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徐向前兵法(一代名帅名将兵法)
5000600000001

第1章 从黄埔生到元帅(1)

一、师范生、黄埔生

1901年11月8日,徐向前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一个穷秀才家庭。父亲徐懋淮,靠教书养家糊口。由于在本地教书工钱很低,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就只好到远离五台县的内蒙古教私塾。尽管家境贫寒,父亲还是一心想让儿子念点书,以便将来能重振家业,出人头地。10岁那年,徐向前被送到本村私塾读书。这时的私塾,已有了很大变化,不再是"南北大炕,书桌摆上"了,而是有了专门的学堂。徐向前在村上办的学堂里,断断续续地读了几年"四书","五经"之类的书,果然不负父望,以其聪明和勤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久,徐向前转到东冶镇沱阳高等小学校就读。

沱阳学校是一所比较正规的新式小学堂。课程设置与私塾有很大不同,不学四书五经,学的是国文、算术、修身、历史、地理、格致,每日有体操,还时有军事体育训练,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的新气象。这一切使徐向前感到很新鲜。他学习十分用功,尤其注重算术、历史、地理等课程。然而,最使徐向前感兴趣的是,学生可以在学校住宿。他家离东冶镇只有五六里路,不住宿也是可以的,但他不愿意把时间消耗在路上,同时也很向往那种愉快的集体生活。和同学们在一起,可以谈论自己喜欢谈论的事情,又可以从别人那里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于是,就向父母提出了住校的请求,得到了父母的同意。几年的"洋学堂"

生活,使徐向前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也受到了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正当徐向前在沱阳小学如饥似渴地读书时,父亲从外地教书回来了。在考察了儿子的作文之后,认定读"洋学堂""误人子弟",便令徐向前从沱阳小学退出,又送进了本村的私塾。徐向前只得再去读他不愿意读的四书五经。

在本村读了不满一年,由于家庭生活每况愈下,没有力量再供两个孩子同时上学。在他和哥哥之间,父亲选择了让哥哥继续读书,而他走出了学校的大门。为了分担家里的困难,15岁的徐向前顶起了成年人的劳动。冬天拾粪、砍柴、背炭、编箩篼,春天播种、挖野菜,秋天抢收高粱、玉米过后,又整天在地里刨高粱茬。两只手磨起血泡,瘦小的身骨,更加瘦弱。徐向前十分怀念过去的学校生活,很想读书。一次,″?听东冶的同学说,镇里书店来了好书,想要去买,家2里又没有钱,就东翻西找,找到了一双耳环和一对手镯,拿到当铺去卖。当铺掌柜觉得不对劲,就告诉了徐的母亲,结果书没买成,还差点挨一顿打。

辍学在家的徐向前,心情很苦闷。他希望读书,又想到外面去闯一闯。父亲费了几番周折,终于在远离家乡的河北阜平县一家书店找到了一个学徒的位子。徐向前怀着喜悦和惜别家人的心情,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活。学徒生活是很苦的,说是当学徒,其实是勤杂苦力。进店以后,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挑水、扫院子、倒尿壶、抱孩子、磨面粉,夜里还要起来两次,给骡子添草添料,一天下来,累得他腰酸背疼。后来,老板看他本分、勤快,也还有个机灵劲,就让他到前边去站柜台。在店里,惟一能安慰他的,就是有书读。

《罗通扫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荡寇志》等等,伴随着他熬过了一个个夜晚。书中的故事,常常使他入迷。他喜欢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汉,钦慕那些为民除害的剑侠武豪、谋勇兼备的兵头将帅,却对《荡寇志》中丑化农民起义的描写感到气愤和不满。读书使徐向前萌生了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激发了学军习武的浓厚兴趣。

三年的学徒期未满,一天,在店里干活的徐向前忽然收到哥哥从太原寄给他的信,说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正在招生,是官费,用不着自己花钱,并说已经给他报了名,让他速到太原去参加考试。他看完信,高兴极了,立刻打点行装,赶赴太原,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成为山西国民师范第一期速成班的学生。

这所学校是阎锡山创办的,具有准军事性质,校长赵戴文,是阎锡山的亲信,既懂文又会武。徐向前一进学校,就过着"半军事"生活,穿的是军服,打着绑腿,扎着皮带,除了上军事课,还得参加野外军事训练,教官都是阎锡山军队里的营以上军官。

徐向前入学不久,正赶上"五四"运动。国师沸腾起来了,学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宣传、演讲。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徐向前开始了对社会问题的初步思考,"民众何以贫穷"?"国家何以危亡"?"中国的出路何在"?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课堂上是找不到的,他就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叩问自己。他渴望读到那些与政治形势有关的书刊。在国师,他第一次知道了苏联的十月革命,在报纸上看到了"里宁"(列宁)和"劳农政府"的新名词。这时,他对社会主义仅有一个朦胧的认识。

两年的国师学习期满毕业后,徐向前被分配到阳曲县太原第四小学任教。他热爱这个职业,认认真真地教课。然而,寒假期间,正在家中休假的徐向前接到校方寄来的"辞退书",被不明不白地辞退了。之后,他又在阎锡山老家河边村川至中学附小找到一个任教的位置。任教期间,除了讲授正常的课程外,他经常给孩子们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帮助孩子们认识中国、认识社会。徐向前的讲课,遭到了校长的干涉,他当面与校长争执起来,结果又一次被辞退了。

1924年1月,失业的徐向前冒着风雪严寒重返太原,谋求职业,适逢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张榜招收学生。徐向前喜出望外,约了几个同乡,凑了一点路费,由阎锡山部队中一位姓郭的军官介绍,乘火车南下到上海参加初试。4月中旬,徐向前在上海环龙路1号参加考试,没过几天,通知来了,要他到广州参加复试。徐向前和一些参加考试的同乡,又乘上了从上海开往广州的轮船。复试在广州高等师范学校进行。结果,徐向前与同来的十几个山西同乡,全部录取。5月初,徐向前踌躇满志,踏上了黄埔岛,被编入黄埔军校第一队,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

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学校检阅,并作了重要讲话,以后又作过多次演讲。孙中山积极创建革命军的思想,给了他深刻的影响。徐向前在校学习十分勤奋。军校的训练文件中明文规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在本校学生皆可阅读。"徐向前开始读到了《苏联研究》、《各国革命史》、《帝国主义》、《三民主义》以及军校出版的各种书报杂志,对三民主义、共产主义、俄国十月革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军事课中的四大教程,他更是感兴趣。《步兵操典》、《战术学》、《射击教范》、《野外勤务》、《兵器学》、《筑城学》、《地形学》、《军制学》、《交通学》等等,他都认真钻研。在课堂学习的同时,他还受到了军校正规的军事训练。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跑步。有时,珠江潮水淹没了岸边的操场,仍在泥水中操练。紧张的军校学习,为徐向前后来在海陆丰、鄂豫皖、川陕以及以后战争中军事才能的发挥打下了基础。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激烈的斗争。徐向前在共产党员蒋先云的影响下,参加了周恩来支持创办的"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国民党右派和"孙文主义学会"中的反共分子进行斗争。有的人问他:"你这样革命,为什么不加入CP?"他回答说:"我不做跨党分子。"(徐向前入校后第一天上课,就已经填表集体加入国民党)此时的徐向前还没有完全摆脱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还停留在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阶段。

1924年9月,孙中山到韶关设立大本营,誓师北伐。徐向前所在的黄埔一队,作为孙中山的卫队同往韶关。不久,广州城内发生了商团叛乱,他们又立即回师广州投入了平定商团的武装叛乱。这是徐向前第一次经受战场硝烟的考验,他以作战勇敢、沉着,赢得了革命军人的荣誉。

1925年初,徐向前又参加了著名的第一次东征作战。这时的徐向前已提前从第一期毕业,留校在第三期入伍生队第三队当排长。这次东征,徐向前率领入伍生队,一路高唱:"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的校歌,日夜奋战在东江地区。他们每到一地,动员群众,宣传群众,队伍中响亮地提出"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口号。他们以严明的纪律,英勇的战斗,赢得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在东征中,学生军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不怕流血牺牲的英勇献身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走上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岗位

1927年,是中国现代史上腥风血雨的年代,也是对一切革命青年严峻考验的年代。

"4·12",这是个臭名昭著的日子。这一天,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紧接着,原武汉国民政府独立第十四师师长夏斗寅叛变,并且联合四川军阀杨森进攻武昌这个革命的大本营。其先头部队,已逼进武汉近郊的纸坊车站。

严峻的形势下,一些人动摇了,逃走了。刚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徐向前,却坚定地站到了革命行列,率队参加中央独立师,配合叶挺的第二十四师两个团,星夜开出了武昌城。

中央独立师是"学生军",热情高,但不会打仗。

许多人连行军、宿营都不懂。徐向前受过黄埔军校的严格训练,又参加了东征等战斗,已有了一些实践经验。他一路行进,一路教练。在武汉以西的桃花镇,中央独立师包围了敌川军范绍增一部。范负伤潜逃,中央独立师乘胜追击,经金口、紫阳、汀泗桥,直到通海口。与此同时,叶挺指挥第二十四师,在纸坊一带,把夏斗寅打垮。

这是徐向前入党后第一次领兵打仗。

形势在继续恶化。为保存革命力量,根据党组织的决定,徐向前调出武汉军校,来到了张发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司令部。但是,张发奎不久就宣布:"CP分子三天以内保护,三天以外不负责任!"向共产党员下了最后通牒。徐向前连夜离开九江,到武汉、上海,寻找党的组织。

1927年9月,徐向前在上海找到党中央军委机关。这时,广州起义正在准备中,工人赤卫队正缺少军事骨干。徐向前来到了广州。

工人赤卫队队员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得到了很大的锤炼,政治热情高,但军事训练很少。徐向前对当时组织工人武装的情形,有这样一段回忆:"南昌起义失败后,广东省就积极准备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起义前党派我到工人赤卫队第六联队去,对工人进行一些秘密的军事训练。说是军事训练,其实一没枪,二没手榴弹,每天晚上只是把赤卫队员集合在工人家里围着一张破桌子,用铅笔在纸上画着怎么利用地形,怎么扔手榴弹,怎么冲锋这些工人有许多是参加过省港罢工的,有的是党员,有的是赞成革命的左派,革命热情很高,学习很认真。可惜我是外乡人,广东话说不来,有些话翻来覆去讲半天,同志们还是听不懂。幸得联队的党代表是本地人,是一个精干的工人,会说普通话,由他当翻译"1927年12月1日,广州起义爆发。徐向前率领第六联队,按照预先的战斗部署,首先袭击了附近的警察局,得到了几支长枪。接着又参加运送弹药和保卫观音山的战斗。党代表牺牲了,徐向前一直指挥着联队的战斗。

广州起义失败后,徐向前撤到了花县。在这里,广州起义撤出来的1400多人改编为红四师,师长叶镛,党代表为袁国平。下辖三个团,徐向前为第十团党代表。

1928年初,徐向前随红四师来到海丰县城。东进途中,徐向前升任师参谋长。

海丰,是彭湃的出生地。海丰人民热烈地欢迎红四师的到来。在彭湃的统一指挥下,红军横扫了海丰等十几个县境的反动武装。徐向前协助叶镛在两个月之中,先后作战二十多次。

徐向前在战斗中锻炼了指挥才能。

但是,敌人很快对海陆丰红色区域进行"围剿"。

红四师陷入了困境之中。

1928年底,广东省委书记陈郁来东江视察后,决定保留武装斗争骨干,红四师剩余部队撤出东江。徐向前在地下党的安排下,经九龙,到达上海。

是时,已是1929年春。

在上海的一个小客栈里,中央军委书记杨殷秘密地会见了徐向前。徐向前急切地表示要尽快参加工作:"什么工作都行,最好还是叫我去搞军事工作。"

杨殷在了解了东江的情况后告诉他,中央最近得到鄂东北特委的报告,红军第三十一师师长吴光浩同志牺牲了。那边正缺少军事干部,中央决定派徐向前去。

6月初,徐向前和一同到那里工作的黄埔一期毕业生桂步蟾,在鄂东北特委派往上海汇报工作的何玉林陪同下,从上海来到了鄂东北。

吴光浩是鄂豫边红军的创建人之一,有着很高的威信。为不影响部队和群众的情绪,鄂东北特委还没有向部队和群众宣布吴光浩牺牲的消息。徐向前名义上是红三十一师副师长、副司令,实际上要担负起全师的领导工作。全师号称4个团,其实是4个大队,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各队五六十人,四五十条枪,有些新兵还拿着大刀、长矛。

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带兵?怎样打仗?就成为徐向前经常思考的问题。

人生地不熟,他就利用一切机会熟悉部队。他尊重当地干部,决不以党中央派来的干部自居,埋头苦干,很快取得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的信任。

仗怎么打,更是一件紧迫的事。从黄埔军校入伍几年来,他打了不少仗,失败多于胜利。特别是广州起义和东江游击战争的结局,更是令他深思。到大别山区后,他经常找人交谈,研究各地游击战争情况。

他要找出一套适合红军游击战争的战法。

1929年9月,徐向前在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三次"会剿"后,和党代表戴克敏、参谋长曹学楷一起,共同研究出了游击战的七条原则,写进了鄂豫边党代表大会的《军事问题决议案》。

七条原则,是徐向前参加广州起义以来军事斗争经验的总结,是他军事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在党的领导下,大别山的红军发展很快。1930年初,红军扩大为3个师,正式编为红一军,许继慎任军长,徐向前任副军长兼红一师师长,戴克敏任政治委员。

这时,中共党内出现了冒险主义的"立三路线",要求红军攻打大城市武汉,喊出的口号是:"会师武汉,饮马长江"。

徐向前和军长许继慎认为,在红军还很弱小的情况下,攻打武汉是不切实际的。于是,他们指挥部队只向武汉游击,却并不向武汉进攻。从6月至8月,徐向前率红一师,西出平汉线,取得了"三战三捷"的重大胜利。有一首歌谣,唱出了当时的情景:平汉游击五十天,三战三捷三扩编;红军声威震武汉,革命烽火遍地燃。

12月,由中央派到鄂豫皖根据地任特委书记的曾中生派人传达了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始纠正"立三路线"。徐向前十分拥护。部队挺进皖西。

不久,中央作出关于合编红一军和红十五军为红四军的决定,归鄂豫皖特委直接领导,全军1.2万余人,编为十、十一两个师。军长旷继勋、政委余笃三都是党中央新派来的。徐向前任参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