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体感交互技术
4996300000011

第11章 体验性认知与个性化学习(2)

身体感觉是从事艺术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体验,如表4.2所示的艺术行为分类与身体运动符号,分析了几种主要艺术活动与身体感觉的关系:

1.绘画艺术的身体运动符号

当画家拿着画笔,通过手、腕、肩、臂等部位有规律的变化,来控制那些笔墨的形状、走向、厚度、节奏等,其中包含了身体的动作。王羲之看鹅掌拨水,张旭看公孙大娘舞剑,从而在书法上都大有长进,如图4.2所示的张旭书法作品和公孙大娘舞剑,运动感觉极为相似。中国传统画论中所提到的“气韵生动”,“气势”、“骨力”、“雄健”、“阳刚”、“阴柔”之类观念,大部分来源于人类的身体感觉。

美国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发明了一种完全依靠身体的动作和感觉进行创作的方法。他在作画的过程中,让各种颜料随着自己的身体动作,滴、撒、泼、抛到画布上,这种即兴的、无意识的感受和体悟,更容易激发作者内在的创作激情,从而使得作品更具有活力和独特的审美意蕴。许多艺术家的思想和灵感都来源于这种特别的身体感觉。

艺术行为的符号具有很强感染力和表现性。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使用艺术行为符号了,即将行为运动构成某种形象和抽象的视觉形象。在法国拉斯科洞窟的壁画《受伤的野牛》,如图4.3所示,画上的人像根棍子,躺在一头被激怒的野牛前面,动物画得极为逼真,人物形象很简略。这种表现性的符号,为人类行为和情感赋予了形式,从而实现了行为符号的表达与交流。

中国传统水墨画艺术更是讲究用笔和水墨的运动性,如图4.4所示的水墨画的用笔方法。黄宾虹在论述绘画用笔方法时说,落笔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纵游山水间,既要有天马腾空之劲,也要有老僧补纳之沉静。通过用笔和用力地往与复、垂与缩、动与静之间的对立统一达到的动态平衡结构。书法口诀比如“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等,从这些也可以体会到这种结构。笔墨挥洒可以展示出人的思想情感与精神的交融流动。

2.音乐艺术的身体运动符号

在本质上,音乐与身体感觉有着天然的统一。许多歌唱家在演唱的过程中,会双眼紧闭,非常陶醉投入地跟随这乐曲摇摆自己的身体,感受、想象和寻求自己与乐器、旋律和声音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自己与音乐间的具有创造性的密不可分关系。而乐器演奏家们也是在用自己的全部身体在进行演奏,乐器就已经不是被外在操作的对象,而是与他们的身体融为了一体。

音乐是具有强烈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叔本华提出人的本质就是在表现他的意志的追求、满足、再奋斗、再满足这样永恒的循环中,音乐也具有人的这种特征。任何乐曲中都包含着一种不断地离开基调向其他调子转换的过程。不仅向属音和三度音等和音音程转换,并且继续向不和谐的七度音和超级音过渡,表现人的意念的探索,是通过重新回到和音音程,最后又曲折回到基调的过程体现出来的。包含人类意志和情感的音乐才是最杰出的感人作品。

曲调的运动过程,在歌唱家和中国京剧演员的吐音时也可以表现出。高明的歌手和京剧演员不是让气流从丹田中长驱冲出,而是在内在情感的支配下,使它不时地在缭绕蜿蜒前进,轻轻地拉回,然后又慢慢地送出,在两种对立的力量中达到统一的音,是与生命和情感生活同构的音,具有情感特性。

3.舞蹈艺术的身体运动符号

舞蹈更是一种用身体感觉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艺术,舞蹈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征的是舞蹈演员用自己的身体去模仿万物的形状、姿态和动作等,表现其中蕴含的生命力,不能把握身体感觉的舞蹈者是不会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的。对于欣赏舞蹈的观众而言,则需要欣赏者具有内在的体验和模仿舞蹈者身体感觉的能力,也就是说只有当舞蹈者的身体感觉的经历能够在欣赏者身上产生共鸣时,舞蹈的意义才能被传达。

舞蹈更是对生命节奏和力的生动表现,人类从舞蹈中观赏到的是力的相互作用,是那种推动这舞蹈本身的力。比如在一组双人舞中,两个人似乎是接受了一种力的吸引而紧紧地连接为一体;在一组多人舞中,所有的人似乎都受到同一个中心力量或同一种能量的激发。在力的收缩和放松、保持和成型中,舞蹈具有强烈生命。舞蹈家邓肯在她的自传中表明:“我的艺术,不过是要以姿态和动作,把我自身整个的真实表现出来。”

舞蹈是一种可感知运动的力的形式,它表现或具备了人类情感的显着特征。

如图4.5所示的芭蕾舞蹈,这是人们所谓的节奏和联系、转折和中断、复杂性和丰富性等特征。这里的“内在生活”是一个人对其历史发展的内心表达,是对生活的内在感受。

4.雕塑艺术的身体运动符号

身体感觉在雕塑家进行创作时表现地更为明显,因为整个创作过程是自己的肢体、肌肤与材料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而这种相互作用会给他们带来无限的快乐,他们最后的作品正是自己的身体感觉的物化形式。罗丹说,不但以自己的大脑、紧皱的眉头和紧缩的嘴唇进行思考,而且胳膊、紧握的拳头、脚和大腿的每一块肌肉都在思考。

5.美学欣赏活动的身体运动符号

美学家朱光潜提出艺术感觉不仅是依靠五官,还包括运动感觉和筋肉感官,感觉到运动也就是要在头脑里产生一种意象,而这种运动意象也就成为形象思维的一个因素。许多艺术评论都特别着重艺术作品对欣赏者心中所产生的筋肉紧张或松弛的感觉。

艺术行为符号的产生与人类内心生命体验紧密相关,人类具有个性化的复杂的生命感受,可以体现和表达为艺术行为符号。人类通过艺术表达自身的情感,供人们观赏,把情感变成可见或可听的一种符号。所以某种意义上,艺术就是符号。

人的生命力体现在身体运动、追求和创造的过程中,因此只有这种向上的圆满、和谐的目标前进的复杂多变、起伏曲折的追求过程才能真正激起人的审美情绪。非平衡与平衡是相互制约和依存的,只有这样,艺术形式才能成为生命和情感的形式。

对艺术形式与生命形式之间的力的同构的敏锐感知与表现,不仅仅是原生态艺术所具有的,也是许多伟大的艺术家进行审美知觉与艺术创作的源头,他们力图用艺术表现出生命本身的情感轨迹。所以,具有身体运动符号特征的艺术品,表现出人类的情感,能够震撼人的心灵,激发人们的美感。艺术活动是十分复杂的行为活动,是有节奏的生命感受符号。

苏珊·朗格从生命情感的内在本质出发,对生命形式做出了一些定义。她提出要,成为一种生命的形式符号,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必须是一种动力的形式符号,其持续稳定的式样必须是一种变化的式样。

其次、其结构必须是一种有机的结构,它的构成成分通过一个中心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并不是互不相关。

还有,整个结构都是由有节奏的活动结合在一起的。这是生命所特有的统一性,如果它的主要节奏受到了强烈干扰,或者这种节奏哪怕是停止几分钟,这个有机体就要解体,生命也就随之完结。

最后,生命形式所具有的特殊规律,应该是那种随着它自身每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长活动和消亡活动辨证发展的规律,这也是一种更加深层的生命情绪的基本特征。

4.2.3艺术教育与身体感觉

在进行艺术教育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尝试,以便于获得丰富的身体感觉。

艺术体现了有机统一性、运动性、节奏性和生长性,艺术表现人的内在生命力,美感来源于艺术与人的异质同构,而身体感觉能够帮助人们把握这种力同构。同时,通过艺术活动的身体体现,又加深人类的自我确证,人类能够通过艺术活动,感觉和确证自己的生命,获得精神享受。在艺术创作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身体体验和思考。鼓励他们在观察描绘对象时,充分运用肢体的运动、身体的姿势、肌肤的触摸、肌肉的张弛等进行体验,使自身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实现内在的等同,并大胆地将这种艺术和情感感受表现在作品中。

音乐教育更是重视身体的感觉和表现。在现代音乐教育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萨帝斯·科尔曼所开创的“儿童创造性音乐教学”试验,就是以儿童的身体感受为媒介,培养儿童的节奏感与音乐的创造能力,节奏感的发展首先要通过身体动作对节奏有所反应。因此,音乐教学要重视儿童对节奏的身体感受。通过身体的姿态,能把内在的感受表达出来,人的演唱、演奏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据身体的自由的、具有音乐性的协调。为便于自由表达,在实验的开始尽可能找出并发展儿童的自然节奏感的水平点。

人类最本能的节奏反应是对纯粹律动或者脉搏等的意识,而对节奏的形式、结构的认知则是对感觉运动学习体验的结果,所以在最初的节奏性动作中不加入形式和结构,而是让孩子学习一些最原始性的初级舞蹈。因为原始舞蹈的节奏,会赋予音乐一种自然的功能和力量,能恢复人与音乐之间的亲密关系。儿童在舞蹈中体验了面向儿童的音乐拍子之后,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以身体动作去感受一些结构形式,比如音乐与舞蹈结合,对舞蹈形式的积极体验是他们以后对歌曲、器乐曲曲式结构理解的一个基础准备。如图4.6所示的儿童音乐舞蹈教学中,节奏训练会让儿童获得最初级、最原始、最基本的创作体验。

在现代音乐音乐教育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都比较注重以身体动作作为中介,将各艺术门类进行相互的融合。在着名的德国奥尔夫学院中,综合性教学是其最显着的特点。这种教学的综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注重音乐与舞蹈、动作、语言的综合。比如该学院开设的舞蹈、动作课,就是在音乐中展开的,实际上也是动态的音乐课。

第二、注重每门课程本身的综合。比如“普通音乐”这门课,就是一门包括声乐、器乐、节奏训练、合唱、指挥等多种内容的综合性训练课。

达尔克罗兹认为任何乐思可以转译为动作,任何动作也可以翻译成与之相对应的音乐,因此,他创立了“体态律动学”。律动,就是人随着音乐的节奏,通过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要素和表现情感,实际上就是把音乐和舞蹈高度的融合起来。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正式采用节奏性的动作,伴之以声乐、打击乐或者钢琴即兴伴奏,以身体的运动来反映音乐的要素和情绪。

艺术是一种表现人类情感的独特形式,具有特定的规律性。表现性的艺术形式与生命形式之间的存在象征性的同构关系。艺术创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模仿和酷似,而是传达、表现、交流人类所把握的情感生活。

阿恩海姆提出艺术与人类生命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力的同构关系。人类对艺术与生命力的敏锐感知是艺术感知和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人类具有独特的感知力和表达力。人类可以感受到艺术中力的样式,并可以由此联系自身的命运、理性、情感等。此外,人类通过艺术来能动地表达和复现自己的感情,艺术中的力不仅仅只是一种生理的和心理的反应,而且代表一种思想和意义。艺术家的才能表现在能够将力的式样与人生意义、思想、感情模式联系起来。

在审美或观看世界时,一方面要求对思想感情的力的结构——方向和强度——有所认识和体验,另一方面又要对人之外的宇宙万物和已有的艺术中力的式样有所认识和体验。

在艺术表达时,人要利用力的样式去表达自己感受到的思想感情、人生的价值等,并依照这些力的样式去创造相应的艺术现实。

4.3个性化学习

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个性化与全面可及性的智能交互将会无处不在。适应时代和人性的需求,教育学习也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特征,个性化学习就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人的个性出发,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需求提供最佳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4.3.1个性化学习的含义

(1)个性化学习的含义

个性化学习(PersonalizationLearning)9是指在集体学习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在学习领域中,可以用多种形式体现学习者的独特个性,如提供反馈和不同的实践活动等。个性化就是要提供一套解决方案,利用相关策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提高或影响个人的学习效率。

个性化有几种类型,每种个性化类型都有特定的目的或者重要的影响,包括了自我认同个性化、基于认知的个性化、自我管理的个性化。

(2)个性化学习的特征

总的来说,个性化信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个性化学习以个体的差异为出发点,以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兴趣与个人需求为中心,要求学习安排适合个别差异的环境条件,创设适应的情境,构建相应的个性化学习内容和激励机制,使得学习者利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应该能够提供学习者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途径。真正的理解学习者的独特需求,不同的学习者,应该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让学习者选择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个性化学习充分考虑每个人的学习特点,感觉学习风格安排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和过程,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者的能力。

以个性化的虚拟家具设计为例,如图4.7所示,通过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分类组织147,在学习中应用生动、个性化的方式组织这些资源,根据每个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和喜好的特点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寓教于乐的学习目的。

人类个体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学习和与外界互动,表现出不同的智能特点和智能组合。在人的智能活动中,推理、联想与学习是三大主要功能,但是推理与联想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不断充实完善。学习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与认知心理学、认知生理学、方法论与认识论等密切相关。建立学习模型,一方面使机器变得更加智能,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可对人类的学习过程作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对人类的智能与情感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人类智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情感的传达和表示,人体运动智能是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及熟练地掌握控制物体的能力。典型特征是能运用身体协调做各种运动、表演及塑造。它包括特殊的身体技巧和身体语言,如平衡、敏捷、力量、弹性和速度。运动智能强的人在学习时,通过身体感觉来思考,进行艺术的感知和艺术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