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精神能力,就是上天赐给人的高级属性,人因此而被称为万物之灵。大致说来,精神能力包括智、情、德三个方面。智是思考能力,情是感受能力,德是道德能力,与此相应,智力品质、心灵品质和道德品质组成了人的精神品质。我在“丰富”这个题目下讲智力品质和心灵品质,合称为心智品质,而把道德品质放在“高贵”那个题目下讲。一个人既有活跃的智力生活,又有丰富的心灵生活,就可以说他的心智品质是优秀的。这叫做智情双修,智商和情商都高,就是有才,加上道德品质高尚,就是德才兼备。智情双修,德才兼备,应该是做人的目标。
首先,人应该有活跃的智力生活。头脑是上天给人的伟大恩赐,因为人有头脑,所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能够进行独立思考,这是人类最宝贵的禀赋,运用和发展这种禀赋本身就是莫大的享受。许多哲人都谈到,精神能力的运用是人的高级享受,好奇心的满足和思考的过程本身就充满着快乐,这种快乐是任何物质享受不能比的。我相信这是一切优秀者的共同感受。可是,如果一个人始终沉湎于物质的快乐,从来没有体会过精神的快乐,他就会把物质的快乐看得高于一切,甚至以为是人生在世唯一的快乐。借用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的说法,每个人的天性里都有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可是许多人天性里的这个“苏格拉底”始终是沉睡着的,甚至再也醒不过来了,这是很可悲的。
我想强调一点:人的智力属性的满足本身就是价值和目的,我们不可以用物质成果来衡量它。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头脑的价值就在于认识世界,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则在于改造世界,乃至征服世界,从而让人过上越来越富裕的物质生活。我至少可以指出,这根本不是马克思的观点。恰恰相反,马克思的一贯观点是,只有当人不是为了制造和获取物质财富而活动,而是为了发展和享受自己的精神能力而活动之时,人才不是作为动物,而是真正作为人在生活。把头脑贬低为解决物质生活问题的工具,保证躯体生存和享乐的工具,这是价值的颠倒,是对上天伟大恩赐的亵渎。
每个人的天赋能力的性质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适合做这个,有的人适合做那个,这很可能是老天安排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天赋能力到底在哪里,一个人能发现自己的天赋能力之所在是很幸运的。但是,我觉得这不完全是运气的问题。你首先要对智力活动有兴趣,要能够从精神能力的运用中品尝到快乐,然后才可能逐渐发现自己的能力在哪里,那多半是你最感兴趣和快乐的事情。杜威说过,兴趣是才能的可靠征兆。当然,所谓兴趣是指事情本身对你的吸引,因为利益的吸引而产生的强烈动机不是兴趣。内在的优秀是最重要的,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它就会表现出来,你就会找到真正属于你的事业。
其次,人还应该有丰富的心灵生活,不只是认识世界,还要感受人生,有对情感和美的体验,对人生真理的体悟和思考。怎么样让自己的心灵变得丰富呢?我提两条。第一是要养成独处的习惯。我们这个时代,能够忍受独处的人越来越少了,往往把独处看成一种痛苦、一种惩罚,仿佛一个人待着,日子就没法过了,就怀疑自己是不是出了问题。相反,大家都很看重交往,还出了许多书教你怎么交往,什么《能说会道者赢》之类,在我看来都是垃圾书。我一向认为,独处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一个人不擅交往,可能会丢掉一些利益,吃一些亏,可是,不能独处丢掉的是灵魂,人会变得浅薄,那么,我宁可丢掉利益,而不愿丢掉灵魂。而且,真正高质量的交往是以交往者内在的丰富为前提的,因此是以独处为前提的。我的体会是,独处实际上是给内心生活一个空间,自己和自己谈心。所谓自己和自己谈心,就是在人世间活动的那个自我和一个更高的自我交谈,这个更高的自我,哲学称作理性,宗教称作灵魂。其实每个人的身上本来都是有这个更高的自我的,问题是怎样让它觉醒和成长壮大。这就要说到第二条了,便是阅读。正是通过读好书,受大师们的熏陶,把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这个更高的自我就逐渐丰满起来了。我强调一定要读好书,现在书太多了,必须有所选择,读书的品位要高,这样对你的精神生长才有助益。多看一点经典作品,多和大师们交流,你的心灵和大师的心灵就越来越接近了,你能更加智慧地看世界和人生了,这是多大的快乐啊。我们这个时代很看重享受人类的物质财富,享受高科技的成果,但是在书籍中保存着人类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你不去享受就可惜了。
我不反对人们争取做物质上的富翁,但我深信精神上的富有是更可靠也更幸福的。如果把全部的幸福寄托在外在的东西上,这是很不可靠的,而一旦财产、地位没有了,人就垮了,这种例子太多了。心灵的财富是任何变故夺不走的,而且能够支撑你承受住外在的变故。现在人们普遍很浮躁,总是生活在外在世界,没有自己的内在世界,或者内在世界很单薄,全部生活仿佛就是挣钱和花钱,这是很可悲的。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是这么过的,纵使他再有钱,我都要说,他是度过了贫穷的一生。个人如此,人类也是如此。科技越来越发达,物质产品越来越新奇,人类就幸福了吗?我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西方的古希腊时代或文艺复兴时代,中国的先秦时代或唐宋时代,人才辈出,文化繁荣,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比我们现在幸福得多。和那时候的人相比,我们的心灵单调而贫乏,在人性上不是进步了,而是退步了。
三、高贵——灵魂的尊严
最后讲一讲高贵。我们这个时代很少提到高贵了,或者更糟糕,把高贵庸俗化、丑化,好像住豪宅、开名车就是“高贵”,房地产广告上充斥着“高贵”、“至尊”这类大词,完全是在亵渎。在历史上,高贵曾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价值,它指的是灵魂的尊严,精神上的高贵。古希腊、罗马时代就是如此,我从古希腊的哲学家身上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就像尼采所说的,古希腊的哲学家是一些具有帝王气派的精神隐士。
这方面有两个最著名的故事。一个是关于第欧根尼的,他是希腊化时代非常有名的一个哲学家,提倡过简朴的生活,他自己就露宿街头,住在一个木桶里,靠乞讨为生,完全是一个乞丐的模样。那时候统治欧亚大陆的是亚历山大大帝,他在历史上也是一个伟大人物,有一天,他在巡游时遇见第欧根尼,就告诉他说:我是大帝亚历山大。第欧根尼回答说:我是狗崽子第欧根尼。狗崽子是他的绰号。亚历山大顿时肃然起敬,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他的回答是:你只能替我做一件事,就是请你走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乖乖地走开了,边走边对侍从说: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那我就愿意做第欧根尼。
还有一个例子是关于阿基米德的。他所在的城市被罗马军队攻陷了,当时他已年老,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几何图形。罗马士兵看见了他,要抓他走,他不肯,还在研究那个图形,罗马士兵不耐烦了,一剑把他刺死了。当剑朝他刺来时,他只来得及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领会什么是真正的高贵,那就是对精神生活的珍爱,一种灵魂上的骄傲。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灵魂的高贵面前,权势、武力、财富都显得如此渺小。
我们批判贵族,可是,在西方历史上,贵族对于高贵这种品质的传承贡献良多。贵族不仅是门第,而且要有和门第相称的高贵的教养和风度,世代传承,几乎化作本能。法国大革命杀了很多贵族,许多人在走上断头台时仍保持着高贵的风度。一个贵妇人临刑前不小心踩了刽子手的脚,立即向他道歉,然后就被这个刽子手绞死了。另一个贵妇人坐着等待行刑,人很多,坐得比较拥挤,她旁边一个老太太一直在哭,她就站起来,让老太太可以坐得舒服一点,老太太觉得自己失态了,立刻不哭了。这两个贵妇人临刑前所表现的从容与优雅是装不出来的,那是骨子里的高贵。
灵魂的尊严和高贵尤其体现在道德上。康德认为,人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一方面,人是肉体的存在,属于现象界,服从自然法则,是不自由的。另一方面,人是精神的存在,属于本体界,不受自然法则支配,是自由的。他的意思是说,作为精神的存在,人能够按照道德法则生活,而道德法则和自然法则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反的,自然法则决定了人仍然是动物,受本能支配,道德法则要人超越动物本能,真正作为人来生活,体现出人身上的精神性、神性。所以,康德说,人是自己行为的立法者,这是人的高贵之处。
在这个意义上,康德说,人是目的,在任何情况都不能把人当作手段。这里所说的“人”,是指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人,这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之所在,人因此而与其他动物有了根本的区别。不能把这个意义上的人当作满足物欲的手段,如果人为了满足物欲做不道德的事情,他实际上就是把自己当作手段而不是目的了。对他人也是这样,不能把他人当作满足自己物质欲望的手段,应该把每个人都看成是有尊严的精神性存在,互相作为灵魂和灵魂对待,自尊并且尊重他人。
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普遍缺乏尊严感,人们互相打交道时很少想到自己是一个灵魂,对方也是一个灵魂。解决所谓道德滑坡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这类意识形态性质的教育,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是针对灵魂的,如果大家都追求灵魂的高贵,都懂得做人的尊严,相互的关系必然是道德的。人与人之间应该普及尊严感,讲道理,守规则,从而良性竞争,这样的社会才会是美好的社会。
最后我想说,我从上海图书馆开始,读了很多书,收获很多,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做人最重要的品质是善良、丰富、高贵。我们应该有善良的天性、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这样才是真正的人。我怀念这些品质,让我们共同努力,从自己做起,成为具备这些品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