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华养生精典
5018400000033

第33章

众所周知,骨为人体一身之支架。骨骼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命质量。正如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说:“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血如故。”本句经文是说,若做到人体骨髓坚固,气血顺从,这样内外就能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聪目明,真气独立如常而不为邪气所动摇。这里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人体的骨骼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但骨为髓所养,精又生髓。故髓、精决定了骨骼的生长发育与功能。若髓不养骨,即会造成骨骼方面的疾病。如婴幼儿的佝偻病,成年人的骨质软化症。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祖国医学则认为,腰为肾之府,肾主髓,肾精亏虚,骨髓不充,故腰痛而腿膝无力。如《黄帝内经》说:“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由此看来,精与髓的充盈与否.不仅影响到人体的骨骼系统,还将严重损伤人体的先天之本。祖国医学认为,肾主人体生长发育,人体的衰老与长寿和肾密切相关。只有精髓充足,肾才能发挥其先天之本的作用。由此看来,养生必补髓。

髓通于脑.脑为髓之海

所谓“脑为髓之海”,是说脑是髓汇聚之处。大脑的功能要靠髓的滋养。如《黄帝内经》里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这里非常清楚地说明了髓对脑的重要性。人们常见的脑病如头晕目眩、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不耐思考.皆与髓供应大脑不足有关。此外。不仅神经系统的病变与脑有关。人体的四肢无力、视物不明、时常感到疲劳懈怠、倦卧,皆与骨髓不足、不能充养大脑有关。还有.脑髓又与精神意识有密切关系。若脑髓不足则精神败坏。如《黄帝内经》里说:“头为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亏矣。”

祖国医学认为,人身三宝:精、气、神。由于骨髓不能濡养于脑,即可产生神的病变。而神是生命的主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由此看来,养神亦需先补髓。

补髓能美容

《黄帝内经》里说:“液脱者……色天,耳数鸣。”液是指稠厚的液体,髓属于液。色夭,是指面色憔悴,不华。耳数鸣,是指耳朵经常耳鸣。本句话的意思是说,属于人体液的骨髓,若不足虚少,即不能濡养面容,造成面色不泽,或萎黄,或苍白,或05白,或发青;此外,髓不足也可产生耳鸣。由此看来,要人体颜面美,亦需补髓。

髓充、元气盛,增加抵抗力、免疫力

祖国医学认为,精生髓,若髓不足,就需要有阴精不断化生骨髓。倘若常补髓,即不需要阴精不断转化生成骨髓。所以,补髓即补精,而精盛,则元气盛。因为真元之气藏于肾。只有肾精充足,元气才有束缚。真元之气属于人体的正气。《黄帝内经》里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说,若真元之气充沛,外来的邪气是不能侵犯人体的。祖国医学所说的真气、元气,类似现代医学所指的免疫力、抵抗力。即髓充,元气盛,人体才有强大的抵抗力、免疫力。

由上可知,养生必补髓。只有精髓充足,人们才能健康长寿。那么,又怎样补髓呢?必须要以动物(如牛羊等)骨髓、脊髓为原料,采用多种生物酶,将髓蛋白的分子切断成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同时将髓中的脂肪和胆固醇去除,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精制而成,这样制成的髓精才是最有效的。

喝的学问

开会也要喝点水

曾几何时,笔者在北京的一家报纸上发表过“每天你喝足水了吗?”的文章,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明确告诉人们,要想身体健康,要想延年益寿,必须重视喝水的学问。喝水的学问尽管很多,但有一条要牢记,必须喝足水。水,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除了空气之外,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水,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水和食物、阳光一样,都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条件。大医学家李时珍认为:“饮食者人之命脉也”,“水少则营竭”。说明没有水,人体就会枯竭。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机体成分中的大约60%~70%是水分。没有食物,我们也许能生存两个月,但没有水,我们最多只能活几天。然而,许多人对于水的重要性却认识不够,他们并不知道每日到底应喝多少水。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人长期处于一种缺水的状态。这相当一部分中包括许许多多成天参加会议的人。

由于工作的需要,不少人要经常参加会议,有时一天开一两个小时的会.有时甚至,一天开会要长达三四个小时。这样的事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家常便饭,尤其是一些领导者,他们好像有开不完的会。这个会没开完,下一个会,可能又要去参加了。并会本身并不影响健康。但若忘了在开会时喝点水,特别是喝足水,那就影响健康了。开会时不喝水,有许多原因,有一条是由于在会场或在会议室没有水;有的尽管有水,但不少人怕麻烦。怕上厕所。特别是会议主持人,会议发言者,往往忘了喝水.而是要等开完会再去喝水,这就常常造成了身体的缺水;亦有些人认为,虽然开会,但不渴,所以不需要喝水,这更是大错特错了。科学研究证实。如果感到口渴了再喝水,已有些迟了,因为这时,人体内水分已失去了平衡.部分细胞已处于脱水状态。如果身体内缺水,体内会造成中毒,毒物正是人体自身的代谢产物,肾脏排泄掉的尿酸和尿碱必须要溶解在水中,随尿液排到体外。如果没有足量的水,这些代谢产物就不能够被有效地清除,可能会造成肾结石。水对于人体消化和代谢过程中所必需的化学变化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水可以通过血液将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带到机体细胞中,并有助于通过呼吸控制体温。水还可以润滑全身各部位的关节。

在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很发达的今天,仍还有许多难题在等待着我们。其中之一就是许许多多的病毒和细菌,什么艾滋病病毒,“非典”病毒,特别是2004年的禽流感,它们正在向人们发出严重的挑战,而当今在还不完全认识这些病毒的情况下,最好的武器就是增加身体的抵抗力。而身体抵抗力的增加,尤其是需要水。因为很多的调查和研究都表明。每天大量饮水,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所以,如果你因开会造成饮水量不足,可能会损伤身体的多种生理机能。来自美国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肥胖症研究专家霍华德弗雷克斯指出:“由于饮水量不足,许多人出现肥胖,肌肉萎缩,消化系统等方面的功能障碍;另一方面,体内毒性蓄积,出现关节和肌肉酸痛以及水潴留。”

何谓水潴留?你也许会感到奇怪,这就是说,如果你饮水不足,机体会自动地储存体内的水分,以致各种有毒物质不能及时排出体外,最终造成机体中毒。

美国西南部地区一家营养研究中心的主任唐纳德罗伯森博士说:“适量的饮水,是控制体重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那些正在减肥的人来说,如果饮水量不足,将会影响脂肪的代谢,便会使体重进一步增加。”

那么,每天我们到底饮用多少水好呢?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至少应饮水8—10杯(约200毫升的水杯)。如果在会上经常发言者,因为“话多伤津液”,还应适当再增加一些饮水。

老年人经常喝粥亦有不宜

俗话说:“老人喝粥,多寿多福。”这话尽管很有道理,但科学地分析,天天喝粥亦有不宜。不宜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1)易造成营养缺乏

一些老人长期以来形成了天天喝粥的习惯,有的甚至不仅早上喝粥,到了晚上还要喝粥,且粥中之物亦没有蔬菜、肉、蛋、水果。这在我国农村,尤其是落后、偏远的农村非常普遍。这样久而久之。极易产生营养不良、贫血等疾病。目前科学家列出40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指出任何一种营养素长期过量或不足。都会影响其他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2)影响唾液的分泌

由于米与水长时间熬煮后,形成食糜,因此,食糜几乎不用牙齿的咀嚼和分泌唾液帮助消化,而很容易进入胃中,这样就极大地影响了唾液的分泌和口腔中的细嚼慢咽过程。众所周知,历代养生家非常重视唾液的强身作用。古人给予其“琼浆”、“玉泉”、“金津玉液”等美称。当食物进入口腔后,牙齿把它们嚼碎与唾液混合.形成食糜,使其便于吞咽。唾液里含有淀粉酶,能使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再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唾液不仅帮助消化,还有中和胃酸、修补胃黏膜的作用。由于所喝之粥在进入口腔之前已变成食糜.这样就使得口腔几乎不用再分泌唾液,而直接把粥送人胃中。

(3)省略了“细嚼慢咽”

俗话说:“细嚼慢咽,益寿延年。”说的是吃饭时细嚼慢咽对健康的好处。现代研究证实,每一口饭细嚼30秒,使唾液与食物充分混合,通过口腔里的化学变化,能使致癌物质毒性失灵,这种功能被誉为“天然的防癌剂”。这就是说,吃饭时切不可狼吞虎咽,一日三餐的细嚼慢咽是防癌健身的重要一环。而常常喝粥,便丧失了细嚼慢咽,且老年人由于免疫力低下极易得癌,由此看来老年人不宜常常喝粥。此外,由于粥中纤维素极少,这对老年人的排便解毒也不利。

怎样喝酒好

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佳节来临,人们不免欢聚一堂,相互庆贺,摆酒设宴,共为喜庆。此时此刻,“拿酒来!”就是人们喜庆佳节的开场白和重头戏了。酒之于人似有不可或缺之势。虽然人们大多理智地意识到了美酒可以误事,酗酒能带来危害,但总还是愿意接受“少量饮酒有益健康”之说。于是“少饮无妨”就成了人们劝酒的口头禅。最近《健康报》又向人们发出警告:世界卫生组织声明“少量饮酒有益健康”无科学依据,并指出酒精消费是引起健康损害的最严重的世界性问题。于是酒之于人,究竟有益有害,就又成了今天的话题。

由于人们以往对于酒的见解与关于酒的美好传说,常常使这个问题的讨论含糊不清。营养学和医药学方面的研究也常常使专家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酿造美酒,我国大约最早在4000年前即已发明。当时以及后来长期所饮之酒大约都是曲酿米酒。古代称为“清酒”、“无灰酒”等.估计就是现代人们所说的“黄酒”之类。至于“白酒”或称“烧酒”之类的烈性酒.有考证认为是元朝以后才传人中国的。这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即有记述:“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据美国一医学专家论述说,最早酿造的醇性饮料,醇的含量较低,即啤酒与葡萄酒之类。在中世纪,阿拉伯人用蒸馏的新技术介绍到欧洲,才开始有烈度白酒。黄酒与白酒的制作方法不同,成分与其含量也不同,所以其作用也不同。黄酒是以米、麦、黍等和曲经酿制而成,属发酵类酒。白酒则是以米、麦、黍、高粱等和曲酿制经蒸馏而成,属蒸馏类酒。黄酒含乙醇15%~20%,尚富含酯类、琥珀酸、氨基酸、糖类、矿物质等成分,比重约为0.98,一般是淡黄色的透明液体。白酒含乙醇量则在50%~70%,尚含有微量酯类、酸类、醛等成分,比重0.89~0.93,一般为白色澄清液体。黄酒气味醇香特异。而白酒除有特异醇香外,其刺激性更强。

酒除作为饮料外.尚被作为药物而引入医疗中。最早时酒曾被炼丹术士所引用.并认为是长期以来寻找的能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在欧美,酒曾被引用到治疗所有的疾病,并寓意于“威士忌”(盖尔语Usquebangh,意即“生命之水”)一词。

中医药用酒,主要是用黄酒类。这在学术界被普遍认为是古代世界最早的药典,即由我国唐代政府编修并颁布的药学专著《新修本草》中即作出明文规定:药用之酒,惟米酒入药。所以中医所用之酒大多为黄酒类。中医以酒作为药用,大致分为三类:一日用作药引,一日用制药酒,一日用作炮制辅料。中医认为酒味甘苦或辛辣,性温热而有毒。用作药引,取其功能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用制药酒,取其散寒,通经,活血,推行药势之效;用作炮制辅料,即用酒加工各类中药,取其能改变药物性能,引药上行,增强药物温补肝肾的作用。增强药物活血通络的作用,即使某些药物的腥臭味减弱或消失而起到矫臭的作用。西医用酒,则是用其主要成分乙醇,经过配制成不同浓度而应用。如以75%的浓度作消毒防腐药,用于皮肤消毒或浸泡手术医疗器械;50%浓度用于预防褥疮:20%~30%的浓度擦浴高热病人,用以物理退热等等。

酒喝多了会醉.这已是人人共知的常识。醉酒主要和人体体液中乙醇含量有关。一般认为体液中乙醇含量达20mg/ml时,即可出现头胀、愉快而健谈等欣快感;而达40mg/ml时,即会出现行动笨拙,手也微微震颤而不能控制,感到精神振作,说话流利。醉酒时一般表现为面色发红,自觉身心愉快,毫无顾虑,说话爽直,有时则粗鲁无礼,且易感情用事,或怒或愠,或悲或喜,有时说话滔滔不绝,有时则静寂入睡;动作则逐渐笨拙,甚至连简单的操作也难胜任,身体平衡渐难保持,步履蹒跚,同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胀、打呃、嗳气等消化道症状,最后则昏睡不醒。所以在醉酒前期,往往会出现醉酒滋事,扰乱社会治安的恶性事件。不久前印度东部某地竟出现喝了酒以后就大发“酒疯”的一群大象,它们在西孟加拉邦东部踩伤多人,还撞毁了许多房屋,踏坏了大片稻田。据报道,警方说这群为数74头的印度象,疯狂地寻找它们喜爱的由地部落居民用野生植物酿制的乡村美酒而四处闯荡。

酒的害处.众所周知。长期不适当饮酒会引起乙醇慢性中毒,出现神经精神方面的改变,智能衰退,注意力涣散,记忆和判断力下降.甚至出现谵妄等;还可引起手、舌乃至全身震颤,性欲下降,出现嫉妒、妄想、幻觉症等;并能引发肝硬化、慢性胃炎、胰腺炎、糖尿病、内分泌和代谢紊乱等并发症。据悉,酒在致畸方面是诱发婴儿智力低下最常见的原因.因此妊娠期间,即使饮酒不多,也是被明确禁忌的。还有一份美国的卫生、教育及福利部的报告称,与一般居民比较。嗜酒者由于口、咽、喉、食管、肝及肺癌等的死亡率显著超过一般居民。

有不少人认为少量饮酒可兴奋神经,消除疲劳,并可增加体力。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有专家指出,细致操作的实验证明,一般而言,酒既不能增强脑力,也不能增加体力。虽然个别人常常坚信他的工作效能大大改进,而心理计量测验,包括打字、射击演习以及复杂智力问题的测验等,证明实际上效率都有所降低。

有部分人常常以为饮酒带来的暂时欣快感可以解除心中的忧愁烦恼。其实这是一般老百姓将酒视为一种兴奋剂的误解。有专家指出,酒和其他全身麻醉药一样,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发性及连续性抑制剂。其外表兴奋现象是由于脑的抑制性控制机制受抑制,脑中各个不同部位无约束的活动从抑制中释放出的结果,随着进一步的发展。继兴奋反射之后,神经功能就普遍减弱。所以欲以饮酒而解除心中忧愁烦恼的结果则是“以酒解愁愁更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