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所涉曾国藩年谱纪事: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曾国藩55岁。
正月,赖文光部太平军与任化邦、张宗禹、牛宏升等部捻军在豫南地区完成混合整编工作,共推赖文光为领导人,史称新捻军。
二月,李瀚章补授湖南巡抚,清廷令彭玉麟署理漕运总督,彭坚辞不受。
三月,曾国藩闻恭亲王奕訢被谴,革去一切差任,与彭玉麟入舟密谈,相对涕泣。
四月二十日(5月14日),接奉廷寄,加称一等候爵为毅勇候。
四月二十一日(5月15日),清军攻克福建漳州,李世贤率部突围撤走。
四月二十四日(5月18日),僧格林沁在山东曹州高楼寨全军覆没,战死军中,捻军凶名大盛,京师震恐。
五月初三日(5月27日),接奉上谕,曾国藩督率各军赴山东一带剿捻,两江总督暂由李鸿章署理。
五月初五日至初七日(5月29日至5月31日),连接三道谕旨,令曾国藩统带各军星夜出省,赴山东督剿。
五月初九日(6月2日),曾国藩奏陈万难迅速前赴山东的情形。
五月初九日(6月2日),李鸿章派潘鼎新率军五千乘轮船航海至天津,堵截捻军北上之路,以卫护京城。
五月初九日(6月2日),接奉谕旨,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所有旗、绿各营及地方文武员弁皆归节制。
五月二十五日(6月18日),由江宁登舟启行,北上剿捻,准备赴徐州驻扎。
闰五月十一日(7月3日),在清江浦闻捻军入皖,围困安徽布政使英翰于雉河集,急调刘松山、刘铭传、周盛波等军援救,并决定改道前赴临淮关,以便就近指挥。
闰五月二十一日(7月13日),奏定剿捻之策,划运河以西、贾鲁河以东、黄河以南,沙河与淮河以北,包括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四省的十三府,州为自己的作战区域,其馀地区由所在督抚负责。计划在徐州、临淮、周口、济宁四镇重点设防,并另建马队前后追击,使捻军无论走到何处,都有兵堵戴。
闰五月二十九日(7月21日),抵临淮关驻扎。
六月初十日(8月1日),出示晓谕毫州、蒙城、宿州、永城四州、县民圩,令其分别良莠,捆送捻党,并派专员会同地方官前往查办。
六月十六日(8月7日),曾国荃被授山西巡抚,以病未痊愈为由,拒绝赴任。
七月初八日(8月28日),初定各军驻防地点:刘铭传军驻周口,张树声军驻徐州,刘松山军驻临淮,潘鼎新军驻济宁。
七月二十四日(9月13日),补参陈国瑞只身逃走,不顾主将之罪,请撤帮办军务衔,褫去黄马褂。
七月二十四日(9月13日),以救援雉河集不力,令易开俊撤差回籍,老湘营归刘松山一人统带。
七月二十四日(9月13日),自临淮关启行,由陆路前往徐州。
八月初四日(9月23日),抵徐州驻扎。
八月:捻军张宗禹部留驻南阳,赖文光一支入山东曹州。
九月初一日(10月20日),曾国藩令临淮刘松山一军赴徐州接防,调周盛波军由徐州移驻归德府,变四镇设防为五镇设防。
十月三十日(12月17日),令徐州驻军分出一支移扎周口,抽出刘铭传一军充任游击之师,不再拘守原定十三府、州的作战区域,随捻军所至,跟踪尾追。
十二月初二日(1866年1月18日),湘军成大吉部在湖北麻城县哗变,兵勇纷纷投入捻军,捻军声势益壮。
十二月二十八日(1866年2月13日),曾国藩以不懂军事为由,密折奏参山东巡抚阎敬铭、河南巡抚吴昌寿。
十二月:张树声补授直隶按察使(为曾国藩奏留,未赴任),所部树字营由其弟张树珊接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