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德国探险家巴尔斯来到撒哈拉沙漠进行考察,无意中发现沙漠的岩壁中刻有鸵鸟、水牛及各式各样的人物像。1933年,法国骑兵队来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台、恩阿哲尔高原上发现了长达数公里的壁画群,全刻在受水侵蚀而形成的岸石上,形形色色、栩栩如生表现出了远古人们生活的情景。此后,欧美一些国家的考古学家纷纷前来,1956年,亨利·罗特率领法国探险队在撒哈拉沙漠发现了1万件壁画。第二年,将总面积约11600平方英尺的壁画复制品及照片带回巴黎,一时成为轰动世界的奇闻。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第一大沙漠,气候炎热干燥。在这极端干旱缺水、土地龟裂、植物稀少的旷地,竟然有这么多绮丽多姿的大型壁画,从这些远古文明的结晶上来看,这就说明这儿曾经有过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
从发掘出来的大量古文物看,距今约1万年至4000年前,撒哈拉不是沙漠,而是大草原,是草木茂盛的绿洲,当时有许多部落或民族生活在这块壮丽的沃土上,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这种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磨光石器的广泛流行和陶器的制造,这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在壁画中还有撒哈拉文字和提斐那古文字,说明当时的文化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壁画的表现形式或手法相当复杂,内容丰富多彩。从笔画来看,较粗犷朴实,所用颜料是不同的岩石和泥土,如红色的氧化铁、白色的高岭土、赭色、绿色或蓝色的页岩等。这是把地上的红岩石研成粉末,加水作颜料绘制而成的,由于颜料水分充分地渗入岩壁内,与岩壁的长久接触而引起了化学性变化,溶为一体,因而画面的鲜明度能保持很长时间,但是令人称奇的是,经过风吹日晒而颜色至今仍鲜艳夺目。
在壁画中有很多人是雄壮的武士,表现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威武神态。他们有的手持长矛、圆盾,乘坐在战车上迅猛飞驰,表现出征场面;有的手持弓箭,表现狩猎场面;还有重叠的女像,嘻笑欢闹的场面。在壁画人像中,有些身缠腰布,头戴小帽;有些人不带武器,像是敲击乐器的样子;有些似献物状,像是欢迎“天神”降临的样子,有些人好像都翩翩起舞。从画面上看,舞蹈、狩猎、祭祀和宗教信仰是当时人们生活和风俗习惯的重要内容。
壁画群中动物形象颇多,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动物受惊后四蹄腾空、势若飞行、到处狂奔的紧张场面,形象栩栩如生,创作技艺非常卓越,可以与同时代的任何国家杰出的壁画艺术作品相媲美。从这些动物图像可以相当可靠地推想出古代撒哈拉地区的自然面貌。如一些壁画上有人划着独木舟捕猎河马,这说明撒哈拉曾有过水流不息的江河。值得注意的是,壁画上的动物在出现时间上有先有后,从最古老的水牛到驼鸟、大象、羚羊、长颈鹿等草原动物,说明撒哈拉地区气候越来越干旱。
那么,在今天极端干燥的撒哈拉沙漠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丰富多彩的古代艺术品呢?作为今天的我们,要想解开这个谜就必须了解非洲远古气候的变化。
据考古学家认为,撒哈拉沙漠在公元前200年左右之前,曾是草青水绿的大草原,但是,究竟是什么人在这儿留下了技艺高超、气势雄伟的壁画群呢?刻制巨画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人们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