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种是宗教的态度。佛教和基督教有很大的区别,佛教更多的是从理智的和伦理的角度来看人生的苦难,要我们看明白痛苦的根源是那些负面的欲望和情绪,应该从中摆脱出来,那样就不会痛苦了。它强调通过觉悟人生的真相来达到心的清净,不染负面的欲望和情绪,从而使得一切外来的打击都没有了杀伤力。基督教不同,基本的思路是把肉体和灵魂分开,灾难只能伤害和毁灭肉体,灵魂的来源是神圣的,是上帝给你的,灵魂不会死亡,任何灾难都伤害不到它。两者有共同之处,都强调人的精神性的那个方面,它是灾难、苦难、痛苦伤害不到的,也都认为它是每个人生来就具有的,但往往迷失在俗世之中了。区别在于对它的本质和重获它的途径的解释,佛教把它叫作佛性或清净心,通过觉悟人生得以显现,基督教把它叫作灵魂,通过信奉上帝得以觉醒。
二、对生命的思考
第二个问题是对生命的思考。灾难往往会打断我们习惯了的日常生活,逼迫我们从中跳出来,用幸存者的眼光重新审视人生。这一次大震灾也是如此,提供了一个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生的契机。
在灾难面前,我们一个共同的最强烈、最直接的体会就是生命的宝贵。无论对社会来说,还是对个人来说,尊重生命都是最基本的、最应该确立的一个价值观念。我曾经说过四句话: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保护生命是法治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事实上,人生和社会最重要的价值,包括幸福、道德、法治、信仰,都是以尊重生命的价值为基础的。下面我想结合震灾中的一些现象,从这四个方面简单地谈一谈。
1.热爱生命,追求幸福
在大地震之前,社会风气普遍很浮躁,人们最看重金钱、成功、人际关系这些东西,很少把时间留给自己去做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可是你看,一场巨大的灾难来了,生命随时可能结束,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这个时候我们真应该好好想一想,人生中最重要、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我们一直以来为之奔忙的事情到底有没有价值。
在这次震灾中,许多镜头非常让人震撼。我们看到,在废墟之下,有的人靠喝自己的血维持生命,有的人自己把被压住的腿锯断得以逃生,这都是求生欲望所创造的生命奇迹。更让我感动的是这样一些镜头,父母至死在用自己的躯体保护孩子。在废墟的一个小角落里,一个年轻的妈妈已经死去,她低着头,上衣掀起,怀里抱着一个三四个月的女婴,女孩还在吃妈妈的奶,小脸蛋红扑扑的,和妈妈尸体上的灰尘形成强烈的对比。还有一个年轻妈妈,被发现时是下跪的姿势,双手撑地,匍匐的身体已经变形,身体下有一个三四个月大的男婴,包裹着一条小被子,里面有一个手机,手机上留下一条短信,写的是:“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另一个镜头是,一个男子顶着断梁,身下一个老妇,老妇紧紧搂着一个两岁的女孩。
我们可以看到,在生命最后的时刻,最割不断的是对孩子的爱。那么我想,这其实是生命根底里的东西,我们不要到了生离死别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个东西,平时就要珍惜。我一直认为,人生的幸福主要是两种享受,一个是享受大自然所赐予你的生命本身的快乐,另一个是享受上帝所赐予你的精神的快乐。生命本身的快乐似乎是很平凡的,比如亲子之爱,但是你千万不要因为它平凡就忽视它。灾难给了我们一个尺度,我们平时就应该这样来想问题,就是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最舍不得的是什么,那么现在就要懂得珍惜这个东西。
2.同情生命,提升道德
同情生命是道德的重要基础,善良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可是,说实话,在这次大地震之前,我对我们社会的道德状况是很灰心的,同情心非常薄弱,善良成了稀缺品质。假药,伪劣食品,矿难,凶杀,野蛮执法,见死不救,各种损害生命的事件层出不穷,对生命冷漠甚至冷酷已经是普遍现象。事实上,在大震灾之前,有人死于非命的分散的灾难天天都在发生。
现在我们看到,在这一次大震灾的巨大悲痛和感动之中,国人的同情心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出现了自发捐款、献血、救援的热潮。善良这个最基本也最可贵的品质,曾经在平庸的环境里一直被压在下面的,现在我们发现它还在,现在好像苏醒了,显现了,这的确是令人欣慰的。
但是,我觉得有必要指出,有一种振振有词的很刺耳的声音,把震灾中人们救援的热情完全归结为爱国主义。我在开头提到的那篇博客文章里这么写:“对于那些把今年奥运和这次地震的意义都归结为爱国主义的家伙,我完全无话可说,只有彻底的蔑视。”我的确蔑视他们,因为他们低估和歪曲了人们在震灾中表现出的善良品质的意义。我们从来有把道德与意识形态混淆的传统,我担心如果这种论调占上风,我们在震灾中收获的道德成果就会丧失。有一个道理很明白,在道德的层面上,尊重生命比爱国更为根本。我们这个社会之所以发生许多道德沦丧的事情,不是因为我们缺少爱国主义,而恰恰是因为我们缺少对生命的尊重。
我们理应问一个问题,地震过了以后,震灾中表现出的这种对生命的同情和关爱还能不能保持下去?怎么保证它保持下去?保持下去不能靠感动,感动是会过去的,时间一长会淡忘的。那么要靠什么?我认为一个就是上面说的,我们对道德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按照这个正确认识进行道德教育,还有一个我下面要说,就是真正建立一个法治社会。
3.保护生命,健全法治
法治社会的出发点就是保护生命,要建立一种能够最大限度保护生命权利的社会秩序。只有在一个法治健全的社会环境里,尊重生命才会成为人们的基本共识,人和人之间的同情和互助才会成为常态。
和许多国家比,中国地震造成的生命损失非常大,我们应该反思其原因。这一次地震,最让人痛心的是那些孩子,重震区的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那些校舍成片地倒塌,孩子们死伤最为惨重。为什么学校的房子最不安全,有这么多豆腐渣工程?你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为什么却让祖国的花朵天天生活在危险之中?
震灾中教师们的表现特别让人感动,许多老师为了保护孩子牺牲了生命。救援人员经常在废墟里看见这样的画面:一个老师,可能是一个男老师,也可能是一个女老师,很多是年轻的,也有年纪大的,都是一个俯身向下的姿势,身体已经僵硬,背上顶着塌下来的房梁,下面小小的空间里有几个也许活着也许已经死去的孩子。老师保护孩子的这个姿态应该定格下来,应该在震区竖立许多这样的雕塑。很多老师一次次跑回即将倒塌的教室,抢救尽可能多的孩子,最后自己来不及逃脱,被压在废墟里了。他们中有刚做父母的年轻老师,遗下了幼小的孤儿。有一个小学女教师救出了13个学生,最后一次进教室时房子塌了,遗下了才一岁半的女儿,她死后女儿不停地喊“找妈妈”。有的老师自己幸存,但是一心救学生,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我看到一个例子,那也是一个女教师,地震的时候,孩子们正在午休,她一手抱一个孩子出来,再想回去,房子塌了,她自己的孩子也在里面,来不及救了。
看了这些报道,我就想一个问题。你看这些倒塌的房子基本上是乡镇学校,而这些乡镇学校的教师实际上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经济待遇很差,校舍又那么简陋,他们平时受到的关爱可以说是最少的,但是在灾难面前表现得最出色,闪射出最耀眼的人性光芒。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以前对他们多一点关爱,比如说办学条件好一点,房子结实一点,就不至于出现那么多牺牲,不至于非要他们通过牺牲自己来保护学生,而且事实上能够保护的学生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能光是感动,对全国乡镇学校的教师们,我们要诚恳地说一句:中国对不起你们。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吸取教训,切实改善乡镇学校和教师们的境况。
在灾难面前反思,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反思我们的体制。乡镇学校房屋的大批倒塌,暴露的是体制的毛病。在法治社会里,政府有两个主要职责,一个是保护个人权利,另一个是维护公共利益。从后者来说,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合理使用税收,真正用到公共利益上去。可是,我们国家的财政支出,一大块是用来养政府,除了庞大机构人员的工资之外,政府的消费也十分惊人。根据2005年的统计,公车消费三千亿人民币,公费吃喝二千亿,公费旅游一千亿,加起来六千亿,占当年财政支出的20%。和这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教育、医疗等最重要的公益领域的财政投入比例,我们国家属于世界上最少的之列,不但比所有发达国家少,而且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少。
应该承认,在这次震灾中,政府的表现也相当出色,表现出了对生命的关爱。但是,要让这种关爱成为政府执政的持久基础,就必须健全法治,对政府的权力进行有效地约束和监督,使它必须在保护公民权利的轨道上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