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的、严重的病痛折磨是海明威选择高傲地离去的另一个原因。眼病、糖尿病、血色素沉着病、肝病、肾病、酒精中毒、高血压,让海明威这位硬汉无法坚硬起来,他因此又患上了抑郁症,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几乎毁灭了他。晚年的他靠电击治疗维持着生命。他无法再写作,这又是连带的致命打击。1961年2月,人们请他写一份颂词给肯尼迪总统,他用了一星期的时间尽了最大的努力也只写了三四句简单句子,他痛哭地喊叫,他的词汇语句都已经离他而去。电击治疗损害了他的大脑。失去了写作的能力,严重病痛又摧折了他的尊严,他不可能再活下去。他死前一个月说过:“一个人关心的是什么?身体健康,好好工作,与朋友同吃同喝,在床上享受人生。可我啥都沾不上了。”他是如此地热爱生活,如此的自负,除了自杀的自由,他就一无所剩了。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最终行使了这个自由权利,20世纪最后一个英雄就这么倒在了自己的枪下,猎人的最后一个猎物竟是他自己。
除了这些,海明威的死也许还与家庭基因有关。他扣动扳机的猎枪正是他的父亲自杀的猎枪。当年,母亲将父亲自杀的猎枪交给他保管,那时他似乎就有些冥冥的感觉。而且,据说他的祖父也是自杀身亡的,也许,从家族继承而来的自杀欲望也促成了他最终的选择。
对于他的死,还有第四种说法。英国《每日邮报》曾经披露海明威的好友、剧作家艾伦·爱德华·霍奇纳的说法:海明威并非像外界猜测的那样因为人格障碍或抑郁症自杀,而是死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之手。因为怀疑海明威与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有往来,FBI特工对他的窃听和跟踪让他焦虑不已,最终导致他心理崩溃。
不管怎样,这位硬汉终究没有被“打败”,即便他“毁灭”了。
链接一:克格勃与FBI
克格勃,苏联国家安全局,苏联情报机构,以实力和高明著称。FBI,美国联邦调查局,美国情报机构之一,根据职能和授权调查特工事件。这两个强大的机构,甚至曾经决定了世界政治格局,里面的特工手段强硬而高明,更为这两个名字增加了几分神秘感。现今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就曾经是一名克格勃特工,从他“硬汉”、“全能”的形象,我们也许可以领略到当年克格勃特工“横行于世”的威风。
从当年美苏之间的关系来看,克格勃与FBI必然是敌我之争,这样的题材在现今的电影大片中屡见不鲜。如果谁同时被这两个组织盯上,估计消停日子也就到头了的,比如,热爱生活的海明威。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克格勃人员亚历山大·瓦西里耶夫获准进入苏联情报机关档案馆。结果他惊讶地发现,大名鼎鼎的海明威竟然曾于1941年42岁时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于是他花费数个月时间,将这些秘密文件抄录了下来。他后来著录了《间谍:克格勃在美国的兴衰》一书。书中披露了苏联克格勃档案:“1941年1月8日,一本《丧钟为谁而鸣》被寄往莫斯科。国家安全总局(克格勃前身)给海明威的代号为‘阿尔戈’。1941年‘阿尔戈’在动身去中国前被吸收进来……在中国期间,并未与他取得联系。”克格勃曾于1950年派人打探海明威的消息及其政治倾向。得到的回复是:“据说,他似乎支持托洛茨基分子,并在文章中抨击苏联。”海明威与克格勃的关系是否就此结束,不得而知。瓦西里耶夫的书没有给出答案,因为笔记只记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初。
克格勃的“重视”有没有对海明威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困扰,这不得而知。但是FBI的盯梢就没那么温和了。上世纪80年代,FBI 披露了一份有关海明威的120多页的档案,证实由于怀疑海明威与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的关系,FBI确实对他实施了监控,还将报告直接送交时任FBI局长的埃德加·胡佛。海明威的好友霍奇纳曾回忆,1960年的一天,他们好友三人在爱达荷州钓鱼,但没能像以往那样先在当地酒吧喝两杯,海明威急着要上路,因为他说FBI特工正在跟踪他。海明威告诉两位好友,自己的生活“恐怖得就像地狱”,联邦特工对他进行了24小时监视,他的车被盯梢,电话被监听,邮件遭拦截,FBI特工还在查他的银行账户。霍奇纳始终相信,海明威并非像外界猜测的那样因为人格障碍或抑郁症自杀,而是死于FBI之手,FBI特工对他的窃听和跟踪让他焦虑不已,最终导致心理崩溃。FBI造成的巨大压力也许是导致美国一代文豪痛苦和最终饮弹自尽的主因。
链接二:专为海明威制作的雪茄
雪茄,这种奇特的香烟,让世界上无数的人为之着迷,风行在奢靡的夜总会,彰显在名流的皮包里。海明威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雪茄迷,他沉迷于雪茄所散发的那股芳香。古巴Carlos Fuente雪茄的Figurado系列型号就是专门为海明威而制的。
海明威喜欢出海,他的一生在海上的时间大概有三分之一。烟和酒的浓雾包裹着海风的味道,让他着魔。海上风大,雪茄很难点燃,海明威就将雪茄两端削尖。雪茄制造商针对他的这一需求进行了研究,将雪茄点燃部分收窄,形成头尖尾小的不规则形状,这种特别的Figurado型号就成了“海明威系列”,它受到了雪茄爱好者的追捧。
海明威在哈瓦那的时间几乎只是以雪茄和当地的朗姆酒为伴的,在它们的陪伴下,这位文坛巨匠成就了自己一生的精彩,也留给了世人永恒的财富。《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就是在这期间写成的。《老人与海》里的人物也可以在这里找到原型——老人,哈瓦那一位叫作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的人就是他的原型。大约在1928年,富恩特斯是古巴一条渔船的船长。一次在位于古美之间的海域捕鱼时遭遇了一场热带风暴,他们把渔船驶向附近的岛屿去避风。途中遇到了一条小船,正在和暴风雨搏斗,富恩特斯见状立刻命令渔船前去救护。那条小船上有三个人,正是海明威和他的两个朋友。
海明威和他小说中那位被人们公认为硬汉子的老人并肩站在一起,嘴里叼着一支巨大无比的雪茄,眯着双眼向我们微笑。我们还可以想象,海明威衔着专属于他的名牌哈瓦那雪茄,在船舷旁写下《老人与海》的情景……
链接三:作家都有点癖好
作家是从事文学创作的艺术家,但凡是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思维方式都与常人有所不同,眼光独到,行为方式也往往让普通人难以理解。各种各样的独具特色的写作习惯,成为作家写作之外的又一文化符号,吸引了人们八卦的好奇心。从诗仙李白的酒,到海明威的雪茄,似乎作家都有自己创作的标签。也有听说夜深人静时穿着婚纱写作的,有裸体写作的,有点蜡烛不开灯的,有上荒郊野外的……相比这些,海明威的癖好虽也有些奇怪,但恐怕要“正常”得多了。
海明威写作的时候都是单脚站立的,他说,只有这样他才能保持神经的紧张状态,用最快的时间、最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想讲的故事。每天早晨6点半,他都会聚精会神地单腿站立在书桌前创作,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他喜欢用铅笔写作,因为好反复修改,精雕细琢。写得最顺手的时候,他一天就用了7支铅笔。久而久之,单腿站立写作就成了他的创作标签,成了他的一种癖好。
海明威每天开始写作时,都要先把前一天写的读一遍,作了修改以后再接着写,写到哪里就改到哪里。全书写完后又从头到尾改一遍;草稿请人家打字誊清后又改一遍;最后清样出来再改一遍。他认为这样的三次修改是写好一本书的必要条件。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6个月,修改花了5个月,清样出来后还在改,最后一页一共改了39次才满意。《丧钟为谁而鸣》的创作花了17个月,脱稿后天天都在修改,清样出来后,他连续修改了96个小时,没有离开房间。他主张“去掉废话”,把一切华而不实的词句删去。最终,这种单腿站立写作的癖好取得了成功,成就了他作品的鲜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