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温柔的血腥:剖解帝制时代的十一位太上皇
4972500000005

第5章 北魏献文帝——与文明太后的纠缠(1)

北魏王朝是由鲜卑族建立的,这是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中屈指可数的一个优秀朝代。经过几任皇帝的奋斗与清明统治,到了第五任皇帝拓跋弘时,北魏王朝已经出现了兴盛的端倪。可就在这个时候,文武兼备的18岁皇帝拓跋弘却让出了皇位。他这一让,让出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明太后,也就是文中出现的冯氏。他这一让,让出了一件疑案:他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喝的毒酒。

北魏的中兴离不开两个人,一个是拓跋弘,他以“太上皇帝”之名东征西讨稳定王朝的周边环境;另一个是文明太后冯氏,她在朝中惨淡经营,为后来的北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正常,冯氏是皇太后,但却不是拓跋弘的生母。拓跋弘是皇帝,但他始终在皇权这个巨大无比,巨有张力的东西面前不能游刃有余。他为什么要让出皇位,让出来的皇位,真正坐上去的是他的儿子吗?他与文明太后之间到底有什么纠葛?

一次并不成功的协商会议

北魏王朝皇兴五年(公元471年)八月,正在漠南督军的太尉源贺忽然接到了北魏第五任皇帝拓跋弘的诏书,命他急速回京,有要事相商。源贺星夜兼程,赶回京城太原急见拓跋弘。但让他奇怪的是,拓跋弘见到他只是淡淡地说,明天再说,今日不谈。

源贺一脑袋的不解,但也只好回去睡觉。第二天早早地来到皇帝的办公室,里面却已经坐满了北魏王朝的王公重臣们。

拓跋弘见该请的人已经到齐,就慢慢地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众人起先倒很平静,但听完了皇帝的话后,皆大惊失色。原来,年仅十八岁、才登基六年亲政不到四年的他想要禅位;而被禅让的人选就是他的叔叔、京兆王拓跋子推。

没有人敢说第一句话,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位皇帝虽然才十八岁,但已在外征战杀伐,在内乾纲独断了五年。大概是遗传,拓跋家族的帝王们独撑一片天的年龄都非常小。也应该是遗传,拓跋皇族的人都喜欢被惹怒而杀人。

拓跋弘见无人讲话,就把禅位的意思说了出来,“我一直对黄老之学很有好感,国事繁忙,使朕无心清净修学,所以,才想把皇位让出去,以此来专心侍奉黄老。”

还是没有人搭腔,他只好接着说道:“皇叔子推性情沉雅,品德高尚,办理案件之公正严明皆为人所服,将皇位传给他,实为天下人之福。”

终于有人坐不住了,尤其是听到拓跋弘最后这段话,同样在京师有相当高的声誉,并且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拓跋弘的另一位叔叔任城王拓跋云站起来,很激动地说,“陛下方隆太平,临覆四海,怎么可以说丢弃万民就丢弃呢?而且,您传位于京兆王,这违背‘父子相传’的成规与家法。要知道,天下是祖宗之天下,陛下此举可是上对不起祖宗,下可引发动乱,您还是慎重为好啊。”

太尉源贺见先有人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自己就有些心理安慰了,况且,自己身为百官之长,这样关乎朝廷安危的大事,他怎么可以不发言呢。他紧接着拓跋云的话头:“陛下想要选一皇叔来继承大位,臣恐怕以后会出乱子,史上这样的事太多,所以,您一定要慎重考虑一下任城王的意见。”

拓跋弘早已经料到会有人反对,但反对的人把后果说得这么恐怖却是他没有想到的。他耐心地解释道:“我难道不知道‘父子相传’的家法与成规吗?可皇太子还小,把皇位交给他,朕如何放心?”

已经侍奉过北魏两朝皇帝的太常卿高允立即就跪下了,当即痛哭道:“臣不敢多言,只希望陛下能为宗庙托付考虑,并想一下周公抱成王的故事。”

“周公抱成王”的故事人人皆知,当初,周武王死掉,太子成王年幼,周公就抱成王于膝,以朝诸候。后来,管叔和蔡叔将谋不轨,就布散流言,说周公欺侮幼主,不久将篡位。成王开始怀疑,后来,周公离开京城。

高允是在告诫拓跋弘不能因为乱传位而日后闹出皇族不合的事情来。高允还没有哭完,拓跋弘就明白了,这次协商会议并不成功。

但让他奇怪的是,没有一个大臣过问他禅位的原因。也许,所有王公大臣们都以为他说的“自己性好淡薄”是真的。而且,他平常总对人讲,自己对黄老之学有天生的喜欢,给人的感觉真就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对几位王公大臣的“规劝”和对自己禅位原因的“漠视”,他骑虎难下,只好说,“那就只好禅位给皇太子吧。”

还好,东阳公元丕跪下了,说道:“皇太子虽然是真命天子,但年纪实在太小。陛下正是生龙活虎之年,万民景仰,真要想‘独善己身’,宗庙社稷,天下百姓怎么办?”

这一句话倒提醒了所有的王公大臣,这些人都看着拓跋弘。的确,皇太子年幼,根本没有处理朝政的能力。可拓跋弘生气了,他并没有理这个问题。第二天就让太保、建安王陆馛,太尉源贺拿着圣旨和皇帝玉玺去皇太子那里,告诉那个刚满四周岁的拓跋宏,您现在已经是皇帝了。

拓跋宏当然不知道皇帝是什么玩意,但他老子拓跋弘知道。他现在已经失去了皇帝这个最有用的东西。他忽然觉得失落,于是,就对那些大臣屡屡关心的问题也开始关心上了,又经过协商,大臣们一致认为,应该要这位把皇位让出去的人帮助小皇帝,你不能把摊子一撂就想“出世”。

于是,王公大臣们就说:“当初三皇之世,澹泊无为,故称‘皇’。是以汉高祖既称皇帝,尊其父为‘太上皇’,意思是不管理天下。但如今不同,皇帝年幼,朝中大事,还需要您来主持。那么,就尊您为‘太上皇帝’吧。”

拓跋弘把“太上皇帝”四个字留下了,过不久,他把住所迁到了崇光宫,有大臣想给他装修一下,他不答应,因为他要“淡薄朴素”。

年轻有为、文武兼备的拓跋弘难道真的看透世事、看透名利而想“遗世”吗?这本身就是一件不符合情理的事情。既然不合情理,背后就必有原因。而想要知道拓跋弘为什么会有禅让之举,还要从他初登帝位说起。

权力转移的目的地

和平六年(465年)五月,北魏第四任皇帝拓跋浚去世,年仅十二岁的皇太子拓跋弘理所当然地成为北魏第五位皇帝。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拓跋浚死时,嘱咐侍寝的太原王乙浑要好好辅佐自己的儿子,可拓跋浚刚翻白眼,乙浑就把他的话忘得一干二净。这样的人有福气,心宽。

由于当时只有他知道皇帝已死,于是,他矫诏杀掉了朝廷重臣杨保年、贾仁爱、张天度三人。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就在同一天,殿中尚书拓跋郁感觉事情不对头,就率领三百殿中卫士进入顺德门,用武力要求乙浑带他去见皇帝。乙浑没办法,只好带他去见皇帝的尸体,于是,皇帝驾崩的消息传了出来。拓跋弘登基称帝,但他并不能立即管理朝政,因为父亲死了,做儿子的要守孝。

乙浑就趁着小皇帝守孝期间,诛杀朝中与自己不肯合作的大臣,并且把远在代郡温泉疗养的在朝廷中享有威望的平原王陆丽骗到京师,杀掉。

到了这年七月,乙浑基本掌握了朝中大权,同时又自封为宰相。换句话讲,这个时候的北魏王朝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了。他等待的就是一个坐上那张象征着皇帝权力的椅子的机会而已。

当乙浑宰相在朝堂之上颐指气使,飞扬跋扈时,一双美丽的眼睛一直在注视着他,然后,是微微的一笑。历史告诉我们,乙浑的末日开始倒计时了。

长着这双美丽眼睛的是拓跋浚的大老婆,二十八岁的皇太后冯氏。她见乙浑肆意无道,就在暗中联合拓跋氏宗亲,准备将乙浑送进地狱。

首先,她以皇帝名义任命忠于宗室的拓跋丕担任侍中,以便加强内外联系。接着,又把在外地的三个亲王阳平公拓跋新生、京兆王拓跋子推、任城王拓跋云等人调进京师,奉旨入朝。乙浑对这一切浑然无知,这个时候,他才真正地体现了他名字里面最后那一个字。

466年2月,冯氏先发制人,将乙浑拿下,并宣布罪状,然后立即处死。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一个女人狠起来,那才是世上真的狠。

乙浑被处死后,冯氏宣布临朝称制,同时命令当时的中书令高允、中书侍郎高闾及贾秀等共参朝政。北魏王朝顿时转危为安。而冯氏临朝称制了一年零八个月,拓跋弘的大儿子拓跋弘出生,两年后(469年)被立为太子。按照道武帝立下的规矩,立子需要杀掉其母,子由太后恭亲抚养。道武帝这一招是从冷血动物汉武帝那里学来的,以此来防止外戚干政。

冯氏不能违反祖制,就在两年后把朝政彻底还给拓跋弘,专心地哄孩子去了。

确切地说,拓跋弘13岁登基,15岁这年才真正地拥有了皇帝的权力,但是,他接到手的龙椅并不是由他父亲直接传递给他的,而是皇太后传递给他的。

当然,我们不能以小人之心去猜测冯氏有谋夺皇位的想法,但毕竟在拓跋弘守孝的一年零八个月时间和后来与拓跋弘的两年联合执政里,冯氏有意无意的营造出了自己的影响力。

首先,她为了诛杀乙浑而联络外地的皇族,使得他们可以进入京师,这就让这些人对她感恩戴德,其次,他把高允等一般朝中大臣都委以重任,这又是一笔人情债。最后,在她临朝称制期间,她妥善地安排了南朝刘宋王朝投降来的人。并成功的平定了东平王的谋反。最重要的是,与刘宋王朝的战争让她获得了太多的赞誉。

在她管理这个王朝的时候,她的影响力已经有意无意地渗透到每个大臣骨子里去了。她还政于拓跋弘,无非就是还了北魏祖宗成法一个面子,还有那个象征着皇权的龙椅而已。

确切地说,拓跋弘在这个时候的皇帝权杖已经不是他想象中的坚硬如铁、光芒似金。毕竟,冯氏握过的地方还留有余温,并且大有久久不散之意。

不可小看的冯氏

冯氏出身名门,是汉族人,从小就受到过优良的教育,后来进入宫中,被拓跋浚看中。十四岁被立为贵人,四年后,拓跋浚要任命一个皇后。这是北魏后宫的一件大事,大就大在它的任命方式很特殊。北魏王朝的创建者是鲜卑族,当这个王朝进入中原并积极汉化后,虽然在许多制度上与汉人王朝的制度相近,但有些制度仍旧保持着它别具一格的特点。

比如选皇后制度,它是分成两步来完成的。第一步,皇帝从自己的几位夫人当中选定一位皇后候选人。第二步,这位候选人要通过一项叫“手铸金人”的考试。

如果单从表面来看,这项考试其实很简单。候选皇后可以指使许多宫女太监来帮助自己,但最后一道程序——将金水灌入一个“金人模子”里——必须要自己动手完成。在铸金术发达的中国,有金水,又有模子,放一猪在那里,都能完成。

但是,事情没有这么简单,这项考试里除了考你手工活和天意外,还考验你的心机。

冯氏当时被选中了,于是,她开始“手铸金人。”

她是个有心机的女子,并且对北魏王朝的后宫历史非常了解。就在她之前,曾经有两个皇后候选人没有铸成金人。拓跋浚可才是北魏第四任皇帝,也就是说,前三位皇帝第一次挑出来的皇后候选人只有一个成功的铸成了金人。

难道那两位比猪还笨吗?事实是,她们也很聪明。但是,有人不希望她们成为皇后,就在工序中让人动了手脚。

“手造金人”的工序大体分为:第一,选择金块熔化成金水;第二,把金水倒进模子里;第三,把模子放到坩埚上加热。这三道工序中,任何一道工序都有可能被人做手脚,金子的是否纯正、模子是否合适、坩埚有没有问题,等等。

总之,帝制时代的宫廷斗争是非常惨烈的。女人要是真恶毒起来,那才叫真正的恶毒呢。现在不得而知,冯氏是用了什么方法和心机就把金人铸成了。于是,她成了皇后。这一年她才18岁。

九年后,拓跋浚死掉,按照鲜卑族的规矩,皇帝死后,他用过的东西要在三日后全部烧掉。百官和皇后都要在一旁看着那些东西化成灰烬,冯氏哭得一塌糊涂,悲伤之下,突然冲向了熊熊烈火中,幸好被左右救下,又掐人中、又泼冷水,才算苏醒过来。

由此可知,冯氏不但是一位聪明的女人,还是一位重情重义的妻子。这样一位女中英杰,怎么可能不与天生具有雄才大略的拓跋弘发生矛盾呢。

当拓跋弘坐到那张父亲曾经坐过的龙椅上时,觉得浑身不舒服。他才不过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孩,他根本就没有心机想要知道为什么不对劲,为什么下面站着的那些大臣对自己总是很冷漠。

他更没有心机想要知道,不是自己的生母——冯氏——在临朝听制时到底创造了多大的影响整个朝廷的力量。他大概清楚地记得烧毁父皇遗物时,冯氏那不顾一切冲向熊熊烈火的情景。

大概他还不知道权力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但他大概也了解皇帝是什么,因为他的先人们登基称帝的年龄都非常小。但一上任就把皇帝权威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也许继承了这种早熟,对皇帝认识上的早熟。况且,他从小就有雄才大略,就在冯氏回后宫哄孩子后,他决定了一件事:把皇权彻底地掌握在自己手。

拓跋弘的功绩

从皇兴元年(467年)到皇兴五年(471年),拓跋弘共执政五年(真正执政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时间虽短,但在北魏历史的影响力却不容忽视,他的政绩为后来他儿子——就是那个传说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创了局面。在这几年,拓跋弘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工作勤奋,不舍昼夜。于是,在关于拓跋弘——后人称其为北魏献文帝的历史中,就有了如下关乎王朝兴亡的改革措施。

第一,对官员要进行严格的选举制,并且整顿皇室成员的爵位制度;第二,设立学校,并派遣汉族知识分子到里面任教,设立医院;第三,对王朝内的贫民进行必要的救济,同时包括了经济状况相当差的边防士兵;第四,对赋税制度进行改革,废除了一些过重和巧立名目的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