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即地动,它像狂风暴雨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地震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要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其中,破坏性的地震大约有1000次左右。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灾难,做好地震的预测预报工作是极为重要的。
能预报地震的动物。人们在长期报震、抗震工作中,已经观察到许多动物在震前有种种异常反应:畜不进圈狗狂叫,冬眠蛇出老鼠闹,鸭不下水鸡上树,蜜蜂飞迁鱼上跳,鹦鹉撞笼鸽惊飞,狮虎哀吼狼悲嚎等等。我国邢台地区人民通过对预测预报地震的实践,还编成这样的谚语:“鸡在窝里闹,猪在圈里跳,羊跑狗也叫,地震快来到。”
从大量地震资料来看,已知地震前有异常反应的动物约有近100种,包括昆虫、鱼类、蛙、蛇、鸟类、兽类和家禽家畜。其中以狗、鱼、猫、鸡、鸟和猪等反应最为明显。
1969年7月18日13时24分,我国渤海发生了一次7.4级地震。在震前,天津市人民公园的工作人员观察到许多动物的行为都出现了异常反应,就连平时逗人喜爱的大熊猫也躺在地上,抱头怪叫,唤它也不起,检查却无病。根据这些异常反应,公园地震预报小组在当天11时10分向天津市防震办公室报告“可能要发生大地震”的预报。果然不出所料,两小时以后发生了地震,天津市地动房摇。
1975年2月4日,海城、营口发生了7.3级地震。震前一段时间,尽管天气寒冷,冬眠的蟒蛇仍爬出洞来,它们一出洞口就冻僵了。此外,青蛙、泥鳅等冬眠动物的提前苏醒,可能与震前地温的局部升高有关。
1976年7月28日3时,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级强烈地震。震前的动物异常反应与历次大震一样,也是十分普遍而强烈的,特别在临震前几个小时更为明显。
日本是个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科学家发现深海鱼类的异常行为预示着地震即将来临。早在1923年夏天,一位秘鲁的鱼类学家在日本的叶山沿海,发现了一种仅栖息在深海中的胡须鱼上浮,这是一种异常现象。果真事隔一天,发生了关东大地震。1963年11月11日清晨,日本新岛的渔民捕到一条长2米的深海鱼,电视台记者为采访这条新闻,邀请正在研究地震前深海鱼反常行为的未广教授,希望他一同乘坐直升飞机前往现场。当时,未广教授有课不能前去,在同记者分别时他开玩笑说:“请多加小心,不久将有地震发生。”谁知,事隔两天,在新岛附近真的地震了。
狗,可能是因为它具有特别灵敏的嗅觉,所以被列为震前反应最明显的动物。在云南通海地区一次地震前夕,山区一户人家4个人围坐一桌,正在兴致勃勃地玩扑克牌。突然,从大门外跑进来一只狗,对着主人叫个不停,主人只顾打牌,不予理睬。狗可急了,上去咬住主人的衣服不放,还把他往门外拖。主人觉得这只狗不识事务,大煞风景,于是将它赶出大门外。可是他刚坐下打牌,狗又奔了进来,仍然是咬着衣服拼命将主人拖着往外跑。这时,主人恼火了,站起来对准狗乱打乱踢,赶着一起冲出大门。这当儿,突然一阵轰响,大地颤抖,房屋倒塌,留在屋内的那3个人都被压死,惟独他保全了生命。唐山大地震前,有个农户家的一只狼狗当晚咬了主人,不让他睡觉。主人将狗打跑,刚睡下,狗又来乱咬。他又气又惊,就下床打狗,边追边打,刚出大门,地震发生了。1973年7月23日,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斯皮可埃市地震前,有个女职员睡得很熟,被狗吵醒。狗舔主人的脸,咬睡衣,将她拽下床来。她开了门,狗咬着主人的睡衣朝外跑,刚踏上人行道,地震发生了。从这三个例子可以看出,狗不仅是出色的活报震仪,而且在地震灾害中救主有功。
动物为什么会预报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巨大的能量释放现象之一。有人曾作过计算,一次7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20多枚二万吨级原子弹释放的能量,所以在震前必然有各种物理、化学和气象等变化,如地热、地电、地磁、光、声、气候、地下水化学成分都会有一定的局部变化。这些变化,即使是非常轻微的,但一些动物却具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力,于是引起它们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反应,这就是动物在震前的异常行为。
目前,人们虽然已经知道有些动物能预报地震,但是对于它们预报地震的机理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据上海师范大学动物学家虞快教授介绍,科学上有以下三点解释和推测:
第一,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感受。鱼类和其他一些水生动物能感受到人所不能感受到的超声波和次声波。一般人所能感受到的声波范围为16—2万赫,小孩可以达到2.2万赫,高于或低于这个声波范围就不能感受到。鱼类内耳和身体两侧有侧线感受器,这是一种机械感受器,能感受1—25赫的次声波(频率低于20赫的声波),即使对水流压力的微小变化或微弱的水流波动也很敏感;水母(海蜇)的伞体边缘有感觉球,能感受8—13赫的次声波。漂浮在水面上的水母,能在暴风到来之前,感受到由于流动的空气与波浪摩擦而产生的次声波,因此及时离开浅海,避免被巨浪砸碎的灾难;在海洋中的海豚,能感受50—10万赫的声波,又具有完善的声纳系统。因此,它能利用超声波(频率高于2万赫的声波)正确地追踪数千米以外的鱼群,并能分辨出种类。由此可见,鱼类和其他一些水生动物在震前出现异常反应的原因,很可能是与强震前有次声波和超声波发生有关。
第二,对热的变化的高度敏感。在地震前,穴居动物都有明显的异常反应。例如,蛇类具有颊窝或感觉小窝,窝内的感觉细胞对“热”极为敏感。有人用南美洲的蟒蛇做过试验,在波长为10600纳米的红外线下,热量在每平方厘米0.084焦时,就有热感觉反应。由此推测,蛇在震前的异常反应,可能与地热变化有关。
第三,对微弱的机械振动的感受。家禽和鸟类的腿部具有微小的感振小体,它们凭此能感受到枝头或地面上十分微弱的机械振动(几十至一二千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曾做过这样的试验:用100只家鸽分作两组,每组50只,将其中一组家鸽的感振小体与中枢神经之间相联系的神经切断。结果在一次4级多的地震前,切断神经的一组家鸽基本上安静如常,而另一对照组家鸽都惊飞了。这说明家鸽的感振小体能感受到震前的波动。在强震前,猪、牛、羊等家畜普遍出现异常反应的原因。可能与它们的腿部、趾部和腹部肠系膜等部位分布着大量对感受机械振动非常敏感的环层小体有关。
此外,蝙蝠能感受1500—15万赫声波。它的超声定位系统极为优越,不仅分辨率高,而且抗干扰性强,能从比信号高出200倍的噪声背景中接收小昆虫身上反射回来的信号。因此,蝙幅在地震前迁飞是与感受超声有关的。
根据柏林弗里大学赫尔穆特·特里布楚教授测定,来自地面的充电离子释放,引起“先地震”,使狗、猪、鸟和其他动物出现紧张不安情绪,这就是人们在地震前所经常观察到的动物异常行为。
那么,人类能否预感地震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少科学家认为人类没有动物那样预感地震的本领,只有动物才能感觉人类视为“静止”的震前外界变化。后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科学家首先提出,人类也能够像一些动物那样,在地震前的短时间内,表现出异常行为。例如在旧金山海湾地区,那里的居民在地震前72小时内,出现烦躁、易怒、头昏眼花、头痛、恶心等征兆。由于每个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况不同,所出现的征兆也有差异。
不久前,美国蒂姆研究所的生物学家马沙、亚当斯,根据人类在地震前的异常行为分析,在8天内预报的准确性可以达到80%。亚当斯把人在地震前的异常行为,归因于地磁场的改变影响到人体的结果。
进一步探索动物报震对预防地震将有很大的作用。首先,在从事动物报震工作中要分清动物的异常行为是地震预兆还是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否则就会造成错误报震。因为自然现象是非常复杂的,一些非地震预兆的环境条件变化,也会促使动物产生异常行为,而且往往与动物震前出现的异常反应相似。例如,天气闷热,雷雨之前,由于气压低,湿度大,水中溶解的氧气减少,鱼儿就会泛塘,蜻蜓和蚊子聚群飞行,蚂蚁也忙于向高处搬家,表现出异常行为。又如狂风暴雨到来之前,大群海鸟会向着陆地飞行,许多鱼儿结群上浮,深海鱼类游到浅海甚至上浮到水的表层,连鲸类也会群集在海面。再如饲养条件的改变,包括兽舍的改变,饲养员的调换,饲料种类的更换,往往也会使动物出现各种异常反应。此外,动物在繁殖季节里,由于本身的生理变化,也会表现出行为失常。猪、马、牛、羊等发情时,常常出现烦躁不安,胃口不佳,相互追逐;狗在发情期有嚎哭的现象,猫在发情期则往往叫个不停,鱼儿会进行生殖回游等。这些异常行为,都与地震没有关系。
其次,在地震以前有异常行为的动物,开始时往往是个别种类和少数动物,而且还会受到动物个体差异的影响,在同种同类动物中会出现无异常反应、异常反应不明显和明显三种情况,这对动物报震工作同样会带来困难,所以必须密切注意动物出现异常反应的种类、数量、涉及的范围以及异常反应的程度。因为没有一定数量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再次,利用动物预报地震是一项新的研究课题,动物行为的变化与地震之间的联系,目前知道的还不多,必须在今后防震、抗震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土耳其“爱猫者协会”的专家们发现,猫的脚掌能感受最轻微的震动,可比人类和一般动物早知地震的来临,而猫的嗅觉和听觉也相当敏锐,所以一些学者已将猫的“第六感觉”(包括猫预报地震)列为研究专题。日本科学家根据民间“鲶鱼翻身是地震前的征兆”的传说,进行了长期观察后发现,此鱼对轻微震动的感受极为灵敏,而地震前所引起的微弱电流的变化,也能被鲶鱼特别灵敏的感受器感觉到,所以日本很多地方都饲养着鲶鱼,作为一种活的“报震仪”,随时观察它的一举一动。另外,日本农林省还号召多震地区的人们饲养一种白色的鱼,它有感知微小震动的特殊本领——震前几小时在水中惊恐地东窜西撞,预示地震即将来临。邢台地震以后,我国对该地区的狗、鼠、猪、鸡、鸽子、泥鳅、黄鳝、鲫鱼、蚂蝗等10多种动物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的研究,着重观察动物反应的指标,例如鸽子的惊飞反应,猫的日呼吸频率曲线的变化和行为异常反应等等,从中总结出了规律,取得了一些经验。运用这些经验,曾对范围50千米、震级为3—5级的地震进行了多次较好的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