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按摩保健全书
4999700000005

第5章 头部按摩技法(4)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35.头三角

【位置】目内眦直上发际处,以此两点间的长度,从发际正中向上量冠矢点前2~3厘米成一等边三角形,名日头三角。

【主治】失眠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36.枕区

(1)枕上正中线

【位置】在枕部,枕外祖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自强间穴至脑户穴,属督脉。

【主治】眼病。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2)枕上旁线

【位置】在枕部,枕上正中线平行向外05寸。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眼、目赤肿痛等眼病。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3)枕下旁线

【位置】在枕部,从膀胱经玉枕穴向下引一直线,长2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腰背两侧痛。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常用耳穴的位置及功能

1.神门

【位置】盆腔穴的内上方。

【主治】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癫痫等;也可用于高血压,干咳,过敏性哮喘,瘙痒症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本穴是针刺麻醉的主穴。

【手法】棒推5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轻重兼使,以柔和为佳。

2.肾上腺

【位置】耳屏下面一个隆起处(如耳屏只有一个隆起,则在隆起的下缘)。

【主治】高血压,低血压,毛细血管出血或渗血,退热,各种皮肤病,胶原性疾病和各种慢性病。

【手法】棒推5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以轻柔为佳。

3.耳尖

【位置】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轮上面的尖端处。

【主治】发热,高血压,目赤肿痛,麦粒肿等症。

【手法】扯6分钟,频率为每分钟90次,力度以轻柔为佳。

4.脾

【位置】血液点穴与右肝肿大区之间。

【主治】消化不良,肌萎缩,血液病,崩漏,脱肛,病后体弱,内脏下垂,重症肌无力。

【手法】棒推5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适中。

5.肝

【位置】胃、十二指肠穴的后方。

【主治】肝气郁滞,眼疾,肋痛,疟疾,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手法】棒按肝穴2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以轻柔为佳。

6.内分泌

【位置】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底部。

【主治】生殖系统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皮肤病等症。

【手法】棒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适中。

7.心

【位置】在耳甲腔中心最凹处。

【主治】中暑,急惊风,心血管系统疾病。

【手法】用食指或拇指指端按揉6分钟,力度适中。

8.皮质下

【位置】在对耳屏内壁的前侧。

【主治】失眠,嗜睡等各种精神神经系统的疾患。

【手法】用指甲轻刮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以局部皮肤微痛、微红为度。

9.交感

【位置】对耳轮下脚上缘与耳轮内侧缘交界处。

图1-101【主治】溃疡病,胃痉挛,胆管蛔虫,胆石症等。

【手法】用拇指指端点按5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以轻柔为佳。

10.降压点

【位置】三角窝的内上角。

【主治】高血压,血管性头痛等症。

【手法】用双手食指和拇指指端罗纹面,相对掐揉或捏揉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90次,手法以偏重为宜。

11.肾

【位置】小肠穴的上方。

【主治】脑发育不全,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头晕,头痛,倦卧乏力,神经性耳聋,耳鸣,听力减退,脱发,斑秃,眼科疾病,妇产科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不育症、性功能障碍),骨折愈合不良,牙齿松动,牙周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水肿,电解质平衡失调,慢性咽喉炎,五更泻等。

【手法】用食指指端按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12.咽喉

【位置】在耳屏内侧面的上1/2处。

【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症。

【手法】以双手食指和拇指指端着力,捏揉或掐揉2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用力轻重兼施,以柔和为宜。

13.气管

【位置】在口与心穴之间。

【主治】咳嗽,哮喘。

【手法】棒点5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要轻柔。

14.胸

【位置】在对耳轮上,与屏上切迹同水平处。

【主治】胸肋痛,乳腺炎等。

【手法】棒按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15.肺

【位置】心穴的上、下、外三面。

【主治】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感冒等症。

【手法】棒点6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适中,着力点在肺穴区域内边点边移位。

16.枕

【位置】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

【主治】皮肤病,神经系统疾病,昏厥,后头痛,失眠等。

【手法】棒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要轻柔。

17.胃

【位置】在耳轮脚消失处。

【主治】胃痛,呃逆,呕吐,消化不良,胃溃疡,失眠等症。

【手法】棒推5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以轻柔为宜。

18.直肠下端

【位置】在与大肠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主治】便秘,痢疾,脱肛,痔疮等。

【手法】棒按5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以偏重为佳。

19.便秘

【位置】附件穴的下方。

【主治】大便秘结,痔疮出血等症。

【手法】棒点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20耳中

【位置】在耳轮脚上。

【主治】呃逆,黄疸,消化不良,皮肤瘙痒等症。

【手法】棒按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以轻柔缓和为佳。

21.膈

【位置】在耳轮脚。

【主治】膈肌痉挛,各种皮肤病,出血性疾患,多种血液病等。

【手法】用食指和拇指指端捏揉3分钟,力度轻重兼施,以柔和为佳。

22.外生殖器

【位置】与对耳轮下脚同水平的耳轮部。

【主治】性功能障碍,龟头炎,阴囊炎,宫颈炎,腰痛,坐骨神经痛。

【手法】用手指弹5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以局部微痛为宜。

23.尿道

【位置】在对耳轮下脚下缘相平的耳轮处。

【主治】尿频,尿急等。

【手法】棒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膀胱

【位置】大肠穴的上方。

【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尿淋沥,尿潴留,尿崩症,遗尿症,腰背酸痛,外感,项背酸痛。

【手法】指点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25.腹

【位置】腰椎穴与胸穴之间。

【主治】多种原因引起的上腹部痛。

【手法】棒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50次,力度轻缓。

26.大肠

【位置】在耳轮脚上方偏内侧1/2处的耳甲艇部。

【主治】肠炎,痢疾,腹泻,便秘,痔疮,肠麻痹及呼吸系统疾患。

【手法】棒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27.小肠

【位置】在耳轮脚上方偏外侧1/2处的耳甲艇部。

【主治】消化不良,肠炎,肠胀气及心脏病。

【手法】棒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位置】在大肠穴与小肠穴之间。

28.阑尾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

【手法】棒揉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29.睾丸(卵巢)

【位置】在对耳屏的内侧前下方,是脑穴的一部分。

【主治】生殖系统疾病,头痛等。

【手法】指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适中。

30.垂体

【位置】在对耳屏内壁的底部。

【主治】侏儒症,肢端肥大病,尿崩症,休克,产后宫缩不佳,性功能障碍及内分泌紊乱等。

【手法】食指和拇指捏揉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20次,力度适中。

31.眼

【位置】从屏间切迹底部起,画三条水平方向的平行线,把整个耳垂划成三等份,再作垂直方向的二条平行线,把整个耳垂划成九等份,第5区内当中即是眼。

【主治】各种眼科疾病。

【手法】揉捏5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32.面颊

【位置】在耳垂5、6区交界线的周围(图1-112)。

【主治】三叉神经痛,口眼喁斜,痤疮等面部疾病。

【手法】掐1分钟,以产生掐痕为度。

33.颈

【位置】在屏轮切迹偏耳舟侧处。

【主治】落枕,颈部扭伤,单纯性甲状腺肿。

【手法】棒推2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要轻缓柔和。

34.肩

【位置】与屏上切迹同水平的耳舟部。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肩痛及活动障碍。

【手法】指推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35.肘

【位置】在腕与肩穴之间。

【主治】肘关节痛。

【手法】指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36.膝

【位置】在对耳轮上脚的起始部,与对耳轮下脚上缘同水平。

【主治】膝关节炎。

【手法】棒推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以轻柔为佳。

【位置】在对耳轮上脚的内上脚。

【主治】踝关节炎,踝扭伤等症。

【手法】棒推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适中。

38.扁桃体

【位置】在耳垂8区正中。

【主治】喉蛾,扁桃体炎等。

【手法】揉捏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以轻柔为佳。

常用头部按摩法

按摩是很讲究技巧的技术,是一种高级的运动形态,是用人手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按摩技巧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因此必须重视按摩技术的研究和使用。

有人认为按摩只需有力气就行,甚至认为力气越大越好,在治疗中妄用蛮力,动作生硬粗暴,强拉硬搬,把病人搞得痛苦不堪,甚至造成不良后果。因而这一看法是十分错误和危险的。

强调手法技巧并不是说手法操作时不需要用力,更不是否定“力”的作用,而是说力的运用必须与手法技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即通常所说的“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力量是基础,技巧是关键,两者必须兼有,缺一不可。体力充沛,能使手法技术得到充分发挥,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如果体力不足,即使手法掌握得再好,但运用起来就有力不从心之感。因此,学习按摩疗法,就必须了解按摩常用手法及技巧。

1.一指禅推法

操作者用大拇指指端或指腹及偏峰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肘关节略低于手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作屈伸活动。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频率应以每分钟120~160次为佳。

一指禅推法此手法常用于头面部。对头痛、眩晕、偏瘫等疾患可用此手法。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调和营卫,健脾和胃及调理脏腑等功能。

按法是用拇指或掌根等部按压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深压捻动。以拇指端或指腹按压体表者,称为指按法;用掌按压者,称为掌按法。

2.按法

在头部按摩中多用指按法。按法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按法在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使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指按法适用于头面部各穴位,本法具有安心宁神、镇静止痛、开通闭塞、矫正畸形的作用。常用于心绞痛、胃脘痛、头痛、腹痛、筋骨劳伤等症。

3.揉法

用手指或手掌,贴在患者皮肤等有关部位、压痛点或穴位处不移开,进行左右、前后的内旋或外旋揉动,使施治部位的皮下组织随着施治的指或掌转动的方法,叫做揉法。

揉法运用本法要注意手腕放松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一起作回旋活动,腕部活动幅度可逐步扩大,压力要轻柔,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本法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祛淤、消肿止痛等作用。

4.摩法

摩法是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体表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形的有节律的抚摩。

摩法一般将掌面抚摩者,称为掌摩法;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之上者,称之为指摩法(图1-120)。运用摩法要注意肘关节微屈,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着力部分要随着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盘旋活动,用力自然,每分钟120次左右。摩法不宜急,不宜缓,不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意施之。本法刺激轻柔缓和,是按摩头面部常用手法。常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胀痛、厥心痛、肺气肿、气滞及胸肋进伤等症。有理气和中、消积导滞、行气和血、消淤散肿等作用。

5.推法

用手掌或手指向下、向外或向前推挤患者肌肉,叫做推法。

推法操作者放松上肢,肘关节微屈下垂,腕关节自然微屈,拇指着力,以螺纹面螺旋式向前推动;向后回旋,压力均匀,一推一回,动作灵活。

运用推法要注意推时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本法是头部最常用手法之一,适用于头部所有线状穴位以及穴与穴之间的操作。常用于外感头痛、神经性头痛、脾胃不和与风湿疼痛等症。有消积导滞、解痉镇痛、消淤散结、通经理筋、消肿活血等作用。

6.分法

两手四指并拢,以手指罗纹面贴于表面,由一处向相反方向外分。此法常与抹法配合使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均匀一致或配合协调,移动轨迹要保持直行。分法主要适用于头面部的头穴和两穴之间的操作。

此法有疏经活络,调和面部气血,清脑明目等作用。

7.抹法

用单手或双手的指面、掌面紧贴于皮肤,作上下、抹法左右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曲线反复移动,称为抹法。临床上根据治疗部位不同,又分为拇指抹法、四指抹法、掌抹法3种。拇指抹法常用于头面部,治疗头晕、头痛、失眠等症。

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本法常与分法结合用于临床治疗。抹法具有开窍镇静,清醒头目,行气散血,扩张血管等作用。

8.挤法

挤法又称为挟按法,是指操作者用单手或双手拇、食指指腹着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对称性用力,向中间进行挤捏动作。操作时,夹持挤压,每穴不超过10次。多用于头部的太阳、印堂、风池等穴位,有疏风解表、发汗祛热、祛淤散结等功效,对感冒、头痛、暑热、呕吐、恶心等有良好效果。

9.刮法

用拇指桡侧面或食指、中指两指指腹部蘸水后,直接在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着力,作单方向的快速刮动刮法。刮法属于中等刺激手法,具有活血通络、祛风散寒、发汗解表、祛除暑湿的作用。感冒、暑热、呕吐、不思饮食等病症可用本法治疗。

10.掐法

用手指甲尖,在患处一上一下重按穴位,或两手指同时用力抠掐,同时又不刺破皮肤的手法,叫做掐法。

掐法是重刺激手法之一,如临床急救常以指甲掐来代替针,为了避免刺破皮肤,要掌握好指力,或在掐穴处垫块薄布,为增进疗效,缓解疼痛,掐后再轻揉一会。

11.拿法

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两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进行节律性的提捏。操作时,用劲要由轻而拿法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部位。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祛风散寒,泻热止痛等作用。

12.弹法

用一手指的指腹紧压住另一手的指甲,用力弹击,连续弹击患处,每分钟弹击120~160次。

本法可适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对项背部僵硬、头痛等症,可用本法治疗。具有开窍醒脑,镇静安神,行气活血的作用。

13.摇法

摇法是用一手握住关节近端的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作缓和回旋的转动。摇法根据所摇部位有颈项部摇法、肩关节摇法、髋关节摇法、踝关节摇法等。摇法用力要柔和,不可使用暴力和超过生理限度。本法适用于四肢关节及颈项等。有滑利关节、增强关节活动功能的作用。常用于关节强硬、屈伸不利等症。

14.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