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简单是一种境界:让生活与心灵回归自然的10种修炼
4936400000034

第34章 简单是一种无欲则清的养生方式(1)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像被搁置在一条传送带上,每天不断地奔跑,甚至奔命。然而到头来我们往往发现,倾尽一切所追逐的,都是世俗的需要,而非心灵的需求。富可敌国的人,未必找到了快乐;权倾一方的人,未必寻觅到了幸福。快乐和幸福,说到底,不是金钱和权力,只是心底里的一种安闲与宁静。

如此说来,应尽早摒弃一切奢求、贪欲和妄想,卸掉一切外衣、面具和伪装。只要做到不听任物欲横流,也就守住了自己内心的一方净土,正所谓“清心寡欲”而已。只有寡欲,才能宽心,事事容得下,放得下,身心渐渐被涤荡。思想得到了净化,灵魂得到了滋润,心性自然也就被颐养得生生不息。

1.养生从无欲开始

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无欲之说即始于此。

老子所谓的“无欲”,并非绝对的无所欲望;正如他的无为,也不是绝对的不为。这里所说的无欲,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要“去甚、去奢、去泰”,即不淫乐、不奢侈、不骄傲,摒弃过分的物质追求和物质享受,满足于维持人之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即可,不应更有他求。

说起养生一词,最早的起源恐怕要追溯至道教书籍《庄子·内篇》: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

总之,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这些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我们从中捕捉到了“道生”“养性”这样的关键词语,可见养生的内核在于修身养性。“无欲自然心似水”,“无求胜于三公上”,这是古人总结出的人生哲理,亦是养生之道。无欲,是要求人们不贪得,不妄求,不过分劳损身心去追逐身外之物。知足而乐,适性而止,这样的心理自然是“静如止水,心体澄澈”,生活中自然无可烦厌之事。意气中和,超然物外,常在丽日风光之内,这才是养性修身的最佳境界。

此外,所谓养生,并不像有些人想象得那样,只有老年人才会有心情种种花、养养鸟,同时也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刻意而为。就像修身养性的内涵一样,清心寡欲的简单,才是养生的实质所在。

王永庆,这位掌管整个台湾将近6%国民生产额的台塑集团负责人,2005年1月18日过了自己的90大寿。老人家依然精神矍铄,双眼明亮,目光炯炯有神。

有些人肯定会把这位台湾富豪和山珍海味、高级健身俱乐部、高科技养生治疗等生活联系起来,然而,王老的养生之道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有两个字:简单。

首先,饮食很简单。他没有繁复的忌口规则,即使奶油蛋糕也照吃不误,但都坚持少样、微量的原则。每餐半碗饭,配上一个鱼头、半只香蕉,就放下碗筷,上楼休息去了。请客的时候,全部都是新鲜的食物:一只大虾、两片生苦瓜、几口青菜,配着红酒,细嚼慢咽;最后再加上几片菠萝,也就是一餐。

其次,钟情“毛巾操”。这个曾被NHK电视台拍摄报导的健身操,王永庆老人只要在家里,就都会双手握紧长毛巾,前后左右摇动到身体发热。除此之外,偶尔配以跑步、游泳等其他运动。

第三,坚持作息有规律。晚上9点睡觉,半夜3点起来做毛巾操,接下来就去书房写作,提供给报纸刊出。清晨6点半到8点睡回笼觉,然后起床下楼办公。虽然每天都有应酬,但是通常晚上8点半之前就会谢客。

最重要的,王老认为是“头脑有没有健康”。他认为头脑要保持健康、清明,首先就不能“想太杂”,不能“贪”,“贪者,贫字壳”。他很不喜欢有过多“非理”的要求,“是非不清楚,就是一种不健康,影响也就不健康”。

高瘦清癯的王永庆虽然没有宗教信仰,说话也简洁,但归纳起自己的养生之道时说:“越深的法越单纯,越好的修行越平常。”

在当今高速运转的时代中,欲望就像越滚越大的雪球,蛊惑着人们拼命向前。它依据个人的年龄、知识层次、所处的地位以及环境不同而不同。就一个人而言,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欲望,当一种欲望满足以后,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永无止境。可是,这一定就能通向快乐吗?很多人都已经无法判定快乐的标准了,人们的心灵被欲望占据得太久之后,便有些麻木了。

古希腊哲学家艾皮科蒂塔曾经说过:“一个人生活上的快乐,应该来自尽可能减少对外来事物的依赖。”事实上,如果一直觉得不满,那么即使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

而且,即使我们拥有了整个世界,我们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能睡一张床——即使是一个挖水沟的工人也可以如此享受,而且他们很有可能比美国总统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更安稳。

着名的老书法家甘稼泥先生就在2010年,刚刚过完自己的94岁生日。邻里邻居的人们见到甘老,都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挺直的腰背、霭然的面容、雪白的头发,通体透着一种儒雅之气。他以线条简洁、气息高古的书作达到了“人书俱老”的艺境,而其淡泊宁静、与世无争的姿态,铸就了“德艺双馨”的人格。

在被人请教到养生秘诀时,甘老淡淡一笑:“我没有什么养生秘诀,只是心态调适得好而已。如果硬要总结就是孙思邈所说的‘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甘老饮食起居有规律,常说自己“心中有美味,自然能嚼得菜根香”。同时还注重锻炼,待人接物也有极好的心态。

甘老说,自己一生没有什么奢望,只希望做一个平常人。“从小告诉自己不做两件事:当官、经商。”他始终从事自己热爱的职业——教师。退休后,应邀在绍兴一专科学校发挥余热,直至1994年才正式退居家中。尽管他前半生历经坎坷,但始终热爱人生,感谢生活。

现在的他每天看书、养花、看新闻,从不厌倦烦躁;接待亲朋好友及慕名而来的客人时,始终热情有礼。他的小女儿说:“父亲无论是对物质条件,还是为人处世都没有什么过多要求,他一直教育我们,无欲则刚。”

一位友人在与甘老的多年交往中,数次问及他年轻时受到的挫折,甘老总是扬扬手说:“我没那么多要求,都淡忘了。”实际上人们知道,是老人的大肚能容和无欲无求的超然之态,将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轻轻掩去了。

如此说来,只要做到不听任物欲横流,也就守住了自己内心的一方净土,正所谓“欲而不贪”而已。

这和“寡欲清心”同出异曲。只有寡欲,才能宽心,事事容得下,放得下,身心自然也就清澈了。思想得到净化,灵魂得到滋润,又岂有不颐养生性之理?

2.彼岸无尽头,知足才常乐

《老子》第四十六章有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灾祸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的,过失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严重的。

老子劝导人们要知足、要节制,实质上就是说要懂得合理安排人生的进退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使人生不至于走向极端。对于生活的给予,如若知道感恩满足,便能获得快乐;对于自身的要求,如若知道适可而止,则能永远怡然自得。

人们经常用“人心不足蛇吞象”来形容贪欲无止境、人心不知足的现象。据说,“人心不足蛇吞象”来自于这样一个典故:

不知在几百年前,有一个名叫“象”的人,家中十分贫穷,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裹体。为了维持生计,象每天都不得不到后山去砍柴,然后卖给邻居们,以获取毫厘之币。

又是一年飘雪时,天气异常寒冷,可是象还是要和往常一样到后山上去打柴。走在上山的路上时,他忽然在一棵树底下看到一条冻僵了的蛇。看到蛇可怜的样子,象把它带回了家,放到屋子里最暖和的地方。没多久,蛇被救活了。

蛇很感激象的救命之恩,于是答应象,愿意帮他实现任何愿望。

象一时间简直如获至宝。一段时间过去了,象只是要求每天能有简单的衣食。蛇都一一满足了他。

后来有一天,象所生活的这个国家的国王生了一种重病,需要以蛇的眼睛作为药引。于是,国王下旨悬赏寻找蛇眼,承诺如若谁能够找到蛇眼,就会得到高官厚禄以作为奖赏。

悬赏通告很快就下发到各地,象也看到了这则通告,他立刻想到了自己救过的那条蛇。于是他找到蛇,并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没想到,蛇竟然连一点犹豫都没有的就答应了象的要求,取下自己的一只眼睛给了象。然后,象把它献给了国王。国王的病果然很快就好了起来,象因此得到了承诺的高官和厚禄。

象的生活一下从过去的“地狱”升到了“天堂”。就在象每天都享受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时,国王最喜爱的一位公主又生病了,太医说需要蛇肝才能医好。于是,国王再次下旨,承诺能找到蛇肝者将被招为驸马。

象又去找蛇。蛇于是张开嘴,让象拿着刀子爬进去割下一块蛇肝。蛇肝治好了公主的病,象成了人人羡慕的驸马。

可万没想到的是,有一天象在向国王问安的时候,国王对他说,蛇肝真是个好东西,如果平时也能够常常吃到一点,说不定还能够强身健体呢。

为了讨好皇帝,象再次找到蛇。蛇还是张开嘴,让象爬了进去。这一次,象进去后想多割一些下来。结果蛇太疼了,一下子昏了过去,嘴也合上了,象就被闷死在了蛇的肚子里,再也出不去了。

人们常说“欲壑难填”,一旦陷入欲望的沟壑当中,无休无止的欲望就会使人们变得倍加贪婪。贪婪的欲望经常会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在欲望面前不懂得适可而止,而且总认为自己的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总是希望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回报。于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贪婪欲望,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欲望的满足,人们又会不停地索取,不停地追逐。

人有了贪欲之后就永远都不会满足,也就无从获得快乐。要想真正地享受人生的乐趣,就应该做到知足常乐,因为知足是根、常乐是果,知足弥深,常乐的果才会丰硕而甜美。也只有真正做到知足,人生才会多一些从容和达观,从而才会常乐。

有人认为“知足常乐”是一种不思进取、停步不前的思想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可再往深究,我们就会发现,他们错误地理解了“知足”的真正含义。所谓“知足”者,是知道“足”与“不足”的区别,而非简单地把“知足”理解成“满足”。

知足能使人不为物质所役,懂得“够用就好”的道理。爱因斯坦对钱财不太在意,也很知足。他曾用一张大面值的支票作为书签,结果不小心弄丢了那本书。对此,他一笑了之。试想,如果换成葛朗台先生,肯定是捶胸顿足、要死要活了。一把躺椅、一杯清茶、一本好书,某人就能常乐;住上别墅、开上跑车、搂着美人,某人却不乐,此皆因知足否。

网上有首《知足常乐》的歌谣,颇觉玩味。其中几句歌词曰:

“想想疾病苦,无病既是福;想想饥寒苦,温饱既是福;想想生活苦,达观既是福;想想乱世苦,平安既是福;想想牢狱苦,安分既是福;莫羡人家生活好,还有他家比我差;莫叹自己命运薄,还有他人比我厄……”

这里,作者用类比的方法,表达了对无病、温饱、达观、平安、安分的认识,对现有收获倍加珍惜的心态,对目前成果尽情享受的胸怀。由此说来,知足,是们认识社会,把握心态的一种智慧;常乐是认识事物以后如何处世的一种精神境界。

用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可以对“知足常乐”做出一个新的理解:经济学讲求资源匮贬、如何分配,而“知足”正是在有限资源和无穷欲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若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所谓“知足常乐”,就是尽量使自己的承受能力与需求保持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

其实,知足与否是由不同的欲望层次所决定的。在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各种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知足常乐,就是对生命的当下肯定。

真正做到知足,便可以从纷纭世事中解放出来,独享个人妙趣融融的空间。对内发现自己内心的快乐因素,对外发现人间外物的真爱与秀美。对事,坦然面对,欣然接受;对情,琴瑟和鸣,相濡以沫;对物,能透过下里巴人的作品,品出阳春白雪的高雅。如此,对于风雨兼程的我们来说,便有一个宁静、温馨的避风港口,足以让我们常常喜乐。

3.忙里偷闲,快乐久久

宋朝诗人黄庭坚曾有诗曰:“人生政自无闲暇,忙里偷闲得几回?”从中,我们多少可以品出一种在人生道路上欲罢不能的力不从心。

其实,所谓的忙与闲是相对而言的:闲暇时要做好忙碌的心理准备;同样,在繁忙的日子里,也要懂得适时地忙里偷闲。“闲”并不一定就有快乐,懂得忙里偷闲而又能善用其“闲”,才算得上是获得了最大的乐趣。千万别过分苛求自己而使人生陷入枯燥乏味,超越环境的界限,享受世界的点滴,从而做回自己生活的主人。

周作人在他《生活之艺术》一文的开头曾叙述过这样一件事情:

契诃夫书简集中有一节道(那时他在爱珲附近旅行),“我请一个中国人到酒店里喝烧酒,他在未饮之前举杯向着我和酒店主人及伙计们,说道‘请’,这是中国的礼节。他并不像我们那样的一饮而尽,却是一口一口地吸,每吸一口,吃一点东西,随后给我几个中国铜钱,表示感谢之意。这是一种怪有礼的民族……”

言外之意,是说我们懂得享受生活,言语中透着一股子对“忙里偷闲”的羡慕。

浮浮人生一路忙,“偷闲”便是一种放松的状态,是一种符合自然规律的调适方式。在自然界里,春夏生机勃发,万物生长,到处莺歌燕舞;秋冬万物沉寂,处于休眠状态。人本身也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理应懂得休养生息,顺应自然规律。

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穿梭往来于浮生之中,就像一首流行歌曲中唱的那样,“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甚至现在连年近五旬的中年人都感叹,再过十几年变成白发老者时,整天还要忙忙碌碌,真是搞不懂生活的真意了。难道说,徐志摩的一句“因为我们没有生活,所以我们没有艺术”的话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得到了应验?

但事实是,休闲与工作并不矛盾。忙里偷闲绝非指工作三心二意、投机取巧,而是说要善于调剂时间。工作时认真工作,休闲时尽情放松。而且,大多数人也不太可能有大量的时间去休闲娱乐,如此,忙里偷闲就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调节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已近70岁高龄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以上,但是他却依然保持精神爽朗的工作状态。究其原因,就在于他很善于忙里偷闲。

一般来讲,只要一坐上汽车,丘吉尔就不再过问任何繁琐的杂事,充分利用一路上的时间来休息。此外,他每天都坚持午睡1个小时。晚饭后要在办公室的床上睡上2小时左右,醒来后立即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直至次日凌晨。

越是日理万机的“大忙人”,越能掌握忙里偷闲的“大技巧”。周总理也是一个很会忙里偷闲的人。在乘车时、接见外宾前或会议中间,只要条件允许,周总理都会打一个盹儿,养一下神,然后再投入紧张的工作之中。

古人云:“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人生也应该有张有弛,也要忙中有闲。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休息并不浪费时间,悠闲与工作并不是无法调节的矛盾体。只有会休息,才能更好地工作。

美国着名心理咨询专家理查德·卡尔森在他的《让事情更简单》一书中建议:每天度个“迷你假”。他这样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