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三靠:断谋说
4914900000007

第7章 “断”在多思——三思而后行,步步要经心(1)

做决断的时候,不要头脑一热,情绪上来,就盲目选择。决断的时候,要提起重视,全面分析,多思考,这样,我们才能降低决断的风险,才能够做出更好的选择。

退后一步思一思,是重视选择的一种体现。反思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让我们能够综合所有因素,再去做出判断,这样,我们才会有信心去判断,判断之后,才会有信心把问题解决掉,而我们所期待的成功也将会在下一秒钟出现。

三思,是为了更好的决断

遇事之前思一思,问题就算再繁琐,我们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有人认为思考只是在平白无故地浪费时间,但是我们要知道,思考是为了让自己从忙碌急躁的情绪中抽身而出,冷静看待身边的繁琐事情。

人生就是一场博弈,如果我们在不了解对方意图或者事件走向的时候,就做出决定,那么,成败就只能依靠运气了。做出决断,并不是莽夫行为,而是需要我们权衡一切,想好进退之后再做出的决定,这样的决定才是完美的,才是不会让我们后悔的。

杨素是隋朝重臣,他奉命建造仁寿宫。为了能够把宫殿建造好,杨素没有过多地去考虑预算,只是一心想把仁寿宫建造好。

仁寿宫建好之后,隋文帝看到宫殿过于奢侈华丽,非常生气,痛骂了杨素。杨素感到非常慌乱,就找来了足智多谋的封德彝,向他请教。

封德彝笑着说:“你不用担心,等皇后看过宫殿之后,皇上就会不怒反喜,并且会马上召见你,还会大大褒奖你!”

杨素听完封德彝的话,将信将疑。好不容易熬到第二天,可事实却正如封德彝所料,隋文帝和独孤皇后果然召见了他,独孤皇后见到杨素,顿时眉开眼笑,还不断地夸赞他办事得力。

杨素得到独孤皇后的赞赏之后非常高兴,就去找封德彝,问他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准。

封德彝饶有深意地笑了笑:“你应该知道,皇上以节俭为荣,所以你造的仁寿宫明显违背了他的这条原则。但是,独孤皇后是女人,她喜欢奢华漂亮的,你造的仁寿宫正合她的心意。皇后高兴了,皇上自然也就会开心。”

事实上,封德彝早就知道,隋文帝不仅节俭,而且还非常怕老婆。有一次,隋文帝和后宫的一个女子来往非常紧密,被独孤皇后知道了,她就趁隋文帝上朝之机,把这个女子杀死了。

隋文帝事后得知此事,悲痛之下,竟一个人骑马离开皇宫,大臣们怕他寻短见,就赶紧追了上去,隋文帝悲不自胜:“朕现在贵为天子,竟然一点自由都没有!”

隋文帝怕老婆竟怕到这种地步,也正因为这样,封德彝才敢做出判断,说杨素会得到奖赏。经过封德彝的这一番解释,杨素不由得竖起大拇指,夸赞他说:“你的推理能力,比我强太多了!”

多去观察,多去体会,我们才会像封德彝一样静下心来思考,等到我们考虑清楚了,决断也就会自然出现了。其实,人世间的一切都是人事,而人事都是心事,做决断需要针对的,也是这些心事。做决断就在于此,往往左右决断的是我们的心态。

放慢自己的脚步,不要因为一味地奔跑,而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决断是发自我们本心的一种判断,冷静分析,问题的解决才会变成一种必然,停下来思考,并不是我们心存畏惧,而是为了把决断做到完美。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人,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学习,都需要思考,只有这样才会让人生变得更加完美。工作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决断成了我们经常要面对的一件事情,如果我们每次都因为没有认真思考而做出决定的话,那么我们的努力都将会因为决断错误而全部消失。

静下心来反思,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负责。决断需要的是长期的积淀,更需要做出决定前的长时间思考。围棋术语中有“长考”、“大长考”,正因为思考之后再做决定,才会使得决断的力量完完全全展现出来。

有一位中年农夫,时常感到生活的枯燥和困苦,便上山找到一位禅师,哭诉道:“禅师,几十年了,我一直没有感到生活中有丝毫的快乐——房子太小、孩子太多、妻子性格暴躁……您说我应该怎么办啊?”

禅师想了想,问他:“你们家有牛吗?”

“有。”农夫点了点头。

“你回去后,把牛赶进屋子里来饲养。”

虽然农夫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他很虔诚地听从了禅师的指导。可一个星期后,农夫又来找禅师诉说自己的不幸。

禅师问他:“你们家有羊吗?”

农夫说:“有。”

“那就把它放到屋子里饲养吧。”

可这些丝毫都没有扭转农夫的苦恼,于是他又找到禅师。禅师问他:“你们家有鸡吗?”

“有啊,并且不只一只呢。”

“那就把你所有的鸡都带进屋子里去养。”

从此以后,农夫的屋子里便有了七八个孩子的哭声、太太的呵斥声、一头牛、两只羊、十多只鸡。三天后,农夫就受不了了,他再度来找禅师,请他帮忙。

“把牛、羊、鸡全都赶到外面去吧!”禅师说。

第二天,农夫来看禅师,兴奋地说:“太好了,我家变得又宽又大,还很安静,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愉快啊!”

事实上,农夫的日子与以前相比没有丝毫的改变,但从此以后他却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乐趣。农夫不懂得思考,其实,他已经处于快乐之中了,只是他没有停下脚步思考。禅师的一番话惊醒梦中人,让农夫重新看到了环绕在自己身边的快乐。

做出决定之前,你心中就要对自己将要做出的决定有一个估量,决定引发的结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只有分清这些,我们才能做出更完美的决断。

三思,为的是分担决断的压力,人生中每一次选择都有其特定的时间,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时间分配合理,让决断在充裕的时间里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决断方式,不管是选择向左还是向右,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让自己做出决断之后后悔。深思熟虑,是对决断负责,更是为自己负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离决断之后的成功更近一步。

退而思,才能断而上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时候,我们因为总是离问题太近,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越是如此,我们就越需要从当局者中走出来,退后一步,进行观察思考,我们才能把问题看得更加清楚,决断也会因为我们的退让而变得清晰合理起来。

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矛盾和问题。在面对不同的选择时,我们不能仅凭自己的心血来潮或一时意愿,一定要保持理智和冷静。要想做到这一点,前提是必须懂得退让之道。

中国有句古话:“争是不争,不争是争。”这句话虽然说得简单,但却包含了非常深奥的哲理。处处争先看似主动,其实非常被动。自己的意图是明显的,行动更是外露的。别人对你做的事看得一清二楚,经常是争了半天什么也没得到。如果适时地退让一步,暂时放手,那么就很有可能变被动为主动,以退为进。成功的决断往往就在退让中向你走来,经过一番思考做出的决定,往往能够收获到非常好的效果。

清朝中期,宰相张英平时非常注重修身养性,不仅尊重别人,更受到了别人的拥戴。

张英对父母特别孝顺,他在朝廷为官时,就把父母安顿在家乡。只要稍一得闲,就会回家探望。

有一次张英回家探望母亲,看见房子已经有些破损了,就找人开始修理房子。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后,张英才安心离开了家。

张英前脚刚走,隔壁住着的一位姓叶的侍郎后脚就来拜访。原来,叶家也想扩建一下自己的房屋,并想把两家之间的空地占为己有。但是张英在做准备的时候已经把那块空地划在自己家的范围内了。这样一来,两家就发生了争执,谁都不肯退让。

张英母亲一怒之下就给张英写了封信,让他马上回家处理这件事。张英读完母亲的书信后,只回了一首短诗:“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母亲读完张英的家信之后,当即就明白了儿子的意思。为了三尺土地,气坏了身子,伤害了和气,岂不是太过不值?不如退让一步,双方相互尊重。

于是,张英母亲就主动把自家的墙退后了三尺。叶侍郎看到后深感惭愧,把自家的墙也退后了三尺,并且主动找张老夫人道歉。如此一来,两家之间就空出了六尺宽的巷子了。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相互礼让相互尊重的六尺巷故事。

人要学会释然,问题才能被解决。退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放下,不管是名利权势,还是艰难困苦,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萦于怀。现在的所有一切都将成为历史,荣誉也是如此,荣誉只代表过去,而未来则在你的心中,过多纠结,只会阻挡住我们前进的步伐。

拥有退让的情怀,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才能退而思,退而思之后,才能断而上。退让是让我们从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摆脱出来,冷静做出最恰当的决断,一切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很多人认为,前进才是我们人生的主旋律,退让则是一种懦夫的行为。但是只顾前进只会让我们失去必要思考的时间,思考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一个不懂得思考的人或者国家是不可能有大成就的。

懂得退让思考,再去决断的人,他所图之志必定不小。正因为有这样一种退让思考的能力,我们才能看到更加清晰的未来。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标不幸亡故。于是,朱元璋改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让朱元璋的其他儿子非常不满意。朱允炆敏锐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叔叔们对自己地位的觊觎之心,于是在继位之后,开始大肆屠杀那些皇叔。最后,朱元璋的儿子就只剩下燕王和宁王两个人了。不是朱允炆想要放过他们,而是朱允炆认为他们两个势力庞大,一时间不好下手罢了。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勇武异常,在沙场上所向披靡,战功无数。当时,朱棣驻守燕京,朱允炆对他最为忌惮。

朱允炆为了除掉朱棣,就派人去燕京,拿下军政大权。同时,收买了朱棣的亲信葛减,让他监视朱棣的一举一动。朱棣感觉到了身边杀机四伏,就假装卧床不起。

朱允炆肯定不相信,就派人去打听虚实。当时正值盛夏,酷热难耐,朱棣却身穿厚皮袄,坐在炉子边上,上下牙不住打颤,还拼命大嚷天气太冷了。

派去的官员们看到这种情况,就认为朱棣真病了。但是葛减却不这么认为,以他对朱棣的了解,朱棣不可能得这种怪病。朱允炆听到了葛减的汇报,命令朱棣即刻进京面圣。

张信原是朱棣在金陵做皇子时候的好朋友,他们两人兴趣相投,并且张信还受到过朱棣的许多恩惠。张信不忍心看到朱棣受到朱允炆的侮辱,就去向他告密。朱棣仍然假装生病,张信当时就急了:“我冒着杀头的危险来帮你,你怎么还这么对我?”朱棣这才起身和张信商量对策。

由于当时燕京的军政大权是由两位朝廷大臣来掌握的,所以要想推翻朱允炆的统治,最重要的就是杀掉这两个人。于是,朱棣就谎称自己要去京城请罪,请两位朝廷大臣来燕王府把自己的手下捉拿法办。那两个官员不知道其中有诈,到达燕王府以后.立即就被朱棣布置好的伏兵逮捕了。与此同时,燕王府的内奸葛诚也被朱棣给揪了出来。然后,朱棣用自己早早训练好的一支精兵,迅速地控制了燕京。

接下来,朱棣率领燕京的大军向金陵发起进攻。经过几年的僵持,最后,朱棣成功推翻了朱允炆的统治,自己当上了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明成祖。

朱棣的成功,在于他面对朱允炆试探的时候,选择了以退为进。他没有盲目下决定,更没有威胁到朱允炆,正因为这样,他的一切行动才得以在暗中进行,最终,朱棣因为退让求思考而取得了成功,并且成功登基称帝。

退后一步,我们的视野才会更开阔,才会看到决断之后所触发的一切利弊因素。当你不能冷静处理问题,当决断变得困难时,我们不妨转移角度,放下浮躁的情绪,我们才能在思考之后做出最恰当的决定。

越是浮躁,越是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