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解放军战斗的故事之七:援邻抗美的故事
4908000000005

第5章 “地下长城”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1951年的夏秋防御作战中,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所付出的代价却是很大的。对此,志愿军副司令员、前第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将军曾作过如下的回忆:

“在朝鲜战场上,从麦克阿瑟、李奇微到克拉克、范佛里特以至后来的泰勒,都是十分迷信于炸弹的。无论从天上还是在地面,总是把成吨成吨的钢铁往我军阵地上、往朝鲜的土地上倾泻。我兵团作战科副科长余震作过一个小小的试验:他在老秃山的阵地上,随意划了一尺见方的地方,就捡出大小炮弹皮287块。作战科作过一个统计,第19兵团进入阵地防御期间,敌仅投掷在我阵地上的炸弹就达778.4万多发。这些炮弹要用5.1万多辆汽车或4400多节火车皮才能装下。

说我们的阵地土翻三尺,寸草皆无,那不是夸张的。战士们走在阵地上,松软的焦土,有时陷到脚脖,陷到小腿。那时候,我们的阵地最好认,哪座山头、哪块高地光秃秃的,哪里就准是我们的阵地。”

在这种情况下,要保存自己,守住阵地,还要消灭敌人,而且要大量地消灭敌人,是很不容易的。如何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有一次,杨得志与大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65军肖应棠军长说:“最近发现战士们为了防炮,有的在阵地背面挖了防炮洞,效果不错。”

“很好!”杨得志说着,便在军长的陪同下,冒着敌人不时打枪打炮的危险,到工事前沿视察。整个高地看不见一棵完整的树,半截半截的树干横躺竖卧,大片大片的树根裸露在外。

前沿战壕有一人多深,在里面可以直起腰来走动。

这个连的连长是四川人,一派英雄气概,他带领兵团首长视察了他们的战壕和防炮洞。每一个洞蹲一个人,有的两个洞连在一起,形成小坑道,可以多藏几个人。

连长介绍说:“敌人打炮了,我们撤下来躲进这防炮洞里,敌人炮火停了,我们再到战壕去。”

“很好!”兵团司令打心眼里称赞他们的发明,他对连长说:“还可以沉住气,等敌人靠近了再开火,这样可以多歼灭敌人!”

“再挖深些行吗?”兵团政委李志民一面观看战士们的工事,一面回想起当年的冀中地道,说:“挖通它,把它们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地道网,再多几个了望孔和射击孔,既能掩护自己,又能打击敌人!”

“要得要得!”那位连长以浓重的四川口音高兴得双手一拍,说:“我们马上就干!”

杨得志他们回到兵团不久,就接到第65军的报告,他们已按领导上的要求,把单个掩体连在一起,形成一条条巨大的坑道,可以容纳一个班、一个排,甚至一个连了。干部战士情绪很高,对坚守阵地并依托坑道打击敌人充满信心。敌人打炮时,战士们就进去隐藏;敌人炮火向我纵深延伸,步兵接近我前沿时,战士们便冲出来杀伤敌人。这就是坑道工事的雏形。

这种由战士们创造出来的初级工事,在敌人炮兵、航空兵的猛烈火力袭击下,经受了考验,对保存我军有生力量,保证防御的稳定性,起了明显的作用,证明它是劣势装备的我军同优势装备的敌人作战的一种好方法。当杨得志将第65军的坑道防御工事向志愿军总部报告后,彭德怀司令员立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51年10月,志愿军司令部发出指示,要求在全军推广。一个全军性的挖洞热潮便在志愿军的防御前沿迅速地开展起来。那些日子里,敌人在上面打炮,志愿军在下面放炮(打洞)。整个防御地域内,地上和地下,日日夜夜滚动着隆隆的爆炸声。战士一手拿枪,一手拿钎,一边战斗,一边进行战场建设。

几十万大军在紧张的战争之余,在大山的肚子里作业,与岩石、沙礓、塌方打交道。开始,战士们既缺乏先进的工具,也缺少技术,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十字镐由长磨短,由短磨秃,最后磨成铁锤一样的铁块。

运碴没有车子,就给炮弹箱安几个轮子;洞里没有灯,就点起松树油,白天在洞口用玻璃片或金属向洞里反光;工具实在不能用了,就自己砌起铁匠炉锻造。战士的手,由打起一个个血泡,再结成一层层老茧。初期,靠自设小铁匠炉,搜集各种弹片和废铁,制造工具和器材。如第12军建了40多个铁匠炉,8个月制造工具1.6万多件,修理工具7.5万件。

1952年2月,敌人发现志愿军正在普遍构筑坑道工事,开始有计划地以重炮、重型炸弹与毒气弹进行破坏。少数坑道由于坑道构筑不符合作战要求受到损失。还有一些坑道因地点选择不当,土质松软,春季冰雪融化,出现坍塌,造成了一些人员伤亡。志愿军司令部及时发出指示,要求坑道建设必须做到七防: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和防寒。根据这些要求,各部队改进了坑道顶部过薄、出口过少、幅员过小、不够隐蔽、不便运动和缺少生活设备等缺点,使坑道进一步完善,更能适应战术与长期作战的要求。

接着,志愿军总部又于4月26日至5月1日召开了军参谋长会议,总结了构筑坑道工事的经验,统一了对构筑坑道工事的认识。会议明确指出,构筑坑道工事,不仅仅是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敌人。因此,坑道工事必须与各种野战工事相结合,必须与防御兵力相适应,必须有作战和生活设施,使之更符合战术要求,成为能打(消灭敌人)、能防(保存自己)、能机动、能生活的完整体系。

同时,会议还统一了坑道工事的规格标准,要求坑道一般厚度在30米以上,坑道口厚度10至15米,每条坑道要有两个以上出口,坑道幅员宽1.2米,高1.7米。会后,志愿军坑道工事的构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无论在技术要求上或战术要求上都更加完善起来。

1952年5月底,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防御地带坑道工事基本完成,与之相配系的堑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各种火器掩体等野战工事也同时完成。

就这样,经过志愿军全军指战员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一个以坑道工事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逐步形成了。一座座“地下长城”在战士们手中诞生了。射击工事、交通壕、干道、支道纵横交错;宿舍、饭厅、厕所,一应俱全。有的还被战士们称为“地下大厦——俱乐部礼堂”。在第19兵团司令部直属机关的坑道里还修筑了澡堂。对此,杨得志说:“尽管这些简陋的厅、廊、房、厦、堂绝不能同国内相同名称的建筑相比,指战员取这样一些好听的名字,也只是他们革命乐观主义的一种表现,但比起先期入朝的部队一把炒面一把雪的生活条件,不知要好多少倍。”

3年内,志愿军挖的坑道长达1250里,它等于从祖国东海岸连云港起,横越江苏、河南,跨过黄河,直达陕西西安的一条石质大隧道。他们挖的各种堑壕、交通壕共长达6240公里,几乎相当于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万里长城的长度。修的10万多个地堡,出土在6000万立方米以上,如果把这些土堆成宽、高各1米的长堤,可以围着地球的赤道线转1周半。

随着坑道工事的基本完成,志愿军阵地日益巩固,伤亡也不断减少。

4月间,敌以小部队向我攻击60余次,我阵地无一丢失。1951年夏秋防御作战时,敌平均发射40至60发炮弹杀伤我一人;1952年1月至8月,敌平均发射660余发炮弹方能杀伤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