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体感交互技术
4996300000013

第13章 体验性认知与个性化学习(4)

本章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任何丰富的、有益的题目,即任何值得教给学生的内容,都至少可以通过多个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实现,这样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易于为大范围学生所接受的方式介绍新内容,讲授新教材。这样当学生探索学习和进行学习情感互动时,就可以摆脱陈腐的思维方式,深化多元智能的观念。

如果用经验入门法,少年儿童采用动手的方式学习,直接接触那些能够体现或表达某一种思想观念的信息或素材。良好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个体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想法,使用能够更有效表达的教学媒介和器材,以有趣有效的方式来运用和表达。

几乎可以肯定,如果仅仅采用单一的方法来学习,学生的理解可能是片面的,僵化的。与此相反,采取结合身体智能的综合方法,以多种不同的观念和立场来看待同一教学内容,则可以促使学生以多种方式和角度来理解和表现。

4.4.2创造性体验的意义

(1)创造性体验的含义

创造性体验是将儿童的各种身体感官行为和意识思想打通,使他们对学习的感知与理解、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能够真正与自身的生命感受联为一体。

人的身体首先是感官和感觉的,很多学习要素和内容形式是与人的身体感觉息息相关。

舞蹈的节奏在某种程度上与身体的生理节拍完全契合,绘画的构图与色彩直接与我们的视觉沟通,音乐的节奏叩击人类的听觉。所以也可以将艺术形式理解成通过身体来体验世界的一种方式。人类用亲身感受和身体去体验、表现和实践艺术时,往往会以一种感性的、整体的方式,与艺术作品和某种情景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形成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获得完全不同于静观与被动接受时的更丰富的感受和体验。艺术的体验,可以将艺术作品转换为人类心灵的感动,同时也将渗入到艺术作品内在表达的关键环节。以情感共鸣为基础,用心去感悟、领会、揭示生命的意蕴,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心理活动。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应该让儿童在对艺术进行充分的感知、欣赏的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的体验,儿童进行艺术的深刻反思与评价,可以产生真正的刺激和对话。

(2)创造性体验的意义

大量的教学研究结果证明,传统的学校教育对儿童的身体有一定的束缚和压抑,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80通过对儿童最早期的经验——感受的研究,发现人的艺术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从生理向心理转化的倾向,儿童的思想起始于他们的身体。因此,激发与拓展儿童的各种感官与身体意识,是当代艺术教育不可忽视的价值,而创造性的体验对于儿童感官与身体意识的发掘和培养,以及儿童在群体社会中构建健康的自我形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在原生态艺术中融入了身体感觉,可以产生非常鲜明的特色和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比如,在我国少数民族的艺术学习与文化传承过程中,学习者往往是在群体的艺术活动中通过对别人身体律动的认识和模仿来获得的。儿童的艺术学习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过程中的看、听、体验,不断地尝试模仿来掌握的,而是依靠成人解释或者分解复杂的艺术概念和技巧。很多少数民族的乐器,比如图4.9所示的朝鲜族的鼓舞85,在演奏过程中就要有身体的充分参与,乐器被看成是身体部位的延伸,声乐、器乐与身体运动被融合在产生歌曲的过程中。因为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一定包含着某种身体的运动。此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与艺术主要传承的儿歌与童谣,在演唱过程中也是必须以肢体或身体动作紧密相连的游戏方式展开。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学习是通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把感觉推动时期的活动视为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基础,强调学习对感觉的积极作用。艺术学习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不断生成新的认识的过程。所以通过身体运动强化儿童的身体感觉,使儿童能够产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动力,进而不断增长新的智慧。

(3)创造性体验的应用形式

在儿童的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材通常是以静态的形式将艺术作品展现出来,不论是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由于受到教材自身的局限,往往被固定在一张静止的图片上,或是被抽象为文字符号。但是,“创造性体验”可以将静态的教材充分动态行为化。艺术之所以感人,其原因在于艺术是积极的,以强烈热情的身体表达,让欣赏者形成情感的共鸣,刺激人去积极模仿。

艺术品是以“游戏”的方式存在着的,艺术具有吸引欣赏者去创作的魅力。“创造性体验”将艺术置于生活语境中,只有在一种活动或亲身探索与实践中才能被体验到。

“创造性体验”通过自己主动去探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在教材、教师、学生等多种要素之间形成互补互生的关系,这使得教材从静态呈现转为动态表现,学生也通过亲历的身体体验获得了更为个人化的知识。在艺术创作中,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身体感觉和想象,帮助他们捕捉和体验自己的内在感觉,并启发学生渐渐地把自己的身体感觉延伸到所操作的对象中,比如所演奏的乐器、手握的画笔等,使得对象不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与自己的身体融为一体,这是许多艺术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类对艺术的欣赏也需要身体运动感觉的参与。“创造性体验”可以将学生的各种感官与身体意识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将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感受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再度创造和表现。因此,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体验与感悟,将艺术与身心完全融合为一体,但又完全属于每个人自己的认知体验。学生通过演奏、生产、创造性实践,获得只有参与其中才能产生的快乐与精神的充实。

在“创造性体验”学习的设计中,应根据学生的身心情感和艺术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具体情形灵活展开,而进行“创造性体验”活动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下所示的几种:

在不同艺术门类综合与连接点上创设“创造性体验”活动;

以戏剧化表演的形式开展“创造性体验”活动;

结合学生的生活、情感与文化背景进行“创造性体验”活动。

人的思想和观念的交流,遵从生命本身的逻辑,更适合通过肢体动作流畅而自然地表达,不一定要用口头语言。用耳朵去看,用身体思考,用头脑去做。所以,人类不仅能运用多种自我表达的语言,而且能够在各种语言之间快速的转换,人类在语言转换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智慧和思想。

人体语言包括表情、身体姿势和手势等,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交流的基本方式之一。科学、文学、艺术、游戏、语言等综合在一起的教育,可以通过一切适当的身体语言,促进人的自我情感的发现和表现。这些身体语言具有浓厚艺术品位,但还不是专业意义上的艺术语言,是自我表现性的、交流性的、认知性的。原生态语言包括了肢体动作语言、音乐语言、雕塑语言等。由于这些语言与人类的真实生存状态密切联系,所以保持浓厚的生命和生活气息,而且肢体动作语言与其他语言之间保持着有机的、自然的和生态式的配合和联系。这就造就了生动的,充满趣味和诱惑力的生态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儿童可以用身体去想,也可以用头脑去做,学习和游戏互相渗透。

4.4.3面向水墨画学习的创造性体验

本节主要是以水墨画学习为例,讨论水墨画学习的创造性体验。

中国画学习主要是体验其特有的境界,实际上就是一个画家的精神境界达到了一个高度,而这个高度,往往是通过笔墨的形式来表现的。如图4.10所示,八大山人用圆笔,表现随意性;潘天寿喜欢用方笔,表示扩张的力度86。潘天寿认为,“老僧补衲”是用笔的最高境界,这与黄宾虹提出的“悬锥划沙”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绘制水墨画时,需要收得住心,沉得住气。收得住心,则静。沉得住气,则练。静则静到如老僧之补纳,练则练到如春蚕吐丝,自然能得趣味神韵于笔墨之外。运笔应有天马腾空之意致,运意应有老僧补纳之沉静。

(1)作画前:

在进行水墨画绘制前,先要立意。立意是酝酿思考所要画的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构图、笔墨形式等87,如标4.4所示梅兰竹菊的水墨画技法分类对比示例。

学画水墨画,表现手段只有在创作中为情所动时,才能产生感染人的艺术魅力。还要学会观察与感受生活,有了诗意,才有了画意。

画家的创作过程,首先必须对所画物体的生长关系,表现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待画画时就好像在纸上已经看到了竹子的影子一样,需要在瞬间开始,并且迅速的作画。先要将构图、章法以及基本的画法熟烂于心,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想法,合理构图,任意组合。

表4.4水墨画的技法分类示例

分类表现手法

梅花画枝干笔要流畅,画水笔要轻盈。以有限的笔墨表现无限的空间,以少胜多,高度概括。如图4.11所示124。

兰花兰花为花中仙,叶须飘逸,花须清雅,所以“喜气画兰,怒气画竹”。画兰先从叶子入手。首先以长叶定势,叶的长短肥瘦顺势而出,遥相呼应、穿插,重叠,画出前后的层次。画花用笔潇洒,墨清淡秀雅。花在叶的掩映下要仰俯有势,含情妩媚。画长叶行笔疾速中有转折,提、按、起、落、收笔要利落。

竹画竹要有饱满的情绪,落笔要森然锐利而潇洒。以中锋为主,间以侧锋,大胆落笔,一气呵成。竹竿用笔要实起实收,顿起要稳、行笔要速,待墨色将干时画节。竹叶的画法是笔虚起虚收,要反复练习,体会用笔的轻重效果。

菊花以菊花的高洁比喻气节,传统表现方法是勾花点叶,花在画中占主体,布局要着意安排,画花用中锋,墨色淡润,花的外形与枝的关系稍斜。

(2)作画时:

作画时要有大局观,大胆落笔,细心收拾、大胆落笔,以表现出笔墨的趣味和气势;细心收拾,是把不合乎整体关系的局部做进一步的调整,使之和谐。

运笔是指笔在手中如何操纵运用的问题,由于画的大小的不同,运笔的活动范围也有所不同。一般地说,小范围运笔主要是指与手腕的配合运动,再大一些的运笔活动,就要牵动到手臂,进一步乃至要牵动到上半身或全身125。

传统水墨画的基本笔法有中锋、侧锋、顺峰、逆锋、藏锋、露锋。作画时,不应该拘泥于这几种笔法,需要根据学习者的情绪感觉进行个性化的变化,总结适合自己的方法,以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

写生时要注意,真实的景物在绘画时要有取舍。黄宾虹先生有句话:“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人巧夺天工,剪裁青出蓝。”清代画家石涛也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语句。在绘画时,主要还是在于作画者的思想意识和笔墨、构图的熟练程度。

当掌握基本的笔墨技法后,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渐加入一些创作成分,赋予手部运动以一定的思想感情,并且这个方法可以应用在电子学习系统中,本书的最后章节将会介绍一个已经实现的水墨画学习的创造性体验系统,验证本节提出的通过用户身体运动的方式来参与电子学习方法。

为了实现传神写照,以达到笔墨交融和形似,执笔时,执笔和线条都有相应的规律,需要用户在电子学习的创造性体验中进行总结和体验,如表4.5所示部分笔墨线条的规律和示例,最右边一栏的“手势”是手势轨迹,如下分析手腕用力和情感表现的特征:

刚健:即用笔挺拔有力,有锐气。

苍老:即沉着、内在、含蓄有力,用笔要干中有润。

古拙:行笔慢要藏锋,似无法而有法,如稚童和老头,天真、稚气,单纯而厚重,于生涩中求活泼。似乎滞拙,而实凝重124。

秀润:笔瘦而劲,墨润而活,似春风杨柳,潇洒自如。

自然:下笔在着意与不着意之间。下笔轻松,似随意挥洒,不受拘束。

4.5本章小结

本章重点探讨了艺术感知与人体运动的关系,人类生命本能需要发展自然的生态语言,需要通过身体运动智能来实现全面智能的发展,人类都有一定的身体语言和手语能力。此外,人类的身体感知和学习教育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本书提出了探讨用机器学习指导的个性化学习,并且在电子学习时使用身体运动语言来进行面向儿童的艺术创造的交互体验。

以前的传统人机交互与人类自然的艺术表现手段相比,是非常呆板的,如果要让人类不是坐在电脑前的机器,实现更为自然和谐的人机交互,就非常需要研究人的身体语言的交互方式,即人体语言的感知,通过融合人体语言与口头语言,提高体感计算的可用性,以实现更为智能和谐的人机交互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