的地位已经日渐巩固,而南京方面的力量却由于党派纷争而逐渐瓦解的时候,他们知道发动最后一击、统一中原的时机到了。左懋第通和失败,南京政府不可能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陈子龙当然也是有所察觉的。他有一篇《易水歌》,是咏的荆轲入秦之事,诗中没有伤感,有的只是悲壮慷慨,也许陈子龙知道,他自己选择了一条河荆轲一样的路,前面只有死亡,即便是这样,他也会一路向前,这也似乎为他以后的以身殉国埋下了伏笔。

此时南京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仍在不断激化,由于马士英独断专权,先是陈子龙所景仰的左都御史刘宗周与马矛盾激化,愤然辞职离去,接着他的老师黄道周、姜曰广等人皆先后离去,只有陈子龙一人在苦苦支撑。其实陈子龙的内心也是十分为难,一方面马士英是他的年伯,两者不可能没有交往,而另一方面自己的老师们和马的矛盾已经激化,并相继离去,自己是去还是留,他很难做决定。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暂时离开。

八月份,在刚到南京上任五十天左右的时候,他便上了《请假葬亲疏》,十一日,朝廷下旨,准其三个月的假期,于是陈子龙便领旨回到了松江。

陈子龙在南京小朝廷前后有五十天,虽然在位的时间并不长,所作的官也并不大,但他始终以天下安危、国家兴亡为己任,并没有因为官小儿缄默不言,上书言事是他的特长,更是他的职责。国难当头,他以典型的文人方式向国家尽忠。只是由于时代和形势的局限,他的那些建议、策略都未能被当权者实施,当然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首度起义失败,被迫出家

清顺治二年(1645)年初,三个月的假期满后,陈子龙又向朝廷申请,提出要留在家中侍奉年老多病的祖母高安人,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所谓忠孝不能两全,陈子龙是祖母一手抚养大的,他不能在这个时候撒手不管。其实陈子龙在这个时候两度请退,除了要侍奉年迈的祖母之外,不能不说他也在有意识地远离那个政治漩涡。而这个时候清军已经准备南下了。

苟延残喘的弘光朝终未能抵挡清军的铁骑,很快南京城破,弘光帝被俘,在押往北京后不久就“殉国”了。历史有的时候的确会重演,眼下的南明就像当年的南宋一样,南京失陷后,一干人等又向浙江、福建等地逃窜,走上了宋人南渡的老路。不久,绍兴的鲁王、福建的隆武帝纷纷即位,南明仍在做垂死的挣扎。

陈子龙是想远离政治漩涡,但随着南京政府的崩溃,清军的南下,现实又将其卷了进来。当时江南人民自发组织的抗清斗争风气云涌,陈子龙所在的松江也不例外,于是陈子龙又投身到家乡的抗清斗争中去了。他与抗清义士徐孚远等在陈湖聚集了千余名义兵,夏允彝则致书吴淞副总兵吴志葵、参将鲁之玙,请他们率三千水师自吴淞人泖湖,而此时吴淞总兵黄蜚也率船千艘、水师二万人由无锡赶来与陈会合。

闰六月十日,义军设明太祖像正式誓师起义,原明两广总督沈犹龙称总督兵部尚书,陈子龙称监军左给事中,义军军号“振武”。

但他们毕竟是一支自发组织的队伍,虽人数众多,但战斗力却并不怎么样。陈子龙自己在陈湖聚集的义兵,虽有千余之众,但没有粮饷供给,而且这些人大多是渔民,根本不知道军队纪律,所以真正投入战斗根本不堪一击,因此他与吴志葵联合进攻苏州遭到惨败。

黄蜚有水师两万人、船千艘,可以说是起义军的中坚力量,但他不听陈子龙的劝告,将他的部队全部开到水道狭隘的黄浦江,结果船队单行数十里,首尾不能顾应,坚持了不到两个月,就被清军击溃了。

镇守松江城的沈犹龙情况也好不到哪去,由于寡不敌众,守城官兵皆英勇阵亡,随后,金山城又被攻破,几支义军全军覆没。

就在松江城陷的那天,陈子龙在城的西郊也与清军打了场遭遇战,差点落到清军手中。侥幸逃脱之后,他便携家人躲避到了昆山。在去昆山之前,他与好友夏允彝告别,他万万没想到,这竟是朋友间的永别。

夏允彝一直以来是陈子龙交往最密切的朋友,两人一同创办几社,一起考的举人、进士,都曾为反清复明而奔走斗争。这次松江失陷后,夏感到明复国无望,遂赋绝命词一首,自投深渊,以身殉国。

听闻夏允彝的死讯,陈子龙悲痛欲绝,更为自己感到悲哀。他悲的是从此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最好的朋友,哀的是曾经一起和自己奋斗过的战友已经以身殉国,而自己却因为舍不得八十余岁的祖母而苟活于世上。生与死之间,陈子龙又陷入了两难。

陈子龙是一个孝子,所以他最终还是决定要为了祖母活着,其实这也就意味着,一旦祖母不在了,他便会毫不犹豫地以身殉国,他后来也是这样做的。不过这是后话。

为了躲避清军对抗清义士的追杀,保存自己,陈子龙被迫到嘉善西北三十里的水月庵出家为僧,出家后子龙改名为信衷,字瓢栗,号颍川明逸,与他一同来此避难的还有太仓的张采,复社的创始人之一。此后的一大段时间里,他都在侍养祖母高安人。顺治三年(1646)三月,高安人病逝,在料理完祖母的丧事之后,陈子龙没有了后顾之忧,他终于可以一心一意地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了。从此他便在袈裟的掩护下继续战斗。

由于陈子龙曾经做过绍兴府的推官,而他的老师黄道周在福建隆武政权中是首辅大学士,所以他和绍兴、福建两个南明政权都保持有密切的联系。据《明末忠烈纪实》记载,绍兴的鲁监国授陈子龙兵部尚书节制七省漕务,隆武帝则授他兵部左侍郎兼左都御史之职,当然,这些只是空的头衔而已,失地没有收复,陈子龙又到哪行使职权呢?

这年年末,看到国家丧乱、人民流离失所,陈子龙仿杜甫的《同谷七歌》写了《岁晏仿子美同谷七歌》,在诗作中他融入了整个时代的悲哀、国家的不幸。七歌之中,他写到北京的陷落,祖母高安人的病逝,老师黄道周的殉国,好友夏允彝的自沉,无一不充满哀伤。最后“一歌”他留给了自己,用意很明显,他也要像他的老师、朋友那样,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国家。

然而虽然陈子龙已遁迹于水月庵中,那些已经投降清朝的汉奸们并没有放过他。首先来叨扰的是松江知府张銚。张銚是崇祯朝的一名举人,清军入关后便投降了清朝,顺治二年,他便成了松江府的知府。他来找陈子龙,无非是看中陈在江南文人中的声望,想要拉拢陈而已。对此,陈子龙以信衷和尚的名义写了一封信给张,说自己并不是什么亡国遗臣,只是水月庵中的一个和尚,婉言谢绝了张銚的礼聘。接着分巡松江兵备道赵福星又来到了水月庵,这个赵福星的官要比张銚大,气焰自然也要比张更嚣张,如果说张銚还算是请的话,到了赵这似乎没有商量的余地了。然而陈子龙也拒绝的更为决绝,他是不可能在这些人面前屈服的,在拒绝赵福星的信中,陈子龙明确说自己只希望做一个出家人,在暮鼓晨钟中消磨自己的余生。当然,这只是陈子龙的掩饰,国家尚未恢复,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二度起义未遂,跳水殉节

顺治三年(1646)之后,随着江南抗清武装起义的不断失败,南明政权的前途也是一片黯淡。在福建的隆武政权中,黄道周以身殉国,郑芝龙手中的五六万军队不去抵抗清军,却用来挟制朝廷,同时还和清政府勾结,企图投降清朝。这一切陈子龙都知道,但由于清军把守着交通要道,陈子龙的活动范围也被限制在了松江,很难有所作为。

这年五月,吴江人吴易和孙兆奎等在太湖起义,他们屯兵长白荡,出没于太湖之上,与南下的清军坚持斗争,吴易本人也被隆武帝授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江南诸军,封忠义伯,又被鲁监国授兵部右侍郎,封长兴伯。陈子龙在起义失败后也曾参与其中,并帮助吴易与鲁王政权取得联系。吴易等在太湖中登坛誓师的时候陈子龙也在场,誓师的地点其实就是一个小的孤洲。但由于义军人员复杂,说不好听点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所以起义还是难逃失败的厄运,陈子龙后来回忆这次起义时说道:“长兴伯随时一世之豪杰,但是在作战中经常轻视敌人;其幕僚也都是些轻薄之士,部下也没有纪律,这样的部队失败也是难免的。”陈子龙说的不错,这大概也是所有农民起义军共同的命运。

而此时的陈子龙不甘心第一次起义的失败,又开始暗中筹划第二次起义了。

这里有必要先说一下松江的形势。松江府本来只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是在弘光政权覆灭以后,这里的重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因为这时鲁监国的部下黄斌卿率部对驻扎在舟山,隆武帝的部下郑成功率部队在福建,两支部队都是水师,想要收复南京,必先经过长江口,而松江则是监视杭州湾和长江口的关键区域。于是清廷在这里也部下了重兵,苏州有江南巡抚土国宝驻兵把守,而松江则是降清的明朝旧臣、清朝的江南提督吴胜兆驻守。陈子龙的第二次起义,想依靠的正是清朝的江南提督吴胜兆。

吴胜兆本来是一个投靠满清的汉奸,他正是靠屠杀自己的同胞而获得了清朝江南提督的位置,并得以率重兵驻守松江,但这一切引起了江南巡抚土国宝的不满。吴易在太湖军起义失败后,其部下有许多都转而投到了吴胜兆的旗下,眼看着吴的兵力一天天壮大,土国宝更是妒火中烧。吴的部队在扩编的过程中,来了一个叫戴之俊的,他之前就是一名抗清义士,在吴德营中他结识了吴胜兆的幕僚吴芸、吴著两兄弟,并对之晓以民族大义,将其说动,准备策动吴胜兆起义。而此时嗅觉灵敏的土国宝立即上奏朝廷说吴胜兆滥收降卒,图谋不轨。这样,朝廷的压力,加上吴氏兄弟的旁敲侧击,吴胜兆终于动摇了。

陈子龙得以参与到这次起义中来,也是戴之俊牵的线。早在吴易太湖起义的时候,两个人就相识了,只是后来,吴易兵败,戴之俊投靠了吴胜兆,所以陈子龙对其很不屑,后来经过戴德一番解释,陈子龙这才参与到这次起义的策划中来,因为他不想放弃任何一次与清军作战的机会。

要想起义,最好能有呼应,而离松江最近的南明部队就是鲁王部下黄斌卿驻扎在舟山的部队,于是戴之俊积极主张联络黄斌卿前来支援,陈子龙知道指望黄的部队是靠不住的,但别无他法,只能先试一试了。

黄斌卿联系时联系上了,也约定在四月十六日夜里由舟山开船直接到松江海港,可是天公不作美,到了十四五日的时候海上突然狂风大作,黄的兵船很可能无法到达。就在这时这里的海防同知杨之易、推官方重朗向总督洪承畴高了密,所幸的是洪承畴将密信交给了吴胜兆,问他是怎么回事。十五日夜里,接到从洪承畴那转来的迷信,吴胜兆当即派人把杨之易、方重朗拿下砍了,并且准备第二天黄的部队一到就立即发动兵变。可是一直等到十六日早上,黄的兵船始终未到,吴胜兆的副将詹天祥、都司高永义等人见舟山水师不能来接应,吴起义的事情很快要败露,于是就先发动兵变,将吴胜兆捆了起来,并以吴胜兆的名义将吴德亲信全部招来一一拿下,全部杀死,戴之俊也在其中。吴胜兆则被押往苏州。

这次陈子龙又是侥幸逃脱,但洪承畴等人是不会放过他的,洪认定江南抗清的主谋就是陈子龙,只要把陈子龙捕获,江南的抗清志士就可以一网打尽。一时间,南京的清军大帅巴山、操江都御史陈锦、江南巡抚土国宝等人都来到松江,目标就是一个,那就是陈子龙。

这时陈子龙和夏允彝的哥哥夏之旭逃到了嘉定侯岐曾家,侯家的仆人刘驯主动提出要帮助他们逃走。于是陈子龙就化名为李大樽在刘驯家暂且住几日,其朋友侯岐曾也在积极奔走,想送其入苏州,再往浙江。不想巴山等人虽没找到陈子龙,却无意中抓到了夏之旭的一个童子,从童子口中他们得知陈子龙和夏之旭的行踪,遂立即派人前往刘驯家中,此时陈子龙端坐在刘驯家中,坦然就捕。

这些人在抓到陈子龙后立即对其展开了审讯。操江都御史陈锦为他什么造反,陈子龙反问:“我一兵一卒没有,怎样造反?”陈锦又诘问道:“你接受鲁王命令,身为七省总督,不是造反又是什么?”子龙仰头大笑,说道:“错了,本朝根本没有什么七省总督,只有七省总漕。而我接受监国的圣旨,也只是总督义师而已,况且因我祖母故去,有三年之丧,根本就没有出兵。”陈锦又问他为什么不剃发,子龙正色道:“保留头发可以见先皇帝于地下。”众人见他坚决抗争,于是停止审讯,将其捆了起来,准备把他押往南京交给洪承畴。

就在被押往南京的水路上,陈子龙趁看守不备,挣脱绳索,毅然跃入水中,最终以自沉的方式殉国。等船上的士兵将其打捞上来的时候,他早已停止了呼吸,完成了殉节。气急败坏的清狗们割下了陈子龙的头颅,并挂在船头炫耀,而此时,陈子龙的大名也注定要载入史册,永远为爱国的民众所怀念。

陈子龙在最后关头投水而亡,并不是穷途末路之举,更不是其懦弱的表现,其实这种以死报国的方式在他心里已经想了很久。唯有投水而死,方能保全其人格的清白,也算是追随其挚友夏允彝而去。也许,他还需要我们的一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