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理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5007800000054

第54章 湖泊(3)

站在青海湖畔,眼见远山逶迤,芳草如茵,湖面波光粼粼,耳边听得无数的鸟儿发出动人的鸣叫,仿佛来到了画中的世界,令人情不自禁深深沉醉于这片简单自然的美景之中。

喀纳斯湖

新疆阿尔泰地区,是亚洲腹心极端干旱区中的一个巨大“荒漠湿岛”。在“湿岛”上的布尔津县北部、海拔1374米的阿尔泰山脉西麓,有一座“天湖”,形如弯月,南北长24千米,东西宽1600~2900米,比着名的博格达天池整整大10倍。该湖湖面海拔1370米,最深处为1885米,除中朝边境上的白头山天池外,它是中国最深的湖泊,这就是喀纳斯湖,在蒙古语中意为“美丽富饶而神秘”的地方。

喀纳斯湖诞生在距今约20万年前,是第二次大冰期的巨大复合山谷冰川刨蚀而成的。当时,喀纳斯冰川长达百余千米,冰川厚度大约二三百米。冰川缓慢而稳定地退缩,在喀纳斯湖口留下了宽约1000米、高50~70米的终碛垄,而后即迅速退缩,形成了现在喀纳斯湖的基础。

喀纳斯湖区属寒温带,冬季漫长,达7个月之久,春秋两季相连,全年无明显的夏季,无霜期80~108天。每年6月上旬至10月上旬,这里气候宜人,月清日明,最热的7月份,一般平均气温在16℃上下,相对湿度63%。由于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光热资源丰富,这里形成了春秋温暖的气候特征。大西洋西风气流暖湿气团的不断涌入带来大量降水,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水气通道使这里成为新疆最湿润的绿色世界,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很高。

喀纳斯湖区垂直自然景观带非常明显,在湖边就可看到阿尔泰山7个自然景观带的全貌,它们是黑钙土草甸草原带、山地灰黑土针阔叶林带、山地漂灰土针叶林带、亚高山草甸带、高山草甸带、冰沼土带和永久冰雪带。从山下到山顶,具备了从温带草原至极地苔原冰雪地带的多种自然景观,因此,也为多种类型动植物的生存创造了有利条件。这里现有各种植物近1000种,鸟类117种,两栖爬行类7种,鱼类8种,昆虫300种以上。在25种木本植物中,以西伯利亚落叶松、云杉、红松、冷杉为主,也是中国惟一的西伯利亚松杉分布地。而貂熊、马鹿、盘羊、松鸡、哲罗鲑(大红鱼)、红鳞鲑(小红鱼)等动物则是受国家保护的珍禽异兽。

喀纳斯河谷,时而平坦如茵,时而悬崖绝壁,“月亮湾”是喀纳斯河拐弯处的一处胜景,但当地的牧民却没有把此景作“月亮湾”的联想,而称其为“脚底湖”,因其外沿还有一个如脚印的漫滩。

喀纳斯的神韵见于景致,也见于它多变的云雾。这里是一个凹陷的山谷,湖水虽然平静,可从喇叭口泻出后汹涌澎湃,只要雨过天晴,气温略有回升,水蒸气就从河面升起,并在山林中散开。而在林间原野中,下了一夜的细雨,潮湿的原野也开始蒸发,晨雾在四周徘徊,山谷里的风又让它们东飘西摇,喀纳斯就成了时隐时现的“仙境”。

喀纳斯湖的神奇美妙之处,还见于湖水随季节和天气不同而变化的色彩。夏季烈日当空,湖水放射出层层乳白色的光华;秋天朗日,湖水又呈湛蓝或黛绿色;阴霾雾瘴的天气,湖面色调一片灰绿;有时则诸色兼备而成七彩湖。据考察,喀纳斯湖之所以成为变色湖的原因,就在于湖盆周边冰川的强烈融蚀作用带来了大量冰碛风化物颗粒,这些悬浮于水中的微粒在不同角度的光照下,会反射出不同颜色的光彩,因而湖水的颜色也就变得奇幻曼妙。喀纳斯湖除了有迷人的风光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有着许多“诱人之谜”——“湖怪”之谜、云海佛光之谜、浮木之谜、变色湖之谜……吸引着旅游者去探险猎奇。

被称为天堂的喀纳斯,那一片平静中酝酿的湖光山色,总是令人迷醉不已。那份宁静中的美丽,仿佛能深深浸润人的灵魂,寻找一个在别处的天堂。

茶卡盐湖

茶卡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部边缘、乌兰县茶卡镇南侧。北依巍峨的完颜通布山,南靠旺秀山,东濒茶塘盆地,是一个富饶而美丽的天然盐湖。

盐湖的形成是由于灾难或地壳运动,青藏高原原来是海洋的一部分,经过长期的地壳运动,这块地面抬起变成了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结果海水留在了一些低洼地带,形成了许多盐湖和池塘,茶卡盐湖就是其中的一个。茶卡是蒙语,意为“盐海”。茶卡盐湖的湖水面积、水深明显受季节影响,雨季湖水面积可达105平方千米,相当于杭州西湖的十几倍,干季湖水面积明显减少。湖水属卤水型。底部有石盐层,一般厚5米,最厚处达968米,湖东南岸有长十几千米的玛亚纳河注入。其他注入盐湖的水流很小,且多为季节性河流。因其盐晶中含有矿物质,使盐晶呈青黑色,故称“青盐”。湖中含有近万种矿物和40余种化学成分的卤水,是中国无机盐工业的重要宝库。初步探明的储量达四亿四千万吨以上。茶卡盐极易开采,人们只需揭开十几厘米的盐盖,就可以从下面捞取天然的结晶盐。茶卡盐为天然结晶盐,晶大质纯,盐味醇正,是理想的食用盐。因盐类形状十分奇特,有的像璀灿夺目的珍珠,有的像盛开的花朵,有的像水晶,有的像宝石,因此才有珍珠盐、玻璃盐、钟乳盐、珊瑚盐、水晶盐、雪花盐、蘑菇盐等许多美丽动人的名称。

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盐湖中景观万千,有采盐风光,盐湖日出,盐花奇观等,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茶卡盐开采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西宁府新志》上有过这样的记载:“在县治西,五百余里,青海西南……周围有二百数十里,盐系天成,取之无尽。蒙古用铁勺捞取,贩玉市口贸易,郡民赖之。”清乾隆二十八年已定有盐律。解放前,马步芳政权在这里设有盐场,每年生产近千吨原盐。解放后,古老的茶卡盐湖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实现了采盐机械化,建有茶卡盐厂,已开发出加碘盐,洗涤盐,再生盐、粉干盐等10多个品种,每年生产几十万吨优质原盐,除供应青海各地外,还畅销全国20余个省区并出口日本、尼泊尔以及中东等地区,受到人们普遍欢迎。

如果你有足够的运气,在白天你可以看到湖面上形成的海市蜃楼,这些由阳光经水汽折射形成的奇观,有的像房屋,有的像牛群,让你体会到朦胧变幻的美感。

肇庆星湖

肇庆星湖风景区包括七星岩、鼎湖山两大景区。七星岩景区由散落在广阔湖区的七岩、八洞、五湖、六岗组成,以山奇水秀、湖山相映、洞穴幽奇着称。景区内七座挺拔秀丽的石灰岩山峰布列如北斗七星,故名七星岩。瓦湖为东湖、青莲、中心、红莲、波海等湖,总称星湖。石室岩早在几百年前就以风景幽奇而闻名全国,为七星岩景区名胜占迹较集中的地方。岩顶名嵩台,相传是天帝宴请百神的地方。岩下有一个特大的石室洞,洞口高仅2米,洞内穹隆宽广,顶高达30米左右,石乳、石柱、石幔遍布其间。洞内摩崖石刻林立,共有270余处,上自唐宋,下至明清,多出自名家之手,有“千年诗廊”之称。鼎湖山,因山顶有湖,起名顶湖山,相传黄帝在此铸鼎,又名鼎湖山。受大气环流下沉气流的影响,鼎湖山景区一片生机盎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区网”。

日月潭

日月潭位于南投县鱼池乡水社村,是台湾唯一的天然湖,由玉山和阿里山之间的断裂盆地积水而成。日月潭四周群山环抱,层峦叠嶂,潭水碧波晶莹,优美如画。每当夕阳西下、新月东升之际,日光月影相映成趣,更是优雅宁静,富有诗情画意。日月潭中有一小岛,远望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颗珠子,名珠子屿(光华岛),以此岛为界,北半湖形状如圆日,南半湖形状如弯月,日月潭因此而得名。

日月潭四周的群山有多处名胜古迹,如文武庙、玄光寺、涵碧楼、慈恩塔、孔雀园等。文武庙在潭北面的山腰上,依山而筑,大理石牌楼上书“文武庙”三字,左右分别“崇文”、“重武”盈题,文庙祭祀孔子,武庙祭祀关公。在文武庙楼顶,可俯瞰全潭景色。文武庙东南的公路边有孔雀园,是台湾省孔雀的繁殖基地,园中孔雀经过训练,能跳舞、开屏和敬礼。日月潭南侧是青龙山,海拔950米,山麓的玄光寺,供奉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全身塑像,寺中悬有“民族法师”盈额。从玄光寺后登1300级石阶,便抵玄奘寺。寺建于1952年,寺中存放玄奘法师遗骨。玄奘寺后的山顶上建有一座高45米的慈恩塔,系中国式宝塔。涵碧楼在日月潭西北的山坡上,原为台湾省政府招待所,现为一流的西式旅馆,清静雅致。门前有两株高大的椰子树,透过一楼阳台而生长,别有情趣。站在涵碧楼顶平台,凭栏赏潭,湖光、翠竹、白云、小舟尽收眼底。

日月潭附近的德化社,是高山族聚居的村落,现已建为山地文化村,山胞歌舞翩翩,尤以表现舂米的“杵舞”吸引着众多游客。日月潭风景区不但风光美丽,而且气候宜人,7月平均气温高于22℃,1月略低于15℃,日月潭以其天生绝色,被称为台湾仙境,也是台湾省的标志。

“高原明珠”洱海

洱海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个风光明媚的高原淡水湖泊。水面海拔1900米左右,北起洱源县江尾乡,南止于大理市下关镇,形如一弯新月,南北长415千米,东西宽3000~9000米,周长116千米,面积251平方千米。洱海属澜沧江水系,北有弥苴河和弥茨河注入,东南汇波罗江,西纳苍山十八溪水,水源丰富,湖水从西洱河流出,与漾江汇合注入澜沧江。

洱海畔的苍山又名点苍山,因山色苍翠而得名,山景以雪、云、溪着称。苍山由19座海拔都在35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峰顶上终年积雪,银装素裹,景色壮丽。“苍山雪”是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一。苍山顶上有着不少高山冰碛湖泊,还有18条溪水夹在19座山峰之间,缓缓东流,注入洱海。

洱海景观,四季各不相同,即便是一天中的不同时辰,也是变化万千。随着四时朝暮的变化,各种景观呈现出万千气象,于是古人又为之归纳出了“洱海八景”,分别为:山海大观、三岛烟云、海镜开天、岚霭普陀、沧波濞舟、四阁风涛、海水秋色、洱海月映。洱海的人文景观也是丰富非常,“洱海八景”中的四阁风涛,指的便是古人为观赏洱海所特意建造的四大名阁:天镜阁(位于海东)、珠海阁(位于洱海公园团山)、浩然阁(又名丰乐亭,位于才村海边)、水月阁(位于洱海北端双廊,与珠海阁遥相对峙)。由于年深日久,四大名阁均已倒塌不全,但历代骚人墨客在这些名阁之中所作的赞颂洱海风光的诗文佳句却留诸世间,向人们诉说着洱海的奇丽景观。

洱海是白族祖先最主要的发祥地。两汉时期,生活在苍洱地区的古代大理人开创了大理古文明灿烂的历史。到了唐宋时期,在大理建立的南诏政权和大理国,将大理的各族人民统一在祖国的大家庭中,为祖国西南边疆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洱海是白族的摇篮,也是大理古文明的摇篮。

白洋淀会不会消失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一个天然湖泊。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距北京153千米,距天津160千米,距石家庄150多千米,处于京、津、石三市所构成的三角形的中心,面积336平方千米,共有大小淀泊143个,万亩以上的淀泊有白洋淀、烧车淀、羊角淀、池鱼淀、后塘等淀,总称为白洋淀。

白洋淀流域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降雨量为563毫米。白洋淀的物产十分丰富。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它的鱼、苇、粮、禽早已驰名中外,成为华北平原大地上一颗灿烂的明珠。2007年5月,白洋淀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由于人口不断增长,人们向白洋淀争夺土地,围湖造田,筑堤围田,疏沟排水。从北宋的戎马屯田到清朝的大规模围垦,白洋淀的面积不断减小。从明朝万历年间以来,人们开始在白洋淀四周大规模建筑堤坝。1664年至1881年,白洋淀的水域面积缩小了9/10。

近代,由于上游太行地区的天然植被砍伐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流入白洋淀的泥沙骤增,1966年与1924年相比,马棚淀、藻淀平均淤高了04米,白洋淀的淀水容量减少了1/3,1969年新辟入淀的白沟引河,以年平均425万吨的输沙量将巨量泥沙泄入淀中。白洋淀的蓄水容量现仅有五六亿立方米,然而,光每年蒸发、渗漏就有3亿立方米左右,加上淀区人民用水,水量的支出远大于输入。

这样,白洋淀水资源短缺已成定局,“干涸”时时笼罩在白洋淀的头上。自1984年以来,白洋淀已连续干涸达5年之久。波光粼粼的蓝色湖面变成了黄沙飞扬的荒滩,舟楫穿梭的航道成了汽车、拖拉机的坦途,干裂的苇田上已见不到一望无际的芦苇,大大小小的船只却像鱼干似地翻晒在旧日的堤坝之上。白洋淀的生命脉搏在干涸的进逼下,逐渐微弱,微弱……

1988年8月,几场连续的倾盆大雨后洪水从太行山一泻千里,几夜之间,300多平方千米干枯的土地顿时成了一片汪洋。据报道,白洋淀蓄水已达5.4亿立方米,水位高达9米。满淀的大水给开发建设白洋淀带来了希望和机遇。人们关心的是,这满淀大水的白洋淀会再次干涸吗?

水利部门指出,若要白洋淀不干淀:第一,丰水年要多蓄;第二,平水年上游水库要放水;第三,要加强对冰的管理,限制灌溉用水并减少浪费。除此三条,还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以后几年不是干旱年。这是多么苛刻的条件。有人想引黄入淀,即把黄河的水引入白洋淀,但是投资需10多个亿,国家财力紧张,近期无法实施,且黄河本身水资源非常有限,黄河提供不了多少水。

水资源的短缺在威胁着白洋淀的生命,而白洋淀的命运又不过是整个华北水危机的缩影。白洋淀的危机告诫我们,如果再不珍惜我们的水资源,白洋淀乃至整个华北都迟早会面临干涸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