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道家、儒家智慧一点通
4898000000087

第87章 正家之道始于夫妻

大思想家孔子认为大道通达于天下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

选举贤能之人,讲究诚实,重视和睦,所以人们不只是爱自己的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孩子,要使社会上的老人安享天年,壮年之人能贡献自己的才力,年幼的人可以得到抚育成长,鳏寡孤独和残废、有病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人尽力于自己的职分,女人各有自己的家庭。人们厌恶把钱物抛弃在地面不管,但也不让别人为自己收存,据为己有;人们厌恶自己有力而不肯出力的人,但也不让别人为自己出力。所以各种图谋都杜绝了而不发生,也没人去做劫掠偷窃的盗贼,因而从外面合住门而不关紧,这就叫大同世界。

此前,孔子曾经参与蜡祭,充任蜡祭饮酒的宾客。蜡祭完毕,他外出到门楼上游览时唉声叹气。孔子其实是在为鲁国叹气。

当时,子游在旁边问道:“老师,您为什么叹气呢?”

孔子回答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同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其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社会正道盛行,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实行选举贤达能人主事的民主政治。男女平等,琴瑟合谐,相处美满。人际关系讲求信任、和睦。人们不仅孝敬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子女,还需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做到老人安享天年,壮年得展所长,少年成长良好,鳏寡孤独和残疾病人都能得到妥善照顾。那时生产发达,财富充足,只怕物资富裕得失诸浪费,不必为生计困乏而烦恼,但以多多贡献自己力量为人生乐事。社会秩序之佳,阴谋诡计、抢劫偷盗和破坏活动绝迹,人们真正可以享有夜不闭户,免于恐惧的自由。

现代大教育家蔡元培说:“夫妇者,本非骨肉之亲,而配合以后,苦乐与共,休戚相关,遂为终身不可离之伴侣。而人生幸福实在于夫妇好合之间。然则夫爱其妇,妇顺其夫,而互维其亲密之情义者,分也。夫妇之道苦,则一家之道德失其本,所谓孝悌忠信者,亦无复可望,而一田之道德,亦由是而颓废矣。”这段话告诉我们,夫妇之道,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和睦,而且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风尚的建立。

夫妇虽没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那样的骨肉之情,却是人一生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所以夫道以义,妇道以德,只有苦乐与共,休戚相关,才能成为好的夫妇,也才有人生的真正幸福。所以男子选择妻子的时候,应该选择贤淑、贞静有德的女子,而不应只重其貌。女子在选择丈夫的时候,应该选择那些明事理、有才学、真诚而老实的人,而不应看重他的名位。只有这样,才能互相尊重、信任,才能结成一个美好和谐的家庭。

夫妻关系是组成家庭的基础,夫妻的和睦是家庭和睦的核心。古有梁鸿孟光举案齐眉的故事,体现了夫妻恩爱、相敬如宾的美好感情。

而宋弘所说的“糟糠之妻不下堂”,已成为千百年来表达爱情忠贞不渝的名言。可以说夫妻之间的恩爱是身心的契合,它不只是卿卿我我,也绝非是条件的相互交换,更不应由于一方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夫妻恩爱应该是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相互砥砺,成就一番事业,这才是中国传统夫妻关系的民族特色和精华之所在。

在封建的伦理道德中,“三纲五常”中有一条那就是“夫为妻纲”。

这表现在家庭关系中,做丈夫的可以对妻子为所欲为,可以三妻六妾,也可以说休妻便休妻,而妻子只要有一点反抗便被扣上“妒妇”的帽子。

这是糟粕的东西,也是我们所要扬弃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中,男女平等,但是一个家庭能否和谐,充满温馨,也有待于夫妻双方的努力。

要想拥有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忍住自己的气性,宽待对方可谓是良策。

尊老爱幼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历来为我们中华民族所高度重视。

早期儒家所追求的大同社会理想中,就已经有“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废、疾者皆有所养”的重要内容。年以齿尊,贤以德叙,家有老,世有贤,被看作是国家的祥瑞。尊老爱幼对于老者、长者,必养、必敬、必让、必安;对于幼者、弱者,则必育、必教、必抉、必济,这样社会才能安定。孟子则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作仁政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长幼有序,提倡尊老爱幼,在于安天下父母之心,使天下幼弱残孤有所依靠,从而形成厚重亲和的社会氛围和有序的社会伦理关系。

人生一世,即使你能活100岁,那又有多长呢?人的少年与壮年,像春天一样明媚。但是春天也不过才三个月,一转眼便到了炎热的夏季。秋天来了,万物凋谢零落,树木枯萎;春天哪能长久不去呢?四季循环往复,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有些人却不知道珍惜时光,年轻的时候沉溺于酒色和赌博下棋,游玩消磨时光,老了以后怎么办?而与坏人交朋友,与好人结仇,甚至侮辱、怠慢老人之人,不读圣贤的书,反而把它抛弃在一边,最终不过是一个鲁莽的人。红颜变成白发,想追回以前失去的时光,怎么也不能做到了,虽然也感到后悔,可又能有什么办法补救呢?这不就是虚度一生吗?真是可悲啊!

古人认为,作为年轻人应忍住自己轻狂的性子,不贪图生活享受,珍惜青春,珍惜时间,努力向前,尊师敬长,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年轻人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生天地之间,依靠三种力量,但却要用同一种态度来对待。一是父母生育了我们。没有父母的生育、培养,你无法生存下去,所以要尊敬孝顺父母。二是老师的教导。没有教育,人就无法成才,也就不可能立于社会之上,所以应该尊师重教。三是社会的培养、锻炼和造就。没有社会的扶助,一个人难以成气候,所以应该把自己的才华反过来贡献于社会,多为社会,为民众做有益的事。

长者应以不自己的经验丰富而轻视少年人,年轻人也不应以有魄力、能闯、血气方刚自居而忽视长者的规劝。其实长幼之间只有取长补短才能共同做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