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终极刺杀、终极流亡
4898300000035

第35章 被害人杜鲁门一暗杀未遂(3)

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的这两颗原子弹,是自从原子弹问世以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实战中运用这种毁灭性杀人武器,而杜鲁门则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批准使用原子弹的人。可以说,是他点燃了地狱之火,让人类看到了一种走向自我毁灭的方式。

五杜鲁门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遭到彻底惨败,而英、法两国也在战争中大伤元气,力量遭到严重削弱,只有美国因本土远离战场,且参战时间又晚,在战争中大发横财,其经济、军事实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首屈一指的“金元帝国”。

与此同时,苏联的政治、军事力量也迅速增长,东欧各国和亚洲一些国家纷纷建立了由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形成了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美国要称霸世界,苏联成为最大的障碍。因此,杜鲁门意识到美国和苏联不再存在共同的敌人和利益,在政策方针上明显出现了与苏联抗衡的倾向。

1947年2月21日,英国照会美国国务院,声称由于国内经济困难,3月31日以后英国将无法再给希腊和土耳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希望美国继续给予援助。3月21日,杜鲁门在致国会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的意见。这个咨文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在这篇咨文中,杜鲁门说明了援助希腊、土耳其的直接原因是美国要接替英国填补地中海的真空,进而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他宣称全世界已经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这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美国要承担起领导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

杜鲁门主义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标志着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国变为战后的对手,也标志着美国政府第一次宣布将“冷战”作为国策。从此以后,美国政府开始对各国事务横加干涉。

而发生在1950年布莱尔大厦前的那起刺杀事件,也正是杜鲁门主义下的那些“横加干涉”中的其中一个连锁反应罢了。

在1947年6月,杜鲁门政府又抛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是杜鲁门主义的继续和延伸。根据这一计划,美国将在1948年到1952年间向西欧等10多个国家提供上百亿美元的援助,用于欧洲经济的恢复。当然,这种“援助”并非无条件的,它利用西欧经济困难,迫使受援国家接受购买美国商品,保证美国在西欧的私人投资和开发资源等条件。掌握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就等于掌握了这个国家生存的命脉。这一点杜鲁门心知肚明。所以,尽管马歇尔计划面临着国会巨大的反对声,他还是极力推行了下去。他觉得欧洲势力的扩张必然能够打击苏联扩张的势头,在与苏联的对峙中占尽先机。

出于争霸世界、抗衡苏联的需要,杜鲁门政府在亚洲也与苏联展开了对抗。美国支持蒋介石挑起中国内战,并出兵朝鲜发动了侵朝战争。

在中国,美国出动飞机、军舰帮助蒋介石调兵抢占大城市和战略要地,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并把国民党军队从西南大后方运送到了进攻解放军区的最前线。据统计,从1945年8月到1946年6月不到一年的时间,美国就为国民党军队装备了50个师,并运送了54万人到前线。美国海军陆战队还在秦皇岛、青岛等地登陆,到1946年底,驻华美军已经达到了11.3万人。除此之外,杜鲁门政府固然是“小人物”,但对“大人物”们,杜鲁门从不手软。在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公开发表对杜鲁门战争政策的不满,被他一怒解职。

又在经济上给了国民党政府很大的援助。据统计,自从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以赠予或借贷的方式给国民党的援助总数,超过了20亿美元。

新中国成立以后,杜鲁门政府对社会主义新中国采取敌视、封锁的态度,拒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千方百计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取得合法席位。1950年,杜鲁门又派出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用武力阻挠中国统一,把台湾作为他称霸亚洲的“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

在朝鲜半岛,当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立即决定进行干涉,并任命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为司令官,派海军、空军增援李承晚傀儡政权,还在经济上给予南朝鲜极大的支持。后来由于战事发展,杜鲁门又增派了地面部队参加作战。

中国军队被迫进入朝鲜抗美援朝。在中朝军队的打击下,“联合国军”被迫退回南朝鲜。随着战事进入僵持阶段,麦克阿瑟主张使用原子弹轰炸中国,但杜鲁门担心这样会使苏联加入战争,使战争扩大升级,导致核战争的爆发。

麦克阿瑟公开广播了他对战事的意见,更不服从杜鲁门的命令。结果杜鲁门解除了麦克阿瑟的职务,并召他回国。此后,杜鲁门三易主帅,而且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在政策上也发生了严重分歧,再加上国内经济情况恶化以及《麦卡锡法案》的实施,引起了美国人民的强烈不满,杜鲁门的声望越来越低。朝鲜战争最后变成了一场耗时很长的消耗战,杜鲁门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至此,杜鲁门政府在亚洲推行杜鲁门主义的野心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除了对外的反共抗战之外,杜鲁门政府在国内还针对共产党展开了歇斯底里的打击活动。与苏联盟友关系破裂之后,美国共产党及其所属的工会首先成为杜鲁门政府打击的对象,共产党人和一些工会活动遭到排挤和诽谤,一种猜疑、恐惧和紧张的气氛弥漫在政治舞台上。那时,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称共产党人已经渗透到美国的各个角落,国家面临着实现“共产党人可怕阴谋”的威胁,共产党人在竭力破坏美国的生活方式。共产党人所办的《工人日报》对胡佛的言论做出了回击,称胡佛追随纳粹党人的榜样来反对共产党,他企图把一切支持进步思想的人、一切和平与民主人士都扣上“共产党代理人”的帽子。

而国会却对胡佛给予了表扬,宣称美国近两年的任务就是要彻底根除共产主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只有采取揭发、解释和追查的手段。而追查恰恰就是联邦调查局的职能。此后,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家被传到国会进行讯问,联邦调查局对这些人都设立了个人档案,其中不乏用恐吓和欺骗手段制造出来的“黑材料”。

1947年3月21日,杜鲁门又颁布了审查国家公职人员“忠诚”的第9835号行政令,旨在对250万以上的国家公职人员进行专门的政治可靠性审查,以把共产党人和工会积极分子从中清洗出去。为此,国会专门拨款1800万美元。根据联邦调查局掌握的“证据”,到1947年底,已经有数百个社会民主团体被列入“黑名单”。国会和联邦调查局如此大规模的打击、清洗活动,使美国共产党人数两年内从7万人减少到了4万人。

杜鲁门政府对外实施的一系列反共行动使他在国内变得不受欢迎,在国内进行的打击共产党的行动,使很多无辜的人遭到迫害,增加了国内人民的不满。根据盖洛普民意调查,杜鲁门在1952年的支持率仅为22%,是有史以来在任美国总统所得到的最低支持率。

六最出色的美国总统之一

杜鲁门作为一个受命于危难的总统,他的总统生涯开始得是那样的突然。

起初,他只能在罗斯福“新政”上大做文章,在站稳脚跟之后,他在施政纲领上也提出了不少建议,包括提倡实施全民医疗保险,以及一系列激进的保障民权的立法措施。这些都是他当总统时期实施的“良政”。

杜鲁门还是美国重建时期以来,第一个重新关注民权的总统。1946年,美国本土发生了数宗使用残暴私刑的案件,其中两名黑人男子和两名黑人妇女在佐治亚州的沃尔顿县附近被杀害;另外还有一名刚从二战战场退役的非洲裔美军士兵遭到虐待。这些滥用私刑的案件引起了全社会对民权的关注,并促使杜鲁门在1947年发表了《保障这些权利》的报告。该报告对改革民权提出了10点议程,包括将私刑列入联邦罪行。

尽管这些改革政策遭到了南部民主党员的强烈反对,以至于在1948年选举的时候,民主党并不打算选杜鲁门为总统候选人。但固执的杜鲁门执意参加竞选,称自己一定能打败共和党强有力的竞争者托马斯·杜威将军。据民意测验显示,当时杜威的支持率要远远高于杜鲁门。

杜鲁门凭借必胜的信心和巧妙的选举策略,对竞选对手展开了一轮轮猛烈的攻势。他带着妻子和女儿乘火车在全国旅行,做各种竞选演说,滔滔不绝地讲公平施政,毫不留情地谴责共和党的无所事事。他大肆抨击共和党提出的《塔夫脱—哈特莱法》,因此得到了一些工人的拥护,也深得农民和黑人的支持。选举结果,杜鲁门几乎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取得了总统连任。

但是他的“良政”并不能抵消朝鲜战争给美国人民带来的愤怒和痛苦,他所实施的一些政策早就已经引起了国内民众和全世界民主组织的强烈抗议。对于民众的不满,杜鲁门心知杜鲁门任职期间历经各种世界大事,图为1949年杜鲁门出席北约成立签字仪式。

肚明,在第二个任期开始后没几天,杜鲁门就表示自己不打算在1952年再次参加竞选了。他觉得8年的总统生涯已经够了,为此他决定不再接受下一届总统候选人的提名。但计划不如变化快,随着后来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杜鲁门的想法也出现了变化。

195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22号修正案》,规定总统只能连任一届,但杜鲁门总统却不在此限。因此杜鲁门在是否竞选连任问题上出现了犹豫。

1951年夏,杜鲁门邀请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加入民主党,出任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而自己当他的副总统,但此建议遭到了拒绝。到了新罕布什尔州初选的时候,由于杜鲁门没有对任何民主党候选人明确支持,自己也没有宣布放弃竞选,结果杜鲁门的名字就出现在了竞选名单上。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纷争以及在任期内实施的一系列内外政策引起了美国民众的不满,杜鲁门的威望越来越低,在新罕布什尔州的预选中,他被党内的埃斯蒂斯·基福弗击败。因此,杜鲁门宣布退出1952年总统选举。

由于人民对执政的杜鲁门所属的民主党不满,便把希望寄托在了共和党身上。原来不属于任何党派的艾森豪威尔经过幕后几番秘密磋商之后参加了共和党,并被提名总统候选人。

共和党利用美国民众崇拜“英雄”的心理,大力宣传艾森豪威尔在二战中的丰功伟绩。杜鲁门支持的史蒂文森派一再批评艾森豪威尔没有政治经验,对国际形势缺乏深远的理解,不具备作为总统的智慧和能力。尽管如此,艾森豪威尔仍然取得了大选胜利,结束了民主党执政20年的局面。

艾森豪威尔的当选,意味着杜鲁门的白宫岁月的结束。1953年1月20日,杜鲁门收拾行囊,带着家人离开白宫,踏上了返回故乡的列车。

回到故乡独立城的杜鲁门依然很活跃,他四处游历,发表演说,参加民主党的活动;对美国推行的内政外交政策仍十分关心,经常就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发表看法;每逢大选和中期选举,常常为民主党助选。闲暇之余,杜鲁门开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并效仿他的前任总统罗斯福,在1957年出资成立了杜鲁门总统图书馆。图书馆里收藏了杜鲁门的生平文献和任总统时的历史资料。

1964年,杜鲁门在浴室跌倒,撞伤了额头,折断了两根肋骨。从此,他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1972年12月5日,杜鲁门因肺炎引发肺气肿,被送往堪萨斯城研究医院治疗中心治疗,最终于12月26日因器官衰竭而逝世,享年88岁。

相比前任总统,杜鲁门的支持率并不高,但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克服了无数苦难的杰出能力,在美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在杜鲁门任内发生了不少世界大事,如盟军战胜纳粹德国、下令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结束、联合国的成立、以重建欧洲为旨的“马歇尔计划”

的落实、冷战的开始、北约的成立以及朝鲜战争的爆发等,因此,尽管他背负了不少骂名,但仍有很多学者视他为最出色的美国总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