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年前的故事
公元11世纪,宋朝神宗皇帝当政的时候,一支队伍奉命调遣行进在安南的路上。车马过处,扬起了满天的风尘。队伍已走了整整一天,来到一片沙滩的前面.真有些人困马乏,但为了赶路,队伍继续前进。不料,可怕的事情就发生在这一片沙滩地里。只见走在前面的一个士兵,一脚陷进了沙地。他挣扎着想爬出来,结果却是徒劳。一个同伴跑过去想把他拉出来,没想到,他自己也陷了下去。队伍一下子阻塞不前。“为什么不走?”一个骑在骠悍战马上的军官从后面赶上来喊道。可是,没有等到回答,那马突然来了个马失前蹄,把他甩了出去,人和马都陷进了沙地里。士兵们惊呆了,以为遇到了魔鬼。有的尝试寻找别的出路,结果也未能逃脱险境。
经过一番折腾,在损失了一些人马和辎重物品以后,队伍才艰难地退出了沙地。后来,从当地居民那里,才知道这就是有名的“范河”,也称“淖沙”或“活沙”。
上面是北宋着名学者沈括在他所着《梦溪笔谈》中记述过的一些情况。
活沙也就是流沙,在《山海经》、《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籍中也都有过记述。《西游记》中写到沙僧追随唐僧之前,曾居住在一条流沙河上。那流沙河是什么样子呢?有诗为证:
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
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
多可怕的流沙啊!鹅毛、芦花之类的轻盈东西居然也会被它所吞没。这是真的吗?让我们再来看看两个发生在近代的故事。
奥基乔比湖的惨剧
这是一个夏日的早晨。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基乔比湖南面的一片低洼的沼泽地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除了偶而微风吹动树叶所发出的“瑟、瑟”声外,一片静寂。这时,在一条差不多已干涸的被河沙所覆盖的溪流上,走来了两个青年人。他们是生物系的大学生匹凯特和斯塔尔,他两兴致勃勃地来这儿考察寄生植物。
他们背着装满标本和食品的背包,边走边谈。这里清新的空气、美丽的景色使他们心旷神怡,丰富多彩的各种植物引起了他们莫大的兴趣。走着,走着,突然,走在前面的匹凯特失声惊叫了起来。只见他脚下踩着的好像是晒干了的沙地硬壳,竟怪异地裂了开来,并使他的脚踝陷了下去。匹凯特本能地挣扎着向前迈了几步,希望能踏上坚实的地面,可是每一步却使他陷得更深,像软泥似的沙很快就升到了他的膝盖。
“快来救我!”匹凯特大声呼唤。
斯塔尔听到喊声,警觉地意识到自己若空手跑过去,必定既救不了同伴还可能使两人同陷险境,而附近几千米内又无人迹可寻,紧急中,他寻来一根树枝,可是,这时沙已升到了匹凯特的大腿。匹凯特失去了重心,慢慢地向前倾倒,随后沙淹到他的胸部。等斯塔尔的树枝伸到他的面前,他已无法伸出手来了,而流沙还在不停地把他往下吸。他发出了最后一声尖厉恐怖的叫声,随即为流沙所淹没。
眼见自己的同学被流沙吞没,斯塔尔痛苦万分,刚才匹凯特还在痛苦地喊他,而现在眼前只有一片干燥而平坦的沙地,似乎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
一个侥幸的司机
1945年4月间,对希特勒德国的最后合围在即,一队西方盟军的辎重车路经威玛市驶向前方。驾驶第一辆车的是上等兵钟纳斯。为了如期赶到前线,他正聚精会神地掌握着方向盘。突然,一阵呼啸,接着轰的一声,一枚炸弹在他们车队的前方爆炸。“啊!不好。”钟纳斯意识到已遭敌人袭击。他立即转动方向盘,冲向公路旁的一处像是长了草的沙滩。
就在这时,他忽然觉得车身向一侧倾斜。发生了什么事?他伸手推门,想看个究竟。但门已经打不开了。他探头窗外,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卡车像下沉的船似的,正在慢慢地向沙里陷,沙子已经淹没了半截车门。钟纳斯连忙从车窗攀上车顶。
几分钟以后,沙子已淹没到挡风玻璃。钟纳斯听到沙地发出“嘶、嘶”的吸吮声,就像有人在喝汤一样。瞬息间,流沙已淹到了驾驶室顶盖,他连忙爬上盖着帆布的货堆,但沙仍旧不停地向着他慢慢涌来。
已经无处可逃了。他决定孤注一掷,使尽浑身力气,向着公路纵身一跃。老天保佑!落地时他虽双膝陷到沙里,但幸好身躯向前倾倒,慌乱中,他抓住了公路旁的野草。这些草是长在结实的地面上的,这真是抓到了救命的“稻草”。在草的帮助下,他终于挣扎着爬出了这吓人的陷阱。当他定下神来,再回头看他的汽车时,已是踪影全无。
猜测
为什么有些沙地无论是人畜、车辆都能平安通过,而另一些却会成为可怕的陷阱呢?
起初人们认为这两种沙地的区别,在于构成沙地的沙粒特征不同,普通的沙地是由棱角状的沙子构成的,而流沙则是由滚圆度良好的圆粒沙组成。棱角状的沙子会互相嵌合,因此便形成了坚实的地面;而圆粒沙则不同,它犹如细微的球形滚珠,能互相辗转滚动,一旦有人畜等重物落于其上,滚动的沙粒便纷纷转动着让开,导致重物下沉,其情景就像是我们踩在布满滚球的地面上,滚球会很快让出一个空间一样。
但是,这一理论却找不到任何事实根据,当人们在显微镜下仔细对比各地的沙粒时,可以发现流沙和其他的沙子一样,也通常主要由棱角状的沙粒构成。
另一种理论则认为,流沙的形成是由于沙粒的表面蒙有一层润滑剂或润滑液之类的东西。因为润滑液的存在,沙粒之间的摩擦力大大减低,重物一旦落在上面,沙粒会迅速滑开,致使重物下陷。
然而,这种润滑剂究竟是什么呢?谁也说不清楚。有人猜想可能是一层水膜,但是却无法解答为什么那些水下的沙洲,以及一般湿润的沙地并不成为吸人的陷阱?
史密斯的实验
有趣的流沙现象引起了地质学教授史密斯博士的注意。他来到一个有流沙分布的地区。这里的流沙沿着小溪分布,沙上长着斑驳的黄绿色苔藻,看上去和普通的沙地并无任何不同。他拾起一块石头,抛了上去。沙立刻颤动起来,好像活的一样,顷刻,石头被吞没了。
史密斯谨慎地铲了一桶流沙,带回去做实验。他把一些沙粒放在显微镜下,发现有些沙粒确实是圆的,但大多数是棱角状的。他让桶里的沙继续保持潮湿,苔藻照旧生长,但奇怪的是,桶里的沙再也没有活性了,放上去的石头也不再沉没。这是为什么呢?
史密斯又重新回到了那块沙地,他从附近的农民那儿了解到,这块地有点“邪门”,有时流动,有时又很坚实。如果是8月份,就可放心在上面跳舞。
8月是干旱的季节,史密斯想,这样看来还是水在作怪了。可是普通湿沙和干沙一样是能承载重量的,那么,问题会不会不是水量大小,而在水流。
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想,史密斯和他的助手们设计了几种不同的实验,让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从沙内流过。他用一只大桶盛满了沙,再在桶边装置几个水管。水可以从上面注入,由桶底流出;也能从下面注入,上面流出。他又找来一个塑料娃娃,在它体内灌入铅,使它的比重和人体相仿。
这时发现,当沙桶干燥时,玩偶能在沙上站立或躺卧,仅留下极浅的凹痕;若水从上面注入,玩偶也不下沉;但当水从下面注入,向上透过沙层流出时,玩偶会一直沉没,直到沙淹没了它的颈部,就和在水中的情形一样。若让它再背上一些重物,则会出现如前面所说的匹凯特一样的下场。
据此,史密斯认为流沙的形成,与上涌的水流有关。这时水流的上冲力会使沙粒互相膨散开来,沙粒不再互相叠接,而是被水托着,呈半漂浮状态。因此,一旦有比重大于水的物体落在流沙上,便会像在水中一样往下沉。沙粒越细,上涌的水流越大,所形成的流沙也越危险;反之,沙粒粗大,水流微弱,则形成的流沙危险性较小,叫慢流沙,万一遭遇,还可能逃脱。
现在的问题是万一遇到流沙怎么办?
首先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惊慌,如果遇到的是慢流沙,只要动作迅速是可以来得及跑出来的;如果误入比较危险的流沙地,头脑要十分冷静,因为,流沙的形成是水在作怪,人是有可能浮在水上的,你可以迅速躺下来,并尽量减轻负重,以增加浮力,不要举起双手,更不要抬腿脚,以免削减浮力。如有人救援,最好是安地躺着,等待帮助;倘若无人救助,你可以用慢慢滚动的方式滚向坚实的地方,或是全身伏地,缓缓爬行,争取脱离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