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脑瓜精灵的人,往往会有舍我其谁的心理,不是看不起张三就是瞧不起李四。不仅如此,他们还喜欢盯着捷径,只动脑子不动腿。试问,谁愿意和这样的人合作?一个真正智慧的人,不管他是聪明,还是愚痴,都会适时适度地保留一点“痴心”,着意去做一些看似很笨的事。因为最终成就自己的,往往正是这些看上去不聪明的事。
1.为人不可太精,聪明过头食苦果
【厚道经】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智者,而本来并不聪明却硬要自作聪明的,却不在少数,甚至比比皆是。厚道的人绝不会自作聪明,因为他们始终知道自己该得到什么,能得到什么。
古人说:为学不可不精,不精则荒废;为人不可太精,太精则招祸。其意义不难理解,旨在告诫我们做学问要精益求精,否则就一知半解导致荒废,而做人则不能太精明,否则就容易招致祸患。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发现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总想在别人面前显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岂不知,如果总是如此,实际则是愚蠢的行为。所以,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还是不要自作聪明,而要装装糊涂。
一个人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能力,才能对问题做出冷静的判断,然后量力而行。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所为。
说到底,聪明对任何人来讲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怎么运用这比财富:它能让我们收获颇丰,它也能够让我们损失惨重。
历史上“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典故大家都不陌生,在此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庐江舒城人周瑜和孙权的哥哥孙策同年。周瑜从小仪容清丽,长大后更是才学过人,资质风流。当年,曹操屯兵百万、虎视长江沿岸,东吴迫于形势压力,议降者众多,导致军心涣散,而周瑜却力排众议,绝不降曹。这为他赢得了军心,也应得了威望。
作为“三足”之一的刘备,欺夫人去世。周瑜知道后,相出一个计策,想要孙权的妹妹嫁与刘备,让刘备来入赘,然后把刘备幽禁起来,然后再派人去讨荆州换刘备,等把荆州拿下,再回过头来对付刘备。
周瑜打发吕范为作为媒人,前往荆州说亲。谁知,“智多星”诸葛亮一听,就知道是周瑜的计谋。诸葛亮让刘备答应,并且让赵子龙保护刘备。在他们临行前,诸葛亮还给了刘备3个锦囊,里面藏着三条妙计。
等刘备来到东吴,孙权的母亲看了,对这个未来的“女婿”很是满意,真心实意要把女儿许配给他。
可周瑜和孙权并没有想将此事弄假成真,而又不敢公开囚禁和杀害刘备。更让他们恼火的是,刘备劝说孙权的妹妹去荆州,她欣然应允。于是,刘孙二人商定趁着去江边祭祖的时机逃离东吴。周瑜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派兵追赶,没成想却被挡了回去。就在周瑜准备孤注一掷时,只见诸葛亮早就在岸边等候了,此时刘孙二人已经登了船,朝荆州方向而去。蜀国的士兵看着积极追来的吴兵,大叫“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虽是历史典故,但确确实实为我们展现了自作聪明所带来的后果。周瑜自恃胜券在握,不想“赔了夫人又折兵”,实际上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俗语说“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也正是说明,耍小聪明不但得不到好结果,还要做赔本生意、落人耻笑。
无独有偶,在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有个女子也是文学作品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这个名字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即王熙凤。她为了使贾家振兴,也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处处有办法,时时有主意。然而,最终她的结局却甚为悲惨,正应了书中对她的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可以说,一个真正智慧的人,往往是那种深藏不露的厚道人。他们往往心里有术,但不会轻易地表现出来。而那些耍小聪明的人,往往招灾引祸,结局悲惨。
曾经有一只大雁特别聪明,马上又要到冬天了,大雁们开始了南飞的行程,这只聪明的大雁觉得这样一直飞过去很费劲儿,很辛苦,于是它就偷偷地潜入飞机,几个小时的功夫它就到了南方,而其他的伙伴们半个多月后在赶到。就这样,第二年的春天到来了,大雁们又要飞回北方去,这一次,聪明的大雁又乘飞机很快地回到了北方。两年后,这个聪明的大雁成了伙伴们学习的榜样。到了第三年,很多大雁都飞向了机场,机场随即采取了严密的防护措施,他们无法进入飞机,无奈大家只能再自己飞到南方去了,而那只聪明的大雁并没有随大家一起走,它留在机场坚信自己会想到办法坐上飞机,但是20多天过去了,它依然没有乘上飞机。天越来越冷了,再不去南方自己就会被冻死的,没有办法它只能自己飞去了。但在飞行的过程中,它感觉自己的翅膀很沉重,最后,寒流袭来,聪明的大雁身体冻僵从高空摔了下来。
就是这样,当我们因为一点小聪明而获得一点好处后,便开始变本加厉的想方设法继续耍小聪明,而不再去靠自己的努力去赢取报酬,这样下去,迟早会有一天会像这只“聪明的大雁”一样,想飞飞不得。
为人之要,贵在勤奋,贵在落实。投机取巧,一味地耍小聪明,只会产生更多的惰性,以至于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成功之路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实干,也要巧干,但不是耍小聪明。耍小聪明是无法持久的,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2.常给自己留一点“痴心”
【厚道经】
一个真正智慧的人,不管他是聪明,还是愚痴,都会适时适度地保留一点“痴心”,着意去做一些看似很笨的事。因为最终成就自己的,往往正是这些看上去不聪明的事。
如果要做更大的事,光靠聪明是不够的,还要决心、毅力、格局、气度、勇气。不论你是聪明人还是痴人,常常替自己留一点“痴心”,刻意去做一些看起来笨的事,凡事想长一些、想远一些。太多的聪明,是上天的恩宠,当然要感谢,但也是上天的陷阱,让你少了执著、坚忍的力量。最好的搭配是“一点聪明一点痴”,有足够的聪明分析难易、好坏,但有时也要有耐性,做一些短期看起来并不聪明,但长远有利、有益的事,每个人最终的格局,决定的关键是“痴”,而不是聪明。
方晓冬一个非常聪明的年轻人,又有国外的硕士学位,他一度是顶头上司徐新杰最看好的未来接班人选,但这件事最终没能如愿。
原来,徐新杰发现,方晓冬做任何事,都能快速上手,表现杰出,但问题是刚熟悉一件事,他就开始想下一个职位,他的期待与要求,总是比自己快。以至于徐新杰曾一度自责,是不是自己的反应迟钝,让一个有为的年轻人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埋没了他的才气。于是徐新杰密切注意方晓冬的动向,以免再度犯错,又被他先开口要求,落入后手,处境艰难。
结论是,方晓冬还是比领导急,比领导快,徐新杰的小心仍然赶不上他的急切欲望。最后徐新杰不得不承认,他实在太聪明了,聪明到在组织中很难有一个职位适用于他。于是,徐新杰不得不放弃这位让自己爱不释手的年轻人。
从案例可以看出,方晓冬虽然才智过人,但只能说才情有余而“痴心”不足,最终也只能让器重他的领导替他可惜。
在我们周围其实也不乏这样的人。他们的头脑转得比谁都快,也最容易想出做事的好方法,但同时他们也往往很急切地想看到成果,希望尽快获利。这样一来,自然就缺少了“痴劲”与“傻劲”,而使他陷在“舒适”的泥淖中,拥有小成就,难成大格局。
台湾财经人士汪彝定先生常念叨这样一句话:“慧女不如痴男”。在此,我们如果将这句话剔除性别眼光,是不是对上面这个案例最好的批注呢!这句话正是这个案例最好的批注,实际上,“慧”不如“痴”。因为一个聪明人可能很容易的在一段时间内做成某件事,但最终却往往成就不了大事业;而痴呢,看起来笨拙,但如果一点一滴地积累,最终往往能成就非凡的事业。
这主要是因为,痴心能让人甘愿做一些看上去笨的事,在此间便可考验自己的能力,磨炼自己的毅力,成就自己的耐性。而这些,不正是一个成功的人所必备的品格吗!
诚然,聪明是上帝的恩宠,但也是上帝布下的陷阱,让我们少了坚持下去的执著,少了坚忍不拔的力量。如果让聪明略微少一点,而增添一些痴的成分,那么我们离真正的掌控人生的格局,就不太远了。
3.生活需要一点“钝感力”
【厚道经】
那些看起来傻傻的、笨笨的人,却一门心思踏踏实实做事、做人,让每一个和他合作的人,充满信赖。这正是厚道人的“钝感力”在起作用!
“钝感力”一词源于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的一本书的书名。“钝感”,听上去似乎和迟钝、木讷等负面词汇近似,但它其实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和“钝感”相对的,就是“敏感”。很显然,钝感说的是我们为人处世需要一种坚韧的力量,但不必把事情看得过重,也不要过分敏感。在《钝感力》一书的开头,作者用两个人对蚊子叮咬的反应来说明这种“钝感”:人物甲被蚊子叮咬后,由于皮肤非常敏感,导致他无法忍受,然后不停地抓挠,最后造成皮肤溃烂。而人物乙则没有那么敏感,他没觉得多痒,于是泰然处之,反而被咬过的地方很快就好了。后者就是我们本节内容所要点出的主题——“钝感力”。
当今社会,聪明人比比皆是,因为人们都知道,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里,自己不“多个心眼”很容易吃亏,于是恨不得时时处处跟别人耍聪明。殊不知,聪明人太多了,未必是好事。因为那些脑瓜精灵的人,往往会有舍我其谁的心理,不是看不起张三就是瞧不起李四。不仅如此,他们还喜欢盯着捷径,只动脑子不动腿。试问,谁愿意和这样的人合作?而那些看起来傻傻的、笨笨的人,却一门心思踏踏实实做事、做人,让每一个和他合作的人,充满信赖。
在此,我们看几个文艺作品中的案例,更形象地了解一下“钝感力”的含义:
电影《功夫熊猫》中熊猫阿宝是一个迟钝的家伙,它穿着一条破裤衩,体形胖胖的,坐着面馆的小伙计,它最大的技巧就是把面条放在胳膊上。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傻乎乎的笨熊猫,最后却成了龙之武士,为人们带来了和平。实际上,阿宝的成功并非什么武林绝学,而是一副信心十足的“钝感力”。
《冰河时代》中的树懒锡德:他睡到日上三竿,才发现自己的同伴早就开始行动;在夏日的雨夜,他人工生活被同伴嘲笑;他与火鸡争抢一个西瓜结果打翻白争了……看得出,锡德的行为几乎都令我们开怀大笑。为什么如此呢?其实就是他那股白痴劲儿。而震撼我们内心的,却是“白痴”能在残酷的世界里笑道最后。
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角色是《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他是一个单纯而执著的农村孩子,在绿色的军营里摸爬滚打。因为他的笨,让全班战友跟着受累;因为他的认真,让全连占有为之感动;因为他的执著,让全营战士为他骄傲。“明明是个强人,天生一副熊样”,许三多看起来也许傻气,但他却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最终成为“兵王”。
综合上面的案例来看,“钝感力”对于一个人最终能够在群体中获取什么“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相比激进、张扬、高调而言,有钝感力的人显得更恬淡、更内敛、更笃定。在竞争激烈、错综复杂的当今社会中,有钝感力的人更易控制浮躁情绪,更能求得内心平衡,也就更容易友好地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需要指出的是,“钝感力”绝不可以和迟钝画等号,它指的是一种积极沉稳、宽宏大度的人生态度,在此支配下,人们能够具备应对外界干扰的耐力和抗衡浮躁社会的定力,能够以轻松恬淡的内心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万象。如此说来,我们何不让自己多一些“钝感力”呢?
4.大智若愚才是真智慧
【厚道经】
真正的智慧不是显现在外的,愚钝的外表下有可能藏着非同一般的心。正所谓大智若愚。事实上,“若愚”可以在表面上降低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而实际上又超出人们的期待。这样就更容易出其不意,引人重视。
每个人都向往超强的智慧,绝顶的聪明,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理解和做到将聪明和智慧深藏不露,即“大智若愚”。
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大智若愚的意思就是具备很高的智慧,以至于接近于没有智慧的程度,表现出木讷、愚钝。
或许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智慧为什么要隐藏呢?如果不表露出来又怎么显得自己有智慧呢?
他们不知道,智慧如果过于外露,虽然较容易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聪明才智,但却是称不上高级的智慧的,否则就没有古话所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其实,“大智若愚”,其重在于这个“若”字,“若”而不是“是”,即表明了并非是真正的愚,而是将真实的才华、权欲等等隐藏起来,不轻易暴露。
从为人处世的原则来看,“大智若愚”体现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如果想要克敌制胜,就很需要掌握和运用这种大智若愚的本领。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不受干扰和戒备的条件下,暗中积极准备,以有备胜无备;如果意图在于获得外界的赏识,那么“若愚”可以在表面上降低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而实际上又超出人们的期待。这样就更容易出其不意,引人重视。
可以说,“大智若愚”是在庸常中表现出超凡,在暗中分析明处,在消极中体现积极。这样一来,大智若愚者就不容易受到他人的防备,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
我们大都听过威廉·亨利·哈里逊这个名字,它是美国第9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出生在一个小镇上。他是个非常文静而害羞的孩子,平时不怎么说话,以至于周围的孩子们都把他看成傻瓜,时不时地会捉弄他一番。比如,他们经常把一个5分硬币和一个1角的硬币丢到威廉·亨利·哈里逊面前,让他任意捡起一个。威廉·亨利·哈里逊总是捡那个5分的,为此大家都嘲笑他,并经常和他做这种“游戏”,以此来取乐。
有一天,其中一个常捉弄威廉·亨利·哈里逊的孩子突发好奇心,就问道:“难道你觉得5分的钱比1角钱还多吗?”
威廉·亨利·哈里逊慢条斯理地说:“我当然知道是1角的钱多,不过,如果我捡了那个1角的,恐怕他们就再也没有兴趣扔钱让我捡了。”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不得不为威廉·亨利·哈里逊的小脑瓜叫好。他用自己故意装出来的愚钝换取了作为一个小孩子比较在意的一点利益。这其实就是大智若愚的最好体现。
的确,愚钝会让别人产生一种“你是弱者”的感受,往往容易让人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放下戒备或者与之竞争的心理。其实,这样正是可以帮助大智若愚者减少外界压力的绝佳方式。因为别人很容易对一个弱者放松警惕,或者降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