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经济制度都期望通过生产和分配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经济制度就是将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和必要的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才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机制。虽然各国经济制度都是政治决策的结果,但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无疑是影响政策决策的重要因素。
经济制度的第一要素是自然资源,由此才可能生产产品。美国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此外,美国有着充裕的劳动生产力。虽然有时会经历高失业的危机以及与其相反的劳动力短缺现象,但总的来说,美国充裕的劳动力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高质量是美国引以为豪的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因素,对教育的重视,包括对技术和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使美国劳动力的素质得以提高并能适应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裕的劳动力是经济制度结构中的一部分,而这些要素需要由企业家根据市场供求信号予以组织,并将这些要素投入效率最高、产出比例最大的地方。在美国,通常由企业家们负责积聚资金,投入到那些他们认为能得到高投资回报的有关项目,然后购买原料、雇佣员工、组织生产和产品销售。一个项目是否能得到很好的投资回报取决于对消费者需求的分析判断。
在美国,公司制度被证明是积聚资金用于投资有关项目最有效的方法。这是一个由所有者自愿结合的组织,经股东们同意,组织起有限责任的企业。一些资深管理者被雇佣来对企业进行平稳和有效的运作。美国的经济制度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制度,而美国政府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卷入对市场经济的规范和指导活动。但最重要的是美国国民有权决定制定经济政策的官员的去留问题。
在市场活动中,消费者和生产者显然是最主要的经济活动的决策者,但是政府活动至少在下列三个方面对美国经济产生影响。
一是直接服务。各级政府提供的直接服务主要有:邮政系统、军队等服务由联邦政府提供;公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由各州政府提供;公共教育系统由各州、县或市政府提供;警察、消防等服务系统通常由各地方政府提供。
二是管理和控制。为了保证能在总体上满足人们的最高利益,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来管理和控制私有企业。在供电服务、当地通信服务等一些允许私有企业垄断经营的公共服务业,或者是道路系统等有限竞争的领域,政府的调节管理被认为是必需的。公共政策允许从事这些垄断经营或有限竞争行业的私有企业赚取合理的利润,但是限制它们不正当地提高价格,因为社会公众依赖于这些公共服务。
三是政策调控。如通过设定关税和配额规定,保护某些特定产品免受来自国外产品的竞争;通过对一些农产品的价格补贴来稳定农业生产等等。
进入20世纪,美国的经济实力一直高居世界之首。从二次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它更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独霸的绝对优势,美元和黄金一起成了国际储币。1949年,占世界人口6%的美国人生产了世界上50%的制造品、62%的石油、57%的钢和80%的汽车。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在世界生产总值中占了45%。整个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经济以4%~5%的速度增长,而通货膨胀率则保持在3%以下。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降到25%,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这除了越战、石油危机、全球经济衰退、新经济强国崛起等外部原因外,还和美国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和实行赤字财政有关。在以后的20年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虽然仍稳居世界第一,但经济连年“滞胀”,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都明显下降,外贸出现逆差,财政赤字猛增,债台高筑。1980年的通货膨胀率高达13.5%,1982年的失业率超过10%。1985年美国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成最大的债务国,外国在美投资1.5万亿美元,而美国在外投资只有1.2万亿美元。传统工业中汽车和钢铁受挫最严重,1980年日本顶替美国成为世界上头号汽车生产国,这一形势直到1992年才得以逆转。
面对衰退,美国采取的对策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减税刺激投资储蓄、产业结构重新调整、经济管理制度创新、传统工业技术改造等等。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美国经济迅速回升,在整个90年代中进入持续发展状态,终于彻底扭转颓势。从1992年开始,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远高于日本和欧洲。GDP从1992年的62444亿美元上升到1995年的67390亿,年平均增长率为2.6%。而通货膨胀率却稳步下降,低于3%。失业率从7.5%降到5.6%,财政赤字也逐年递减。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上,美国也大大超过其他国家,国际竞争力又跃居世界首位。根据1998年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世界贸易排名,美国稳居世界第一贸易国地位,商品进出口总额达15784亿美元,比第二位的德国高出66%还多。1997年GDP突破7万亿美元,经济增长高达3.8%。在国内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基础建设、科技水平方面,美国都堪居世界首位。
更重要的是,美国在1993年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计算机化网络化的程度大大提高。企业在计算机、电信及其他高新技术设备投资的实际年增长率高达25%,产业结构优化,技术信息含量大幅增加。1996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3%来自信息技术产业,而建筑只占14%,汽车只占4%。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取代钢铁、汽车、建筑等传统产业,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已不再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中的土地和资金等有形资产,而是科技、社科、管理科学、信息等无形资产。现在美国有上亿台电脑,其中40%都已联网,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2/3的工作人员从事与信息有关的工作。这一转变使美国抢先占据了世界新一轮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正在从工业经济社会过渡到信息和知识型经济社会。由于知识经济的固有特点,美国经济运行出现了高投入、高产出、高盈利的良性循环。于是也就有了“新经济”之说,认为美国经济这种持续的低通胀增长已经超越了经济衰退期,出现了反周期繁荣。
美国政府在经济管理中也表现得更为成熟,基本上以市场导向为主,采取适度宏观调控。冷战结束后,联邦政府压缩军费开支,促使民用品的竞争力上升,同时加强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北美贸易自由区等,以获得廉价商品和广阔市场。政府本身实行精简机构,在1993~1997年间裁减雇员30万人。政府对企业不仅减少干预、放松控制,还立法保护本国产业。最令人注意的是国会于1988年通过《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案》,即“特别301条款”,授权总统可以单方面地采取制裁措施对付贸易对手。政府还紧缩行政开支,大力削减财政赤字,累积十几年的赤字大幅减少。1979年后,美联储的独立地位得以加强,它所实行的谨慎灵活的中性货币政策已成为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宏观货币政策的目标从过去单一控制通货膨胀改为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兼顾刺激经济增长和阻止失业扩大,实现低通胀率下的经济适度增长。
企业进行了跨世纪的改革,改组简化,将市场机制引进企业内部,各部门相对独立,压缩重叠层次,大幅裁员,提高效率。为了增强竞争能力,企业间还几次三番掀起兼并浪潮,1997年企业兼并涉及金额高达9000亿美元。近年来,企业生产率每年递增2.2%,制造业的效率比德国和日本高出10%~20%。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行国际化经营,成为跨国公司。中小企业也很活跃,它们灵活应变,成为风险投资和开发高新技术的尖兵,在保持经济活力和吸纳就业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美国企业还得益于政府的扶持政策,政府尽量减轻企业界的赋税,却把大量科研和教育工作承担下来,为企业提供无偿的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科技人才,使企业轻装前进。在1998年全球最大的1000家公司中,美国公司占了480家。在排名前10位的公司中,美国有8家,其中位居榜首的通用电气公司的市场价值为2716.4亿美元,排名第10位的英特尔公司也有1211亿美元资产。美国经济目前的问题是,政府的总债务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仍然过大,政府开支中有6%用于支付公债利息,1998年年底欠外债1万亿美元。国民的储蓄率过低,只有4%~5%,而家庭消费债务却急剧增长。对外贸易中也还存在巨额逆差。
美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它的煤、石油、天然气、水力以及铜等资源的蕴藏量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在1992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中,农林渔占3%,采矿、能源、工业制造业、建筑等占35%,交通和服务业占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