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历史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5007900000041

第41章 两晋(14)

后来谢万任豫州都督,王羲之又给他写信进行劝诫,说道:“以你豪迈不羁的品质,屈居群官之中,实在令人难以想象。但是所谓通达明智的人,也只能随事行止,这样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希望您经常和下层官吏在生活上保持一致,那就完美无缺了。吃饭只有一道菜,睡席不用双层,这有什么,但古人却传为美谈。成功与否的原因,在于积小以成大,您要好好记住。”谢万对他的建议未能采用,后来果然失败。

王羲之五十九岁时去世,朝廷赠衔金紫光禄大夫。他的儿子们遵从他的生前本意,坚辞不受。

他有七个儿子,着名的有五人。王玄之早年夭折。次子王凝之,也擅长草书、楷书,历官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王氏家族世代信奉张道陵的五斗米道,王凝之尤其虔诚。孙恩进攻会稽的时候,王凝之的助手们劝他做好御敌的准备,王凝之不听,却是入静室进行祈祷,他走出静室对诸将说:“我已经祈请过天师,天师答应派鬼兵助战,贼军自会被消灭。”因他没有防御措施,被孙恩所杀害。

王徽之字子猷。他生性卓尔不群,放浪不羁,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经常散披头发,衣不系带,也不管府中事务。他又担任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军,桓冲问他:“你主管什么部门?”王徽之回答:“大概是马曹。”桓冲又问:“马曹管理多少马匹?”他回答:“我管理的是否马曹都不清楚,怎么能知道马匹的数目!”桓冲再问:“近来马匹死了多少?”他回答说:“我连活马的数目都不知道,哪会知道死马的数目!”他曾随桓冲出门,正赶上下暴雨,王徽之下马钻进桓冲的车中,对桓冲说:“您怎么能一人独占一辆车!”桓冲曾对王徽之说:“你在我的衙门任职已经很久了,不久我会提拔你的。”王徽之并不答谢,眼睛向上仰视,用手托着面颊,说道:“早晨的西山带来一股清爽的空气。”

当时吴郡有一位士大夫家有一片好竹林,王徽之想去观看,便乘轿离家来到竹林边,面对竹林,吟诵了好长时间。主人打扫庭院请他入坐,王徽之不加理睬。他将要出去的时候,主人关上大门,王徽之对主人此举非常欣赏,宾主入坐,尽欢而去。他曾借住一处空宅,他住进后就令人栽种竹子。有人问他暂时借住种竹子干什么,王徽之只是吟诵,手指竹子说:“怎么能一天没有这位来陪伴呢!”他曾住在山阴县,有一天夜里大雪初睛,月光明朗,放眼四望,一片银白,他独斟独饮,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了戴逵。当时戴逵住在剡县,王徽之当夜乘船去拜访,船行了一夜才到,来到戴逵门前便往回走。别人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我本乘兴而来,现在兴尽,自然往回走,何必要见到戴逵呢!”他禀性放浪怪诞,好声色,有一天夜里和他的弟弟献之一起读《高士传赞》,王献之非常赞赏“井丹高洁”这句话,王徽之说:“我看比不上‘长卿慢世’这句话更妙。”他就是这样的傲俗放达。当时人都钦佩他的才能而鄙薄他的品行。

后来王徽之任黄门侍郎,弃官离开京师东还,与王献之同染重病。当时有个江湖术士说:“人在生命终结的时候,如果有活人乐意代他而死,那么死者可以复活。”王徽之对术士说:“我的才能和地位都不如弟弟,请求用我的余生来代替弟弟。”术士说:“代死的人,是因为自己的寿命还有余年,能够补足将死的人。现在你和你的弟弟寿命都到了尽头,用什么来代替呢!”不久,王献之去世,王徽之凭吊死者却不哭泣,径直坐在灵床上,拿过王献之的琴就弹起来,弹得时间长了,琴声变了调,他感叹说:“可叹啊子敬(王献之字),人琴俱亡!”说罢就昏死过去。他原先背部生疮,这时疮烂溃裂,过了一个多月也去世了。

他的儿子叫王桢之。

桢之字公干,历任侍中、大司马长史。桓玄任太尉时,朝臣们聚齐,他问王桢之:“我比你死去的叔叔怎么样?”在坐的人听了这话都感到憋气。王桢之说:“先叔是一时的楷模,您是千载的英俊人物。”满座朝臣才高兴地舒了一口气。

王献之字子敬。少年时代即负有盛名,豪迈不羁,即使是在家闲居,容貌举止,毫不懈怠,文采风流为一时之最。他刚几岁的时候,曾在旁观看门客们赌博,局面将分出胜负,王献之说:“南边的将要失利。”门客说:“这个小主人管中窥豹,有时也能看出一点门道。”王献之发怒说:“我的才能只是远不及荀粲,近不及刘惔罢了。”说罢拂衣而去。他曾和哥哥徽之、操之一起去拜访谢安,二位哥哥在谢安面前所说的大都是生活琐事,王献之则只寒暄了几句罢了。他们走后,在座的客人评论王氏兄弟的优劣,谢安说:“年岁小的那个好。”客人问他为什么这么说,谢安说:“贤人往往寡言少语,因他说话很少,因此我知道他好。”王献之和哥哥徽之二人在一间房子里,房内起火,徽之马上逃走,连鞋也顾不得穿。献之则镇定自若,从容叫人把他扶出去。有一次他正在寝室睡觉,有几个小偷窜进他的房间,把房中的东西都偷光了。王献之慢条斯理地对小偷说:“小偷,那块青毡是我家祖传之物,你们可把它留下。”这伙小偷闻声惊慌逃去。

王献之草书、楷书写得很好,又擅长绘画。他七八岁时开始学习书法,他的父亲王羲之悄悄从他背后夺他的毛笔,未能夺下,因而王羲之感叹地说:“这孩子日后也会大为出名。”他曾在墙壁上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王羲之认为难能可贵,来围观的有好几百人。桓温曾请他书写扇面,他不慎失手把笔落在扇面上,他趁势画了一头黑色母牛,非常精妙。

他初任州主簿、秘书郎,又转为秘书丞,选配新安公主。他曾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座名园,他们过去并不认识,便乘轿直进园中。当时顾辟疆正在和朋友聚会,王献之游遍了花园,旁若无人。顾辟疆十分恼火,责备他:“对主人傲慢,是无礼的行为。自持高贵,骄慢士人,不合道义。犯有这两种过失,就是不足挂齿的粗野人。”把他赶出门外。王献之傲然如初,毫不介意。

谢安对王献之非常爱重,请他担任自己的长史。谢安进号为卫将军,仍任他为长史。太元年间,朝廷新建立太极殿,谢安想让王献之题写匾额,成为流传万代的墨宝,但是谢安难以启齿,便试探性地对王献之说:“曹魏时,陵云殿的匾额还没有题写,被工匠误钉上去,取不下来,于是请韦诞悬挂凳子书写。等写好以后,韦诞的胡须头发都变白了,累得只剩一口气。回来以后,对他的弟子说,以后绝不要这样写字。”王献之揣摸到这话的意思,严肃地说:“韦诞是魏国的大臣,哪里会有这种事!如果真是这样,从这事也可以看出魏国短命的原因了。”谢安于是也不再逼迫他。谢安又问道:“你的书法和你父亲相比怎么样?”王献之回答说:“本来就不相同。”谢安说:“外边的议论可不是这样。”王献之回答说:“别人哪里知道!”不久,王献之升任建威将军、吴兴郡太守,又征调他为中书令。

谢安逝世以后,对他的丧礼规格和追赠有不同意见,只有王献之、徐邈一起申明谢安对朝廷的忠诚和所建立的功勋。王献之向朝廷上书说:“已故的太傅谢安,少年时代就在玄学领域名声大振,清谈声誉洋溢四海。年轻时隐居,节操可与箕子、商山四皓比美。适应国家的需要出仕任职,为国家出谋划策稳妥周到。及其率兵出征,强敌即被消灭。在他建立了功勋以后,却谦恭退让。再者,他服侍先帝,君臣关系融洽,超过了布衣之交。陛下您即位时,年纪很轻,他殚心竭愿辅佐陛下。回顾他从隐居到出仕的一生,时时事事以国事为重,他确是大晋优秀辅臣,全心全意为国的高义,超过了以往的大臣。希望陛下关心这位举世景仰的大臣,对他的追赠礼仪加以明察。”晋武帝于是下令用特殊礼仪追赠谢安。

不久,王献之身染重病,他的家人向五斗米道师上表请求消除病灾,按照五斗米道的规矩,病人必须向道师陈述自己的过失并发誓改正,于是家人问他有什么过失。王献之回答:“没有想起有其他过失,只想起和郗家离婚这件事。”王献之的前妻,是郗昙的女儿。不久就死在官位上。安僖皇后被册立,因王献之是皇后的父亲,追赠他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赠谥号为“宪”。他没有儿子,过继他哥哥的儿子静之为后,静之官至义兴太守。当时人们认为,王羲之的草书、楷书,江左和中原没人赶得上他,王献之的书法骨力赶不上他父亲,但妩媚可喜。桓玄特别喜爱他父子二人的书法,各装订一册,放在身边时时欣赏。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一千多年来,一直被后人视为书圣正宗,书中圣手。唐初修《晋书》时,唐太宗亲自为《王羲之传》撰写传论。传论中说:“所以详察古今,精研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因为太喜爱王羲之,所以唐太宗死时将《兰亭序》真迹原本殉葬于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