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赵氏经络综合锻炼方法
4977800000041

第41章 十四经脉及穴位(17)

31.八邪:标准定位:在手指背侧,微握拳,第一至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个穴位。取穴:患者握拳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骨间肌。分布有桡神经浅支和尺神经指背支。功用:祛风通络,清热解毒。主治病症:手指关节疾病、手指麻木、头痛、咽痛。刺灸法:向上斜刺0.5~0.8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32.腰痛点:标准定位:在手背指,当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侧2个穴位。取穴:患者伏掌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指伸肌腱和桡侧腕短伸肌腱。另一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腱与第四指伸肌腱之间。分布有桡神经的浅支和尺神经的手背支。功用:舒筋通络,化瘀止痛。主治病症:急性腰扭伤。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33.小骨空:标准定位:在小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取穴:患者握拳,手掌向心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指背腱膜和小指伸肌腱。分布有尺神经的指背神经。功用:明目止痛。主治病症:眼病、咽喉炎、掌指关节痛。刺灸法:一般不用针刺,可灸。

34.二白:标准定位: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的两侧,一侧二穴。取穴:患者伸臂仰掌,于曲泽与大陵穴连线中1/3与下1/3交界处,桡侧腕屈肌腱左右两侧各1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指浅屈肌、下右神经、拇长屈肌和前臂骨间膜。功用:调和气血、提肛消痔。主治病症:脱肛、痔疮。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35.外劳宫:标准定位:在手背侧,第二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取穴:患者伏掌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第二掌骨间背侧肌和第二骨间掌侧肌。分布有桡神经浅支。功用:通经活络、祛风止痛。主治病症:颈椎病、落枕、偏头痛、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36.独阴:标准定位:在足第二趾的跖侧远侧趾间关节的中点。取穴:患者正坐直腿或仰卧位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趾短、长屈肌腱。分布有足底内侧神经趾足底总神经的足趾底固有神经。功用:调理冲任。主治病症:月经不调、心绞痛、胃痛、呕吐。刺灸法:直刺0.1~0.2寸,可灸。

37.气端:标准定位:在足十趾尖端,距趾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取穴:患者伸足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和皮下组织。分布有足底内侧神经趾足底总神经的足趾底固有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的同名神经,并该神经有同名的动、静脉伴行。功用:通络开窍。主治病症:脑血管病急救,足趾麻木,麦粒肿。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38.八风:标准定位:在足背侧,第一趾至第五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一侧四穴,左右共八个穴位。取穴:患者正坐位或仰卧位,于足五趾各趾间缝纹头尽处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第三四趾的趾长、短伸肌腱。分布有腓浅神经和腓肠神经。功用:祛风通络,清热解毒。主治病症:牙痛、胃痛、足跗肿痛、月经不调等。刺灸法:向上斜刺0.5~0.8寸,或用三棱针点出血,可灸。

39.里内庭:标准定位:在足掌面,第二、三跖趾关节前方凹陷中。取穴:患者俯卧位,与内庭穴相对处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趾腱膜。分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足底总神经。功用:镇惊安神,消食导滞。主治病症:癫痫、足趾麻木、胃痉挛、食积。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40.外踝尖:标准定位:在足外侧面,外踝的凸起处。取穴:患者正坐位或侧卧位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外踝骨膜。分布有腓浅神经和腓肠外侧皮神经,其血液由胫前动脉的外踝网有和腓动脉和外踝支供应。功用:舒筋活络。主治病症:牙痛、腓肠肌痉挛。刺灸法: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41.内踝尖:标准定位:在足内侧面,内踝的凸起处。取穴:患者正坐位或侧卧位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内踝内膜。分布有股神经的隐神经和胫前动脉、内踝前动脉以及胫后动脉。功用:舒筋活络。主治病症:牙痛、腓肠肌痉挛。刺灸法: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42鹤顶:标准定位:在膝上部,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取穴:患者屈膝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股四头肌腱。分布有股前皮神经和膝关节的动、静脉网。功用:通利关节。主治病症:各种膝关节病,脑血管病后遗症。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43.膝眼:标准定位: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取穴:患者屈膝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髌韧带与髌内侧支持带之间、膝关节囊。分布有隐神经的髌下支。功用:活血通络,疏利关节。主治病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膝关节病、髌骨软化症等。刺灸法:屈膝,从前外向后内或从前内向后外斜刺0.5~1寸,可灸。

44.阑尾:标准定位:在小腿外侧,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取穴:患者正坐位或仰卧屈膝,于足三里与上巨虚两穴之间压痛最明显处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小腿骨间膜和胫骨后肌。分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功用:清热解毒,化淤通腑。主治病症:急、慢性阑尾炎,消化不良,胃炎,下肢瘫痪。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45.百虫窝:标准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3寸,血海穴上1寸。取穴:患者屈膝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肌和大收肌。分布有股前皮神经。功用:祛风活血,驱虫止痒。主治病症:蛔虫病、荨麻疹、风疹、皮肤瘙痒症、湿疹等。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46.胆囊:标准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不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取穴:患者正坐位或侧卧位,于阳陵泉直下2寸左右之压痛最明显处取穴。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腓骨长肌。分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功用:利胆通腑。主治病症:胆道感染,胆道蛔虫,胸胁痛,下肢麻痹,耳聋。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十六、十二原穴的作用

《灵枢九针十二元篇》中说: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个原穴,十二个原穴的经气出于肘膝四关,四关原穴可以主治五脏疾病。所以五脏有病,应取十二原穴。十二原穴是五脏禀受全身三百六十五节气味的部位,所以五脏有病就会反应到十二原穴,而十二原穴也各有所属的内脏,明白了原穴的性质,观察它的反应,就可以知道五脏的病变情况。十二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的地方,所以能治五脏六腑之病。禀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病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治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意思是说,五脏有病,就像身上扎了刺、物体被污染、绳索打了结、江河发生了淤塞现象。扎刺的日子虽久但还是可以拔除的;污染的时间虽久却仍是可以洗涤干净的;绳子打结虽然很久,但仍可以解开;江河淤塞得很久了,却仍是可以疏通的。有人认为病久了,就不能治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善于治疗疾病的人,就像拔刺、洗涤污点、解开绳结、疏通淤塞一样。病的日子虽久,仍然可以治愈,说久病不可治,是因为没有掌握真正的治疗技术。原穴(即阴经之俞穴)是人体脏腑元气经过和停留的地方、是直达脏腑、直接治疗脏腑疾病和人体神经障碍、经络滞塞之要穴。

1.肺经之原穴,太渊穴:主治肩背寒痛、腕痛、缺盆引痛、胸痛、呕血、咳嗽喘逆、诸气之病、治本脏之病,多取此穴与公孙穴可补肺虚之患,与大肠经是表里关系,是大肠之里。

2.大肠经之原穴,合谷穴:合谷穴与太冲穴合成人体的四关,一阴一阳调理人体气血阴阳;主治头面部、上肢部诸疾、感冒、鼻塞、头痛、齿、目、耳病,和列缺穴同,可用预防和治疗感冒,增加人体免疫力,是肺脏之表。

3.胃经之原穴,冲阳穴:主治偏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痿症、足麻痹、齿病、腹坚、跗肿、面肿,与脾脏是表里关系,是脾脏之表。

4.脾经之原穴,太白穴:主治腰痛、大小腿酸痛、转筋骨痛、胃肠病、腹胀、食欲不振、大便稀及本脏治病,是胃经之里。

5.心经之原穴,神门穴:主治失眠头痛、头晕、心跳、呕逆、便难、治疗本脏之病,与小肠经是表里关系,是小肠之里。

6.小肠经之原穴,脘骨穴:主治肩周炎、颈椎增生、肘腕伤痛、热病无汗、头痛、耳鸣、目翳、指栾臂痛、黄疸、项强,是心经之表。

7.膀胱经之原穴,京骨穴:主治足痛、脑充血、高血压、间歇热、心脏病、头痛眩晕、脑膜炎、虚实皆拨之。环跳痛、筋挛、颈椎增生强痛,揪、提之。与肾经相表里,是肾经之表。

8.肾经之原穴,太溪穴:主治寒热咳逆、嗜卧不食、咽炎、咽肿、心绞痛、腹胁痛、手足厥冷、大便难、下肢麻痹、补肾、糖尿病(消渴),是膀胱之里。

9.心包经之原穴,大陵穴:主治腕痛、头痛、发热、心脏痛、肋痛、手心热、胃痛、肘臂挛痛、心烦、心悬如饥、嬉笑不休、善悲泣、惊恐、心肌炎、扁桃体炎、精神病,与三焦经相表里,是三焦经之里。

10.三焦经之原穴,阳池穴:主治间歇热、消渴、糖尿病、风湿病、膊筋痉挛麻痹、子宫前后屈、上肢关节炎,是心包经之表。

11.胆经之原穴,丘墟穴:主治颈椎增生、腰胯痛、转筋痿厥、腋肿、腓肠肌痉挛、足跟四周红肿,与肝经相表里,是肝经之表。

12.肝经之原穴,太冲穴:主治肩肘肿痛、腰足痛、高血压、肝气郁结、失眠、魂不守舍、糖尿病,清热利目,是胆经之里。

十七、络穴

十五络脉之“别”“交”各穴。经脉之外的别络、别经为:阳别、手三阳“别”和足三阳别。阴经脉交入经脉别络之穴为阴交,即:手三阴“交”和足三阴“交”。

(一)手足三阳“别”,经脉之外的别络、别经称为阳别

1.手三阳“别”:(1)支正穴:本络脉发病,邪实的见骨节弛缓,肘关节萎废不能运动;正虚的就会发生赘肉,小的赘肉数多如指间痂疥一样。治疗时可取支正穴。主治因热致病、颈椎病,掐3~5分钟,向上推补之(向上推为补法、向下为泻法)。对骨质增生等病也可用此穴施补法、对一切麻痹不举等病皆可用此穴施泻法。(2)偏历穴:本络脉发病,邪实的见龋齿、耳聋;正虚的见齿冷、膈间闭塞不通。治疗时取络穴偏历。主治手腕扭筋挫伤,牙痛、耳鼻热痛、出血、上肢酸痛、水肿、喉痛、目赤肿痛、偏头痛,掐3~5分钟、捏。(3)外关穴:本络脉发病,邪实的见肘关节拘挛;正虚的见肘部弛缓不收。治疗时取络穴外关。主治耳病、五指尽痛、不能握物、肘挛、手臂不能屈收。不能屈收为虚、宜补之;不能伸为实宜泻之。

2.足三阳“别”:(1)飞扬穴:本络脉发病,邪实的出现鼻塞不通,头与背部疼痛;正虚的出现鼻流清涕或出血。治疗时取络穴飞扬。主治晕眩、癫痫、痔疾、衄血、脚气、逆气、震颤、不能久坐久立、脚腕酸肿、足趾不能屈伸、起坐不能、鼻塞、头背痛、属实泻之、鼻衄属虚补之。(2)丰隆穴:本络脉发病,邪实的则神志失常而发生癫狂;正虚的则两足弛缓不收,小腿肌肉枯萎。治疗时取络脉丰隆。主治下肢痉挛及麻痹、霍乱、厥逆、头痛、风痰、胸痛、腹痛、四肢肿、下肢酸、屈伸难、身寒湿、大小便难、癫狂属实泻之、胫枯足不收属虚补之。(3)光明穴:本络脉发病,邪实的见肢冷,正虚的见下肢痿软无力不能行走,坐而不能起立。治疗时取络穴光明。主治胫膝酸痛不能久立、乳痛、目痛、夜盲、目赤、目痒。

(二)手足三阴“交”,阴经脉交入经脉别络之穴称为阴交

1.手三阴“交”:(1)列缺穴:本络脉发病,邪实的见腕后高骨及手掌发热;正虚的见张口呵欠,小便不禁或频数。治疗时取络穴列缺。主治腕部及拇指痛、感冒、颜面麻痹、痉挛、脑卒中半身不遂、大肠经、肺经、任脉交会穴、补肺、补肾、治大肠之疾。(2)通里穴:本络脉发病,邪实的见胸膈间有支撑不舒之感;正虚的见不能言语。治疗时取络脉通里。主治上肢痛、痉挛麻痹、妇科病、心悸、咽喉肿痛、暴喑、头痛、晕眩、头风、目眩痛、舌强不语、肘臂痛、少气遗尿,安神宁心通络。(3)内关穴:本络脉发病,邪实的见心痛;正虚的见心中烦乱。治疗时取络脉内关。主治上肢麻痹、心脏病、脑卒中不遂、上肢痛、胸满、腹痛、胃痛、膝关节痛、心烦、心慌、心悸、心动过速、心绞痛、膈肌痉挛、呃逆、反胃呕吐、癫狂、哮喘、偏头痛、高血压、脑卒中休克、无脉症。

2.足三阴“经”:(1)公孙穴:本络脉发病,其厥气上逆则发为霍乱;邪实则肠中疼痛如刀切;正气虚则腹胀如鼓。治疗时取络脉公孙。主治寒热自汗、狂言、多饮不食、面肿、心烦、鼓肠腹痛、肠做切痛属实泻之、鼓胀属虚补之。(2)大钟穴:本络脉发病,其病气上逆发生心烦闷乱;邪气实则发生二便不通;正气虚则腰痛。治疗时取络脉大钟。主治呕吐、气逆、喘息、腹满、便难、腰脊痛、少气、嗜卧、足冷、小腿疼、淋疾、带下不调、腰背拘急等。(3)蠡沟穴:本络脉发病,其病气上逆突然发为疝病睾丸肿大;邪气实则阴茎易于勃起;正气虚则阴部奇痒。治疗时取络脉蠡沟。主治气逆、疝痛、睾丸炎、小便不利、遗尿、月经不调、腰痛、遗精、阳痿。任脉的别络起点处的俞穴名叫鸠尾穴。由此别出下行,散布于腹部。本络脉发病,邪气实则腹部皮肤痛;正气虚则腹部皮肤作痒。治疗时取络脉鸠尾穴。督脉经的别络,起点处的俞穴名叫长强。由此别出挟脊膂上行于肩胛两旁,别行走入足太阳膀胱经,深入贯穿于脊膂内。本络脉发病,邪气实则脊柱强直;正气虚则头部沉重。检查时摇晃患者的头颈部,可发现挟脊之脉有病变。取本经的络脉长强治疗。足太阳脾经别出的最大络脉起点处的俞穴名叫大包。从渊腋下三寸处,散布于胸肋部。本络脉发病,邪气实则全身疼痛;正气虚则周身骨节驰纵无力。因这一络脉包罗诸络脉之血,若有淤血,治疗时取本络脉大包穴。以上十五络脉,邪气实则血满脉中而明显可见,正气虚则脉络陷下而藏伏。如果脉络看不见,就应在络脉的上下诸穴寻求。

十八、郄穴

“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各有一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一个郄穴,一共16个郄穴。除足阳明胃经的梁丘外,都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临床上郄穴多用于治疗急性病。郄(音同隙)穴:指经脉气血曲折汇聚的孔隙。经脉气血汇曲折聚之处的腧穴称为“郄穴”。穴位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共有16个郄穴。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阴肝经的郄穴中都治崩漏。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急性颈项痛取足少阳胆经郄穴外丘,急性胃脘疼痛取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等。

郄穴在临床当中有诊断作用,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虚实的征象。

(一)十六郄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