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让“面子”害了你
4913300000033

第33章 洞悉人性弱点,把握人际交往的分寸(3)

渐渐地,这些人开始变得愤世嫉俗,牢骚满腹。要知道“水至清则无鱼”,现实的社会如果太过纯净,不包含一点杂质,人类也不会一代代生存下去。这决定了社会必然是复杂的,很多事情不是较真就能解决的,所以做人处世都不能太“认真”,该糊涂时就糊涂,只要不涉及根本的原则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失为一条生存之道。

该糊涂时就糊涂,该聪明时也一定要聪明。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这人读书读傻了,成书呆子了。意思就是,这人只知道读书,把人情道理、为人处世的方法都给忘了。只知道按着书本来做,于是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越读书,越糊涂,成了读糊涂经。但也有人,给人一副死读书的糊涂样,却是读糊涂经,办聪明事。

纵观古今那些有大智慧的人,往往不在众人面前,尤其不在同行、同事或同伴面前显露才华,外表上好像很愚笨、很糊涂,其实,这既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又是人生之大谋略。就智慧而言,这种人像风一样自由,无牵无挂,无拘无束,俗世的一切都在身外。就糊涂而言,他们会在人前隐藏自己的智慧,表现出一副混混沌沌的样子。他们在处理细微之事上往往糊里糊涂,殊不知这正是城府很深的表现。韬光养晦,让人以为自己无能,让人忽视自己的存在,而在必要时,能够不动声色,以自己的智慧,先发制人,让别人失败了还不知是怎么回事!

所以,我们不必对什么事都机关算尽,该装傻的时候就装傻,但是在该聪明的时候也要聪明起来。有句话说“大事不糊涂”,说的正是小事装糊涂,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

北宋太宗年间,吕端被宋太宗任命为宰相。当时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原因是吕端虽然好学上进,但只知道傻读书,并且看起来有些糊涂。可宋太宗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吕端表面上只会糊糊涂涂地读书,但在办事情上却是聪明的,尤其是办大事的时候,并且他在处理政务方面有着出众的才华。所以宋太宗不顾朝堂的反对,决意任命他为宰相。

吕端虽然经历了五代末期的战乱,在人情世故、生活阅历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读书人出身的他满身还是书呆子气,表面看来是个十足的糊涂宰相。

宋太宗在位期间,宣政使王继恩结党私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朝政都由他把持着,后来宋太宗病重,王继恩害怕太子赵恒是位明主,担心他做了皇帝后会集中力量打压他们,于是勾结了参知政事李昌龄、都指挥使李继熏等人,密谋废掉太子,改立懦弱无能的楚王为太子。

宋太宗西去之前,吕端一直陪伴左右。眼见太宗快要驾崩了,太子却没在身边照顾,这必然会让王继恩等人诟病。吕端怀疑太子继位的事情可能有变,肯定有人从中搞鬼,故意不去通知太子。如此紧急之事,吕端心急如焚,但他表面上还是糊里糊涂的样子,装做什么都没发觉,私下里却让心腹去催太子尽快到皇上身边来。

所幸的是,太子及时赶来,见了父皇最后一面,也算尽孝了。谁知太宗刚过世,皇后让王继恩召吕端进宫,商量由谁继承皇位。吕端一听觉得大事不妙,明明有太子,还商量什么呢?于是他装糊涂说太宗临终前写了遗诏,来得匆忙忘了拿,劳烦王继恩陪同到书房走一趟。王继恩奉皇后之命领取遗诏,谁知一进书房便被吕端锁在了屋子里,并来了好多侍卫严加守备。锁上王继恩后,吕端直奔皇宫。

进了宫后,皇后对吕端说:“皇上去世,长子继位才合情理,现在该怎么办?”皇后意思很明显,想立长子赵元佑。吕端听完皇后的话,马上毫不犹豫地说:“先帝立太子就是为了今天,现在先帝弃天下而走了,我们怎么能做违背先帝之命的事情呢,对于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如此大事,不能有什么异议啊!”皇后听了吕端的话,也无话可说,只好让太子赵恒继承了皇位。

朝廷更替本就是多事之秋,何况还掺杂废立太子这种有关国之命运的大事。吕端事先能明察秋毫,识破阴谋,有所防范;之后又能果断决策,用奇策击破奸计,维护了大统,而且功夫老到。吕端将“读糊涂经,做聪明事”这一处世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

该装傻的时候装傻,该聪明的时候聪明,这正是大智若愚的表现。所谓愚,就是有意装傻。该装傻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学识、地位、权势,一定要将装傻进行到底。而该聪明的时候,就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无数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在日常交往中千万不能过于“聪明”。我们听过这样一句话: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作聪明,无异于引火烧身。《三国》中的杨修,可谓聪明绝顶,可是他却因“聪明”过了头,锋芒太露,引起了曹操的嫉恨,最后被杀掉。

我们要知道,人和人的正常交往是平等的,如果你举止高傲,言语轻蔑,自以为高人一等,居高临下,最后只能孤立自己,招致他人的“不屑一顾”。

因此,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该装傻的时候就装装傻,别人不会看不起你,反而会更喜欢和你在一起。装傻就是装糊涂,它是维护人际关系的一种的黏合剂。糊涂的核心是:外表糊涂,内心不糊涂,其本身,就是一种大智慧。

懂厚黑学的人,一定善于装糊涂,善于韬光养晦。说起韬晦,人们自然会想起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和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所谓“韬晦”,通俗地说就是“装傻”。这种“装傻”的背后是对自我的严格控制。

水至清则无鱼——不要过于追求完美

《汉书·东方朔传》有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说,水太清,鱼就无法生存,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愿意成为他的朋友。

当然,凡事都有利弊,从一方面来说,水清本来是个好事,因为混浊的水会让鱼窒息。但水太清了,也不是好事,这需要从生态学角度分析。食物链——大鱼需要吃小鱼,小鱼需要吃更小的动物,最小的水生物需要吃水藻,而水藻类的微生物存在是不会让水非常清的,也就是说如果水非常清了,就没有水藻,而作为上级食物链的鱼也就没有食物吃了,没有食物自然也就无法生存了。

生活中,完美主义者不算少。如果你要断定自己是否属于完美主义者,只需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你是否对那些随随便便的人感到非常厌恶,并且暗自批评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太不负责?

②你是否经常对自己或他人感到不满,因而经常挑剔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或他人所做的任何事?

③你是否经常认为干任何事都是全力以赴的,却又常常希望你自己能够再轻松些?

④你是否不断地因为别人没能一次就把事情做好,而要亲自去重做这项工作?

⑤你是否经常对自己的服装或居室布置感到不满意而时常变动它们?

⑥当你在计划购物时,你是否不想理睬对你促销的人,而是去找一些你需要的信息然后再作定夺?

⑦是否常常心里计划今天该做什么明天该做什么?

⑧你是否不停地想,某件事如果换另一种方式,也许更加理想?

如果这些问题,你都回答是,那么你就属于完美主义者。不能说完美主义就不好,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来说,追求完美是催人不断向上的动力。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对完美的过度追求也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如果你过于追求完美,对人责备求全,一定会给你的人际关系注入不和谐的元素,以致失去朋友,错失成功的机会。

在我们发展事业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有许多人肯定和我们不是同一类,无论志趣还是性格都与我们不合,甚至与我们格格不入,但这些都不要紧,要紧的是他对我们的事业发展是不是有用。在这个时候,完美主义不是一种正确的态度。

几千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看来,孔夫子比我们一些现代人更懂得对别人不要过于追求完美的道理。在现代,如果想获得更多的朋友,就不要过于追求完美,以下三点是需要注意的:

①对于朋友生活、工作中的习惯,要给予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家庭背景,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习惯也不可能与你相同,所以,尊重朋友的习惯应当是最起码的要求。

②不念人旧恶。就是说不要对朋友过去的错误耿耿于怀,不肯原谅。朋友之间的矛盾,总会随时间而时过境迁,抓住过去的恩怨不放是不明智的。记仇的朋友是很可怕的,因为他会在你毫不防备的情况下对你报复,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他将永远失去友谊。所以,与朋友交往,学会忘记过去,忘记以前的不愉快,那么以后还会是朋友,可能经历了这次之后,你们的相处反而会因为了解而变得更加从容和谐。

③不责人小过。就是不要责难别人犯下的小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不妨大而化之。“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这句古话告诉我们,对待别人的错误不可太严厉,一定要考虑到对方的承受能力,不能抓住别人的缺点就不讲方式地批评。虽然泄了一时之愤,但也破坏了人际关系。

《菜根谭》有言:“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待好法独行之操。”意思是说,一块堆满污秽的土地,才能长出许多茂盛的植物,一条很清的河流,常常不会有鱼。所以,我们应该有容忍世俗和他人的气度,不能自命清高,否则就会陷入孤独。

突破面子的“怪圈”,走出人生误区

面子对一个人来说的确重要,有面子的人往往感到脸上有光,惹人羡慕。但是在日常交际活动中,如果太过好面子,反而会让人厌烦,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在社会上,你可以用一切方法保面子、挣面子,但在日常社交中,一定要突破面子的“怪圈”,懂得什么时候该争,什么时候该让,这样你才能得到他人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