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终极刺杀、终极流亡
4898300000064

第64章 亡命人门格斯图——国际社会的一棵孤草(2)

1991年,埃塞俄比亚的反政府武装势力迅速扩大,反政府暴乱愈发严重。从1991年2月起,反政府武装力量开始发动大规模进攻,在短短几十天的时间里便占领了5个省,反政府武装人数也扩大到15万。埃塞俄比亚虽然常年动荡,但是如此大规模的进攻还前所未有,反政府武装部队从红海海岸一直向南,切断了埃塞俄比亚的求援之路。一场声势浩大的武装政变正在进行着,摆在门格斯图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自己辞职下台,要么被政变下台,犹豫再三后,门格斯图选择了前者。

1991年5月21日,门格斯图宣布辞职,同时也开始了他在津巴布韦的流亡生涯。

二“红色恐怖万岁”

大概很多人会感到奇怪,在索马里大举进攻埃塞俄比亚的时候是门格斯图挺身而出平定内乱,保住了埃塞俄比亚的大好河山,可后来为什么会被孤立,最后走上了流亡的道路?

中国有句古话“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有些灾难是无可避免的,但有些灾难实属咎由自取,门格斯图就是典型的后者。他是个暴戾的统治者,执政时期弄了不少血案,最让人民痛恨的就是他双手沾满的恰好都是本国人民的血。

门格斯图刚刚掌权的时候,内忧外患,权力随时有丢掉的可能。为了防患于未然,门格斯图将自己为数不多的亲信安排在政府内部位居高官,这就引起了政府很多普通官员的不满,导致了政府内部矛盾激化。

其实,在门格斯图推翻塞拉西皇帝、拼死保住埃塞俄比亚领土完整的时候,埃塞俄比亚的知识分子和青年都对门格斯图抱有深切希望。门格斯图也十分讨巧地以百姓喜欢的样子出现,试图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来获得人民的支持,为的就是让自己领导的“革命火焰”组织能够成为埃塞俄比亚唯一合法的执政党。这个时候,不少政客已经隐约感到了门格斯图的庞大野心,开始公然反对门格斯图的一些治国政策,防止他一个人独揽大权。

但是,门格斯图丝毫没有让步的打算,既然装模作样无法赢得自己所需的权力,那就索性光明正大地与其他政党为敌。当时的政党除了“革命火焰”之外还有“全埃塞俄比亚工会”、“全埃塞俄比亚农民协会”(这两个政党以下简称“全埃”),这两个政党都具有合法执政的资格。他表面上让这两个政党选出自己认为合适的政府官员,私底下却把他们都替换成自己的亲信,这种虚伪的姿态让“全埃”十分不满。为了打压“全埃”,门格斯图用各种借口杀害“全埃”成员以及跟“全埃”扯上关系的人。

门格斯图的霸道和凶狠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不满,很多愤愤不平者加入了反政府的行列,一个又一个地下反政府武装组织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原本就不安宁的国家愈发动荡,埃塞俄比亚人民的生活状况一天比一天糟糕。

导致“全埃”和门格斯图彻底翻脸的事件是厄立特里亚独立的问题,门格斯图一向主张武力镇压,而“全埃”则建议谈判。两大势力集团就此问题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全埃”公开抨击门格斯图,而且制定了自己的纲领与门格斯图政府分庭抗礼,门格斯图得知之后下令屠杀反对者。1978年,门格斯图提出“红色恐怖”的概念,手起刀落,那些反对者的鲜血永远地留在了门格斯图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上。1979年门格斯图又加紧了屠杀的脚步,并高喊着“红色恐怖万岁”的口号血染全国。

门格斯图一边屠杀异己,一边为自己的亲信在政府部门里安排职务。没过多久,政府高级部长、国防部长等职都由门格斯图的亲信军官担任,除此之外,还有20名高级军官被升为准将。除了军政领域,一些经济部门也被门格斯图的亲信控制。他的心腹官员们掌握着全国80%以上的商品出口和外汇收入。不难想象,当集权者握有一国经济命脉的时候,他们会以怎样贪婪的目光去注视那些唾手可得的“金银财宝”,真正留给百姓的又有多少。

当反对派势力逐渐壮大的时候,门格斯图担心百姓会受到反对派的影响。为了笼络民心,他开始反复宣传埃塞俄比亚的将来是社会主义,广大无产阶级是这个国家的真正主人。然而,人民不是一叶障目的理想主义者,他们能从每天的柴米油盐中感到自己的生活质量是否有所提高,能从衣食住行中体会到国家政策到底是在向着谁说话。而门格斯图这场假模假样的自说自话也没有演多久,他就失去了耐心。最后他干脆把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总统、国务会议主席以及工人党总书记三个头衔全都贴上“门格斯图”的标签。

一个大独裁者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三独裁者的最终下场

门格斯图从来不在乎自己的谎言是否天衣无缝,只要是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再拙劣的谎言他也说得出口。他在谎言中成为独裁者,在谎言中为所欲为。

在门格斯图的独裁统治下,埃塞俄比亚人没有自由可言,他们要违心地对门格斯图表现出热诚的喜爱,这种压抑越持久,爆发的欲望就越强烈。政治上的强硬不过是让人民感到压抑而已,可门格图斯在经济上的霸道却让人民的生存出现危机。

在经济方面,门格斯图过于急功近利,他大力发展集体农业和国营农场,不管这种方式能不能搞活经济。1985年,大量农民在总统的命令下被迫拆毁自己的住房,搬到集中营一般的新村庄,过起了“大锅饭”

的日子。

对于那些可怜的农民来说,门格斯图根本不是在为他们谋福利而是尽量从他们的身上剥削。门格斯图以他所谓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从农民手里低价买进农产品,一转身便用翻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卖出。农民们攥着那么一点钱在贫困线挣扎,而市民们则因为农产品价格过高而承受不起。

门格斯图也许根本不适合当一个管理者。

他以为自己有苏联的支持就能不在乎任何人的反对,他以为靠武器就能解决所有的内乱问只做表面文章、高举口号的门格斯图。

题,一直到苏联对埃塞俄比亚冷淡之后,他还以为可以通过一些政策上的调整以及煽动种族矛盾来转移人民对自己的不满。

然而,他错了,岌岌可危的政权并没有因为门格斯图任何虚伪的改变而稳固,他从思想上不重视民生,根本无法做出对人民有利的举措,这是他执政最失败的地方。

面对层出不穷的反对派武装势力,门格斯图越来越没底。他盲目增加军费,扩充军需,试图通过硬碰硬来威吓反对派武装势力。然而很不巧的是,与此同时北方旱情严重,400万灾民还等着政府救济,财政根本拿不出钱来支持政府加强武装力量。

可惜又可悲的是,门格斯图没有想办法如何尽快解决灾民的生活问题,而是不住地往自己口袋里敛财,在国外花巨资购买了1400公顷的私人农场和私人住宅。而同一时间,埃塞俄比亚北部有200多万人死于饥荒。

人们对门格斯图彻底绝望了,这位贪心的总统根本没把他们的死活放在心上,任何时候都只在考虑自己的腰包、自己的欲望。绝望之后的人民决定起义,宁愿死在为自己争取权益的路上,也不愿意饿死在总统的暴政和冷漠下。

北方人民的抗议活动风风火火地开展着,可门格斯图还在为抗击游击队而下令征收老百姓年收入的8.3%用于军需,这实在不是个明智的决定。

果然,大众的不满被激发,就连军队都不愿意为门格斯图打仗。就在这个时候,门格斯图还用他残忍的手段对付那些不肯打仗的将士,或杀或开除军籍,他一步步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这样一来,几乎没人再为门格斯图卖命了,政府军见到反政府军会主动投降根本不做抵抗。于是,反政府武装力量节节胜利、势如破竹。

门格斯图陷入了绝境,身边没有可用之人,外边还在人人喊打,这样的统治者已经当得毫无意义了。

当时的埃塞俄比亚已经是千疮百孔,国内可供流转的资金少之又少,主要是政府每年都在增加军费开支,动辄就占政府收入的一半之多。大量的军费开支让埃塞俄比亚的经济长期处于低谷无法翻身,工业几近荒废,农业停滞不前,根本无法为全国百姓提供足够的生活日用品。在供不应求的市场条件下,各类货物价格猛涨;在工业企业国有化的工作环境下,工人的工资猛跌;在农业集体化的生产前提下,土地的产出率猛减。这就是门格斯图执政时期的埃塞俄比亚,每年都有大批人饿死。

从1988年到1989年,埃塞俄比亚的国民生产总值才95亿比尔,折合成美元超不过30亿美元,人均收入不到100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只能靠外债度日,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埃塞俄比亚的欠款已高达30亿美元。

经济濒临崩溃,门格斯图不是不知道,只不过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如何维护独裁统治上了。

门格斯图对于权力的渴望,早在1974年9月12日,埃塞俄比亚的末代皇帝塞拉西一世被推翻的时候就一步步显现出来了。

那时的门格斯图是临时军事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尽管他的上面还有主席兼总统的阿曼米卡艾尔安多姆,但门格斯图却手握实权。1975年8月27日,被囚禁的塞拉西一世去世,据临时军事行政委员会发布的消息称他是因病去世,但很多人认为事实绝非如此。他们认为就是门格斯图和他的几个亲信亲手解决了塞拉西,而有人还说门格斯图最后摘下了皇帝右手上的所罗门王戒指,并戴到了自己手上。也许门格斯图认为拥有了这枚戒指,就可以合法地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惜的是,那枚所罗门王戒指不庇佑独裁者,而门格斯图就是因为对权力的专注,才最终走上了流亡之路。

赶走了独裁者,但独裁者留给人民的伤害还在,埃塞俄比亚人无法原谅他。1994年,埃塞俄比亚法庭正式起诉在津巴布韦寻求政治避难的门格斯图,指控其在长达17年的执政期间犯有屠杀无辜平民的罪行。整个审讯过程长达12年,除了门格斯图,还有与门格斯图相关的不在少数的人也被法庭提起诉讼。案件经过十几年的审理,终于在2006年12月开庭,其中不少被告人已经在十几年的审讯中死亡。2008年5月26日,埃塞图为门格斯图在法庭上接受审判。

俄比亚最高法院宣布,缺席判处前总统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死刑。

门格斯图的结局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一个置民生于不顾的统治者必会丧失领导天下的基本资格,门格斯图最终败在了膨胀的自我意识上。

他们都曾踌躇满志、叱咤一时,然而不期而来的政变将他们的政治理想推下了深渊。柬埔寨“雄狮”西哈努克、加纳“救世主”

恩克鲁玛、泰国“温和总统”差猜、海地“神父总统”阿里斯蒂德,他们都有着为民的心,却少了防备的意识,被国内外的觊觎者政变下台,他们的功与过,有待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