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降低期望并不是让我们放弃认真地工作,懈怠于生活。这只是意味着,只要尽力而为了,就不必太在意结果是否合乎预期。因为,沉淀下来的生活才能让人体悟到生命的真谛所在。而这种沉淀就要求内心对周围一切的期望是简朴的。
的确,人生不同的结果起源于不同的心态。假如感到世界变得一片灰暗,那是因为你的内心不够阳光。只要降低一分期望,便会得到一分幸福。丢弃过高的要求,走近自己的内心,认真地体验生活、享受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生活原本就是简单而富有乐趣的。
10.烦恼就是给自己的捆绑
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那首着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一种何等空灵透彻的人生境界。
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时无法企及至如此层次,但至少应该参透“天下本无事”的道理,做到不要“庸人自扰之”。往往,烦恼就是给自己的捆绑。而解铃还需系铃人,能给自己心灵“松绑”的,也只有我们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的烦恼与忧虑都是自找的,不肯让自己放松下来,自己和自己较劲。就如同下面这个故事中的年轻男子一样:
一个年轻有为的男子已经有了令人羡慕的一切: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的事业、拥有健康身体的父母、温柔体贴的妻子……可他整日却心事重重,总说体会不到快乐的感觉。于是,男子毅然放下了手中的一切,四处去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
有一天,他来到一个村落的山脚下。只见一望无边的稻田中,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横笛。笛声悠扬,逍遥自在。
年轻人不禁走上前去询问:“你看起来很快活,能教教我有什么方法能解脱烦恼吗?”
牧童欢快地说:“来,和我一起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这个年轻的男子试了试,心中仍然低沉郁闷。于是,他又继续寻找。
后来,男子来到一条河边,看见一位老翁坐在柳阴下,手持一根钓竿正在垂钓。老人神情怡然,自得其乐。
于是,男子走上前去鞠了一个躬:“请问老翁,您能赐我解脱烦恼的办法吗?”
老翁看了他一眼,慢声慢气地说:“来吧,孩子,跟我一起钓鱼,保管你没有烦恼。”
年轻男子又试了试,还是不怎么奏效。
无奈中,他只得再走下去,继续寻找。不久,他来到一个山洞里,看见洞内有一个老人独坐在洞中,脸上浮现出平和而安然的笑容。
年轻男子作了作揖,向老人说明来意。
长髯者微笑着摸摸胡须,问道:“如此说来,你是来寻求解脱的?”
男子赶忙上前应和道:“是啊。我已深受其苦,却一直久无良方。还望前辈不吝赐教啊!”
老人半晌不语,然后抬起头对男子笑笑:“那么你跟我说说,是有谁捆住了你吗?”
“……没有。”
“既然没有人捆住你,又谈何解脱呢?”
确实,当我们在感慨被烦恼包围了的时候,也许从未曾细细想过,生活本来无意与我们作对,和我们过不去的一直是我们自己而已。所谓的烦恼,大都是人们无故寻愁觅恨,从而捆绑住手脚的无形网罩。事实上,生活中99%的烦恼其实都不会发生。
快乐的人前行,口袋里装的都是祝福;疲惫的人前行,口袋里装的都是烦怨。同样都是一条路走过来的人,只是快乐的人会把那些不必在意的庸扰丢掉,而疲惫的人却选择了捡起。这样的人生性过于敏感,以有思想、爱思考而自得;喜欢漫想,同时也喜欢把简单的事情想得过于复杂,让自己的心中盛满了太多本不应该有的东西。不知不觉中,烦庸淤杂的琐碎一圈一圈缠绕住了身心,直至把自己弄得动弹不得。这样的人生,活得何其劳累!
也许有人还不知道,文中开头提到的慧能禅师那首偈语的渊源,本是来自于第五代祖师遴选继承人时,一位神秀禅师所作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从更为现实的角度去看,也许这两句话对于生活中大多数性情中人来说更为合适,对于生活在熙熙攘攘、名来利往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因为,作为一个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不停奔波的普通人,虽然极其向往内心能达到无忧无愁、六根清净的人生境界,但即使是那些品质高尚、受到众人敬仰的人,其心灵深处同样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忧虑与消极的思想,由此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着名国画艺术大师张大千先生有一缕长长的胡须。一次,朋友无意间开了一句玩笑,问他晚上睡觉时胡须怎么放。结果那天晚上,他彻夜失眠了,不知道把胡须放到哪里才好。
就像张先生事后自己回忆时说:“平常都不会担心这方面的事,怎么一在意就出问题了。”
只不过,像张先生一样的“简单之人”在面对内心烦忧之时,能够及时予以反省并修正,以此获得自我的解脱与心灵的宁静。正如神秀禅师所说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如此说来,要想获得身心的轻松,并实现内心真正的愉悦与安详,关键在于我们怀着怎样的方式去思考,抱着怎样的心态去生活。九九归一,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卸载与清零。只有卸去诸如消极虚伪的思想、懦弱偏执的个性、自暴自弃的心态这些心灵包袱,并用善良的天性和积极的姿态去弥补某种空虚时,才能纯净而轻松地享受生活。当我们用内心的慈善、勇气、高尚和真诚等美好的品质取代压迫心灵的种种负担之时,也就等于给自己“松了绑”,同时,更是实现了身性的纯净和人格的升华。
11.用减法过生活
于丹曾说:“人到三十岁以后,就应该开始学着用减法生活,也就是学会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人的内心就像一栋新房子,刚搬进去时,都想着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装饰摆在里面,结果到最后发现这个家被摆得像胡同一样,反而没有让自己能够落脚的舒服地方了,于是开始想着舍弃或丢弃一些不需要的东西……”
人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得太满,最后就会为其所累;唯有用减法,才可以平衡生活。当生活的旁枝末节被减得越多,生命的主干保留得也就越清晰。而我们迈向成功和成熟的可能性就会随之增大,拥有的快乐也会更多。
可以说,几乎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手机短信的收件箱满了,屏幕上方的那个邮件小标识一闪一闪的,似乎在提示着机主必须删除一些收件箱的短信,才有空间接收这新来的下一条。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世间万物都是有限的,包括那“比海宽比天广”的人心。只进不出,早晚有塞不进去的时候;只加不减,也早晚会有被彻底压垮的一刻。人生之初,生命本身就是对“我”这个个体的一种“加法”,然后便源源不断:生理的满足、物质的享乐、人情的温暖、业绩的肯定。再后来,这加法的速度做得越来越快,情形也越来越急:多加份薪水,多加些成就,多几个朋友,多几分幸运……可谓多多益善。
于是,我们开始畏惧和害怕,谈“减”色变,患得患失。友情的失去、生意的亏损,都会让我们沮丧,让我们畏缩。于是,人们便死死抱着这样一种态度,守着这样一条底线:拒绝做减法。
不懂得做减法的人,整日被太多的欲望缠身,最终无法享受到生活的轻松。只想着用加法获取更多的人,到头来却失去了心灵的轻松和快乐。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想要感受到心灵的轻松,就要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简单与宁静,这时就需要我们学会在人生各个阶段,定期卸下包袱,随时寻找减轻负担的方法。
每天早晨,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们背着过去的包袱出门,直到入眠方休;到了第二天早晨,又再度背起昨天的包袱……就这样,生命越往前走,我们发现身上的包袱和负担就越重。这是因为,我们把每一个过去的昨天都放在背包里,把每一个阶段的是非、得失都扛在了肩头,如此,道路只会越走越沉。
一个青年因终日郁郁寡欢,便想求教一个悟道之解。他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地跑来找慧能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双脚被荆棘割伤了,手也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喑哑……”
大师看着他肩上背的大包裹,问:“孩子,你的大包裹里装的是什么?”
青年说:“它对我来说简直太重要了!里面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了它,我才能走到您这儿来。”
慧能大师没有直接对青年的话做出任何评判,只带着他来到河边,并坐船过了河。
上岸后,大师说:“现在,你把船扛起来赶路吧!”
“什么,扛了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能扛得动吗?”
“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了。”
青年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他放下包袱继续赶路,发觉自己心情愉悦,步子也比以前轻快了许多。原来,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只要敢于“减下”负担。
在一直行进的道路上,我们是否意识到自己肩上那有形或无形的“背包”?我们的背上又扛了多少不必要的包袱?比如过去的失败和曾经做过的错事,又比如得了第二要争第一、好了还想更好的“上进心”……这些是不是一直在不断地“加”进了“背包”里,而我们是不是又一直在扛着越来越重的包袱前进?
那么,你准备还要扛多久?
德川家康说过:“人生不过是一场带着行李的旅行,我们只能不断向前走,并且沿途不断抛弃沉重的包袱。”如果希望人生旅程是快乐的,就要尽快放下身上的包袱,丢弃那些多余的负担,减掉那些“不值得”背负的东西。天使之所以能够飞翔,是因为她有轻盈的翅膀;当给翅膀附带上了过多额外的重量时,她也就不能再飞向更远的地方了。
也许人生就是如此,当我们在某一方面拥有太多的时候,在另一方面可能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当准备放弃某一方面时,往往冥冥中就已经注定了在另一方面将有所收获。人生最大的遗憾在于:轻易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却固执地坚持不该坚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