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优势交涉:王牌交涉大师的制胜秘诀
4976800000018

第18章 处理难题的交涉技巧(2)

在生活中,人与人交涉时难免会有摩擦和矛盾,如果摩擦和矛盾发展激化到一定程度,吵架就再所难免了。这时,你如果在旁边加以合理的劝解,往往就会使矛盾迎刃而解,不仅如此,你还会在他人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有矛盾的双方也会感谢你的劝说。

面对愤激的吵架者,怎样劝架才有效,是要讲究点艺术的。当他人发生冲突和纠纷时,你出面调解或是别人请你出来做这一工作,这当然是一件好事。这说明你是受人敬服的,而且对他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要做一个好的调解人,首先必须要到双方信赖,其次是所提出的调解方案能切实可行。因此,在调解过程中你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了解原因,弄清实质

劝架,就要了解情况,不能盲目地劝架,讲不到点子上,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当事人的反感。他们甚至会很不友好地对你说:“你不了解情况,瞎说什么?”如果你先侧耳细听,弄清情况再讲话,效果就会好很多了。要先了解吵架的原因,弄清楚冲突的实质。如果比较复杂时,应该从正面、侧面尽可能详尽地把情况摸清,力求把话说到点子上,说进当事人的心里去。还要分清主次,劝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对措辞激烈、吵得过分的一方要重点做工作,这样才比较容易平息纠纷。

比如,楼上的住户浇花时,水滴到楼下住户晾的被子上,两家人因此发生了冲突。这很可能只是表面现象,而实质却在于两家身为同事的男主人,在单位里因某件事产生了矛盾,而这矛盾一直没能消除,在此时借题发挥地再次爆发了出来。

如果你仅就浇花时洒下的几滴水来进行调解,显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调解人必须弄清冲突的实质。通过观察和了解,看看冲突的双方都做了些什么,听听周围的人对此有何议论,冲突的根源就不难找到了。找到这个根源以后,对症下药,不仅能解决表层的矛盾,并且还能使冲突双方在心理、感情上有所沟通,最终会达成谅解而握手言和的目的。

二、分清是非公正,保持中立

劝架要分清是非公正,不能没有原则地“和稀泥”,不分是非地各打五十大板,以为“一个巴掌拍不响”,笼统地对双方都做出批评,这样就不能让双方都信服。在吵架时,双方脸红脖子粗,气氛十分紧张。这时,如果用一两句风趣幽默的话加以调解,就可以“降温”和“放松”,缓和紧张的气氛,达到使双方冷静的作用。人在吵架时火气都比较大,头脑处于兴奋状态,耳中一般听不进劝告。所以,劝架时不要纠缠于吵架人的某些过激的言辞,要多用委婉的语言,注意不要触及当事人的忌讳。

在一般情况下,调解人要尽量不用激烈尖锐的语句,避免火上浇油。当然,如果形势十分紧张,吵架双方矛盾达到白热化,动起武来,就要用高声呵斥,从而使其暂时冷静一下,得以放下过激的情绪。

保持中立,这是一条最为重要的原则,也是调解能否成功的前提。调解人必须做到不偏袒任何一方。你偏向一方,另一方就不会相信你,而且另一方还可能以为你是在帮助他的对头与他们较劲。

另一个需要避免的是,你不该持有打抱不平的思想。偶尔面对发生的冲突,肯定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作为一个调解人,目的是为了让矛盾双方息战并和解,而不是“仗义执言”或“拔刀相助”,那样只会让人产生误解,使冲突加剧。所以,调解时不必专讲是非曲直,甚至对明显有过错的一方也要做出理解的态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冲突的双方能坐下来面对面地交谈,而调解人则坐在中间,以达到双方合解的最终目的。

三、避免在冲突达到高潮时出面做调解

冲突刚起时,是调解最容易成功的时候,但这需要有先见之明,当两人的冲突达到高潮时,调解人所能做的只能是致力于双方一时息战,消除一下他们心中的火气。如果两人都在火头上,你出面做调解,多半是会无功而返的。因为这个时候,你无论提出什么样的办法,他们都听不进去,而且一不小心,自己都可能成为“参战者”。此时,谨慎而聪明的做法是将冲突的双方劝开,避免他们再动干戈或进一步说一些有伤感情、事后难以收回的话。

接下来的一步才是调解。等到双方都冷静下来,对冲突感到疲乏并且有调解的愿望的时候,虽然不像冲突刚起时调解那么容易,但是却也能收到实效。这时,双方都会对你费力的调解表示感激的。

四、刺探双方最大限度的让步

在做具体的调解时,不要想当然地提出调解的办法,这样是很容易碰壁的。在开口说出办法之前,你必须刺探双方最大限度的让步是什么,然后从中找出共同点和分歧点,经过反复分析、商量,辅以劝解,最后提出一个使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办法。

总之,在与人交涉过程中,调解他人之间的矛盾并不轻松,本来是一个很受人尊敬的人,弄得不好就会很没面子,有时还要忍受委屈和误解。为了使调解的成功率更高,我们在做调解的同时,不妨动员其他人一起参与,当然要动员的是同自己思想基本一致而且是冲突双方都可信赖的亲友、同事等。自己单枪匹马,可能会承受一定的压力,而和这些人共同努力,则会变压力为动力,促使冲突的双方向和解的道路上迈进。

在与人交涉时,保住自己的面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那么,为了避免在与人交涉过程中遭遇到尴尬处境,就应该未雨绸缪。

一、触类旁通

当你想要提出一个要求时,可以先提出一个与此同属一类的问题来试探对方的态度。如果得到肯定的信息时,你便可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要求;如果对方的态度很明确,就是否定,那你最好是免开尊口,以免遭到拒绝而让自己尴尬。

有一位干部打算调离本单位,但是又担心领导当场给以否定或给领异留下不好的印象,不利于以后的工作。于是,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主任,咱们单位有的青年干部想挪挪窝儿,你觉得怎么样?”主任说:“人才流动嘛,我是赞成的。”

他见领导的态度还可以,于是就笑着进一步说道:“如果这个人是我呢?”

“那也不拦,只要有地方要,也可以高就。”这样,他准确地摸到了领导的态度。不久,他正式向领导递上了请求调动的申请书。

用触类旁通法进行试探,其好处是进退自如,可进可退,是在与人交涉中广泛的实用办法。

二、投石问路

当你有具体想法的时候,并不直接提出来,而是先提一个与自己本意相关的问题,请对方回答,如果根据对方的答案,自己已经得出其否定性的判断,那就不要再提出自己原定的想法,这样就可以避免掉尴尬。

有个老太太买了几斤鸡蛋,拿回家后感觉售货员找的钱不对,但是,又没有把握是人家错了。于是她找了去,问道:“同志,这鸡蛋多少钱一斤了?瞧我这记性,才一会工夫就忘了。”对方答后,她自己在心中算了算,明白是自己算错了,说了句“谢谢”,转身离开了商店。这位老太太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明智的。

当自己拿不准的时候,不要武断地否定对方,最好要先使用投石问路法,摸清情况,然后再决定下一步行动也不迟。有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处理问题时易冲动,情况没有搞清,就向人家提出挑战,结果是自己错了,人家的反唇相讥,反而使自己陷入了窘境。如有的人买东西,自己没有算清楚就冲售货员大声说:“你少找了我钱!”等人家一笔一笔算清楚,证明人家没有弄错时,那这个人自己就尴尬极了。

三、顺便提出

有时提出问题,并不能用郑重其事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会显得对此事过分重视,一旦被否定的话,自己会感到下不来台。而如果在执行某一交际任务的过程中,利用适当的时机顺便提出自己的问题,给人的印象是并没把此事看得很重,即使不能满足,也没有什么没面子的感觉。

某一业务员在与另一个厂子的厂长谈判生意告一段落时,向对方提出一个问题:“顺便问一句,你们厂现在招不招人?我有个朋友想到你们这里来工作。”厂长说:“现在我们厂的效益不错,想来的人太多了。可是我们把关把得严,目前一个也没有招进。”“噢,是这样啊。”在对方的否定答复面前,他一点也没有感到自己没面子,但是已达到了试探的目的。试想,如果一开始就以郑重其事的态度向人家提出这个问题,遭到对方的拒绝,那现场的气氛就可想而知了。

还有一个例子,小D跟上司一起去拜访一位很有名望的书法家。在谈完正事之后,小D乘机说:“老先生,我很喜欢您的字,如果您能在百忙中给我写一幅,那就太好了。”那位老先生说:“近来我的身体不太好,以后再说吧。”很显然,小D的请求被拒绝了。但是,由于是顺便提出的要求,所以小D并不感到尴尬,也没有觉得自己失了面子。

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顺便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自己要说明的真正意图,但是,由于使用这种轻描淡写方式顺便一说,就使自己有路可退。这一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对方的否定给自己造成的心理失衡。

四、打电话

打电话提出自己的要求与面对面提出的情形会有所不同。由于彼此之间只能听到声音见不着面,即使被对方否定了,刺激性也会相对小很多,所以会比当面被否定更易让人接受些。

有位文学爱好者写了一篇稿子,寄给出版社后好长时间没有回音。于是,他就打电话问结果:“编辑同志,我想问一下那篇稿子的处理情况……”“稿子我们已经看了,我认为还有些距离,所以很难采用……”“噢,是这样啊,我会继续努力的。”就这样,他在较为平静的气氛中,既保住了自己的面子,又接受了一个被否定的事实。

五、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