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沉静力:世界如此喧嚣,你要沉心静气
4971800000005

第5章 胸藏甲兵,腹隐韬略:谋略上要沉得住气(1)

有远大抱负者,必能忍能耐,有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之势。想要获求成功,同样也需要有一种谋略,在忍耐中抓住机遇,伺机而动,拥抱成功。只有在谋略上沉得住气,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伟岸。耐不住气的人,终究踏不进成功的大门。

1.忍辱负重,待到山花烂漫时

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只有最坚忍深沉的人才最有可能成功

或许你仍然向往一帆风顺,可是却在面对曲折的人生。其实,所谓的一帆风顺只是对心灵的一种自我安慰,当不愿成为命运的奴仆而又暂无扼住命运咽喉的能力时,切记,要学会忍耐。

张公艺九世同居,只以忍为题目;张良忍辱下桥取履,终为帝王之师;韩信忍胯下之辱,统帅百万大军,终于拜将封王;刘备隐忍苟活,寄人篱下,终成帝王大业;司马懿忍辱负重,终挫诸葛亮之计谋。这些人虽然没有“万乘之尊”,但都能在对自己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含垢忍辱,忍常人所不能忍,终将取得常人未有的成就,名留后世。而真正忍辱最成功的还是要说越王勾践:

烽火狼烟,血染千军。春秋争霸时,越王勾践因不听贤臣良言,长刀相向,因而忍受亡国之痛,方知悔恨。为了活命,为了复国,他舍弃尊王之位,含垢忍辱,派文种携带美女宝器贿赂夫差的宠臣伯嚭,才使吴王夫差允许越国求和。

勾践随后带着妻子作为人质,来到吴国侍奉夫差。夫差出行,为其当马夫,牵马坠蹬;夫差生病,他亲自送茶送饭,端屎端尿,甚至亲尝夫差的粪便。终于赢得夫差的信任,被释放回国。

返回越国以后,他亲自到民间访问疾苦,与有才之士共商治国大计。为鞭策自己,他卧薪尝胆,过着贫苦百姓的生活。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使越国民强国富。后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出兵攻打吴国,方报亡国辱君之痛,成其春秋霸主之名。

勾践为雪会稽之耻,才忍屈受辱,不惜重金收买奸臣,不惜寄人篱下蜷当马夫,不惜呕尝夫差的粪便,不惜用各种方式来表明对夫差的无限忠诚。舍弃尊位,为的是有朝一日站在姑苏台上,雪耻建国;那时大势已不可逆,天下最终是被这位“忍大辱,沉大气”的越王而得。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忍辱负重,以图将来。也许忍到最后一刻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才有希望看到转机,只有笑到最后的人方才是真正的英雄。

商朝末年,商纣王建酒池肉林,设炮烙之刑;对内沉溺酒色,奢靡腐化,对外残忍暴虐、荼毒四海,使得民不聊生,国势日渐衰微。而生活在陕西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领姬昌,广施仁德,礼贤下士,发展生产,深得人民的拥戴。这逐渐引起了商纣王的疑虑,于是就找了个借口将姬昌抓了起来,囚禁在当时的国家监狱羑里。这时的姬昌已是82岁的老人了,这一关就是7年。

其间,纣王以种种野蛮手段对其进行侮辱和折磨,最为恶毒的是将其长子杀害后做成肉羹逼其吞食。相传文王长子伯邑考非常孝顺,在父亲被囚禁后非常担心父亲的安危,于是不顾一切来到殷都,想到上层活动活动,恳求纣王释放年迈的父亲。不曾想却被纣王扣为人质。这时姬昌演易的事已被纣王得知,为了检验姬昌算卦是不是准确,纣王想出了残忍的一招,将伯邑考残忍地杀害了,竟然还烹成肉羹,派人送给姬昌吃。

姬昌看到肉汤,知道这是爱子的血肉,也很清楚这是纣王来试探他,如果不吃,必定会引起猜疑。于是强忍悲痛,装作若无其事地把肉汤喝了。纣王听了汇报,自鸣得意地对手下人说:“谁说姬昌是圣人?喝自己儿子的肉煮成的汤都不知道!”从此就放松了对姬昌的警惕。

其实文王并没有消化儿子的肉,相传他每天都到演易台后边把吃到肚子里的食物吐出来,日久天长就形成了一个大土冢,后人称为“吐儿冢”。传说当时周文王吐出的肉都变成了兔子,所以现在羑里城附近的老百姓中还流传着一句俗话:羑里城的兔子,打不得。

当然这都是后话。只是说姬昌能够“忍难忍耻”,胸藏智识,腹隐韬略。一方面,姬昌在被囚羑里城的7年岁月里,潜心研究,发奋治学,将伏羲八卦推演为64卦384爻,完成了《周易》这部千古不朽的着作;另一方面,姬昌在回到自己的领地后,暗中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准备与纣王对抗。后姬昌的儿子姬发(即周武王)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礼贤下士,拜姜子牙为军师,率兵讨伐,与纣王军队激战于商郊牧野。终究使得纣王大败无路,纵火自焚。自此,姬发推翻了暴政,建立了自己的周朝统治,开创了历史上的盛世之基。周文王、周武王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的贤明之君,被后世景仰。

故“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需要大见识,大度量,大胸襟,大气魄。那些缺乏胸襟气度、目光短浅的人只能成为世人笑柄,以提供血的教训成为他人借鉴的对象。

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此作壁上观之智也

古今中外,但凡取得辉煌成就之人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仅目标明确,而且不计小利,胸怀大局意识。在追求人生最终的大目标时,随着许许多多小目标的达成,我们会不时遇到各种小利小成,但此时应该培养长远的眼光,是争一时还是争一世,必然要懂得取舍。

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这一谋略就是充分利用对方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坐享其成。这就要求首先要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对双方、乃至多方的情况必须了然于胸。然后抽身而出,不仅避免了鱼龙混杂的消耗,还可享受到非一人之力可取得的成果。把对方二者的争执之力合二为一,沉住气,待双方全部消耗殆尽时,自然便有现成的收获。一代枭雄曹操可谓深谙此法。

官渡战败后,袁绍耿耿于心,终积郁成疾,于建安七年(202)呕血而死。其时,袁氏集团仍有很强的实力,但袁绍的几个儿子却不能同心协力,共继父业,而是忙着各自扩充实力。其中以袁尚、袁谭之间的矛盾最为激烈。

另一方面,曹操让军队先休整了一段时日,然后利用袁尚、袁谭之间矛盾冲突加剧的机会,渡过黄河,北上征伐。建安七年(202)九月,曹军攻打屯兵黎阳的袁谭,谭无力抵抗,情急无奈,只好向袁尚告急求援。袁尚欲分兵助兄,又怕袁谭借兵不还;但若坐视不管,又怕黎阳有失与己不利,只好让审配守螂城,自己亲率大军救援黎阳。次年二月,两军大战于黎阳城下,结果,袁谭、袁尚、袁熙、高斡(袁绍外甥)全部大败,放弃黎阳,退保邺城。曹操占据了冀州的重要门户黎阳,为进一步消灭袁氏集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屡战屡捷之下,曹军诸将都请战乘胜追击,一举拿下邺城。唯独郭嘉在大家的兴头上,出人意料地提出了停止攻击、南征刘表的方案。众人对此迷惑不已:当年下邺攻打吕布时,就是采用了郭嘉的急攻战术,在敌人人困马乏的情况下,围攻两月,终于擒杀吕布;现在二袁已露败相,只要围住邺城,奋力强攻,破城指日可待。此时撤军而调头南下,远征刘表,岂不是给了二袁以喘息的机会?

对此,郭嘉自有他的独到见解,他很有把握地解释说:“袁绍生前最喜爱这两个儿子,究竟立谁继业,一直没有定下来。有郭图、逢纪这分属两派的人做谋臣,肯定会让他们兄弟二人内争不断,最终相互分离,反目成仇。此时如果攻势过猛,他们一定会团结一致对付我们;假若暂缓进攻,他们就会为争权夺利而自相残杀。所以,我们不如掉头向南,假装去荆州讨伐刘表,以观其变。等到他们内部发生变乱后,我们再出兵击之,便能一举平定河北了。”

听了郭嘉的解析,众人连声称赞,曹操欣然采纳。建安八年(203)八月,曹操下令南征刘表。南下退军后,曹操留下贾信守黎阳,曹洪守官渡,自己回许昌,一路南下,装出进攻刘表的姿态。此时的曹操虽然挥师南下,却是一步三顾,时刻注意着二袁的动静。当曹军率军开拔到西平(今河南西平县西)时,便接到袁谭派辛毗前来请求投降的消息。

原来,事态正如郭嘉所料。曹军南撤后,胆战心惊的袁谭、袁尚可谓大喜过望。紧接着,兄弟二人便开始了对冀州的争夺。因为军队装备之争,袁谭在部下的挑唆下,领兵攻打袁尚,结果大败而归,只得逃到平原(今山东平原南)。而袁尚又领兵追踪而至,四面合围而打。袁谭眼看城破将损,一时间无计可施,只好听从郭图的建议,派辛评的弟弟辛毗向曹操投降并求援。

曹操见二袁果然火并,心中万分高兴。在一番恩威并施的试探后,应允袁谭的求降,并立即出兵救援。为了进一步拉拢袁谭,当年(203)十月,曹操赶到黎阳,还与袁谭结成儿女亲家。袁尚得知曹军北渡黄河,急忙放弃围攻平原,退回邺城。

建安九年(204)二月,袁尚又出兵攻袁谭,留下苏由、审配守邺城。曹操乘机出兵,进军至洹水时,苏由率部降操。如此,守成二将中,一将已破。曹军直捣邺城,审配坚守不出。曹操让曹洪继续攻城,而自己统军扫清外围,并在邺城周围挖了一条长40里,深宽各2丈的壕沟,引漳水灌入沟中,将城围住。城内给养不足,饿死大半。此时,袁尚不得不率主力部队回撤,救援邺城。但不曾料到途中又遭曹军伏击,袁尚只得仓皇逃至岐山,后至中山。最后,由于曹军一路追击,袁尚竟率残部逃亡幽州,依附次兄袁熙去了。同年(204)八月,审配的侄子审荣在一夜守城时大开城门,迎接曹军入城。邺城遂破,审配亦被处死。

在曹操攻打袁尚时,袁谭趁袁尚回撤得以喘息,并攻掠了河北诸多地区。但谁知曹操攻占邺城后,继续挥戈北进,转而进攻袁谭。袁谭初战不利,便退保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东北)。建安十年(205)正月,曹军冒着严寒进击,一举攻克南皮,处死了袁谭、郭图。

至此,冀、青二州皆为曹操占据。随后,曹操又再次北上进击幽州的袁熙、袁尚。二人早已成惊弓之鸟,闻风逃奔至辽西乌桓。这样,幽州也就落入了曹操之手。郭嘉精心谋画的巧平二袁之计,至此已经全部实现。

郭嘉此计,可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型。若当时直接乘胜追击二袁,以曹操的实力,似乎也能取得成功,但强攻硬拼,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对于袁氏集团而言,由于曹操大兵压境,内争已退居次要地位,也就是说,袁、曹集团之间的矛盾,已冲淡或暂时压抑住了袁氏内部的矛盾,他们必会“困兽犹斗”,正所谓“一人拼命,万夫莫当”。而曹操此时恰恰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停止进攻,主动退出,使曹、袁矛盾暂时淡化,让袁氏内部矛盾激化,给二袁创造一个自相残杀的时机和环境。借敌人之手削弱敌人的实力,从而坐收渔人之利,这实在是一条统观全局的奇谋妙计。

电视剧《潜伏》也充分展示了作壁上观的谋略。

李涯的锋芒毕露,让他头破血流;陆桥山的妒贤嫉能,被李涯反咬一口;马奎不懂伸缩,更是被误认为是共产党。而余则成却与他们相安无事,正是忍让的结果,为了自己的目标,宁愿先受苦,最终苦尽甘来。他利用陆桥山、李涯的鹬蚌相争,尽收渔翁之利,成功稳坐副站长之位。

余则成的成长让我们知道,为人处世时,应涵大志于沉隐中,时刻不混淆于眼前利益而迷失大局。鹬蚌相争,抽身而出;一方既失,纵身而动,此乃作壁上观,以收渔翁之利者。

由此可以看出,做人低调,稳扎稳打,是以静制动的沉腹。当某一利益除露端倪时,切忌盲目躁动,此时的冷静沉着才更加可贵。辨析出是一时还是一世,顾大局而舍小利,才有可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果。

3.善藏锋者,能成大器

蛇向后,为的是发出最凌厉的攻击,抱头藏尾,伺机而动,一击必成

古书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一个人的才能就像刀剑的锋刃,可以加以利用,亦可被其所害。因此,夸饰自己的才能好比随意向别人袒露防身的武器。有才之人须懂得藏锋不露,隐器于身,待时而动。不然,喜欢炫耀而不知收敛,必将招致祸患而不自知。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看的是谁能够坚持长久,谁能够笑到最后,这其中性格比较急躁的诸侯,如董卓、袁术、袁绍都早早地失败了,因为他们太急功近利、锋芒毕露了,所以过早的消耗掉了实力,失去了民心的支持。而雄霸一方的曹操却不着急称帝,刘备则更加小心潜伏着。且看一段印于历史的佳话“青梅煮酒论英雄”:

刘备归附曹操后,每日在许昌的府邸里种菜,以为韬晦。用张飞这个粗人的话讲,就是“行小人事”。刘备乃当时豪杰,虽手下将不过关张,兵不过数千,但一向“信义着于四海”。且“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和刘邦一样,都不是屈居人下的将兵之才。曹操何等人物,遍识天下英雄,当然对刘备有很透彻的了解。他自然也知道,一旦羽翼丰满,刘备将是一位非常可怕的对手。这场酒局,远不是那种友朋畅叙的欢聚,分明是一场政治试探和政治表态的会面。

酒至半酣,二人遥看天上变幻的风云,好像神话中传说的盘龙一样幻妙。曹操感叹地说:“龙这种东西,好比世上的英雄。使君啊,你来说说看,当今世上,有谁能够称得上英雄?”

刘备请教似的问:“袁术拥有淮南,兵广粮足,算得上英雄吗?”

曹操摇了摇头。

刘备又问:“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江东的孙策,以及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他们算得上英雄吗?”

曹操不停地摇头。

刘备仍然装作一脸不解:“袁术的堂兄袁绍,虎踞河北,麾下人才济济,应该算得上一个英雄吧?”

曹操说:“袁绍看上去厉害,其实胆子很小。虽然他有很多聪明的谋士,可他自己却欠缺一个领导人应有的决断能力。像他这种人啊,干起大事来总是不愿意付出,见到一点小利益却又不顾危险,不算是什么真英雄。”

刘备以上的这些回答着实高明,因为当时但凡个街井小民都会如此回答。这样曹操也就认为刘备见识一般,和常人无异。

接着曹操给出了当世英雄的标准,他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刘备继续装痴,问道:“谁能当之?”

曹操用手指向刘备,然后又指了指自己,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当时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佯装受了惊吓的样子,筷子掉到了地上。

“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丈夫亦畏雷乎?”

刘备诚惶诚恐:“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内心的惊惶,巧妙的掩饰过去了。

当曹操高谈阔论,眉飞色舞、肆无忌惮地抒发英雄气概之时,刘备却能寄人篱下,忍辱负重。试想这般忍辱对于一个英雄来说是需要多大的气魄!由此也证明了一句话:雄伏是为了雄飞,而非隐退;沉默是为了雄辩,而非噤声;忍辱是为了雪耻,而非饮恨。

《麦田里的守望者》里有一句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却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刘备就用他那特有的执着坚韧、韬光养晦、不露锋芒给予了“成熟”最完美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