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传
4970800000003

第3章 故乡·童年·生长(2)

身体摇摇欲坠的时候,她会扶着树喘息片刻,或是坐在垄间呆望天空。一想到全家人饥饿的肚子,又会瞬时恢复了体力,埋身于田地。出于对儿子的爱,这个坚强的母亲咽下了全部酸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或许是明白父母的隐忍付出,幼年的小海生十分乖巧懂事。他不哭也不闹,拉着奶奶干枯的指头,相伴每一个白日黄昏,将她手上的干纹拧出一朵花来,也将幼年时光雕刻为夕阳下的等待。

为了安全,奶奶时常让小海生待在木头“坐车”里,“坐车”有些类似城里的儿童三轮车,这不是寻常家庭都能拥有的物什,但查振全夫妇仍然为儿子省吃俭用买下了一辆,不问应不应该,只有值不值得。

印象中,奶奶一直在病中,却也要无微不至地照顾他,总是亲自用舌尖触碰一下粥的冷热度,再小心翼翼地送到孙子的嘴边。若是有了困意,小海生就依偎在奶奶温热的胸口上,伴着独特味道的黄梅小调,恍恍惚惚踏入梦乡。

生命懵懂的开端里,孩童的眼睛还看不清这世界,他目睹了父亲凝重的神情,母亲骨瘦如柴的羸弱,房屋阴暗低矮的空间,邻居衣不蔽体的褴褛,可清澈的笑脸仍像一朵春花。

他仿佛预见到,这里贫穷的风,可以洗去血液的灰尘,未来的某个时刻起,自己的诗歌扎根在这里,他将在这村庄的最深处,掏出文明的种子,释放世世代代的忧愁与渴望。

三 人的世世代代的脸

你家中破旧的门,遮住的贫穷很美。——海子《给母亲》

最幸福的时光,是躺在记忆的被子上,被母亲的手温柔抚摸。母亲的心,盛着太多的爱,也盛着太多万物悲哀。阳光下近乎透明的丝丝白发,睡前翻身时的一声沉沉叹息,都在海子幼小心灵里,撩拨起生命的原音。

文化的种子,已经融入到操采菊的血液里,为了生计,她曾亲手埋葬过梦想,但是看着儿子日益长大的样子,她想用那涓涓细流的甘泉,开启他生命的脉搏。

文化基因的躁动,时而彰显出来,像是风湿病一样,藏也藏不住,时而在某个潮湿的夜里复苏。这个平日里与其他村妇没有任何区别的女人,悄悄许下心愿,让儿子的双手,拿起纸笔,放下锄镐。

多年后,母亲这个词语在海子的诗歌里成为一种情感图腾,反反复复地被提到和吟唱。她的期待与梦想,温暖在全天下儿子的心里。

村庄里,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女人,起码能够认识基本的汉语文字。遇到难得的空闲时刻,她会有意接触些村里的文化人,日子久了,倒也成为了不远不近的朋友。有人找查裁缝裁衣时,常会捎些家里的旧书旧报。这些断裂的文化碎片,就成了海子的启蒙读本。操采菊将它们编成一个个简短的故事,讲给儿子听。

听故事时,海子是安静的,虽不能完全领悟,但也陶醉于母亲满腔坚韧如泥的柔情。生活中的其他时刻,他从未在母亲脸上再找到过那种神情。从不懂到懂,母亲的故事是他精神世界的乳汁,淡淡地滋养着他,生出血肉。

大一些时,他开始用好奇的目光探索旧报刊杂志上的方块字。母亲边读,他睁大着眼睛在字里行间上下移动,日子久了,竟也识得了不少文字。

坡公诗曰:“人生识字忧患始。”但在操采菊的心里,只有认识汉字,才有可能认识自己。在村庄里,找到有字的书本是困难的,很多书报,经过反反复复的翻阅,软得一碰即碎。在母亲的膝头上,海子完成了幼年的启蒙,打开了探索生命的第一眼。

海子两岁多的时候,全中国开始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运动。它像是一阵疾风,刮过中华版图的每一寸土地,连这个落后的南方小村庄,也毫无例外。

古老的秩序在一夕间被打破,人性的另外一面被迅速放大。宁静的小村庄再也无法宁静了,人们时而亢奋,时而挣扎,时而困惑,呼吸里带着静电,连鸡犬也开始狂躁吠叫。

孩子们单纯的眼睛,还无法解读这种变化,但气味的偏转,也让他们嗅到了一丝不安定。

除了日出而耕,村庄里平添了不少新戏码,比如聚集到公社学校的操场,听“红袖标”吟诵统一的颂歌,下“最高指示”,或是在夜晚时分扛着工具去进行“汇报”。穷人里面,也能区分出些牛鬼蛇神,批斗大会是常见桥段,在振聋发聩的口号声中,一批人被打倒,一批人被教育。

在思想贫瘠的乡村土壤上,村民们像是听话的木偶,被安排在每一段历史的剧目里。一群号称“有理”的人,在整完一批人之后,组织人们照本宣读《毛主席语录》,语气里是直飞冲天的激情万丈。在他们的引领下,村民们带着激动的表情跟着大声朗诵,年幼的海子在父母亲的怀抱里,也参与到了这个过程。

运动的火势越烧越旺,许多激情和澎湃都被点燃了。人们跟随着“红袖标”的脚步,叫喊着,打砸着,将查家湾的一方水土翻了一个天地。那是个没有秘密的时代,所有人的家族往事与传奇秘闻都被翻了个底朝天,这些故事被涂上了油彩,悬挂在众人面前。

一时间,戴着高帽子的人,挂着尿桶的人,被五花大绑的人,被开除了脚踏实地的资格,游荡在熙攘的街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微妙,邻居、亲人、朋友都被一条看不见的线隔着,气氛起了难以言说的变化。

告别战争之后,村庄里的人们再次听到了“敌人”的字样,并学习到了它所蕴涵的全新含义。而“红袖标”们一面扞卫着查湾村的每一寸宝贵土地,一面教会人们跳“忠”字舞和朗诵“毛主席语录”。

从前,村庄里的头等大事就是田地耕作。如今却已被一项新的活动所取代,那便是背诵“毛主席语录”。诸如此类的活动,查振全夫妇参加了无数次,每一次都会带上幼小的海子,丧女的恐慌始终萦绕在他们心头,所以不放心海子独自在家,生怕生了什么闪失。

这样的场景,尚是稚嫩的海子所无法理解的。听见众人用同样的神情与语调,去诵读同样的东西,于他而言只是一种习惯。不过参与的次数多了,他竟然也渐渐默记下了不少句子。习惯这种形态的,不仅有耳朵。村庄里的灰墙上,被刷满了鲜红的标语大字,是眼睛逃避不掉的风景,见得多了,他又学会了拼写,常常拿着草棍随手划写。

生活总归离不开柴米油盐,查振全夫妇在群体活动之外,仍然要为了一家生计而劳作。每天的诵读之后,已让人耗尽了口舌之力,回到家里,除了缝纫机和厨房做菜的声响,空气是寂静无声的,一方面是为了积攒力气用在广场上,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隔墙有耳,被做文章。

年幼的海子并不喜欢这种氛围,他想做些什么,让这个家里再增添些欢声笑语。于是他做了一次勇敢的尝试,拉着父母的衣角到一旁,把母亲讲述给他听的故事重新复述了一遍,家里人先是愣了几秒,接着高兴得合不拢嘴。

海子见自己的努力达到了预期目的,更加兴奋了。于是干脆学起了每日见到的“红袖标”,背着手,挺直腰线踱步背诵起“毛主席语录”,让人惊奇的是,竟然字字精准,滔滔不绝。全家人都惊住了,仿佛看着一位破土而出的天生奇才。

一个小小的举动,已足以让父母亲欣喜若狂,他们仿佛瞥见了这个孩子的未来轨迹,定是一抹亮丽耀眼摄人心魂的色彩。憨厚的父亲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让海子去参加背诵会。

热闹的背诵会上,人们早已习惯了规则流程。当听闻一个四岁的孩子即将登台背诵时,村民们的脸上流露出了一丝不相信。查振全一生谦逊自卑,从未觉得自己如此信心十足过,他将儿子抱上背诵台,骄傲地俯视了一次哄笑的人群。

对于海子来说,那个台子与他瘦小的身躯相比,显得很大。他穿着父亲为自己缝制的卡其制服,用晶晶亮的眼睛望向人群,轻轻开启了稚嫩的嘴唇。那时的他,还不知紧张为何物,台下都是平日里能够见到的乡里乡亲,他就像面对父母亲那样,一句句,一条条地开始了背诵,直到人们怀疑的神情变成了惊呆的脸,台下开始响起稀落的掌声与喝彩。

父亲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大,将皱纹都挤到了脸颊两边,伴随着百感交集的颤抖。开始有人挤到他的身边,羡慕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夸赞他有一个天才的儿子。

开始,人们以为这个孩子只能背上几句,却不想,字字句句排山倒海地不断涌出,喝彩声与惊叹声越来越强烈,村民们望着台上的瘦小身影,用力拍红了手掌。如果生活的镜头能够近距离地给父亲一个特写,他的眼底一定充盈了泪水。

背诵会接近了尾声,海子以最小的年龄获得了冠军,查振全的脸上堆满了荣光。他用一双黄茧的手,举起海子骑在自己的肩头上,在一路欢呼声中回到自己的小屋。

这个一向善于压抑情感的父亲,内心已经汹涌澎湃。留着我的血脉的你,会重蹈祖辈的生活吗?如果可以,就让我倾尽所能,为你打造一双逃离的翅膀吧。即使转身的瞬间,我已年华虚度。即使空留一段风筝线,收存年老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