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幸福的哲学
4907700000004

第4章 青年与幸福(3)

通过写日记,我真的受益无穷。主要收获倒不在于提高了写作能力,后来成了一个作家,虽然我的写作能力的确是写日记打下的基础,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写日记,我的内心生活从来没有中断过。一个人有了持续的内心生活,你就会感到你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时候是有灵魂的,不是一具行尸走肉,你活得很充实,这是特别大的快乐。其实,我后来成为作家完全是偶然的,即使永远没有成为作家,我仍然会写,为自己写。现在我也是把为自己写的东西放在第一位,那些发表的东西是第二位的。我建议你们都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这对一个人内在的深化特别有好处。

怎么样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从而能够享受情感体验的快乐,写日记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阅读。在阅读上,我强调一点,就是要读好书,尤其是那些经典名著。人类创造了很多物质财富,我们都很在乎去享受这些物质财富,但是人类还创造和积累了那么多精神财富,它们主要的存在形式就是经典书籍,如果不去享受,我觉得实在太可惜了。不要只读专业书、财经书,阅读面宽一些,其实人文和社会科学各科是相通的,基础不深厚,专业上也不会有大出息。做学问的根本是做人,人不优秀,学问肯定好不到哪里去。优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心灵的丰富。有一种误解,好像写作只是作家的事情,读书只是学者的事情。其实,本来意义上的写作和阅读是属于每一个关心精神生活的人的,你只要看重你的灵魂,你就会不由自主地要留住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由自主地要读那些精神含量高的书,这样来使你的灵魂变得越来越丰富。

这是第二点,从幸福的角度讲,是情感体验的快乐,从做人的角度讲,就是人要有丰富的心灵。

3.精神追求的快乐

第三点是精神追求的快乐,涉及道德和信仰的问题。人不但有理性,即认识能力,有情感,即感受能力,而且有意志,即实践能力。哲学上讲实践能力,比如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讲的就是道德和信仰问题,实践能力指人能够用道德和信仰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关于道德,我想强调的是,对德育的理解不应该表面化,流于规范的教育,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之类。这些东西也可以谈,但是没有抓住道德的根本。道德的根本是什么?哲学家们主要讲两条。一条是同情心,做一个善良的人。所谓同情心就是说,自己是生命,别人也是生命,人和人之间要以生命和生命互相对待。按照亚当·斯密的说法,在同情心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的两种基本道德,一个是正义,一个是仁慈。一个人是否善良,就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他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看见别的生命受到伤害,他会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他是一个有仁慈心的人,看见别的生命遭受痛苦,他会倾力相助,解忧排难。在精神的快乐中,道德感的满足处于很高的位置,做一个善良的人是极大的快乐。你看西方的那些富豪,到了最后,财富本身很难再给他带来快乐了,只有做慈善事业,才能得到更大的快乐,更大的成就感。

讲道德的根本,另一条是做人要有尊严。关于人身上的这个尊严,哲学家们有各种解释,归结起来,其实都是说人是有神性的,人的灵魂是高贵的,它有着神圣的来源。因此,人和人之间不只要作为生命和生命互相对待,而且要作为灵魂和灵魂互相对待,自尊并且尊重他人。到了这个层次,道德也就是信仰了。一个人有没有信仰,倒不在于他是否相信某种宗教,最重要的是相信人身上是有不可亵渎的东西的,不管把这个东西称作神性、灵魂还是别的什么,都忠实于它,守护着它,在一切行为中体现出做人的尊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信仰的快乐是做人的最高快乐。历史上有一些圣徒式的人物,他们在信仰的激励下为人类工作,即使在最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内心仍充满着巨大的难以形容的欢乐。作为普通人,当我们在自己待人处世的行为中坚持了做人的原则,体现了做人的尊严,这时候所感到的快乐也是别的快乐不能相比的。

归纳一下我对幸福的理解,就是两条,一条是享受生命,一条是享受人的精神属性。展开来说,作为一个生命,要有健康的生命态度,作为一个精神性的存在,要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善良、高贵的灵魂,我认为这样的人就是幸福的人。

讲了这么多,最后我想说,其实现在我对幸福的理解是很朴实的。有人要我用最简略的语言归纳一下我对幸福的理解,我说就两条。第一条,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让她(他)们感到快乐。这实际上是生命的快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爱情、亲情和家庭。第二条,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能够靠这个养活自己。这实际上是精神的快乐在我身上的落实,我的工作是读书和写作,我的职业和我的精神享受是一致的,这的确是莫大的幸运。我觉得我基本上做到了这两条。

中央财经大学现场互动

主持人:精彩的演讲不多,但这一场最为真诚。真诚的演讲不多,但这一场最为精彩。周先生用他最为实在的人生感悟梳理出了我们青年学子的幸福感知,也用他最为深邃的思想引领了我们探索和学习的方向。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对周先生的人生分享表示感谢。(掌声)下面是我们的提问环节。

问:周老师您好,我有两个问题想问您。第一个问题是,您觉得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从根本上说是缺钱还是缺德?第二个问题是,您刚才也说过,强烈建议大家阅读,我想问您,您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有没有感到痛苦的时候?谢谢。

答:到底一个社会有多少钱才算够,一个人有多少钱才算够,这个标准是相对的。古希腊的人,或者我们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孔子、庄子那个时代的人,他们能有多少钱,如果把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折换成钱的话,肯定比我们少。和他们比,我们一点儿不缺钱。但是我们太缺德了,这个德是广义的德,指精神上的高度、精神上的丰富,我觉得我们比他们差得多。所以,我们未必比古人幸福。至于读经典,我没有觉得痛苦。当然,有些经典著作你会觉得比较难读,比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开始像读天书一样,不过这个坎儿是可以过去的。连王国维这样的大才子,读了三遍都没有读懂,后来读了叔本华的解说,再回过头去读,读第四遍的时候读懂了。我不建议你们一开始就读这样深奥的书,其实经典著作里有很多是非常好读的。反正我的体会是,读经典比读那种第二手、第三手的解说性的东西要快乐得多,大师毕竟是大师,转了一手以后,最精彩的东西往往就弄丢了。

问:在我看来,幸福可能有两种。一种是经过了思考,在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认识以后,那时候对幸福的感知。另一种来自本来的无知,比如在我们年幼的时候,或者在我们生活水平很低的时候,没有更多的思考,那时候感受到的一种快乐。在您的定义中,您认为这种无知的快乐可以算作幸福吗?

答:我认为是幸福。我的定义是,幸福包括两个方面,生命本身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在无知状态中,其实恰恰可能是生命本来的需要没有被扭曲,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满足,不过我想那个精神方面的快乐可能会比较欠缺。在你说的第一种情况下,精神层次的快乐可能会比较多一些。但是,思考得多了,也可能把你引错了方向,损害了生命的快乐,反而不如无知状态中那样原汁原味。所以,幸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希望两个都要,一个也不能少。所以,在追求精神快乐的时候,我还是警戒自己,不要放弃生命的快乐,那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价值。有些哲学家是放弃了,比如一辈子不恋爱、不结婚,我反正不愿意这样。

问:听了您的讲座很感谢,更为激动的是我们敬爱的邱东书记今天也在现场,我想接着您再烧一把火。邱东老师作为一个有一万多人学校的一把手,他有能力去做一些很直接的事情,而这个责任太重大了。我的问题是,中财的老师和领导如何更主动地监控我们这些产品的质量。

答:现在的教育体制不是某一个学校负责人能改变的,我觉得做得最好的就是说,能够在比较糟糕的大环境里面为学生创造稍微好的小环境,这已经很不容易了。(掌声)

问:我想请您谈一下马克思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您认为是不是完全正确?如果您认为不是完全正确,请您指出不正确的地方,列举一下。

答:你这个问题提得比较极端,比较武断。我觉得问题不在于马克思的辩证法和唯物论是不是正确,而在于我们把马克思的哲学归结为唯物论和辩证法,这样归结对不对。然后,我们的哲学教学仅仅从这个角度来进行,这样的教学对不对。我自己经过这么长时间哲学方面的学习以后,深感当年我们在大学里学的哲学其实离哲学很远。把哲学归结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阵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思想方法,这样一种归结是非常简单化的,基本上是斯大林的版本。斯大林的《联共(布)党史》里有一节,题目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按照这个大纲来编写的这样的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我认为和真正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马克思哲学的精华相距甚远。所以我自己觉得现在哲学公共课的教学很有改革的必要,应该让学生真正领略哲学思考的魅力,而不是让学生感觉哲学不过是教条而已,不过是投票而已,你赞成唯物论还是唯心论,赞成唯物论就是好人,赞成唯心论就是坏蛋。我们迄今为止的哲学教学基本上是这样的。

问:最近网上流传这样一个帖子,90后已经入学了,很多人批判他们军训的时候,涂指甲油,染头发,连我们曾经被批的80后也加入批判90后的队伍中。您觉得老一辈以及社会对我们这些青年一代应该更宽容一些,还是更严厉一些,您觉得我们这一代存在哪些问题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

答:我当然主张宽容。老一代对年轻一代的看法不一定对,我们往往有一些比较固定的观念。但是老一代有他的权利,他也有发言的权利,批评的权利,他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提看法,可以给青年一代一种参考。我与90后、80后的接触不是特别多,但我有一个感觉,这不是你们的问题,这是这个社会造成的,就是社会给你们压力太大,现在的年轻人一走出学校就面临生存的压力,所以比较实际。另外,你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加上中学期间的应试教育,因此比较单面,不够丰厚。不过总的来说,我认为每一个人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和属于哪一代关系不大,不能用代的标签来概括。我希望每一个年轻人,不要管是哪一代的,都应该成为善良、丰富、高贵的人,都要往这个方向努力。

问:有这样一种说法:伟大的领导人首先是一个哲学家。我想他们不一定都读过哲学方面的书,这是我的推测,我觉得哲学应该存在于生活中,您对这个怎么看?另外,我自己认为现在是中国文化发展最不好的时候,中国多少年一直崇尚文化,但现在发展最不好,您怎么看?

答:当然哲学不一定是书本上的,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就是跳出经验的范围、具体知识的范围,站在比较高的位置上看问题。那么,各行各业都会有比较智慧的人,不是局限在他所做的事情里面,而是经常跳出来,看人生的全局,社会的全局,然后回过头来看事情应该怎么做,这样的人都是有哲学的智慧的。但是,如果你要达到很高的高度,有更加自觉的哲学智慧,就有必要读一些哲学的书。当然,有些人读哲学书也不一定有智慧,这是两回事。至于你说现在是中国文化发展最不好的时候,我同意说“不好”,不同意说“最”,现在至少比文化专制的时代好吧。

山东省团委“齐鲁青年讲坛”开场白

主持人周诺:欢迎走进齐鲁青年讲坛,我是山东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周诺。今天是我们齐鲁青年讲坛首次面向社会开讲,为我们做客讲坛的学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周国平教授,大家非常熟悉,他善于用文学的笔调来阐述哲学的思想,用哲学的思考来贯穿文学写作,为我们呈现了精致、丰厚的思想大餐。今天我们有幸一起聆听周教授的讲解——青年与幸福。关于什么是幸福,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我昨天突发奇想给我的三十几位朋友发手机短信,问在你心目中什么是幸福,他们给我回短信,有的说幸福就是能够和相爱的人厮守一生,有的说幸福就是每一个小小的心愿都慢慢地实现,还有一位刚做母亲的朋友说,我感觉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看着我的儿子一天天地长大。有一个朋友当时没有回短信,后来打来电话,给我讲了一件事情。他说刚接触了一个在山区放羊的孩子,他问难道你就不想去上学,小羊倌说我觉得现在放羊挺好的,他问为什么,小羊倌说放羊可以挣钱然后盖新房子娶媳妇生孩子,他问你就不想让你的孩子出去看看吗,小羊倌说我就想让我的孩子还放羊。在小羊倌的心目中,放羊就很幸福,但是我的朋友觉得挺同情这个小羊倌的。我想说的是,对幸福的理解是人各有志的,周教授,在你正式开讲前能不能回答我一个小问题,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比我刚才讲到的小羊倌幸福吗?

周:我觉得他挺幸福的,但是让我把我的生活和他换我不干,我觉得我也挺幸福的。

主持人:跟他的这种幸福没有可比性吗?

周:每个人的幸福感受的确是不一样的,很难比较。自己跟自己就好比较,譬如说,如果我是这个小羊倌,没有走出山区看见广大的世界,我也一定会很满足,但是一旦走了出来,有了更多的经历,就回不去了。

主持人:好,现在请周教授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