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理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5007800000084

第84章 森林(17)

上述问题的产生,有限于国家经济力量和技术水平的原因,也有认识、政策和工作方面的原因。从指导思想方面来说,由于对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维护良性循环的主导作用认识不足,因而在农、林、牧业的发展关系上,长时期存在重粮轻林、重采轻造等偏向,甚至只把森林看做是“原料库”,只向森林索取,而不重视培育。在采伐中忽视了森林“破坏容易恢复难”这个特点;在计划投资等方面,单纯从增加木材产量的角度考虑,而未能按照森林生长规律,从全面经营好森林的需要作出治理安排;从政策上来说,在执行林业政策中由于受到种种干扰,致使林权不稳,政策多变,“谁种谁有”的政策遭到侵犯,挫伤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此外,在林业生产中,劳动报酬未能很好地贯彻“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木材价格偏低,对林业的经济扶持不够等,都对森林培育、保护有很大影响。在技术和工作上,主要是未能严格掌握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造林中对科学造林重视不够。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后,偏重于营造人工林,对封山育林有所忽视,而且造人工林又强调大面积地营造纯林,未能因地制宜地提倡乔、灌、草相结合和注意发展混交林。在林种的安排上,比较重视用材林,对水源林、特用林、薪炭林重视发展不够。

归根结底,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培育森林和开发利用森林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认识不足,而违反了这些规律必然要受到自然的惩罚。事实上,在森林受到严重破坏和严重过伐的地区已经形成两种恶性循环:一种是由于森林减少,引起气候失调、水土流失和地力衰退,造成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恶化,产量降低。为了弥补农业产量,特别为了解决山区口粮,增加群众收入,就进行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进一步减少了森林面积,扩大了生态性破坏。这样,又导致自然灾害加剧,使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更加恶化。另一种循环是,越集中过量采伐,导致可采资源越减少,限制了木材生产量的增长,加上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大,使木材供应更感不足。为了以较少的投资保证满足对木材的急需,就尽量在已开发的林区加大原木产量。这样,又进一步加剧了集中过量采伐和可采资源的日益减少,这两种恶性循环现在已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并已采取一些重大措施加以改变。但森林的恢复非短期能够见效,要彻底改变上述状况,还需要全国上下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努力。

(三)如何加快造林绿化

事实表明,无论是世界林业还是中国林业,都面临着两种趋势,即一种是下降的趋势,森林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地球上消失;另一种趋势是上升的趋势,人们自觉地、有计划地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已日益成为社会性的活动。中国森林的下降速度虽然没有像有些国家和地区那样快,但长期以来一直在下降,直到最近才初步得到控制。从人均森林蓄积量来看,中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材的国家。严峻的现实向我们提出:保护和利用好现有森林资源,努力扩大森林资源,是全国人民长远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必须把培育森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来加以考虑和安排。要继续组织发动全国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付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加速建设以森林为主体的绿色屏障,实现“绿化祖国”和“大地园林化”的奋斗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80年发出的《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指示》中,向全国人民提出了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的长远奋斗目标,并要求到20世纪末力争达到20%。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并且改变森林分布不均的状况,就能够较好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从而为农业、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为全国人民提供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木材和林产品的供应状况将会大大改善。当然,实现这个目标是艰巨的,但是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首先,中国发展林业的潜力很大。全国有多种多样的优良乔、灌木树种,适宜各种自然类型的地区发展。东南半壁自然条件好,适于培育多种大森林。其次,自然生态演变的过程,已使越来越多的人对森林的作用认识更为深刻。多年来造林、育林的实践,为今后更好地造林、育林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第三,更为重要的是,近十余年来,国家对保护森林、发展林业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和措施,为加快林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要把这些有利条件变为现实,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森林作用的认识

要实现上述目标,要求人们对森林的作用有明确的认识。森林作为维护良好的陆地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人类是处处离不开它的防护作用的。一个国家的林业发达与否,对国家的富足、民族的繁荣有着密切关系;有了发达的林业,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国家已把植树、种草、种花、绿化、美化、保护环境作为重大国策提出。并确立了新的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农业和进行农村改革的前提条件。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无论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还是保持生态平衡,都与森林有密切的关系,森林所承担的任务十分重大。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培育森林和整个林业工作,首要的任务是保卫国土,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减少水旱、风沙、霜雹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的破坏作用。此外,森林有丰富的物产,能为国家和人民提供多种用材、多种林产品和油料、药材、肉食等;发展薪炭林,是解决农村能源匮乏问题最重要而又较快、较省的一个途径;绿化、美化城镇和乡村,能使人们生活在优美的环境里。

上述任务既是森林的多种功能和社会效益的主要体现,又是自然规律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在进行林业建设,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中必须兼顾这些任务,全面作出安排。而要全面完成这些任务,第一步就需要在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前提下,有一个农林牧协调发展的科学规划。根据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作出合理的生产规划布局,以消除盲目地农林、林牧争地,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根据自然条件,划为林区的县、乡,应实行以林为主的方针;山区发展林业条件好,应发展以林为主体的立体农业。在生产方式上,应改革刀耕火种、广种薄收、轮垦轮种的落后耕作方式,禁止毁林开荒、陡坡开荒;开垦的陡坡地,应按国家规定限期退耕还林。森林植被稀少的北方干旱地区,应从植树种草入手,改善生态环境,以林促农、促牧,达到全面发展。从林业建设本身来说,应彻底摆脱以生产原木为中心的思想,改变重采轻造,重森工轻营林的俯向。从森林的多种功能来看,生产木材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严格说来,提供木材只是森林的一个副产品,因为林业的主体是森林,没有森林也就没有木材可取。因此,在林业的生产建设中,必须摆正采伐利用与森林培育的关系,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加强营林和更新工作,按照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森林采伐量,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2.坚持科学造林,提高造林质量

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的中心环节,是大力植树造林,种草种花。多年的经验说明,要使造林绿化取得较好的实效,必须解决好造林绿化的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问题,实质上也就是科学造林的问题。中国有十几亿亩荒山荒滩需要造林,加上现有林地中需要补植的面积,任务十分繁重。加快造林绿化的速度,是四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一定要千方百计努力争取。但是速度与质量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质量也就谈不上速度,这是长期以来许许多多的事实所证明了的。因此,在工作中必须认真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在争取速度的同时,切实注意科学造林,在讲求质量的前提下求速度。务必要把工作做得扎扎实实,讲求科学,讲求实效。

首先要做好规划,细致施工。搞好规划设计是科学植树种草的前提,各地都要根据土地利用区划,制定出长期造林种草规划。具体到一个单位要根据当地的不同自然条件和地形特点,实地进行规划设计,确定每个山头地块宜于发展的树种和林种,做到市局合理,适地适树。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要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规划确定后,就要认真付诸实施,一般不得修改变动。在具体施工中,一定要按设计施工的技术要求进行,注意采用良种壮苗,细致整地,精心栽植。造林中要加强技术指导和检查督促,造林后必须经过检查验收,做到造一片成一片。对于树种的选择要慎重,过去由于选择不当,前功尽弃,各地有过不少教训。在一般情况下,应注重发展优良乡土速生树种,适当发展珍贵树种,引进外来树种必须事先经过试验,再推广种植。为了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各地应注意智力投资,除了依靠各级各类林业等专业学校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材,各级林业科研部门和科研技术人员要做好为生产服务工作,举办各种技术训练班,广泛传播林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造林绿化的科学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