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法国史
4994800000018

第18章 拿破仑帝制的嬗变与法兰西帝国(1)

这也许是一个历史的悖论,战争成就了拿破仑,战争也摧毁了拿破仑,摧毁不了的却是那看似简单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今天,这个口号依然是法国人的骄傲,而全人类也因此受益良多。

拿破仑的伟大就在于他把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带到了战争所及之处。拿破仑在他征服的所有地区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废除农奴制、维护私有财产;准许宗教信仰的自由;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一切有才能的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平等地得到任用。自由与平等的原则在欧洲的传播,使一切民族征服都失去了合法性,同时失去了合法性的还有任何形式的专制政治。

(第一节) 拿破仑的崛起

拿破仑·波拿巴,这个人无疑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名字始终与法兰西联系在一起。

拿破仑·波拿巴,科西嘉人,1769年8月出生于一个家道衰落的律师家庭,青年时代崇拜恺撒、卢梭和伏尔泰。10岁时入布里埃纳军校学习,因乡音难改,且家境不殷,颇受贵族子弟歧视。15岁进入巴黎军校,学习刻苦,尤其喜爱数学、军事和历史。大革命开始时,拿破仑在军队服役。1791年升为中尉,拥护共和,参加雅各宾俱乐部。1793年,面对第一次反法同盟对法国领土的威胁,国民公会实行全国总动员,虽然这时候法军连连得胜,但盘踞于土伦的王党在英国和西班牙舰队支持下负隅顽抗,久攻不下。

1793年7月,拿破仑带兵攻下了保王党的堡垒土伦,因此受到雅各宾派的赏识。1794年热月政变中,拿破仑由于和罗伯斯庇尔兄弟关系紧密而受到调查,后因拒绝到意大利军团的步兵部队服役被免去准将军衔。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托成功平定保王党武装叛乱,一夜之间荣升为陆军中将兼巴黎卫戍司令,在军界和政界中崭露头角。

拿破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对当时的军事知识深有研究,善于将各种军事策略运用于实战之中,当过炮兵的他很重视炮兵的战术应用,尤其是主张将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作用。1796年3月2日,26岁的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兰西共和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3月9日与情人约瑟芬·博阿尔内结婚,之后便匆匆奔赴前线。在意大利,拿破仑统帅的军队多次击退了奥地利帝国与萨丁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联军,最后迫使对方签署了有利于法兰西共和国的停战条约。

取得意大利之役的胜利后,拿破仑的威信越来越高,他成为法兰西共和国人的新英雄。而他的崛起令督政府感到受到威胁,因此任命他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共和国军(东方军)司令,派往东方以抑制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在该地区势力的扩张。在拿破仑的远征军中,除了2000门大炮外,还带了175名各行业的学者以及成百箱的书籍和研究设备。在远征中,拿破仑曾下达过一条着名的指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拿破仑本人精通数学,同时还十分喜爱文学和宗教,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

然而1798年远征埃及本身是一个大失败。拿破仑的舰队被英国的海军上将纳尔逊完全摧毁,部队被困在埃及,拿破仑打掉斯芬克斯鼻子的事情也是在这里发生的。1799年回国时,400艘的军舰只剩下2只小舰,原本侵略印度的计划受阻,人员损失惨重,面对这样的情形,幸运之神把头转向了拿破仑,他从一张法国过期的报纸上得知了法国国内紧张的形势和严峻的外部压力,感到时机成熟的拿破仑丢下了自己的军队,秘密回国,作为一名军事统帅,这是很难让人理解的,但作为一名有着敏锐洞察力的政治家,拿破仑作出了一个最为正确的抉择。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授意元老院通过决议,宣布拿破仑·波拿巴为法兰西人的皇帝,并且宣布实行国家元首的世袭制符合法国人民的最大利益。为提请全国公民投票批准世袭制,颁布了新宪法。11月,提倡世袭制的新宪法以绝对多数票通过,正式宣布法国为帝国,把共和国政府托付给一位世袭的皇帝,这就是法国历史上的“共和十二年宪法”。

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典礼,为了给自己的登基增添隆重、神圣的色彩,拿破仑特意从罗马请来了教皇,年事已高的教皇庇护七世郑重其事地在拿破仑和皇后约瑟芬的额头上涂上圣油,并表示祝福。就在教皇拿起皇冠准备给拿破仑加冕的时候,拿破仑突然从教皇的手中夺过皇冠,自己戴到了头上,接着又把一顶比较小的凤冠,戴到了皇后的头上。从此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被第一帝国所取代。

拿破仑的统治似乎凌驾于各阶级之上,拿破仑自己也常常宣扬他是各阶级的代言人。他曾经说过:“我的政策是按照最大多数人的愿望进行统治”。广大小农迫切希望依靠这个政权的力量,保住大革命时期所获得的小块土地,免遭逃亡贵族的重新侵夺。而拿破仑为了稳定统治的需要也确实从法律上维护了小农的所有制,在实践上也采取一些有利小农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小农的处境,尤其是改善了农村中的短工、仆役和牧羊人的处境,他们的工钱一般提高了20%~50%,最高的增加了1倍。于是,广大小农就站到了拿破仑一边,一度为保卫自己的小块土地和既得利益血洒疆场,成为拿破仑统治的主要社会基础。

拿破仑一方面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工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工人的工资。例如,在1800~1810年间,在巴黎某些行业中,工资增长了20%~40%;而在外郡,估计增长了15%~20%。随着工资的提高,工人生活有所改善,但极不稳定,工人的劳动时间一般都在12~14小时。

对待知识分子,拿破仑看到了他们在治国兴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其权力结构中,重用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并在生活上给予照顾,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许多重要岗位上发挥特长。但是,知识分子必须忠实于帝国,忠诚于拿破仑。

拿破仑建立的体制中的核心力量就是最富有的权贵名流和拥有大量财富的中高级行政官吏,以及军队中拿高薪的中高级军官,而且有森严的等级特权。

(第二节) 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曾经说过:“我的真正光荣不在于我打了40个胜仗,但不能被遗忘的,将万古长存的则是我的《民法典》”。

帝国建立之后,拿破仑为了巩固统治,十分强调立法工作,努力使集权与严密的法制结合起来,他经过多年的准备,陆续颁布了5部法典:《法国民法典》(1804年)、《民事诉讼法》(1806年)、《商法典》(1807年)、《刑事诉讼法典》(1808年)、《刑法典》(1810年)。拿破仑认为《民法典》是他对法国的最大功劳,这部《民法典》是在拿破仑亲自主持下制定的,1800年8月,他任命了特隆歇、波塔利斯、马尔维尔和比戈·德·普雷阿梅纳等4位着名法学家组成起草委员会,经过4个月的紧张工作提出了民法草案,由参政院立法专门委员会修改,交参政院全体会议逐条讨论修改,参政院先后召开了107次讨论会,其中,拿破仑亲自主持了62次会议。拿破仑曾研究过古罗马法并阅读了大量法学书籍,因此,当讨论纠缠不清时,他就理出头绪,归纳出结论,并“提供大部分是正确、新颖、深刻的观念”。经过三年半的修改、讨论,于1804年3月15日由立法院通过,3月21日拿破仑签署法令,以《法国人的民法典》的名称正式颁布施行。1807年这部《民法典》被命名为《拿破仑法典》,包括总则、三编(35章),共2281条。

《民法典》内容丰富,其中最突出的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确认了人民财产所有权的原则。几乎有1/3的条文,从不同的角度保护私有制的不可侵犯性,维护了大革命最根本的成果。例如第537条规定,“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第544条规定,“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这就保证了绝对的个人私有制,激发了个人积极性,为工商业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

《民法典》明确肯定了新的土地关系,保障它不受封建复辟势力的侵犯。第552条规定,“土地所有制并包含该地上空和地下的所有权”,“所有人得在地上从事其认为适当的种植或建筑”;第54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并且还具体规定了土地所有者权益的范围,提出了保护“添附权”,即凡是土地产生的天然果实或人工果实(耕种所得产品),法定果实(如房租、利息等),家禽繁殖的小家畜等均归土地所有者。这样不仅维护了富人们在生产资料方面取得的胜利成果,而且保障了农民在大革命中取得土地的合法权利,极大地激发了个人的生产积极性。所以,拿破仑法典受到民众的一致欢迎。

《民法典》也确认了契约自由的原则、维护并保障了资本主义自由买卖、等价交换和新的雇佣关系。第113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而且规定原料的取得,商品的流通,工人的雇佣,都必须通过契约,买卖、交换,一切均可以自由经营。第1598条规定,“交易范围的物品,除特别法禁止出让者外,均可出售”;第1710条规定,“凡劳动力雇佣者可与出卖劳力者商定,一方为他方完成一定的工作,他方约定支付报酬的契约”,并规定工人必须遵守雇主关于工资定额的规定。该《法典》中几乎有1000多个条文规定了契约之责,这就可以使资产阶级利用契约自治原则,不受限制地进行包括劳动力在内的自由买卖,自由竞争,发财致富。

《民法典》还确认了自由、平等的原则。第8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488条规定:“满21岁为成年,到达此年龄后……有能力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为”。这就是说,每一个成年的法国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行为能力,从而以民法的角度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及其特权,强调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进一步确立了人权平等的原则。

《民法典》还对婚姻、家庭、继承等方面作了规定,规定夫(父)是一家之长的原则,丈夫有保护其妻子的义务,妻子有服从其丈夫的义务。并规定夫妻双方离婚必须持有严肃的理由,极力保持家庭作为国家基础的稳定性。并规定遗产作为财产整体在继承者之间平分,非婚子女受到法律承认,限制自由立遗嘱的权利。

拿破仑在《商法典》中还努力调整工商业的关系,运用法律武器保证工商业的发展。在《刑法典》中,强调对各种不法之徒必须严惩,以保证社会的安定。

(第三节) 称霸欧洲的拿破仑帝国

1805年4月,英国鼓动俄、奥、瑞典、那不勒斯等国组成第三次反法联盟。拿破仑迫使西班牙参加法国方面作战,继续大规模准备渡海进攻英国。10月21日,法国和西班牙的混合舰队在地中海的特拉法加海角与纳尔逊指挥的英国舰队发生遭遇战,击沉法舰19艘,俘4艘,法军伤亡7000余人,法、西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拿破仑只得放弃进攻英国的计划,把作战重点转向欧洲大陆。他立即率领布伦大军挥戈向东,在陆地上迎战俄、奥联军。为粉碎第三次反法联盟,拿破仑决定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在俄奥合兵之前,首先突击其主力奥军,予以歼灭性打击后,再迎战俄军。为解除后顾之忧,拿破仑利用普奥矛盾,使普鲁士保持中立。同时,迅速整编军队,组成24万人的帝国大军,分成10个军团。法军星夜进军,不到3个星期就进入奥地利境内。10月,法军对麦克率领的奥军实行战略包围,并在乌尔姆给予致命打击,迫使麦克率3万奥军投降。11月13日,法军占领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俄军撤出维也纳后即与奥军汇合,准备以优势兵力全歼法军。

1805年12月2日,在维也纳以北120公里的普拉琴高地周围的丘陵地带,即奥斯特里茨(今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称斯拉夫科夫),双方展开了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血腥大战,7.3万法军与8.7万俄奥联军对垒。拿破仑自始至终亲自指挥这场战役,俄军总指挥为沙皇亚历山大,着名将领库图佐夫在场,奥国皇帝弗兰茨为奥军总指挥。拿破仑预料到联军一定要设法截断去维也纳和多瑙河的退路,于是他像演员一样,一边命令前哨开始撤退,一边派人向亚历山大建议休战媾和,表现出胆怯怕战的假象。当和谈遭到联军拒绝后,拿破仑故意在前线高声宣读撤退的假命令,俄、奥联军果然上了拿破仑的圈套,将大军调离战略高地去包抄并堵截法军退路。法军将计就计,调开左翼,迅速占领普拉琴高地,集中火力轰击俄军,将俄军逼到半冰河里去。大批俄军被击毙、淹死,幸存者全被俘虏,俄奥联军大败,法军以少胜多,歼灭联军3万余人。联军丢下巨大的辎重队、粮食和弹药,四散逃命,库图佐夫受伤败走,亚历山大险成俘虏。法军只损失9000人,终以在战略上以少胜多,在战术上以多击少获得了全胜。

奥斯特里茨战役成为拿破仑军事史上的光辉一例。为纪念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1806年2月12日,政府决定在巴黎市中心建造凯旋门,同年8月15日奠基,1836年7月落成。凯旋门四面有门,门的内侧刻有当时随拿破仑远征的386个将军的名字,1920年11月11日,门下又添设了一块无名烈士墓石,墓前点着长明灯,它雄伟壮观,至今仍作为国家荣誉的象征。

奥地利被迫与法国议和。1805年12月26日,法奥签订《普勒斯堡和约》,奥地利承认意大利转归法国,并承认拿破仑为意大利国王,割让占奥地利1/6人口的土地给法国,赔款4000万金弗罗伦。此后,“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被取消,莱茵河沿岸21个小邦组成“莱茵邦联”,承认拿破仑是邦联的保护人,第三次反法联盟终于瓦解了。

奥斯特里茨战役后,英国政府积极策划第四次反法联盟。而莱茵邦联的领土又一直延伸到普鲁士边境,邦联成为拿破仑在德意志进行统治的工具,这就激化了普、法之间的矛盾,普鲁士决心充当反法的急先锋。1806年9月初,以英国为核心组成了第四次反法联盟。9月26日,普王向法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军撤出德意志,并限令10月8日前答复。拿破仑以兵戎相见,10月14日法军在德意志境内的耶拿给普鲁士军队以毁灭性打击,普军死伤2.7万人,被俘1.8万人。普军被迫放下武器。10月27日拿破仑率大军进入普鲁士首都柏林,柏林市长向拿破仑献上了首都的钥匙,欧洲四强之一的普鲁士终于跪倒在拿破仑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