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幸福的哲学
4907700000063

第63章 阅读与成长(5)

周国平:我是被你们的英乔同学绑架来的。(掌声)英乔同学是我的好朋友裴紫安和殷玉良的孩子,他叫我周伯伯,长期以来英乔同学不断地骚扰我(笑声),给我发电子邮件,催我到华二来。后来我发现,要让他停止骚扰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赶紧来,这次正好有个机会,我就来了。但是我没想到他本事那么大,把校长、书记还有这么多的老师都惊动了,安排这么大的讲座,我本来是想到他的班上和同学们随便聊几句话就走的。不过我很高兴,因为我知道华二在上海是数一数二的名校,我是上海人,我上高中是在上海中学,上中和华二应该说是上海排名最前列的两个学校。我到过一些名校,据我看名校有两种。一种是把全部精力放在应试上面,把学生关在学校里,为了高考星期天也不休息,进行强制性的应试教学。这样的学校算什么名校,有一个恰当的名称叫高考能校,但是志向太小了。真正的名校应该是有非凡的大志向的,在现有应试教育的大体制下,尽最大可能为学生争取全面发展的自由空间,真正在素质优秀上下功夫,其中包括养成阅读的习惯和品位。我看一个学校好不好,高考成绩仅仅是一个指标,而且是比较次要的指标,更重要的是看这个学校有没有阅读的风气,学生学习得快乐不快乐,有没有学习的主动性,这是更重要的。

现场互动

问:周老师,我在阅读中有一个困惑。当我很投入地去理解作者的观点,最终发现得出的体悟好像只是在重新发现自己内心本来就有的一些想法,是我的价值在这本书上的投射而已。我想探索一些新想法,最终却觉得好像是被自己的一种整体思想牵制着,在阅读的过程中,好像只是不断地把自己的思想延长,并没有看到一个新的方向,没有站到地平线上朝外面看一眼。我不知道您在阅读的时候有没有类似的感受,您怎么看待我的这样一种困惑?

答:阅读是一个积极的过程。西方哲学有一种理论叫解释学,现代的代表人物是伽达默尔,他提出一个观点,认为接受过程是视界融合的过程。你在读一个文本的时候,文本有它的一个视界,有它的观点和见解,但你也不是一片空白,你有你的一个视界,就是你在读这个文本以前已经形成的观点和见解,那么,接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这两个视界融合的过程。这是一个积极的过程,既不是单纯地解释文本的见解,也不是单纯的自我发现。一定有新的东西在增加进来,很可能你自己没有察觉到,所以你感到沮丧。你说你被自己的整体思想牵制着,我想问一下,你的这个整体思想是怎么形成的?我不相信仅仅凭借你自己的思考,没有读任何书籍,就能形成这个整体思想,事实上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你以前的阅读已经做了贡献。就你的情况而言,我建议你以后阅读时特别留心书中和你不同的见解,这样可以强化对新东西的意识。(掌声)

问:人的智力有一个作用,是要去发现自己的特殊禀赋,在自己有兴趣的领域去探索,这样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就像您所说的哲学家那样,用好奇心去探索那些无解的问题,您觉得他的人生之路应该如何去走?他没有一个专业,没有所谓的一技之长,而是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宁愿去做一个赶马车的车夫,这样的人又该怎么样度过人生呢?

答:那很可能是一个悲剧。(笑声)他可能走火入魔,一事无成,然后就穷困潦倒,甚至疯了。作为一个有智力禀赋的人,你应该永远保持好奇心,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你还应该把你的好奇心按照你的禀赋向某一个方向发展,否则就会一事无成。哲学思考本身不能成为一个职业,你必须解决饭碗问题,有一个可以谋生的具体职业。

问:像您的话是怎么样结合的?

答:我也有我的职业或者说专业,比如在社科院工作,研究尼采哲学,做翻译,写专着。我自己对人生问题和时代问题很关注,在尼采那里找到了共鸣,所以在学术上就把尼采哲学作为我的主要研究方向,这就是一种结合。

问:这样会不会失去原创性?

答:不会的,原创性这么不堪一击吗?那也就不是原创性了。原创性应该是强大的,是一种不可摧毁的精神本能。(掌声)

问:您谈到事业的问题,自己的特长在合适的领域得到很好的发挥,这才可以称之为事业。像我们高中生马上也要面临今后人生走向的问题,当自己的兴趣和整个社会的环境发生矛盾的时候,我想问一下该如何权衡?可能你喜欢做的事情在这个社会上并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甚至不能让你维持基本的生存。

答:我首先要说明一点,一个年轻人,尤其是一个高中生,或者就算是大学毕业了,你所选择的专业未必就是你一辈子的事业。一个人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这是一个过程,有的人早一些,有的人晚一些,但是并不是在学校阶段都能找到的。我自己也是很晚才找到了自己的事业方向和写作方式。你主要谈的是生存压力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的确都面临这个问题,选择职业的时候是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还是选择能够比较好地解决生存问题、挣钱多一点的工作。我的看法是这样的,生存问题必须解决,否则会很潦倒,最后你喜欢的东西能不能坚持下去都是问题。如果你确实在某方面有强烈的兴趣,这是非常好的,我发现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很可悲了。你很明确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是,如果你去选择这方面的职业,或者环境不允许,或者会承受很大的经济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办?我觉得应该权衡,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如果让我来做选择的话,我可能会选择一个能够比较好地解决生存问题的工作,同时在业余时间坚持自己的爱好,然后寻找机会把业余爱好转变成我的主业,可以走曲线发展自己兴趣的道路。

问:您刚才说在北大上学的时候,那些教材不是您真正想学的东西。您是不是觉得,像现在的应试教育,我们必须去学的这些东西也是阻碍人性发展的?

答:关键是你内心要清醒,和它划清界限,一方面你去对付它,另一方面你不会把这个东西看得太重要,不让它来限制你。我并不是说现在应试教育的教材都是不好的,里面会有一些有用的、必须学的东西,但是肯定有一些内容对于智力发展、人性发展是毫无用处的,还有一些教育方式是不对的。作为一个学生,你没有办法,必须对付应试,但是如果你清醒的话,就能把对你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掌声)

问:您说要有一个超越的自我,我想问这个是不是就是道家所说的真我?

答:不同的宗教和学说可能会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基督教说是灵魂,佛教说是佛性,道家说是真我,亚里士多德说是理性,总之是一个精神性的自我,区别于肉体的自我或者社会性的自我。

问:那么这个超越的自我就是我们精神追求的终点吗?

答:精神追求永远没有终点,只有方向,那是一个方向。(掌声)

问:您觉得上海中学三年的学习经历对您现在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笑声,掌声)

答:上中有特别好的学习风气,不过我想,我读高中是在上中还是在别的学校,这不是关键的,我对自己有信心,上别的学校也不会差。我觉得一个人的中学阶段非常重要,我把它称为发现的时代。发现了什么?对我一生最重要的四个东西,就是性、死亡、自我和书籍。性,因为那正是身体发育的时候,冲动,敏感,苦闷,让我变成了一个很内向的人。死亡,经常想到自己最后会死,很恐惧,很痛苦。自我,因为知道自己会死,只能活一次,就意识到了自己的独一无二。书籍,就是爱上了阅读。这四个东西几乎成了我一生的关键词,影响重大。我说爱上了阅读,是指人文书籍。上中的传统是重视数理化,看轻文科,我们班50个同学,毕业的时候选择志愿,49个同学报考理工科或医农科,当时医农科是和理工科是分开的,只有一个同学报考文科,就是周国平。(笑声)但是周国平是班上的数学课代表(掌声),我非常喜欢数学,可是因为爱上了阅读,结果只有我一人报考文科,一辈子从事哲学,你们说影响大不大?(掌声)

问:我对理论性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有些人说你是不是应该学以致用一下,这个时候我应该随着我的感觉来呢,还是接受别人的意见,去学一些可操作的东西?

答:在今天的时代,纯理论性的学科不受重视,但不等于没有价值。相反,从人类知识的发展看,纯理论性的学科是基础,比应用性的学科更重要。不过,对于个人来说,选择纯理论性的学科是一个冒险,一是因为在这个领域很难有突破和创新,二是将来可能面临就业的困难。比如说,学哲学的比学传媒的难就业,学数学的比学计算机的难就业。所以,关键是你是否真正有强烈的兴趣,如果是,我觉得你应该坚持,并且要有精神准备,甘于承受从功利角度看是吃亏的后果。走一条不合时宜的路,你可能会失败,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而走功利的路本来可以得到的东西也丢了,那个时候你的心态要好。我有很长时间就是这样的,我喜欢写东西,根本没有地方发表,在社会上也吃不开,不会和人搞关系,但是我就认了。首先看你是不是真喜欢,如果真喜欢,就要有一个好心态。(掌声)

问:我喜欢的和我的天赋发生了冲突,我该怎么选择?

答:会吗?

问:比如说我烧一手好菜,我有能力成为一个大厨,但是我并不喜欢这样,我喜欢数学,想成为数学家,我该怎么样抉择?

答:首先我告诉你,天赋和兴趣一定是一致的,你擅长做菜,你就肯定是喜欢做菜的,否则你不可能擅长。所以,这不是天赋和兴趣之间的冲突,而是两种不同的兴趣或者说两种不同的天赋之间的冲突,因此需要从中选一个作为自己的专业。当然,有数学天赋的人去做大厨就太可惜了,你就做数学家吧。

问:如何定义喜欢和爱?(掌声)包括人和事。

答:这两个词在男女情感问题上用得比较多一些,两个人之间情感的程度不一样,甲对乙说“我爱你”,乙就抱歉地说“我只是喜欢你”,喜欢比爱的程度要低一些。对事情也是一样的,爱的是事业,喜欢的只是一般的爱好。

问:怎么样在一堆漂亮的小姑娘中找到你所喜欢的那一个,或者说怎么样在一堆好书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本?

答:去读那些小姑娘,去读那些好书,没有别的办法。

问:我找到了方向就是哲学,然后看书的时候发现我看不懂,您作为前辈能给我一点建议吗?

答:我很纳闷你既然看不懂的话,是怎么找到这个方向的?(笑声)(同学:我喜欢思考东西。)你思考什么东西呢?(同学:比如思考爱是什么。)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对人生中某些重要的价值想要追根究底,这的确是一种哲学的倾向。如果你真的对哲学感兴趣,可以找一些适合你现在的水平的书先看起来,我不相信你所有的哲学书籍都看不懂,总有看得懂的吧,如果都看不懂,那我劝你就不要把哲学当你的方向了。

问:您说时间是检验好书的标准,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如果只读以前的书,如何才能和当今的时代发生碰撞?

答:你的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不认为一个人可以不关心时代,但是有一个前提,你通过阅读经典,对于人类所追求的那些基本的恒久的价值有了相当的了解和领会,在这个前提下,你才能对时代做出正确的判断,知道哪些东西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经受了时间检验的精神价值是标准,而当今时代是素材,你要用所掌握的标准进行分析。立足于永恒看时代,你是清醒的,否则的话,你会完全被时代的东西所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