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路上,"红小鬼"各方面军均有,可谓司空见惯。但一支数千人的主力部队,"红小鬼"占了多数,却是不多见的。这样的一支神奇的队伍,就是红25军。
1932年,红四方面军主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转移之后,敌军继续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清剿"。他们采取杀光、烧光、抢光政策,把青壮年抓起来处决,把房子全部烧毁,把粮食抢光或烧掉,把妇女卖到外地。但革命人民不畏强暴,继续坚持斗争。在吴焕先、王平章等人领导下,他们重新组当时许多十一二岁的儿童,有的母亲被杀或被卖到外地,有的爷爷奶奶及其他亲人被惨遭杀害,他们因而成了孤儿。于是他们惟一的出路,便是上山寻找他们坚持斗争的父亲或其他亲人。他们过早地目睹了白色恐怖的一切惨状,幼小的心灵里,已经接受了"树也砍不完,根也挖不尽,留得青山在,到处是红军"的思想。他们为了生存,为了替失去的亲人报仇,为了铲平那不平的罪恶世界,为了革命,纷纷参加了新组建的红25军。由于大量"红小鬼"的加入,红25军就赢得了"儿童军"的雅号,有时也被人称为"学生军",因为"红小鬼"占多数的这支部队的广大指战员,看上去像小学生、中学生一样。红25军从它的年龄结构上看,充分说明"儿童军"的雅号是名副其实、恰如其分的。1934年11月红25军奉命长征,领导成员年纪都很轻,战斗员更不用说了。军长程子华29岁,军政委吴焕先27岁,只有徐海东副军长年龄稍大,但也只有34岁。团营干部多是20岁左右,如韩先楚、刘震、陈先瑞。连排干部,年龄大都不到20岁,如王诚汉、张天云、汪家道、张体学、孙光、李耀等一大批当年的基层干部。在军部机关工作的刘华清、陈鹤桥、张池明等,还有担任警卫工作的詹大南、宋维、何光宇、廖辉等,也都是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连队战士的年龄就更小了,大多数在18岁以下。
在以青少年居多的红25军中,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就为数不少,甚至还有八九岁的小娃娃。他们跟着自己的父兄,经历了不平凡的长征历程,在长征的"摇篮"里长大。被人称为"可爱的小兄弟"、"小开子"的匡书华和熊开先就是其中的两个例子。
匡书华是河南省光山县匡家湾人,革命根据地的儿童团团员,长征时才十一、二岁。红军要离开光山县了。他在红军里当炊事班长的堂兄匡占华回家看亲人,看到的是村子已被敌人烧光。匡书华等七八个儿童和少年走投无路,哭着要跟匡占华去当红军。
"哥哥,带我走吧!父母亲被杀,房子被烧光了,我只有参加红军,为父母亲报仇,为乡亲们报仇!"匡书华哭泣着说。
"带我走吧!""我父亲被杀死,母亲被白狗子抢走,房子又被烧,没地方住了,也没吃的,带我走吧!""哥哥,帮帮忙,带我走吧!""我要参加红军,死也不在这里,白狗子来了还要杀我们。"?其他几个儿童也向匡占华请求道。
匡占华一见这种悲惨的情景,心中非常难过,下了决心,把这几位儿童和少年全部带走了。到了红军队伍里,他们当中年纪稍大的都补入战斗连队,成为红军战士。而书华才十一二岁,个子又矮,领导没有批准他入伍,劝他回家。可他就是不走,一直跟着队伍走,一步也不离开。匡占华知道,长征路上边打边走,又经常饥寒交迫,领导是怕书华吃不消。但书华已经无家可归,叫他回到哪里去?想来想去,只好让书华跟在自己身边,由自己和炊事班的同志照顾他。
匡书华坚定地跟随红军长征了。他亲眼见红军英勇地击退敌人"豫鄂皖三省追剿队"的进攻,在信阳以南的东双河和柳林之间越过平汉铁路西进。然后进入桐柏山。后来又北上伏牛山。桐柏山、伏牛山都是崇山峻岭,红军行军多是走夜路。从小就上山砍柴的匡书华,对跋山涉水毫不惧怕,他一步不停地跟着堂兄在深山老林中穿梭。
"书华真行!""可爱的小兄弟,累不累?"炊事班的同志,经常这样关心他,鼓励他。
匡书华也真像红军叔叔一样,再苦再累也咬紧牙关,紧跟队伍前进。
独树镇阻击战、庾家河反击战、袁家口的歼灭战他都经历了。为了让战斗员、伤病员吃好饭,他还协助哥哥们做好炊事班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特别是庾家河反击战中,听说徐海东副军长、程子华军长都负了重伤,他还哭泣过。他对这些身经百战的首长,是很钦佩的,也很尊重的。
经过千里转战,匡书华随红25军到达陕南。在陕南的一次战斗中,他的堂兄匡占华牺牲了,他哭得好伤心。他失去了惟一的一位亲人,非常痛苦但他还是紧跟红军长征。炊事班的同志对他更加体贴照顾,都喊他"可爱的小兄弟"。从此,他更把炊事班的同志视为亲人。他在众多亲人的帮助下,随军长征,从陕南又到了陕北,始终没有掉队。
匡书华这时才十二三岁,随军整整走了几千里,目睹好几次惊心动魄而又威武壮观的战斗场面。吴焕先在指挥四坡村战斗中,不幸牺牲的消息传到他的耳中,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吴焕先是红25军的军魂,军魂是不死的。他天真地想道。但噩耗毕竟是事实,全军哭泣,炊事班的哥哥们一个个哭肿了眼睛,他这才相信,人人敬爱的吴焕先政委的确牺牲了,他哇地一声哭喊道:"吴政委!"就泣不成声。他和其他指战员一样,因为吴政委的牺牲激起对敌人的无比仇恨,怒火万丈,他长大了,一定要上战场,痛打敌人,为吴政委报仇!红25军到了陕北,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匡书华也和红军叔叔、红军哥哥们一样高兴。他坚决要求加入红军。领导上考虑到他跟部队走完了长征的全部路程,是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尽管年龄很小,还是批准他成为一名红军战士,当了红军的小宣传员。
"小开子"随军长征又是怎么回事呢?"小开子"名叫熊开先,是安徽省六安县人。他的父亲叫熊发龙,是剃头匠出身,红军到六安建立革命根据地后,当过乡苏维埃主席。红军长征要出发了,父亲背着八九岁的熊开先参加了红军。当时部队实行精简,老弱病残全都留下。熊开先的父亲是壮年,可以随军长征,但孩子不好办。因为长征要边打边走,非常艰苦,小娃娃吃不消,是不让跟着队伍走的。于是,为了不让领导知道,熊开先的父亲就偷偷的背着熊开先行军。白天熊开先被装在布袋子里面,外面看起来,像个装米的口袋,领导难以觉察。因为他的父亲是在团供应处工作,没有直接参加战斗,能够"掩护"过去。晚上"小开子"就被放下来,与父亲一起睡。父子俩就这样相依为命,共同随军长征。熊开先也很听话,听惯了枪声、炮声,不害怕。
"你背上背的是什么?"一天,领导发现熊发龙的米口袋在动弹,惊讶地问。
"我的儿子熊开先。"父亲知道瞒不过领导,只好如实地回答。
"啊!你背孩子行军哪!"领导吃惊地说。
但生米已煮成熟饭,这里离六安县已经很远,领导只好让熊发龙背着儿子行军。"秘密"戳穿后,熊开先"自由"多了。行军时,他可以走一段,再由父亲背他一段,红军叔叔也时常轮流地背他走。每当父亲背他,他还肯。但红军叔叔背他,他都不好意思。
"放下,放下,我自己会走!"他总要挣扎着要从红军叔叔背上溜下来。
"别动!你太累了,走不动了,让叔叔背你一段,你再走。"背他的叔叔哄着他。
"小开子乖,听话。"旁边的叔叔帮腔地说。
熊开先很懂事,逗人喜爱,所以大家都亲昵地称他为"小开子"。他的雅号就这样在他父亲所在团的供应处传开了。
"小开子"一路看见红军叔叔英勇杀敌,为老百姓办好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他常对周围的人说:"我长大了,也要当红军!""行!小开子够红军条件了",红军叔叔鼓励他说。
"小开子"听了满心欢喜,好像自己已经是红军了。可不,他一直随军长征,尽管父亲叔叔们背着他走,但主要还是自己走。因为父亲、叔叔们还要工作,有时还要参加战斗。他也目睹许多激烈的战斗场面。在艰苦的条件下,尽管父亲、周围叔叔很关心照顾他,但缺衣少吃还是经常发生。冬天没棉衣穿时,冷得他打颤颤,没东西吃时,饿得他直吐苦水。吃野菜煮的饭,虽然无盐无味,还发涩发苦,他也吃得津津有味,有时见他父亲不吃,把饭让他吃,他也不吃,要匀着和父亲一道吃。
"多懂事的孩子!"父亲心酸地想道。
就这样,从大别山走到陕南,又从陕南转战到陕北。八九岁小娃娃,随红25军走了长征的全过程,整整几千里路程。
"小开子"到了陕北,虽然是随军长征的"红军娃娃",但仍然达不到参加红军的年龄,他太小了,到这时,还不满10岁。不能算是一个正式红军就当个"编外"红军。他总以红军战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积极参加根据地的宣传活动,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小开子"才当上一名"小八路"。别看他年纪小,才十三四岁,因为已经有红军生活的经验,很快掌握了杀敌本领,射击、刺杀在苦练中样样得行,后来由于英勇杀敌,战斗出色,还当上了连长匡书华和"小开子"都记得在长征路上有这样一件事,使他们终身难以忘怀。有一次,朝气蓬勃的"儿童军"路经泌阳县城以东的平原地带。由于党的统战工作做得好,不少"围寨"的头面人物,不仅没有阻拦红军前进,而且还在"围寨"的高墙上对红25军评头品足。
"这是一支学生军。"一位寨主对旁边人说道。
"像支学生军,你看年龄那么小,有的还像个小学生,还不到中学生的年龄。"旁边的人附和地说。
"不是学生军,是奉军。"另一位又说道。
这些人评头品足,都有些根据。说"学生军",其实也是"儿童军"的代名词。战士们年纪是那么小,小的像小学生,大的像中学生,称他们为"学生军"也很贴切。说他们是"奉军",是以武器来衡量。因为这些"学生军"的武器装备像东北军,如奉天造的马步枪、捷克式的轻机关枪,他们备配这些新式武器,加上雄姿英发,的确很威武壮观。原来这些新式武器大都是在长岭岗、高山寨、大柳树等战斗中,从东北军手中缴获的,用以补充装备自己。蒋介石是"运输队长",果然名不虚传。红军的武器多是从蒋介石派来"围剿"或追堵红军的国民党政府军手中缴获来的。
"儿童军"也迷惑过敌人,使自己得以早日胜利完成长征的任务。
"儿童军"到达陕南以后,在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时期,当地人民要求参加红军,于是队伍扩大了,平均年龄也上升了。许多新战友年龄虽比"红小鬼"大,但都乐意和虚心地向已有几年军龄的"红小鬼"学习行军、学习打仗,学习宣传、学习看护、学习做首长的勤务员,学习做炊事员、交通员。他们要向"儿童军"看齐。
"儿童军"从长安县丰峪口出发西征北上,要和陕北红军会合。但为了隐蔽行动意图,部队经由辛口子向南折入秦岭山中,翻越太白山,佯作威逼汉中之状。这是当年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时走过的一条老路。红军此举,敌人果然中计,他们猜测纷纷,有人还自作聪明,把猜测写成文章,登在报纸上。
在他们看来,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立的"儿童军"或曰"学生军",是"红四方面军远征到四川的红军战斗员的子弟",他们也要进入四川,"与他们的父兄会见"的。他们的头目要领着这些"儿童军""去和老朋友---徐向前见见面的!"敌人错误的猜测,导致敌人错误的军事部署。
"儿童军"被敌人"瞧不起",结果打得敌人落花流水。
1935年8月,当"儿童军"西出秦岭,北过渭河,翻越六盘山,直逼平凉城下时,敌人才知道上"儿童军"的"当"了。他们不是进入四川,和父兄会面,而是北上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但是他们也不以为然,"儿童军"、"娃娃兵"有什么了不起?还不是老鹰抓小鸡。坐镇平凉城内的敌35师师长马鸿宾在对他的骑兵团团长下命令时说:"你是天上飞的老鹰,红军是些地上跑的小兔子,好抓着哩!"在这位马师长看来,这些"儿童军"经过长途跋涉,身体已经很疲弱,没有什么战斗力,打他们还不是轻而易举?但是,结果又怎么样呢?就是这支在敌师长看来不堪一击的"儿童军",纵横驰骋于陇东高原,截断西(安)兰(州)公路,直捣敌35师的布防区域。直到这时,这位敌师长还不醒悟,亲自率部追击督战,他还梦想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把"儿童军"当"小鸡"。他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些"儿童军"把他打得落花流水,在马莲铺一战中,他险些做了"儿童军"的"阶下囚"。在四坡村战斗中,他的部下208团1000多人,就被"儿童军"全部歼灭。敌团长马开基当场被"儿童军"223团2营担任通信班长的才十六七岁的"娃娃兵"周世忠击毙。
为了表扬周世忠机智勇敢击毙敌团长,领导上还奖给他两块银元。当时红军财政困难,奖励两块银元,就是一次"大奖"。到达陕北后,由于周世忠表现好,作战出色,未满十八岁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对他来说,是最大的光荣,最高的荣誉。
"儿童军"的长征,犹如雄鹰在征程上盘旋一样,虽然敌人布防雄厚的兵力,妄图堵阻"儿童军"前进,但神奇的"儿童军"的威力,却使敌人像"小鸡"似的心胆俱寒。
1935年9月"儿童军"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胜利结束长征。在十个月时间里,他们途经湖北、河南、陕西、甘肃等四省,从数万敌军的围追堵击之中,开动自己的双脚,终于走出了一条闪光之路,先期到达陕北。在近5000公里的艰苦而又坎坷的长征路上,他们每跨进一步,都经受着血与火的洗礼,同时也谱写出血与火的青春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