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终极刺杀、终极流亡
4898300000060

第60章 亡命人杜瓦利埃——万恶不赦的魔鬼(1)

亡命人:让·克洛德·杜瓦利埃

国别:海地

身份:海地前总统

流亡地图:法国

流亡原因:执政期间实行独裁统治,使用血腥手段清洗一切反对派,草菅人命;置人民疾苦于不顾,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侵吞国家财产,骄奢淫逸。

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反抗,连美国这个主人也弃之如敝屣,最后不得不下台流亡。

政治生命线:杜瓦利埃未及弱冠即登总统宝座,在过了几年由母后“垂帘听政”的总统生活后,凭借过人的智慧取得实权,开始了对海地的独裁统治。后来照搬其父自封终身总统的丑剧,将自己“民选”为终身总统。执政期间横征暴敛,使海地成为“国际乞丐”,民不聊生。杜瓦利埃的独裁统治引得天怒人怨,终被大规模的人民反独裁斗争所推翻。

而今,在法国流亡的他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

一王朝覆灭

1986年元旦,海地总统让·克洛德·杜瓦利埃(以下简称杜瓦利埃)和妻子米歇尔·贝内特在总统府邸过了相伴以来的第六个新年。这天,总统府里灯火辉煌,歌舞升平,杜瓦利埃看着身旁娇美的妻子,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终身总统的位置足以让他享受荣华富贵几十年。可他没有想到的是,仅一个多月之后,他的美梦就破灭了。

此前,也就是1985年11月底,在海地西海岸的戈纳伊夫市,由当地学生组织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旨在反抗杜瓦利埃统治的示威游行。游行过程中,学生和前来镇压游行的警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有三名学生被开枪打死。看着学生们的鲜血,早已满腔仇恨的海地人民再次被当局的残暴行径所激怒。在西南部的一些城市,示威群众高呼反政府口号,封锁道路、烧毁市政大楼。在首都太子港,反饥饿、反贫困的传单像雪片一样满大街都是。

杜瓦利埃有些惊慌了,尽管以往也有过类似的反政府游行示威发生,但从来都没有如此大的规模。为了平息这次反政府浪潮,杜瓦利埃一面颁布戒严令,下令军队要严厉镇压,一面释放一些政治犯,解散为人痛恨的政治警察。然而,他的这些做法已经不能平息人们长久积压在心里的愤怒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1986年2月3日,太子港爆发了规模巨大的工人罢工、学生罢课活动。海地第二大城市海地角有60%以上的居民参加了反政府游行。在其他一些中小城市,愤怒的群众自发地走出家门,走上街头,高喊推翻杜瓦利埃统治的口号,一些群众还高举画有空棺材的标语牌,上面写着“让·

克洛德·杜瓦利埃,这就是你的归宿”。

斗争浪潮迅速蔓延到全国,成为一场焚毁杜瓦利埃家族独裁统治的熊熊烈火。反对派此时也纷纷行动起来,要求废除总统终身制,立即举行大选,恢复立法机构,让总统辞职。如此大规模的反独裁政权的斗争,不仅在杜瓦利埃家族统治海地长达28年的历史上从未见过,就是在海地182年的独立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局势的不断恶化让杜瓦利埃渐渐感到难以应对,他自知大势已去,尤其是在其向埃及、瑞士、西班牙等国家提出了避难要求但均遭到拒绝后,他更惶惶不可终日。昔日权倾海地作威作福的杜瓦利埃,如今却没了立足之地,犹如无处容身的丧家犬,处处遭人唾弃。

2月7日凌晨,杜瓦利埃和他的家人及20多名随从,带着大量的财物,乘坐美国空军为他提供的一架C—141运输机仓皇逃离了他统治了15年的国家。之前,法国外交部表示,为了帮助实现海地人民所期望的“向民主过渡”的愿望,避免出现麻烦,法国愿意同美国合作,允许杜瓦利埃在前往另一个国家之前先来法国。于是,在几个小时之后,杜瓦利埃来到了阿尔卑斯山山脚下被冰雪覆盖的法国塔罗伊雷小镇,在这里度过了他流亡生活的第一天。

杜瓦利埃的仓皇出逃,宣告杜瓦利埃王朝对海地长达28年的暴虐独裁统治结束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让受尽了折磨的海地人兴奋不已,成千上万的海地人涌向太子港街头,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仪式。有人载歌载舞,有人痛哭流涕,所有人都为终于推翻杜瓦利埃家族的统治而感到无比高兴。

杜瓦利埃王朝覆灭了,独裁统治结束了,海地人民脱离了暴政的苦海,海地也进入了一个寻求民主进步、摆脱饥饿贫困的新的历史时期。

二子承父业,延续“家天下”

海地,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最初的登陆地点。这个面积仅2.78万平方公里的岛国拥有着几项世界性的光荣——它是加勒比海地区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拉丁美洲第一个获得独立的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当美洲种植园中的奴隶还在皮鞭下挣扎的时候,这里已经有了一位黑人总统。可这些荣耀都不能给海地带来温饱、富足和安定。

海地命运多舛,屡遭劫难,先后沦为西班牙、法国的殖民地,在经过300多年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后,终于在1804年获得了独立。

获得重生的海地,在一个世纪之后又被新崛起的美国武装占领了19年,备遭蹂躏。二战以后,海地进入了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仅1956年底到1957年9月,就先后换了5届内阁。

杜瓦利埃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地方演绎了他的人生。

在开始讲述杜瓦利埃之前,得先说说一个与之关系紧密、不得不提的人,那就是他的父亲弗朗索瓦·杜瓦利埃(以下简称老杜瓦利埃)。

1957年9月22日,在美国的扶植下,老杜瓦利埃,这位受过美国现代教育的医学博士当选为海地总统。从此,杜瓦利埃家族的统治让本已水深火热的海地陷入了另一个深渊,彻底变成了人间地狱。

老杜瓦利埃于1907年出生在太子港一个黑人中产阶级家庭,不错的家境使得他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1934年,从海地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其一直从事医务工作,期间还发表了《黑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和《黑非洲文明与海地问题》等着作,受到黑人特别是黑人中产阶级和农民的支持。1944年,老杜瓦利埃为美国驻海地卫生代表团工作,在此期间搭上了美国这个超级强大的后盾。1946年,他担任海地政府劳工和公共卫生部长,一干就是10年。

被美国扶植坐上总统宝座的老杜瓦利埃,不仅一手抡着法西斯的板斧,还利用原始巫术组织了一支由伏都教教民组成的政治警察部队,作为家族的打手和实施独裁统治的工具。这些暴徒有着统一的装扮,头戴宽沿帽、墨镜,脖子上系着红领带,腰间别着手枪,表情极其凶狠,令人望而生畏,海地人称他们为“通顿马库特”,意为“吃人的魔王”。

“通顿马库特”深入到了海地的各个阶层,监视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对一切不满杜氏家族的人实行抄家、绑架、毒刑拷打、碎尸街头等,以震慑民众。爱国人士、反对派和普通群众都深受“通顿马库特”

的折磨。

也许人们很难想象,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医生,却以巫术来进行统治,但老杜瓦利埃就是如此。为了确保“家天下”能传承万世,他还利用宗教和巫术愚弄恐吓人民,他常常身穿黑衣,装扮成海地民间伏都教的神灵,假意施展法术,称自己可以驱赶邪恶,对人民实行精神奴役。

老杜瓦利埃不愧是吃人魔王的头目,他曾经在伏都教的仪式上拿人当祭品,并将其活活剥皮,待祭品死后又蒸食了此人的内脏。他不仅把整个海地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还把广大海地人民看成可供自己随意使唤的奴隶。为了让杜瓦利埃家族永处权力巅峰,1964年,老杜瓦利埃修改宪法,宣布自己为海地共和国的终身总统,也就是那个时候,年仅12岁的杜瓦利埃被父亲定为总统职位的继承人。

1970年底,老杜瓦利埃心脏病突发,他由此开始忧虑杜氏家族统治的延续,害怕自己一去之后江山易主。那时杜瓦利埃才18岁,按照海地宪法,只有过了40岁才能担任总统一职。为此,老杜瓦利埃强迫议会修改宪法,将担任总统的最低年龄从40岁降到了20岁。

1971年2月,老杜瓦利埃又导演了一场没有任何竞争者的“公民选举”,让19岁的杜瓦利埃“合法地”当上了海地总统,成为杜瓦利埃家族第二代海地统治者。

在父亲的苦心安排下,杜瓦利埃顺利继位。尽管那时候的他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大男孩,但其统治手段却比他的父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更残暴也更狡猾。在杜瓦利埃执政的前几年里,他推行了一些不同于父亲的做法,使海地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引进外资,努力发展经济等等。渐渐地,海地经济有了起色,人民生活稍有改善。但时隔不久,杜瓦利埃就原形毕露,将海地民众的疾苦抛在了脑后。与他的父亲一样,杜瓦利埃关心的是权力,百姓的死活对于他而言无足轻重。

本来,海地国内很多人对19岁的有人劝他放弃终身总统制,可他却丝毫不让步,多次在公开场合为终身总统制辩护。1983年,为了终身执政,他还效仿父亲炮制了一项宪法修正案,将自己封为“终身总统”,成为海地历史上第九个自我宣布为终身总统的人。

1985年夏,他打着“民主选举”的幌子,派出一批批大卡车满载着的雇佣来的“选民”,循环多次到各地投票站进行口头投票。结果可想而知,杜瓦利埃以99.98%的几乎是全票通过的结果,“合法”地当选连任“终身总统”。杜瓦利埃的这种做法是对“民主政治”的莫大践踏和玷污,也因此招致了人民的反感和痛恨,为此后的民反埋下了导火索。

三智取实权

杜瓦利埃继承总统职位的时候才19岁,年轻稚嫩的他没有丝毫政治经验,几乎所有国内外政策的制定都需要其家族成员的支持。而此时,杜氏家族内部却出现了派别分化,形成了以杜瓦利埃母亲西蒙娜为首的“恐龙派”和以杜瓦利埃大姐玛丽·德尼兹为首的“现代派”。各派别之间的斗争也趋于白热化。

“恐龙派”主要由老杜瓦利埃生前的支持者组成,他们极力维护旧的秩序,不允许任何人对老杜瓦利埃时期的内外政策做丝毫修改,是典型的保守派。“现代派”的主要成员是老杜瓦利埃执政时期受排斥的亲友,他们主张对原有的政策进行改革,实施较为开放的自由政治经济政策。

杜瓦利埃的姐姐玛丽自幼聪慧过人,深受父亲的喜爱。与杜瓦利埃不同,她很早就参与了海地的政治生活,有着一定的政治经验,并具备了相当的能力。由于表现突出,在老杜瓦利埃的4个子女中,她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女承父业的人。但是事情就坏在她的丈夫身上,由于她丈夫马克斯·多米尼克上校在60年代涉嫌卷入反老杜瓦利埃的叛乱,她也因此而失宠,被父亲从继承者名单中剔除了出去。弟弟杜瓦利埃上台以后,玛丽终于有机会显示自己的政治才能了,于是她利用各种方式影响杜瓦利埃的决策。

对于以母亲和大姐为首的派别争斗,杜瓦利埃是颇感无奈的。可能是由于母亲和大姐相比,母亲比较近,杜瓦利埃本能地靠近母亲一方。

由于观点差异,玛丽直接与“恐龙派”的主力干将、当时的内政和国防部长吕克内尔·康布罗纳公开发生了争执。为此,玛丽要求弟弟在她与吕克内尔之间选择一个。吕克内尔是老杜瓦利埃生前最忠实的支持者,为杜氏家族的统治立下过汗马功劳。他所担任的内政和国防部长历来是海地最有影响、权力最大的部门,他不仅掌管着国内的秘密警察,还掌管着军队。由于他和杜瓦利埃的母亲西蒙娜关系密切,更是有恃无恐,成为海地举足轻重的人物,以至于有人说在海地没有吕克内尔的同意就可能一事无成。

相较于姐姐,吕克内尔似乎有更大的利用价值,所起到的作用也更大一些,而且杜瓦利埃的母亲也期望看到“恐龙派”在派别斗争中占据优势。于是,杜瓦利埃听从母亲的建议,在姐姐和吕克内尔之间选择了后者。在杜瓦利埃执政8个月后,他就派姐夫马克斯·多米尼克就任驻法国大使,玛丽作为其夫人,理应陪同前往。

1973年夏,玛丽随同丈夫回海地探亲。就在玛丽回来后不久,总统府发生了一场大火,大火引燃了总统府国民宫左侧的弹药库。杜瓦利埃怀疑这场大火和姐姐玛丽有关,认为她不甘心在家族派别之争中的失败,想以此挽回局面,甚至干脆烧死自己。于是,杜瓦利埃真正地驱逐了姐姐,玛丽不得已流亡美国。

“现代派”的领袖人物被驱逐出海地,表面看来,“恐龙派”在两派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可实际上,真正的内部斗争才刚刚开始。

作为“恐龙派”领袖人物,杜瓦利埃的母亲西蒙娜在儿子上台之初,倚仗自己的威望事事都要插手,杜瓦利埃的每项决策背后都由西蒙娜在操纵。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在职时间的增加,杜瓦利埃的政治经验越发丰富,渐渐不甘于受制母亲。他放弃了自己钟爱的摩托车和赛车,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管理国家上,试图改变母亲垂帘听政的局面。

杜瓦利埃并非愚笨之人,对于那些窥探他权力的人,他是丝毫不会纵容和懈怠的。不过,他排除异己的方法比较隐蔽,都是一点一滴逐步进行的。由于“现代派”力量逐渐衰弱,“恐龙派”在内阁中的地位逐渐攀升,其势力甚至威胁到了自己的统治,为此杜瓦利埃频繁改组内阁。从1971到1982年的10多年时间里,杜瓦利埃改组内阁达22次。通过这种办法他撵走了对自己总统职位觊觎的人,最主要的是赶走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恐龙派”代表人物吕克内尔,大大削弱了“恐龙派”的实力。

在执政之初,由于吕克内尔权力过大,在“恐龙派”中颇有影响,杜瓦利埃就感觉到了他对自己总统地位的威胁。但由于母亲西蒙娜和他关系不同一般,加上自己羽翼未丰,所以才没有轻举妄动。终于,在1972年11月,杜瓦利埃趁母亲西蒙娜在美国迈阿密度假的时候罢黜了吕克内尔,并将其流放出国。除掉了这个心头大患之后,“恐龙派”的实力被彻底削弱了,不过杜瓦利埃仍不敢掉以轻心。

为了对付“恐龙派”,杜瓦利埃通过“政治自由化”的方式,先后起用了一些有技术的年轻专家担任内阁的重要职员,让这些人和“恐龙派”的人争权夺利,相互制衡,而自己则在一旁坐山观虎斗。由于“恐龙派”是自老杜瓦利埃在世时就发展起来的,所以势力在政府内部可谓是盘根错节,很难根除,而杜瓦利埃势单力薄,只能从侧面或暗地里下手智取实权。

杜瓦利埃第一次真正和“恐龙派”正面交锋是因为自己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