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证严法师讲孝道
4914800000018

第18章 报恩(4)

其实修行并不困难,难的是不肯痛下决心戒除习气,以为今天错了,明天不要错就好,明天犯错了,后天不犯就好""日复一日,永远还有犯错的时候,所以凡夫永远都没办法成圣成贤。

我们学佛,一定要学到"不贰过"。凡夫犯错是难免的,因为我们已经把所有的烦恼布满心地。

大地中不知多久以前就埋下了种子,各种不同的种子在不同的季节中生长。大地就如同人的心地,烦恼就如同种子,所有的烦恼,因缘成熟时即会现前。我们常说凡夫心很狭窄,只有遇到和他投缘的人,他的心量才会放宽,愿意为对方付出,但这不是彻底的慈悲,因为他的付出因人而异,还对某些人不能容纳、对某些人斤斤计较。当他对某个人无法投缘对机时,烦恼就会现前,心中的无明草就长出来了。

学佛的人应自我警惕:把大地当成心地,土地上的杂草我们都要拔除了,何况是心中的草呢?地上的草你不去拔,还会有其他人去拔;但心地的无明草自己不拔除,则无人可以代劳。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反观自省,拔除自己的心草。我们烦恼的种子就像大地中隐藏的杂草种子,修行无非就是在拔除自己心中的无明草。

总而言之,必须时时照顾好我们心地的种子。心地的杂草不要让它长出来;要避免心地长杂草,就必须去掉烦恼,烦恼的种子如果拔除了,自然心地就是一片清净油绿,如此才是真正不违如来圣教。

佛弟子真正要报父母恩而行大孝,就必须从奉持如来的教法开始,如来的教法不只是报父母恩,也要报四重恩--除了对我们有生育、养育、教育、关心、爱护的父母恩外,还有众生恩、师长恩、三宝恩,合称四重恩。

要发挥良能,需要教育,教育分两种,一种是世间法,一种是出世间法。世间法如现在所办理的学校教育,聘请老师来教授学识技能及培养人们知恩知礼的常识。但现在的社会,有很多老师在教育孩子时都会教他们要有爱心,要孝顺父母,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占为己有""这些道理他都会说,可是却不一定能以身作则。所以社会教育会有偏差,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因为教人者无法教育自己。

另外的一种教育是出世的教育,佛法的教育是出世法,我们要实行出世精神,必定要打好入世的基础--行为光明正大就是基础。"人"如果都做不好了,要成"佛"做"菩萨",那是不可能的。这就如同我们要入学一样,国中基础没打好,考高中就很困难;念高中时如果不用功,上大学则比登天还难。既然大学考不上,要想当博士、教授就更不可能了。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是佛陀生生世世不舍娑婆,不断倒驾慈航来人间的目的,所以称佛陀为娑婆教主。大家不要以为只有两千多年前的悉达多太子成圣成佛而已,其实在这之前,佛已经在人间来回无数劫了。

《法华经》中说得很清楚,两千多年前,佛陀去而复返,虽然只活了八十年的寿命就示灭了,其实他这一段人生的过程,也只不过是示现给大家看,让大家了解他虽然身为太子,在荣华富贵当中,却能体会富贵、名利如浮云,心心念念都系在苦难众生的身上。

众生最可怜的就是生活于颠倒、烦恼之中,因此佛陀放弃名利地位,以身作则,教人们不要贪、不要斗,要看清人生本来就是无常的,这是一种以身作则的教育。甚至他现比丘相让我们了解,人生就是因为一份痴迷情爱,所以常常过着愚痴懵懂的生活,永远堕落在六道的旋涡当中。佛陀视怨亲皆平等,辞亲割爱现出家相以度众生,这也是佛陀用自身来教育我们。

佛陀到八十岁示灭,就是要向大家宣告:佛和大家一样都是平常人,同样是父母所生的身体,同样必须依赖社会人群生活,只不过思想和看法跟一般人不同。一般人的思想,只是注意自己家庭中的几个成员而已,只放在父母、子女、家庭、名利上面,所以有时不免争取、搏斗;而佛陀的心是投注在众生群中,并不断地付出。佛陀抱着这种态度在世间生活,经过了八十年的时间,跟一般人一样会老、会病、也会死。这就是佛陀在平凡中现出他的不平凡,也是在不平凡的超然思想中,现出与众生同等平常的人生,这就是佛陀的身教,教我们要把人做好,然后提升思想、生活、智慧,这就是出世的教育。

如来的教育是这么超然,我们应该拳拳服膺,除了报师长之恩外,还要报三宝恩。如果没有三宝引导,我们的心就无法解脱,只不过在社会上学到功利竞争,无法启发我们的良知,真正发挥良能,所以我们还要报三宝恩。

父母给予子女的爱实在很多,子女应如何报答父母恩呢?佛陀讲说种种方法,除了物质孝养之外,还要从内心由衷地恭敬;除了在身行与心念对父母付出之外,更要普遍施大爱于大地众生,并且要供养三宝,不论是今生或未来世,都要有奉行圣教的心念。

"宁以铁钩,拔出其舌,长有由旬,铁犁耕之,血流成河,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发愿修行者,应该修身、口、意三业以报父母恩。

有些人会感觉自己好像运气特别差,做事时常遇到许多障碍,其实这些障碍都是自找的。一个人如果在过去生中曾造口业,今世所听的杂音就会很多;在今生如果不小心说了不好听的话,也会惹来很多的是非。

学佛的人要修正语业,所谓"正语",也就是要说真正的话、实在的话、诚恳的话。假如有人要我们帮他说些不实在的话,我们宁可口含铁丸,也不说一句不实之语,意思也就是宁可受苦,也不去造业。

一个人的"业"存在于过去、现在、未来,现在的业是承过去的惑(无明--不透彻道理,不去实行道"而来。由于过去生在无明当中造了业,今世因缘成熟,而产生种种不如意的果报;也由于现在的不如意,又没有因缘接触正法,就会在业上加"惑",惑中再造烦恼业,所以现前的业报实在令人可畏!

佛陀的过去生也曾有"惑"。《本生经》中引述,佛陀在未修行、未成佛前,也难免有烦恼和障碍。

佛陀在世时,社会的生活条件不比现在。当初佛陀讲经的场地常常是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不论有多少人,只要有树荫的地方,大众围坐在一起,佛就开始说法了。

有一次,佛陀为了让听经的人都看得到他,所以坐在石头上,而弟子们全部席地而坐。佛陀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等到讲完经要站起来时,因为腰背疼痛难当,竟然无法站立,只好又坐了下来!从他脸上的表情,弟子们可以体会到那份疼痛。

当时,舍利弗坐在最前面,他赶紧上前扶持佛陀站起来。佛陀脸上露出了安慰的微笑,意思也就是告诉弟子:"没事了,不要担心。"

舍利弗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人,他不因看佛露出笑容就放下心来,他知道佛陀的笑容只是在安慰弟子,其实他的腰背还是疼痛不堪的。舍利弗因此问佛陀说:"佛陀啊!您是大觉者,您应该具有超越一切苦痛的能力,为什么还会受这种身痛的业呢?"

佛陀伸展双脚、活动身体后说:"既然你们心中有此疑问,我就为你们解释吧!"佛陀说完这句话,又坐了下来说:"你们听好,现在所受的一切果报,都是承过去无量劫的业报而来。虽然我已经成佛,智慧已经开启,能够透彻宇宙的真理,可是我的余业仍未除。"

佛陀说,在无量劫之前,有个小国家举行一个大祭祀,国王下令大家做竞赛活动,其中有个节目是展现体力互相打斗,如同现在的摔跤一样。大家选出一位刹帝利的贵族和另外一位婆罗门教徒,让他们对决,这些人选都孔武有力,势均力敌,而看起来婆罗门胜过刹帝利。他们一上场,刹帝利就向婆罗门低声说:"请你稍微礼让我一些,如果我胜利了,我会重金报答你。"婆罗门认为礼让一些也没有什么关系,何况又有重金要礼谢。因此正当打斗到最紧要关头时,婆罗门真的礼让了一些,于是两人打成平手,都获得了国王的奖赏。

当第二回合要开赛前,刹帝利又要求婆罗门让他,婆罗门也答应了,因此刹帝利获胜。第一、二回合比赛完毕,刹帝利虽获得了很多的胜利奖金,但却没有一点要报答婆罗门的心意,婆罗门心中有些不舒服。在第三回合要开始前,刹帝利又向婆罗门说:"在第一、二回合时你都已经礼让我了,第三回合也请你继续让我,结束后,我再一起报答你、赏赐你。"但婆罗门心中却不这么想,他认为:"连续两个回合都让你了,你不但未表示感谢,还要我让第三回合?"因此他只是笑一笑,没有答应。

上场后,刹帝利认为婆罗门一定会让他,但婆罗门却是有备而来,步步逼近,后来刹帝利招架不住被扑倒在地,婆罗门一手抓住刹帝利的脖子,一手抓住他的腰,把他抬起来;拉拉扯扯间弄断了他的腰椎,也扭断了他的脖子,然后把他摔到地上,刹帝利因而往生了。

这种比赛不管对方是伤是死,只要是赢方,就是英雄。佛陀说完这件事后向弟子说明:"那位婆罗门就是我,刹帝利也就是提婆达多。我过去生因一时的无明,对提婆达多下毒手,所以无量劫以来,不管我到哪里,提婆达多的怨气总是跟随着我,如影随形般到处都有他报复我的业障。"佛陀说:"现在我的腰椎疼痛,那是因为余业未尽。"

佛陀提及他过去生中与提婆达多的过节,也只不过是要告诉弟子们,他虽已开悟证果,但因过去的无明,造成今生的业报现前。过去生中既然已造了业,今日他也只有欢喜受报啊!

现在遭受种种的不如意,是过去无明所造的业,我们千万不要因为现在的不如意而再造身口意业。学佛就是学习不再造恶业,以免未来再遭受果报。

《法华经》中,曾提到不要轻易赞叹别人的好,也不要动不动就说别人的过错。为什么不要轻易赞叹别人的好呢?有时候随意赞叹别人也会发生问题,因为不知道对方到底对不对、有没有这么好?万一误导别人盲从也不好。

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入了解别人的好或不好,是否确实值得我们赞叹?以免造成错误,这是佛陀对我们的教育。

以我个人来说,我对别人没有完全了解之前,绝对不会轻易去赞叹他,因为,如果不分好坏随意赞叹,那等于是自己迷惑了,而且也不够诚恳。自己迷惑还去诱导别人跟着迷惑,那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反之,我也绝对不去说对方不好,要知道话一出口,若是说错了,则无论怎么弥补、怎么修饰,也不一定能挽回自己造的口业。所以经文说:"宁以铁钩,拔出其舌,长有由旬,铁犁耕之,血流成河,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要我们守好口,无论遭受再大的苦,我们也要报答父母恩情。即使把我们的舌头用铁钩钩出来,拉到四十里长,而且用铁犁从上面犁开割破,所流的血成了一条河,经过了无可算计的时间,再怎么痛苦,也不敢向父母说一句不好听的话,绝对不敢违背佛陀的教诲。

"宁以百千刀轮,于自身中,自由出入,誓不违于如来圣教"--不只是舌头,即使用千百支刀组成的刀轮在我身上辗转穿插,虽然身心遭受的痛苦万般难耐,也不敢违背佛陀教育,仍会时时对父母保持应有的恭敬形态。

"宁以铁网周匝缠身,经百千劫,誓不违于如来圣教"--即使全身被铁丝网网住,刺痛不已,经过百千劫的时间,也不敢违背佛陀的教育。这意思也就是:不管环境多恶劣,也心甘情愿孝顺父母,绝对不敢有一丝丝违背佛陀的教育。

"宁以剉碓斩碎其身百千万段,皮肉筋骨悉皆零落,经百千劫,终不违于如来圣教"--我愿意全身被横切直斩或是被剁、被割,直到皮肉和筋骨分成一段段、一块块地散开来,即使如此经过了百千劫的长时间,也心甘情愿,不敢违背如来的圣教。

凡夫都是带业而来,承过去生的业因,于今世人群中互相造缘,有了过去的因,才会有现在的果,现在的果加上现在的缘,将来的业报仍是绵延不绝,如是因缘果报,相互循环。我们与父母不管是因于好缘或是恶缘,都要很欢喜地感恩报恩。

尔时,阿难从于坐中安详而起,白佛言:"世尊,此经当何名之?云何奉持?"佛告阿难:"此经名为《父母恩重难报经》,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尔时,大众、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退。

佛陀开示完毕,在座的弟子将内心的感动化为最诚恳的忏悔,立愿永不违背如来圣教,所以阿难站起来请问佛陀说:"佛陀啊!这部经典要称什么经呢?我们要如何把这部经的精神流传下去?又要如何奉持这部经呢?"

佛陀对阿难说:"既然你们要知道这部经的名字,那我就把它命名为《父母恩重难报经》,此后你们一听到这部经的名字,就要好好奉持,而且要很恭敬地依照这部经的方法去实行孝道。你们要感念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以及父亲用心教养我们的恩德,以后听到这部经的名字,就要懂得知恩报恩。"

这时候除了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佛的四众弟子外,还有在场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听完了佛陀所说的《父母恩重难报经》后,都很欢喜,立誓立愿要按照佛陀的教法去实行。他们欢喜立愿之后就作礼而退。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何况是听经说法呢?话已说完,听的人又已明白,当然大家都高高兴兴地向佛陀顶礼,而后退席。

结语:众生皆我父母眷属《父母恩重难报经》到此全部结束。希望大家在听闻此经后,能及时把握因缘,孝敬父母。为人子女者要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应及时孝顺父母,并且要发挥大孝--视普天之下老者皆如我父母,年纪相当的就像自己的兄弟姊妹,年幼者如同自己的子女。

大家必须知道,今生此世和我们相处在一起的人,都在过去无量劫当中与我们互为父母、子女。现在我们对人好,也就是在对人行孝道。任何一个对象,都可能是我们过去生中的父母,也可能是未来生中的父母,所以我们要好好广结善缘,抱持这份孝敬所有天下众生的心念。不管是出家或在家,孝道同样是不可磨灭的啊!希望大家以《父母恩重难报经》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教法,如此就能人圆、事圆、理也圆,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