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唐玉红参加工作,跑过业务,干过出租车司机,做过室内装修。上世纪90年代,唐玉红下岗了。可是,她丝毫不曾怀疑过自己的能力,也从未放弃过对自我价值的追求。2000年,唐玉红开始介入家政保洁行业,后来又参加了政府部门组织的创业培训,很快就成为最早进入该行业的一员。
经历了从下岗失业人员到安排下岗人员再就业的公司老板的跨越,如今的唐玉红作为下岗创业的典型代表,为了给更多的失业人员提供工作岗位,她已经开始准备考察有关环保绿化的项目。
失业的确会打乱我们原来平稳的生活轨道,从而让我们感到一时的迷茫和恐惧。但是如果已经失业,就勇敢地去面对,不要因为被裁掉而否认自己的能力。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对自己重新评估,检查自身存在的弱点。只要摒除杂念,不因外在的变幻而停止奋斗的脚步,那么对于失业者来说,也许就将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7.战胜恐惧,就要直面它
生活在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有一句谚语:“不正面面对恐惧,就得一生一世躲着它。”往往,对危险的惧怕要比危险本身更可怕。如果我们无法从自己内心真正克服恐惧,那么这个阴影就会一直跟着我们,变成一种怎么也无法逃脱的遗憾。
人们往往因为自身的弱小而产生恐惧,进而想用强烈的占有而填补;恐惧越深,欲望越强。但实际上,由此而获得的安全感须臾而逝,远不能抵挡住那种源自内心的恐惧感。因为,占有之后人们就开始担心失去,占有越多,担心失去的也越多,于是,更大的恐惧随之而来。如此说来,只有不断强大自己的内心,直面恐惧,才会获得永久澄净的安宁。
着名演员黄秋生接受杨澜采访时,讲过这样一个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黄秋生小时读书的时候,因为偶然犯了一个错误,被老师扒光衣服,赤裸地站在操场。而这一幕恰好被一个女生撞见了。
但值得玩味的是,那个女孩只是当时被吓了一跳,之后便再无印象。可是黄秋生从此却每天晚上都做噩梦。他时常梦见自己走在街头,却没有穿衣服。
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他第一次在电影中拍一个类似比较裸露的镜头,那个噩梦才渐渐消失。
对此,黄秋生自己的解释是:“当我直接面对自己的恐惧时,我就治好了我的病。”
在那个片子中,他再次赤身裸体于他人的目光,就相当于直接走进噩梦中,直面恐惧。恐惧的特征是一种尚未来临的危机,它往往寄生于尚未触摸到的将来时的现实。
如果把人的全部恐惧当成一棵树的话,其他所有的恐惧只是树干、树枝、树叶,或者是树皮,而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就是树根。可以说,我们所有的恐惧其实都是从对死的恐惧中派生出来的。没有人能提前试验一次死亡,而不能实现的恐惧往往都是挥之不去的。所以,当死亡的事实真正来临的时候,人们终于到达了恐惧的根源与极致。所谓物极必反,这时候人的内心反而慢慢渐趋祥和安宁了。进而,人们也就无需通过占有去抵挡内心的不安了。
生活中有些人经常对某件事情充满了虚假的恐惧,就是俗话说的“自己吓自己”。比如,没有骑过车的人害怕骑车,不会游泳的人害怕下水。然后,便在自己的脑海中不断地臆想出许多危险的后果,仿佛身临其境。无论旁人怎样的安慰与规劝,都无法让他们心中虚假的恐惧得到释怀。
其实,克服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直面它,具体来说,即让当事者逐渐地亲身体验恐惧,直至最后能发自内心地克服掉。来看看这位资深滑雪教练的授课心得:
“在我教人滑雪的时候,有很多从未穿过滑雪板的人总是害怕从高坡上冲下去时,由于速度过快而无法停下来,或是害怕由此而摔倒。他们总是把自己对滑雪的想象一遍又一遍地在头脑中强化,进而形成对滑雪的恐惧——最终,就真的不敢滑了。
而在这个时候,我一般帮人克服恐惧的方法就是,由我亲身实践他们的恐惧,并要求初学者观看实践的过程。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害怕速度太快而停不住,那么我就会演示在怎样的情况下是无法停下来的,然后再演示怎样做就会停住。”
这样通过旁人演示而重现恐惧,我们就能逐渐感受到恐惧其实只是我们自费花尽心思而编织的。事实上,那个事物本身本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复杂。尽可能地让自己有实际体验的感觉,只有实际体验才能改变人的思维,这也就是常说的“直接面对”。
大多数时候,人们的恐惧是因为自身的弱小而产生的。因为弱小,就会让人感到不安全,觉得自己的利益得不到可靠的保护。而利益是自身的一层保护膜,利益得不到保护,自身也就会感到不安全,并进一步产生恐惧。
所以,人们便想出了一种逃避的做法,希冀着可以变相地掩盖掉恐惧——这就体现在人们强烈的占有欲上。占有更多的权利、更多的名誉、更多的金钱、更多的资源;恐惧越深,欲望越强。一旦占有的目的达到了,就会获得一种自认为安全的笼罩。
可悲的是,这种用逃避来抵挡源自内心恐惧的方法只是暂时的。因为,占有之后人们便开始担心失去,占有的越多,担心失去的也就越多,于是,更大的恐惧随之而来。
可见,恐惧是我们生命中的不速之客,时时刻刻盘踞心头,每当外在环境微起波澜,它就迅即渗透到我们的意识当中。通常,我们想排挤它,赶走它;或者麻痹自我而忽略它的存在。然而,恐惧始终潜伏着,如同死神从来没有因为人们不愿触及就自动隐退一样。
所以,逃避恐惧并不能把它消灭;只有直面恐惧,我们才有机会将其打败。如果我们用“无畏”的态度来观察恐惧,可以看得出它的双重面孔:因为害怕不已,我们麻痹瘫痪;因为心怀畏惧,我们积极迎战。危难当头,恐惧往往是一个信号或警告,激励着人们打败它。我们能做到也是必须做到的就是:正视自己,增强信心,坚信自己有能力在任何时候,沉着地面对任何事情——这是一种内心的强大。
当培养出一颗宠辱不惊、临危不乱的泰然之心时,除了那份追求的终极信仰外,再没有任何闲杂嘈扰可以让我们精神动乱。那时,我们便感到越来越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如此,在任何时候都敢于和恐惧对视,正面迎接,从而战胜并达到祥和的永恒。
8.失败是因为太渴望成功
过于渴望成功,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比较专业的说法:成就动机过大。关于成就动机的定义是指: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成就动机”适度,可激发人们未发挥出来的潜力;但如果过于强烈,反倒会让中枢神经因为精神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而受到干扰,进而影响正常的行动力,甚至带来反作用。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激进,不怠慢,想必功到便自然有成。
2008年8月17日,北京奥运会50米气枪三姿决赛。
13时51分,射击比赛还有一个人的最后一枪就将全部结束。截至此时,中国选手邱健成绩最好,他利用最后这一枪逆转并赶超了乌克兰对手0.1环。1272.5环的成绩足以保证他获得一块银牌。
而这最后一个没有完成比赛的人就是美国选手马修·埃蒙斯,在此之前,他的总成绩已领先第二名4环多。在所有人看来,金牌已经没有悬念,在这样世界顶级水平的角逐中,以他们的实力,一枪之中相差零点几环就应该算是个不小的差距了。也就是说,只要埃蒙斯的最后一枪打出6.7环——一个在步枪射击中的业余水平,金牌自然就会让他收入囊中。这对于一个射击名将来说,简直易如反掌。
在众人瞩目而又似乎显而易见的气氛中,埃蒙斯举枪、瞄准、击发。4.4环!最终,中国选手邱健走上了最高领奖台。
顿时,全场以及屏幕前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现场直播的解说词也足以有两三秒的凝滞。在一片不知所措的惊叹声中,时光一下逆流四年,回到了2004年8月22日的雅典马可波罗射击场,用解说员无奈的话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当时的三姿比赛也是进行到了最后一枪,2号靶位的埃蒙斯同样比到了最后一个击发,他只要得到不低于7.1环的成绩就能夺冠。但最后一声枪响后,子弹竟然飞到了3号靶位上——金牌最终属于中国选手贾占波。
四年一轮回,当埃蒙斯再一次出现在北京奥运会的决赛赛场上时,世人为其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并希望他能向世界证明自己是最棒的。埃蒙斯也果然不负众望,稳健地打完了前九枪而遥遥领先于所有对手。
然而,上帝再一次拨动了他的枪口,他终因最后一枪打出了4.4环、总排名第四而无缘奖牌。包括埃蒙斯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噩梦就像幽灵一样,从雅典追到了北京。只是,“送礼”的对象从贾占波变成了邱健。
对于埃蒙斯来说,四年前的惨痛一幕,让其心理创伤久久无法平复,终究在四年后没有走出雅典奥运会脱靶的阴影。他太想成功了,太想在这个同样的项目中,战胜同样的环境来证明自己,因此才会在心理上出现如此巨大的波动。是自己的“心魔”,让埃蒙斯跨不过奥运会金牌这道坎。
对此,心理学专家甚至把其称之为“埃蒙斯魔咒”,意为过于渴望成功而造成紧张,致使很多人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其实,这种关键时刻的“魔咒心态”并不是运动员的专有病症。比如科学家即将完成一项研究了很多年的实验,却在最后一步的时候因为一个极小的错误,功亏一篑。往往,这样的失败都是由于人们对成功的过分渴望,反而给自己带来了难以逾越的心理压力。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在大多数人身上都存在:台下准备得滚瓜烂熟的主持词,一上台却忘得一干二净;和客户签一份重要合同,到了会场才发现,一切准确齐全,只是忘带了合同文本。如此看来,“埃蒙斯魔咒”其实处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