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及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相继召开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制定了糖尿病分型及诊断标准:具有糖尿病典型症状者,任意时间血糖≥111毫摩尔/升,或空腹血糖≥78毫摩尔/升,或空腹血糖高于正常,低于78毫摩尔/升者,予以75克葡萄糖负荷,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均可诊断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时,可只检查服糖后2小时血糖。
10余年来,一些研究资料显示,空腹血糖与糖负荷后血糖的升高常不平行。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的人群中,约有30%的人空腹血糖低于7.8毫摩尔/升。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提出降低诊断糖尿病的空腹血糖标准的建议。这个建议后来被广泛采纳,所以,现在诊断糖尿病的最新标准,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标准,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则可诊断为糖尿病。
当然,医生在实际诊断过程中,往往还要结合临床症状加以考虑。如果患者已有糖尿病的症状,只要有一次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或者有一次餐后或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就能诊断为糖尿病了。如果完全没有糖尿病的症状,则需要同时有两个血糖值达到或超过糖尿病诊断标准方能做出诊断。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一些诸如“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的概念,这些概念的具体且科学的解释是什么呢?
1.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的血所检定的血糖值。空腹血糖是反应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可靠指标,一般代表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怎样才算是空腹呢?空腹实际上是指空胃。具体要求是:抽血的前一天晚上,病人按照平时的生活习惯,正常饮食;饭菜宜清淡,不能饮酒,饭后不喝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休息好。第二天早晨起床后,不吃早餐,少喝或不喝水,不晨练,平静地到医院等候采血,这样的血标本才是反映真实情况的好标本。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9~61毫摩尔/升;如大于61而小于70毫摩尔/升为空腹血糖受损;如大于等于70毫摩尔/升则考虑是否患糖尿病;如血糖低于28毫摩尔/升,且临床产生相应的症状称则为“低血糖”。
在临床上,血糖增高主要见于糖尿病,也可见于肢端肥大、巨人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枢性疾病、脱水、低氧窒息、情绪紧张、妊娠、运动后等;血糖降低主要见于胰腺β细胞瘤、功能性胰岛素分泌过多、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物用量过多、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严重肝炎、肝硬变、长期营养不良、酒精中毒等情况。
2.餐前、餐后血糖
餐前血糖是指早、午、晚三餐餐前空腹时采的血所测定的血糖;进餐后抽的血所测定的血糖值称为餐后血糖,如餐后1,2,3小时的血糖。
在正常情况下,餐前与餐后的血糖值并不相同。进食后所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会变成葡萄糖排到血液中,所以餐后的血糖值会比餐前高。
小细节造成的大影响
人体血糖存在生理波动,正常人正常情况下血糖也可能波动到糖尿病的诊断范围内,所以,一般情况下,无症状者的一次检测结果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另外。许多疾病状态、药物都可以影响血糖,使实际上有糖尿病者的血糖假性不高,也可能使实际上无糖尿病者的血糖假性增高,极其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后果很严重。在严谨的医学诊断中,必须对细节标准化,才能得出正确和科学的诊断结果。
虽然血糖指标是糖尿病诊断的主要标准,可是并非在医院随便抽一点静脉血化验血糖,就可以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依据!为了获得确有诊断价值的“静脉血糖”,在化验时需要尽可能遵循以下要求。
(1)如果是因为最近感染、发热、呕吐、腹泻、创伤等急性病就诊,抽血化验“顺带”发现血糖高,那么,这个“高血糖”尚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患者应当在病好以后再次化验血糖。
(2)如果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在持续用药的(包括避孕药),必须告知医生,并咨询是否需要停药、病情是否允许停药、停药多久等问题,长期用药情况下的血糖水平也不能用以诊断糖尿病,因为很多药物可以影响血糖结果的可靠性。
(3)如果曾有较重的胃肠道疾病的病史(口疮性腹泻、吸收不良、胃大部切除、倾倒综合征等),必须告知医生,考虑采用“静脉注射葡萄糖+静脉血糖化验”。
(4)抽血前3天每天摄入碳水化合物应大于250克(特别体弱瘦小者可减至150~200克),并保持精神状态良好,若有烦恼、焦虑、失眠等现象,也应推迟进行检查。
(5)抽血前一晚的晚餐应是日常普通饮食,如果吃了很多大鱼大肉等高脂肪的食物,第二天的检查结果也不可信。
(6)抽血前一晚的晚餐后禁食(包括禁饮料和零食,口渴时可适量饮淡水)、禁烟、禁酒,要做到至第二天抽血时至少已空腹8~10小时,但也不宜超过16小时。
在上述基础上,空腹状态下抽血化验的血糖称为“空腹血糖”。通常来到医院后休息15分钟左右再抽血,最好在早晨8点前抽血,太晚抽血对结果可靠性也有一定影响。但是,一般的医院8点才开始门诊。所以,对患者来说,最好第一天开化验单后先交费回家,第二天早晨到医院直接抽血化验。
对于餐后血糖的化验,在细节上也有一定的要求。标准的、公认的、适用于糖尿病诊断的餐后血糖需饮用糖水或者吃100克淡馒头后2小时抽血,因此,患者出门时除了带上化验单以外,别忘了带上葡萄糖粉(由医生开)或100克淡馒头以及250~300毫升淡开水。具体细节如下。
(1)首先空腹抽血一次。
(2)抽完血后将75克(儿童按每千克体重1.75克计算用量,但最多用75克)无水葡萄糖粉充分溶解于250~300毫升淡开水中,需在3~5分钟内喝完。然后在小范围内轻度活动,不要进行强体力活动甚至办理公务等,因为情绪和活动等都会影响结果。
(3)除非患者强烈口渴,否则化验结束前不要再喝水。
(4)在饮糖水后2小时再抽血一次。有条件的患者,最好能在饮糖水后05,1、3小时也分别抽血化验。举例来说,假如早晨800空腹抽了第一次血,并立刻开始饮糖水,那么至少应在上午1000再抽一次血。条件许可的患者,最好能在830,900,甚至1100也各抽一次血做化验。
如果患者对“喝糖水”心理恐惧或抵触,或少数患者饮用葡萄糖水后恶心、呕吐未能完成化验,则可以采用100克馒头餐试验。过程与上面基本相同,差别在于不是饮用75克葡萄糖粉溶液,而是食用100克淡馒头。具体细节包括以下几点。
(1)这里说的100克淡馒头,是指100克面粉做成的馒头,而且必须是不加糖的馒头。
(2)吃馒头时可以适量喝白开水。
(3)不要吃得太慢(一般是5~10分钟吃完),但也不要狼吞虎咽,以免影响胃肠功能。
(4)在吃馒头的过程中,不要另外吃任何零食或牛奶、豆浆等。
知识链接
为什么血糖检查如此苛求细节?
很多患者对于血糖检查中的这些细节要求感觉不解,经常有患者给医生提供“单位组织体检的报告”或某次血糖结果,要求诊断有无糖尿病,甚至要求开药。此类化验报告通常不能用于诊断糖尿病!为什么呢?
首先,人体血糖存在生理波动,正常人在正常情况下血糖也可能波动到糖尿病的诊断范围。因此,通常来说无症状者一次检测结果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其次,许多疾病状态、药物都可以影响血糖,可使实际上有糖尿病者的血糖假性不高,也可使实际上无糖尿病者的血糖假性增高,前者容易造成漏诊,后者容易造成误诊。为了尽可能减少漏诊和误诊,必须对诸多细节标准化,不注意细节的检查结果只能算是“筛查结果”,通常不适用于临床诊断。
不能完全相信尿糖
我们都知道.引起尿糖阳性最主要的原因是血糖过高,因为尿糖检查简单易行,又不会给患者带来疼痛,所以检查尿糖是发现糖尿病最简单的方法。但是为什么不能以尿糖检查代替血糖检查呢?
正常人的尿糖应该是阴性的,也就是说尿中应查出糖分来,因为健康的人每天从尿中排出的葡萄糖是很少的,不到100毫克,一般的定性试验无法检出。尿中排糖一般要超过150毫克时,尿糖才呈阳性,所以尿糖可以作为检查糖尿病的一种方法。但是,尿糖在多数情况下虽能反映血糖水平,可尿糖毕竟不是血糖,在某些情况下,尿糖就不能很好地反映血糖水平。有些糖尿病患者在血糖不很高时,尿糖可能为阴性,如仅用尿糖来筛选糖尿病病人,就会发生漏诊,延误治疗。
一般在什么情况下,糖尿病患者的尿糖会呈阴性呢?
其一,空腹血糖高于78毫摩尔/升就能诊断糖尿病,但血糖处于此水平时,尿糖应为阴性;其二,老年人,特别是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肾糖阈可能升高,血糖虽已超过11.1毫摩尔/升时,尿糖还可能是阴性的。
正如有些尿糖阴性者可能是糖尿病患者一样,有些尿糖阳性者也可能不是糖尿病患者。尿糖阳性而血糖正常者,不能诊断为糖尿病。尿糖阳性而又不是糖尿病的情况主要可见于以下情况。
(1)孕妇。20%~30%的孕妇尿糖可呈阳性反应,特别是在妊娠后期。某些正常孕妇在妊娠后期及哺乳期尿中可能有乳糖出现,也可能引起尿糖阳性。
(2)肾性糖尿。这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疾病,患者肾小管运转葡萄糖的机制异常,肾糖阈减低,患者无论何时尿中总有糖分,但是血糖不高。如经检查肾脏其他功能正常,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3)尿糖假阳性。可能与尿中含有大量结合型的葡萄糖醛酸盐,或与服用水杨酸盐(如阿司匹林)、水合氯醛等药物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有人发现尿糖阳性的非糖尿病者今后发生糖尿病的机会要比尿糖阴性者大,所以对尿糖阳性者应更注意随诊,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
如此看来,在糖尿病的诊断中,是不能完全相信尿糖的。所以虽然尿糖测定简单易行、无痛苦、基本上能反映血糖情况,是发现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尿糖检查仍不能代替血糖测定而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依据。
哪些化验能判断糖尿病类型
糖尿病患者很关心自己所患糖尿病的类型,特别是“是Ⅰ型还是Ⅱ型糖尿病”这个问题,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很多患者千里迢迢地奔赴一些权威医院,要求查查胰岛功能,来判断自己是否需要打胰岛素,其实,这样劳民伤财完全没有必要。那么,在医学上,都有哪些化验与判断糖尿病类型有关呢?
目前,与判断糖尿病类型有关的化验包括以下几种。
(1)遗传学指标。有的人白细胞抗原(HIA)和Ⅰ型糖尿病有关,所以查查人白细胞抗原(HIA)的类型,有时有助于糖尿病的分型。
(2)免疫学抗体。Ⅰ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可能有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这些抗体阳性的病人很可能是Ⅰ型糖尿病患者。但阴性不见得就是Ⅱ型的。
(3)尿酮体。Ⅰ型糖尿病患者尿中经常有酮体,有时酮体量很大,甚至发生酮症酸中毒。而Ⅱ型糖尿病患者则只有在感染、发热、饥饿、创伤以及重大情绪波动时尿中才会出现酮体,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机会较少。
(4)血胰岛素和C-肽。Ⅰ型糖尿病患者血胰岛素和C-肽水平多很低,Ⅱ型糖尿病患者则不一定。当然,Ⅰ型糖尿病患者在最初一段时间内也可以不低,反之Ⅱ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很差时胰岛素和c-肽水平也可以很低。
(5)血糖。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往往很高,特别是空腹血糖很高。相比之下,Ⅱ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一般不是那么高。当然,空腹血糖的高低也是波动的,很难画出一条线作为Ⅰ型和Ⅱ型糖尿病的分水岭。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这些化验虽然有助于糖尿病的分型,但是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即使做了化验,也还是难以分型,主要还得根据临床表现,特别是有没有酮体或者酮症酸中毒、是否消瘦、年龄等因素来判断糖尿病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