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华药酒配方大全
5007200000005

第5章 日常疾病的药酒治疗(3)

【功能主治】感寒性腹痛、腹胀、吐泻等症。

【用法用量】趁热饮酒。

【自制方法】黄酒50ml放在瓷杯中,再加丁香2粒,把瓷杯放在有水的蒸锅中加热蒸炖10分钟。

【酒方来源】唐·《千金翼方》;《药膳食膳集锦》

杨梅酒

【药物配比】杨梅烧酒

【功能主治】痧气痧气:夏秋间常见的一种发疹性热病、腹痛、吐泻。

【用法用量】饮服杨梅酒半酒盅,或食酒浸之杨梅二三只。

【自制方法】选好杨梅浸于高粱烧酒内(酒量以浸没杨梅为度)密封备用。

【酒方来源】《食物中药与便方》

山核桃酒

【药物配比】青核桃3kg白酒5L

【功能主治】收敛,消炎,止痛,用于急慢性胃痛。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0—15ml。

【自制方法】取青核桃3kg捣碎加白酒5L浸泡20日,待酒变黑褐色为止,过滤取渣,浸液备用。

【酒方来源】《中药制剂汇编》恶心呕吐、消化不良

麻子酒

【药物配比】麻子1L

【功能主治】止恶心。

【用法用量】1日2次,适量饮。

【自制方法】麻子1L,熬令香,熟捣,取酒3L,熟研,滤取1L。

【酒方来源】唐·《千金要方》

椒酒

【药物配比】舶上硫黄(明者)2两汉椒(净拣,去合口者去黑目)4两诃子(略捶碎),24个

【功能主治】治翻胃,胃寒吞酸等。

【用法用量】适量饮服。

【自制方法】上3味,各用生绢袋盛之,以无灰酒10斤渍之,7日即可服,饮1杯即加1杯生酒在内,汉椒90日一换,诃子72日一换,硫黄则长用,病除即止。

【宜忌】阴虚火旺者及孕妇忌服。

【酒方来源】明·《医方类聚》

西洋药酒

【药物配比】红豆蔻(去壳)煨肉豆蔻(面裹煨,用粗纸包压去油)白豆蔻(去壳)高良姜(切片,焙)甜肉桂(去粗皮)公丁香(各研净细末,戥准五分)

【功能主治】脾胃虚寒,气滞脘满,进食不化,呕吐恶心,腹泻作痛等。

【用法用量】饮服随量。

【自制方法】先用上白糖霜120g,水1碗,入铜锅内煎化,再入鸡子清2个,煎十余沸,加入0.5L干烧酒,离火置稳便处,将药末入锅内打匀,以火点着烧酒片刻,即盖锅,火灭,用纱罗滤去渣,入瓷瓶内,用冷水冰去火气。

【酒方来源】清《冯氏锦囊秘录》

荔枝煮酒

【药物配比】荔枝

【功能主治】气虚胃寒。

【用法用量】适量饮服。

【自制方法】荔枝肉5枚,煮酒1小杯。

【酒方来源】《饮食治疗指南》

五香酒料

【药物配比】甘草120g菊花120g甘松120g官桂120g白芷120g藿香120g三柰120g青皮120g薄荷120g檀香120g砂仁120g丁香120g大茴香120g细辛18g红曲18g木香18g干姜12g小茴香15g

【功能主治】醒脾健胃、散寒止痛、芳香辟秽、发表祛暑。可治疗脾胃气滞、虚寒脘满、食欲不振等症,并可用于寒凝气滞的小肠疝气及暑月感受风寒等症。

【用法用量】每日早、晚饮一二盅。

【自制方法】用多年陈烧酒4.5L,将上药用绢袋盛好,浸入酒中,密封,10日后可用。

【宜忌】若是感受暑热,温热之邪,病人不恶寒而怕热,多汗,口渴舌红的,则不可饮用该酒。此外该酒辛香温燥的药物居多,凡阴虚火旺者不宜服,以免重伤阴液。

【酒方来源】《清太医院配方》、《治疗与保健药酒》

红茅药酒

【药物配比】公丁香6g白豆蔻6g砂仁10g良姜6g零陵香6g红豆蔻6g白芷10g当归30g木香2g肉豆蔻6g陈皮20g枸杞10g檀香2g草豆蔻6g佛手10g桂枝6g沉香4g肉桂20g山药6g红曲162g

【功能主治】理脾和胃,温中散寒,适用于寒湿中阻,脾胃气滞的脘满痞塞,腹胀腹痛,不思饮食,消化不良等症。

【用法用量】每服适量,酒须烫热饮用。

【自制方法】将上述药物装入布袋,浸于烧酒中,烧酒用量5200ml加热,煮数沸再兑入1560g蜂蜜,4162g冰糖,溶化即成。

【酒方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按:本方在大量辛温药中加入当归、枸杞、山药滋阴养血,用以防止温燥伤阴,配方合理,气味芳香,是一种理想的药酒。

温脾酒

【药物配比】干姜30g甘草30g大黄30g人参206制附子20g

【功能主治】脘腹冷痛,大便秘结或久痢。

【用法用量】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温饮10—20ml。

【自制方法】上5药共捣细,置于净瓶中,用黄酒0.5L渍之,经5日后开取,去渣备用。

【酒方来源】《药酒验方选》

状元红酒

【药物配比】当归15g红曲30g砂仁30g广皮15g青皮15g丁香6g白蔻6g山栀6g麦芽6g枳壳6g藿香9g厚朴6g木香3g

【功能主治】醒脾开胃,化滞祛湿,疏肝理气,适用于脾胃失和,肝气郁滞。无明显症状者服之亦有醒脾开胃,增加食欲的作用。

【用法用量】服用时,每次可饮二三小盅,早晚各1次。

【自制方法】将上述药物装入布袋内,浸于15L白酒中,用文火煮30分钟后加入冰糖1kg,取出放凉。

【宜忌】孕妇忌服,阴虚津亏者不宜服用。

【酒方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按:本方虽有当归滋阴养血,但总以温燥之品为主药,故适用于气滞而偏寒者。

白药酒

【药物配比】白茯苓15g白术15g天花粉15g山药15g芡实15g牛膝15g薏苡仁15g白豆蔻9g

【功能主治】健脾祛湿开胃,凡脾虚食少,食后腹满,小便不利,大便溏者,均可服用此药酒。

【用法用量】服用时每次一二盅。

【自制方法】以上药物用白酒5000ml浸泡数日后使用。为了矫味,可加入适量白蜜。

【酒方来源】清·《良朋汇集》;《治疗与保健药酒》

蒜姜酒

【药物配比】独窠蒜1颗生姜1分

【功能主治】治胃疟饥不能食。

【用法用量】未发时,慢慢饮服。

【自制方法】上药研碎,以酒05L调,去渣。

【酒方来源】明·《普济方》

术苓忍冬酒

【药物配比】白术60g白茯苓60g甘菊术60g忍冬叶40g

【功能主治】脾虚湿盛。脘痛痞满,心悸、目昏,腰脚沉重。

【用法用量】每日1—2次,每次空腹温饮一二盅。

【自制方法】将白术、自茯苓捣碎,忍冬叶切细,四味用夏自布包,置于净器中,用醇酒1.5L浸之,封口,经7日后开口,再添入冷开水1000ml。

松萝酒

【药物配比】松萝2两乌梅栀子各27枚常山3两甘草(炙)1两

【功能主治】主胸中痰积热。

【用法用量】顿服,亦可再服,得快吐止。

【自制方法】上药切细,以酒3L渍1宿,平旦合水3L煮取2L,去滓。

【宜忌】忌海藻、菘菜、生葱菜。

【酒方来源】唐·《外台秘要》

松萝瓜蒂酒

【药物配比】杜蘅3两松萝3两瓜蒂30枚

【功能主治】用治胸中有痰,头痛,不欲食,气壮者。

【用法用量】旦饮1合,取吐,不吐,晚再服1合。

【自制方法】上3味药,酒1L二合,渍2宿。

【酒方来源】《历代良医良方注释》

按:方中瓜蒂、杜蘅、松萝均为催吐之药,又用酒浸鼓荡以促之,吐力颇强,故宜用于体质强壮者。杜蘅、松萝,晋唐方剂中屡见,今人少用,这是现代吐法应用少的原因。

寄生虫

红藤酒

【药物配比】红藤黄酒

【功能主治】胆道蛔虫病。

【用法用量】成人每日服2次,每次1剂,小儿用量酌减。

【自制方法】红藤30g加黄酒120ml,煎至60ml为1剂。

【酒方来源】《中华外科杂志》1960,(4):407

土瓜根酒

【药物配比】土瓜根1两

【功能主治】蛊毒

【用法用量】1次服完。

【自制方法】上药细判,用酒1盏浸1宿,次日去滓。

【酒方来源】宋·《圣济总录》

泻痢

止痢酒

【药物配比】干地榆1斤附子(炮)1两

【功能主治】休息痢。

【用法用量】饮服,每次1L。

【自制方法】以上2味,以酒1斗渍5宿。

【酒方来源】唐·《外台秘要》

回阳救急酒

【药物配比】公丁香30g肉桂30g樟脑30g

【功能主治】温阳散寒,救急止痛,适用于阳气不振,阴寒凝滞的寒性腹痛,泄泻,痛经等症。也可用于有上吐下泻的副霍乱、急性肠炎、食物中毒等症。

【用法用量】每次服10—20滴,滴舌面,先含后咽。或以白开水冲服。因吐泻不止而转筋者,还可以用该药酒外擦患处。

【自制方法】将上述药物压碎,装入稀布袋中,用白酒(以南昌酒厂出品的三花酒为良)500ml浸泡,宜用瓷坛做容器,密封一个月,然后将酒装入玻璃瓶中备用。

【宜忌】剧烈的吐泻常发生于肠道传染病,有的甚至是烈性传染病,病势凶险,传染性强,故须高度重视,及时诊断治疗,杜绝传染,有的需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抢救,所以切不可掉以轻心,延误时机。

【酒方来源】《保健与治疗药酒》

姜附酒

【药物配比】于姜60g制附子40g

【功能主治】心腹冷痛,呃逆呕吐,泄泻,痢疾,完谷不化,寒饮喘咳,痰白而清稀,肢冷汗出。

【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温饮一二杯。

【自制方法】上2味药,共研细,置净瓶中,同黄酒0.5L渍之,封口,经七日后开取。

【宜忌】阴虚内热,火热腹痛及孕妇不宜用。

【酒方来源】《药酒验方选》

猪胰青蒿酒

【药物配比】猪胰1具青蒿叶桂心末一小两

【功能主治】治冷痢久不瘥。此是脾气不足,暴冷入脾,舌上生疮,饮食无味,或食下还吐,少腹雷鸣,时时心闷,干皮细起,膝胫疫痛,羸瘦,渐成鬼气。及妇人血气不通,逆饭忧烦,四肢无力,丈夫痃癖,两胁虚胀,变为水汽,服之皆效。

【用法用量】每旦温服1小盏,午、夜各再1服,甚验。

【自制方法】猪胰1具细切,与青蒿叶相和,以无灰酒一大L,微火温之,乘热纳胰中,暖使消尽。又取桂心末一小两,内酒中。

【宜忌】忌热面、油腻等食。

【酒方来源】明·《本草纲目》

乌贼骨酒

【药物配比】乌贼骨粉30g白酒10ml

【功能主治】疟疾。

【用法用量】1次服完。

【自制方法】取乌贼骨放入水中浸泡2日,然后晒干辗碎过筛后备用。现配现服,混合后1次服完。

【酒方来源】《江苏中医》1962,(10):27

酒煎饮方

【药物配比】常山1两鳖甲(去裙边,醋炙金黄)1两知母3分白头翁3分桂(去粗皮)05两青蒿1握甘草(生)3分桃李枝头心各7枚葱薤白各7茎柴胡(去苗)3分

【功能主治】疟疾,腰痛头重,寒热互作。

【用法用量】空腹1次服完,应当吐出痰,再煎渣服。

【自制方法】上药12味,细剉如麻豆大小,每次服五钱七,用酒一盏半,浸一宿,早晨煎取一盏,去药渣。

【酒方来源】宋·《圣济总录》

柴胡饮

【药物配比】柴胡(去苗)05两常山3分甘草(生)05两附子(炮裂去皮脐)05两干姜(炮制)1分

【功能主治】治久疟痰不愈,将成骨蒸痨,时寒时热。

【用法用量】分2次服,空腹未发时服,饭后第2服。

【自制方法】上药判如麻豆,每次用五钱,酒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

【酒方来源】明·《普济方》

青蒿酒

【药物配比】青蒿

【功能主治】治虚劳久疟。

【用法用量】饮服。

【自制方法】青蒿捣汁,煎,如常酿酒。

【酒方来源】明·《本草纲目》

常山竹叶酒

——原名“常山酒”

【药物配比】常山苗(无苗取根5两代之)一握独颗蒜7颗淡竹叶二握鼓一合鳖甲(炙)3两

【功能主治】疟疾。

【用法用量】临发根据酒量大小服之,服完当大吐而愈。

【自制方法】上切,用苦酒3L,煎取1L。

【宜忌】忌食苋、生葱、生菜。

【酒方来源】明·《普济方》

常山黑豆酒

【药物配比】常山1两蒜(独头者去根茎横切)1颗糯米黑豆各100粒

【功能主治】治间日疟。

【用法用量】欲发时,三分饮1分,如未吐更服1分,及吐则愈。

【自制方法】上药切碎,用清酒1L,病未发前浸药于碗中以白纸覆之。

【酒方来源】宋·《圣济总录》

常山甘草酒

【药物配比】常山三分乌梅肉(生用)甘草(生用)各05两

【功能主治】治痰实疟,发歇不止,久不瘥。

【用法用量】早晨去渣煎服一盏,良久以筷子入喉中引之,吐痰即愈。

【自制方法】上药细判,用酒二盏,浸一宿。

【酒方来源】宋·《圣济总录》、明·《普济方》

常山蒜酒

【药物配比】常山(细切)3两蒜7瓣

【功能主治】疗瘴疟及瘴气。

【用法用量】温服,一会儿呕吐为妙,适令尽好,过时食,若早晨发者,半夜服,要使吐。

【自制方法】上药捣碎,虚弱者2两,蒜7瓣去皮尖切,用酒15L半,渍浸1宿,旦去渣。

【酒方来源】唐·《外台秘要》

常山乌头酒

【药物配比】常山(切)1两独头蒜(去根茎,横切)1颗糯米100粒乌头100粒清酒1L

【功能主治】疟疾。

【用法用量】欲发时三分饮1分,如未吐更服1分,得吐则瘥。

【自制方法】上5味,病未发前1日,用酒浸药于碗中,用白纸一张覆。

【宜忌】忌生菜、生葱。

【酒方来源】唐·《外台秘要》

鳖甲蜀漆酒

【药物配比】鳖甲(炙令黄)2两常山3两蜀漆2两附子1两乌贼鱼骨(炙)1两知母2两椒(微炒去汁)1两

【功能主治】疟疾。

【用法用量】平旦服一合,稍稍加至二合,一日三四服。

【自制方法】上药切,用酒3L,渍1宿。

【宜忌】忌苋菜、生葱、生菜、猪肉。

【酒方来源】明·《普济方》

鲮鲤甲常山酒

【药物配比】鲮鲤甲(酒浸,炙令黄色)05两常山3分鳖甲(去裙边,醋浸炙黄)05两乌贼鱼骨(去甲)3分乌梅肉(微炒)1分竹叶一握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24枚豉一合葱白(切)7茎

【功能主治】治疟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日空腹温服牛盏,良久应呕吐,如不吐,至中午前再服,三二服,如不愈,隔日依前法服用。

【酒方来源】宋·《圣济总录》

降椒酒

【药物配比】降真香(细剉)2两川椒(去合口者)1两

【功能主治】预防外邪侵犯,兼治风湿脚气,疝气,冷气,及背面恶寒。

【用法用量】每日饮数杯。

【自制方法】上药用绢布储,浸无灰酒中约二斗许。

【酒方来源】明·《景岳全书》

茴香酒

【药物配比】茴香舶茴尤妙用小紧

【功能主治】治疝气痛,偏坠牵引及心腹痛。

【用法用量】煮饮。

【自制方法】茴香浸酒。

【酒方来源】明·《本草纲目》

灯笼草根酒

——原名“茴香酒”

【药物配比】灯笼草根

【功能主治】治疝气偏坠,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将茴香炒后碾细,用本酒调服。

【自制方法】用灯笼草根浸酒。

【酒方来源】明·《普济方》

香楝酒

【药物配比】南木香小茴香大茴香川楝肉各3钱

【功能主治】疝气因劳累而发者,其脉沉紧,豁大无力,是夹虚也,其痛亦轻,治偏坠气。

【用法用量】空腹热服,极痛者,一服立愈。

【自制方法】上药合作一服,锅内炒至香,入葱白连须5根,用水1碗,淬入锅内,以碗罩住,候煎至半碗取出去渣,加好酒半碗合和,入炒盐一茶匙。

【酒方来源】明·《万病回春》

鼠李子酒

【药物配比】鼠李子

【功能主治】疗疝气。

【用法用量】每日二服,渐加至三服,每次饮服三合。

【自制方法】将新鲜鼠李子晒干,九蒸九曝,酒浸即成。

【酒方来源】明·《普济方》

橘核药酒

【药物配比】橘核9g荔枝核9g川楝子(盐炒)9g小茴香15g牡蛎粉15g胡芦巴9g肉桂6g青皮9g

【功能主治】温阳散寒、行气散结,适用于肝肾阴寒、疝气偏坠、阴囊肿大,起消无常,痛引脐腹,因劳累或受冷即发等症。

【用法用量】视个人的体质,耐受情况,酌量饮用,每日2次。

【自制方法】将上述药物粉碎,装入瓶中,用高粱酒500ml左右浸泡三四月,过滤去渣。

【宜忌】儿童禁用。

【酒方来源】《中医验方汇选》

头痛、眩晕

延年薯蓣酒

【药物配比】薯蓣白术五味子(碎)丹参各8两防风10两山茱萸(碎)2L人参2两生姜(屑)6两

【功能主治】主头晕不能食,补益气力。

【用法用量】每次温服七合,每日2次,逐渐增加剂量。

【自制方法】上8味药切细,以绢袋盛。酒二斗5L浸五日。

【宜忌】忌桃李、雀肉等。

【酒方来源】唐·《外台秘要》、明·《普济方》

独活风眩酒

【药物配比】独活6两枳实3两,一方用松实石膏蒴鏊各4两

【功能主治】疗风眩翻倒不定。

【用法用量】1次服完,以药渣熨头覆眠取汗,觉冷,又内铛炒令热,熨之。

【自制方法】上药4味切细,以清酒8L,煮取4L即可。

【酒方来源】唐·《千金要方》

当归酒

【药物配比】大当归二3两

【功能主治】和血脉、坚筋骨、止诸痛、调经水,治血虚头痛欲裂,月经不调等。

【用法用量】每日1剂,分3—5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