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开历史舞台的帷幕,在舞台的中央,我们总是会看到一个非常优雅的法兰西身影,它曾经扮演过欧洲的第一主角,也曾经用自己的鲜血点缀过胜利者的光环,它总是希望能够力争上游,却又常常会屈居第二。如今称霸一时的强者风采依旧,始终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第一节) 马恩河的奇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军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法军根据总司令霞飞制定的第17号计划,在梅斯以南向东出击,进攻阿尔萨斯、洛林;在梅斯以北向东北方向出击,穿过阿登山区,进军莱茵河。在8月15~19日的这几天时间里,法军先后攻占了萨兰堡、米尔豪森、科尔玛等地。没想到,德军很快就展开了猛烈的进攻。8月21~25日,在史称“边境战役”的一系列战斗中,双方主力在法国边境发生了激战。经过几天几夜的血战,协约国军队损失惨重,被打得有点措手不及的霞飞不得不下令法军沿着阿腊斯到凡尔登一线全面撤退。
德军在西线迅速突破英法联军的边境防御后,乘胜追击,企图速战速决。为摆脱德军的追击,法军第四、第五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于9月4日撤至马恩河以南,在巴黎至凡尔登一线布防。法军参谋长霞飞将军决心以新组建的第六、第九集团军,加强巴黎方向左翼的防御力量,准备反攻。
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德军对法军的部署毫无所知,反而为对付已经攻入东普鲁士境内的俄军,把两个军团和一个骑兵师的兵力匆匆从西线抽调到东线。德方一心想要消灭正在撤退的由弗伦奇统帅的英国远征军,冯·克鲁克率领第一集团军从东西绕过巴黎,从而使自己的右翼失去了掩护。
9月4日晚,霞飞成功地说服弗伦奇将军停止撤退之后,下令将在马恩河上进行战斗。第二天,莫努里指挥的法军第六集团军开始向巴黎东北方向推进,并与冯·克鲁克率领的德军发生遭遇战,马恩河战役的序幕就此拉开。
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获悉法军即将反攻后,决定以其右翼两个集团军(第一、第二集团军)在巴黎以东转入防御,以三个集团军(第三、第四、第五集团军)继续南攻,协同从东面进攻的第六集团军,合围凡尔登以南地区的法军。此时,在巴黎至凡尔登一线,英法联军66个师、108.2万人对德军51个师、90万人,联军明显占优势。
9月5~12日,英法联军以6个集团军(法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九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展开全线反攻。反攻的矛头主要指向德军右翼。在主攻方向上,英法以4个集团军对德军2个集团军,兵力超过德国一倍。总攻发起后,法军第六集团军袭击德军第一集团军的右翼和后方。德军被迫从正面抽调两个军予以还击,并于8日全部后撤至马恩河北岸,于是,德军第一、第二集团军之间出现了宽50公里的防御空隙地带。6日,法军第五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乘机插入这一空隙地带,并于8日逼近马恩河岸。这不仅对德军第一集团军形成了包围态势,而且对德第二集团军的右翼构成威胁。为避免被围歼,德军第一、第二集团军于9日开始仓皇后撤。此时,德军在其他方面尽管略占上风,但鉴于第一、第二集团军所面临的危险态势,毛奇不得不于10日下令德军全线停止进攻,撤至努瓦永—凡尔登一线坚守。会战以德军失败结束。
在这次高度机动的会战中,德军伤亡约30万人,法军伤亡25万人。经过此战,英法联军在200公里战线上推进60公里,阻止了德军向巴黎的推进,并迫使其后撤至埃纳河。至此。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西线转入持久的阵地战。法国人把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叫做“马恩河的奇迹”,这一“奇迹”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的破产,并迫使德军陷入长期两线作战的困境。
(第二节) 老虎克雷孟梭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持续进行,法国政府内部的矛盾不断激化。1917年3月,白里安总理辞职。9月由潘勒韦上台组阁,但是潘勒韦政府只维持两个月就被议会推翻。面对深刻的政治危机,法国人希望一位强有力的人物来主持政局。1917年11月16日,普恩加莱总统提名要人称“老虎”的克雷孟梭组阁。
克雷孟梭这时候已经年逾古稀,是法国政界几十年来的风云人物。他翻云覆雨,善弄权术,尤其专横跋扈。在私人关系上,他本来与普恩加莱不和,而且社会声誉也不高。但是,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和平息国内的混乱局面,法国统治集团却需要这样的“老虎”再度出山。
克雷孟梭上台之后,立刻狂热煽动沙文主义,表示一定要把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他一方面打击异己,惩办所谓“失败主义分子”,将许多政界要人一一逮捕,或被监禁,或被流放,就连前总理白里安也被他讥为“失败乐团的总指挥”,以致政府上下人人噤若寒蝉,再也不敢提“和平”二字,只好跟着他全力进行战争。另一方面,克雷孟梭对因俄国“十月革命”而带来的法国工人运动,实行高压手段,动辄就派军队镇压,尤其对于人民的反战示威,更是仇恨。
由于克雷孟梭的强硬政策和美国的参战,协约国一方势力渐增。从1918年3月起,德国孤注一掷,在西线发动4次进攻。8月,西线决战,德军大败。11月11日,德国向协约国投降,历时4年多的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
1919年1月,各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分赃会议,史称“巴黎和会”,法国代表团成员有:总理克雷孟梭、外交部长皮雄、财政部长克洛茨、议员达迪厄、大使康邦。福煦作为盟军总司令也参加了会议。
法国是抱着很大的野心参加这次会议的。在法国统治者看来,最终清算德国和独霸欧洲的时机终于来到。而且在这次会议上,唱主角的也是法国人,和会主席就是“老虎”克雪孟梭。l月18日,普恩加莱总统在外交部大厅宣布和会开幕。在开幕词中,他带着强烈的民族仇恨心理痛斥德国“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
会议开始后,法国代表团就提出了一整套削弱德国的计划。这套计划有两个重点。首先,法国借口“安全保障”,要求把莱茵河作为法德之间的边界,并在莱茵河左岸建立一个同德国分离,并且受法国保护的莱茵共和国;其次,向德国索取巨额的战争赔款。法国代表团的这一要求得到了国内大部分社会舆论的强烈支持,虽然“老虎总理”在巴黎和会上使出了浑身解数,据理力争,但面对美英两国的共同抵制,依然没能实现法国的全部意图。
尽管《凡尔赛合约》没有能满足法国的一切要求,但它的许多条款还是让法国颇感满意,根据和约,法国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区由国联代管15年但煤矿交法国管理,莱茵河左岸由协约国军队暂管,右岸50公里地为非军事区;在赔款问题上,法国也占利最多。
在和会上,“俄罗斯问题”也变成了主要的议题。克雷孟梭企图像对付法国工人运动一样对付第一个极权主义国家苏联,他要求协约国提供强大的军事力量,以确保俄国白军的胜利,并提出建立一道从巴尔干到北海的反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军事防线。克雷孟梭这个计划是想一石二鸟,既可扼制苏联,又可严厉制裁德国。
法国的苛刻要求和强烈的复仇心理,遭到英美两国代表的反对。由于相互争吵不已,法国只好做些让步。事实上,为了促成这样有利于法国的条款,克雷孟梭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然而,在法国,仍然有一些人责难克雷孟梭签订了一项既无保证又无安全措施的合约。果不其然,后来美国参议员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克雷孟梭再也不那么理直气壮了。
通过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国联盟约》以及会后对其他战败国的和约,以条约法律形式,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一般关系与制度,即所谓“凡尔赛体系”。其目的是想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完成的重新瓜分世界的成果巩固下来,组织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武装干涉、经济封锁和颠覆破坏活动。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该体系危机四伏,至20世纪30年代终于彻底崩溃。
(第三节) 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
夏尔·戴高乐(1890~1970年)于1890年11月22日诞生于法国里尔市一个世代笃信天主教的小贵族家庭。他是巴黎圣母利亚学校教师亨利·戴高乐及其夫人让娜·马约的第三个孩子。1912年,他毕业于圣西尔军校,被授予少尉军衔,赴贝当担任团长的驻阿拉斯步兵第33团供职。1914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凡尔登作战,曾三次负伤被俘,囚禁了2年8个月,三次在战报中受到表扬。
1921年,他与伊冯娜·旺德鲁结婚。1925年被贝当提拔为最高作战会议参谋,1927~1929年在占领莱茵区的部队里任少校,1936~1938年在莱茵区服役。他还曾在中东服役2年,后晋升中校,在国防委员会担任4年书记处成员。其间,撰写了《敌人内部的倾轧》(1924年)、《剑刃》(1932年)、《未来的军队》(1934年)、《法国和她的军队》(1938年)等着作。1940年,戴高乐晋升为准将,并被保罗·雷诺总理任命为国防次长兼陆军次长,两度赴伦敦执行使命。
二战时期,戴高乐领导了“自由法国”运动。1940年5月,德国绕过法国的马其诺防线,攻入了法国。马其诺防线是法国陆军部长马其诺在任期间修筑的一条法国东部边境的防御阵地体系。防线内堡垒林立,地下筑有坚固工事,还有地下铁道、隧道公路和各种生活设施。马其诺防线被法国人视为安全的保证,是“万无一失”的坚固屏障。
在大战以前,英法政府对希特勒的军事扩张一再妥协退让,使得德国的扩张野心日益膨胀,希特勒攻占波兰后,又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顺利地绕过“马其诺防线”,攻入了法国。毫无戒备的法军一触即溃,法国首都巴黎危在旦夕。6月14日,德国未发一弹就占领了巴黎,接着深入法国境内。
1940年6月22日,卖国贼贝当组成的新内阁向德国投降。这时的法国陷入一片恐慌当中,但是具有斗争传统的法国人民并没有屈服。法国沦陷时,戴高乐坚决要求抵抗德国侵略者,但在当时的法国政府中,他孤立无援。
戴高乐当时是法国国防部和陆军次长,竭力反对贝当政府的卖国行径,失败后,他决定离开法国。只有离开法国,才能够有效地组织力量抵抗侵略。于是在6月17日清晨,戴高乐在机场送别英国斯皮尔斯将军时,他趁人不注意,跳上了斯皮尔斯将军的飞机,逃离了法国。
逃离法国的第二天,在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支持下,6月18日下午,戴高乐将军在英国广播电台发表了《告法国人民书》,他向法国人民和全世界庄严宣布:
“无论发生什么事,法国的事业没有失败,法国并非孤军奋战,也不是单枪匹马,孤立无援。法国的抵抗火焰不能熄灭,也不会熄灭……”
这就是着名的“六·一八”号召,这次号召表明戴高乐第一个高举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旗帜,号召向纳粹德国和卖国政府公开抵抗。戴高乐将军的宣言激励了3000万法兰西人民的心灵,他们在失败的痛苦中重新昂起头来。巴黎的学生在凯旋门集会,表示他们对戴高乐的热烈拥护。
法国的贝当政府对戴高乐恨之入骨,他们在法国军事法庭对戴高乐将军进行缺席审判,徒刑从4年直至死刑。但戴高乐高扬“自由法国”的旗帜,以顽强的毅力开始拯救法国的斗争。
6月29日,有200多名步兵、炮兵向戴高乐将军报到,从敦刻尔克撤退的200多人也投入到“自由法国”的运动中。到月底时,海军中将米塞利埃也来到伦敦支持戴高乐。到7月底时,有7000多人志愿拿起武器为“自由法国”而战。与此同时,法国国内的抵抗运动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开始,并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由单个的分散行动到逐步的有组织的行动的过程。
“自由法国”总部设在泰晤士河畔的一座大厦里。戴高乐将军筹建了法国民族委员会和武装力量,在简陋的办公室里他接待从各地来的关心“自由法国”的人们。
1940年8月,戴高乐率领一支英、法联合舰队向法国进攻,不幸失败,但戴高乐并不屈服,以顽强的精神继续战斗。之后,戴高乐又在非洲建立了一个可靠的作战基地和精干的行政机构,并出版了“自由法国”的报纸。
1943年5月,共产党等16个政党团体在法国国内共同组建了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戴高乐派往国内的代表让·穆旦担任第一届主席。到1944年3月,法国国内各抵抗组织的武装力量联合为统一的内地军,戴高乐将军的将士们和德军进行着英勇的战斗。
1944年6月,苏联红军解放了波兰,盟军从诺曼底登陆后向法国挺进。8月20日,戴高乐将军率领“自由法国”的部队随同盟军向巴黎挺进。他的军队受到了法国人民热烈的欢迎。戴高乐将军和千百万法国人民一起奋起战斗,终于解放了巴黎。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戴高乐以法国临时政府的名义,和盟军一起接受了德国投降。
戴高乐以他顽强的毅力和爱国精神,为拯救和维护法国的民族独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是法国人民热爱的一位爱国英雄和伟大领袖。
(第四节)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1944年6月,以戴高乐为首的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称临时政府。9月,临时政府改组,组成“举国一致内阁”,戴高乐任国防部长。战争结束之后,各政党就法国的政体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戴高乐期望能够制定一部加强总统和政府权力,使之不受政党制约的新宪法。但是,他的这一主张却遭到大多数政党的反对。眼看着自己的政治主张无法实行,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因素,戴高乐在1946年1月20日宣布辞职。他在声明中说:“排他性的党派制度又要卷土重来了。我是不赞成这个的。但是,除非用武力建立一个我所不同意的、无疑也不会有好结果的独裁政治,我无法制止这种尝试。因此,我必须告退。”
同年4月,制宪议会通过了该委员会起草的宪法草案。新宪法草案规定,建立一院制的共和国,国民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其权力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选举总统和任命总理,可以随时推翻政府。同年5月,制宪议会将新宪法草案付诸全民表决。由于人民共和党和社会党中的右翼坚决反对建立拥有绝对权力的单一议会制,加之不少选民对这种与苏联的苏维埃制度如出一辙的单一议会制心存疑虑,因此,该草案在全民表决时竟未获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