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国就是这么生猛04:袁氏称帝
4896600000025

第25章 玉手点将录(3)

所以,即使是袁世凯真的下达暗杀密令,也断无可能对一个小县长下令,难道袁世凯认为一个小县长,比他内定的全国陆海空大元帅办公室总参谋长,水平更高吗?

如果暗杀密令不是袁世凯下达的,那又会是谁?莫非正如王忠和老先生所说,是唐继尧下达的?

这更无可能。

如果是唐继尧下达的这道命令,蔡锷必死无疑。只需要一小队贴身警卫,就能够于途中将蔡锷击杀,断无失手之理。

暗杀密令即非袁世凯下达,又不是唐继尧下达,那到底是谁下达的?

想一想,此时的昆明,在蔡锷抵达之前,是谁说了算?是唐继尧吗?如果蔡锷到了昆明,对谁的威胁又是最大的呢?

在昆明,真的有一伙人,超级不喜欢蔡锷归来的。

09军事人才过剩

一旦我们确定了暗杀密令既非出自袁世凯,也非出自唐继尧,那这段历史立即就清晰了。

结合两种说法,事情多半有可能是这个样子的。

蔡锷归滇,是一次秘密行动,他在越南老街留下了人,拿着他的亲笔信,约定时日,算好等他秘密抵达昆明之后,再将书信发出。这样做的目的,是效仿楚汉相争时代刘邦之故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回兵权。

楚汉相争时,刘邦败于项羽,于是夜投韩信。当时韩信正在呼呼大睡,刘邦禁止士兵惊动他,径入大帐,夺得印信,直到刘邦发号施令,韩信才迷迷糊糊从被窝里爬出来。尽管当时韩信并没有反叛刘邦的意思,但刘邦必须要假定他有,因为刘邦冒不起这个风险。

此时滇中军事,一如楚汉时刘邦与韩信的关系。早在辛亥革命初,蔡锷是云南新军三十七协之七十四标标统,而唐继尧则是蔡锷手下第一营管带。唐继尧的军事才干,未必在蔡锷之下,至少也是个帅才,所以辛亥革命云南响应之后,就面临着蔡唐两帅并争的痛苦局面。

当时的云南,军事人才有点儿过剩,除了蔡锷与唐继尧,另有一个王振畿。云南独立之后,两名讲武堂学生枪杀了王振畿,凶手不问可知,蔡唐阵营难脱干系。但此二人实力庞大,兼具道义资源,无人敢追究,于是云南的优秀军事人才,就由三足鼎立进入到两强对峙阶段。

当时蔡锷和唐继尧就坐下来商量:这个事咋个整呢?我看与其咱们死掐,莫不如……莫不如去别的地方捞地盘,跑马占地。

别的地方在哪里?

当然是贵州了。

于是唐继尧率滇军径入已经宣布独立了的贵州,抢到了贵州大都督,滇军余部则去抢四川。没办法,僧多粥少,不抢不行啊。这场声势浩大的抢劫持续到日本三井财团赞助的二次革命,袁世凯发现云南这边有点儿乱,就调蔡锷入京,留下唐继尧兵镇云南,云南周边这才松了口气。

此后唐继尧在云南整军备武,磨刀霍霍,除了讲武堂训练出来的精锐部员,另有93支自卫队,又编训退役人员,以为扩军之备。同时,云南军人到处奔走,斥巨资购买军火,先是向德国买了200万元军械,中途被截流。又花10万元去日本买,而云南兵工厂日夜不停工地加班生产,硬是把云南打造成了一个军事强省。

唐继尧费尽了心血,经营云南,这时候突然有人跑来抢他的位子,你想那会是什么后果?

正因为是生死兄弟,所以才更应该加以防范。蔡锷乔装夜行,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事了。

但我们理解,蔡锷却无法理解,因为行动如此秘密,他在途中却仍然遭遇到了伏击。而且这次伏击极是凶猛,蔡锷这边出现了伤亡,由于蔡锷不知道另有第三股势力已经进入了云南,理所当然地将这次伏击归罪于唐继尧。

这也是江湖上流传唐继尧暗杀蔡锷的原因之所在,都认为唐继尧生恐蔡锷抢了他的地盘,所以必须暗杀蔡锷。但大家单单忽略了,这时候唐继尧最恐惧的,并非蔡锷,相反,只有和蔡锷联手,他才有足够的力量,对抗第三方。

所以当蔡锷于19日,携伤拖死逃回昆明之后,就已经彻底安全了。在这里,无人敢动他分毫。

10从此打消非分之念

蔡锷19日抵滇,在与唐继尧几经商量之后,两人达成了基本共识。这个共识就是:他们惹不起第三方。

又或者,他们的最后想法是,完全可以与第三方联手,兵分三路各捞各的地盘。要知道蔡锷治理云南的原则,始终是防内争而谋向外发展。第三方势力的加盟,将有利于蔡锷这个军事思想的推行,他没理由不这么干。

但你想和人家联手,人家可未必有这个意思。要知道,第三方是出了名的惯吃独食,连汤水星渣都不给别人剩。

所以,为了促成合作,就必须先行清理第三方的杀手,让第三方知道自己可不是好惹的,从此打消非分之念。

于是蔡锷参加军方高级会议。在会上,唐继尧宣称,蔡锷是他派了自己的弟弟唐继禹,带了两个警卫连、一个宪兵队迎接回来的。第三方精明者知道中计,叫苦不迭,笨傻者却是人家说什么他就信什么,还赶紧以文字的形式记下来,导致了蔡锷抵达昆明的具体日期,出现了两个以上不同版本。

在会上三方势力热烈拥抱,比亲兄弟还要亲,而此时,唐继尧所说的两个警卫连并一个宪兵队,早已杀入蒙自及阿迷,径逮周沆并张一鲲。但此二人者,连杀蔡锷的胆子都有,是因为他们早已打好了包裹卷儿,星夜上路逃之夭夭了。

逃了怎么可以?执行暗杀的人逃走,就无以慑服第三方。蔡、唐二人毕竟治理云南多年,对当地的社会关系了如指掌,张一鲲的爱妾张素娥,立即被控制并成为了诱,成功地将逃入越南的张一鲲诱了回来。

张一鲲必须要被押送回昆明枪杀,所谓杀鸡儆猴,这个成语用在这里,是最贴切不过的。

总之,周沆、张一鲲之刺杀蔡锷,必然不是袁世凯下的命令。说过了袁世凯不可能给两个县级小职员下达密杀令,就算袁世凯的脑子真进水了,干出了这事儿,那么周沆和张一鲲也不可能往海外逃,要逃应该逃回北京才对。

总之,这是一起隐秘的势力大角逐,蔡锷、唐继尧不会说出来,他们要的就是对方心照不宣的效果。而第三方更不可能说,大家都不说,史学家研究时再吊儿郎当不上心思,难怪史料会被弄得一团糟。

总之,云南各方势力,已经解决微小的摩擦,并达成了基本共识。此后要做的事情,就是兵分三路,快去捞地盘。

11像天使般纯洁

再来说此时进入云南的党人李烈钧。

李烈钧之所以不去别的地方,单单来到云南,那也是事出有因。早在辛亥革命之前,他就在云南讲武堂上班,当出差去北京汇报工作时,他前脚刚走,后脚武昌首义的枪声就响了。

李烈钧在武昌耽误了几天,又去北京,这时候云南已经枪声大作,优秀军事人才王振畿被江湖除名,蔡锷把老师李经羲用轿子抬走,从此独占云南。而且小小的云南搁不下蔡锷和唐继尧,逼得他们不得不向外发展。这时候的李烈钧,再回云南只能是添乱,已经找不到机会了。

此后李烈钧流落江湖,从九江到安徽不停地奔波劳累,好不容易弄到手个安徽大都督,却被肥仔黎元洪要求给人家退回去。结果最终,李烈钧成功入主江西,替革命党捞到了一块实实在在的地盘。

此后就是日本三井财团赞助二次革命,江西李烈钧遭遇到了北洋凶兵第六镇,此镇有个神秘的灵异规律,不管谁出任此镇军事长官,必然会离奇地死于非命。当时北洋六镇主帅是李纯,他把李烈钧撵到日本之后,自己就神秘地中毒死掉了。到现在也没人知道,到底是谁吃饱了撑的,闲极无聊毒死李纯(当时大家疑心是齐燮元干的,可齐燮元发誓说,要是他干的他就被子弹打死,后来他真的被子弹打死了)。

到得这次起事,北洋六镇又来了,这次他们的军事首脑叫马继曾,这可怜的家伙,仗正打得热火朝天,他又莫名其妙地暴毙了。

不说北洋六镇,继续说李烈钧,据革命元老马超俊回忆,李烈钧逃亡日本后,就去找孙文:

……李烈钧亦到日本,谒总理,总理询曰:君来此何为?答称:愿继续献身革命。总理乃面予责斥:我将江西一省的重任交给你,你却刚愎自用,不服从命令!叫你发动,你不发动;不叫你发动,你反而擅自妄动,贻误戎机,一败涂地,还有何面目见我?烈钧无辞以对,赧然走南洋,与陈炯明、柏文蔚、熊克武等组织水利促进社,与总理分道扬镳,各行其是。(《马超俊、傅秉常口述自传》)

总之,当时的情况是,李烈钧因为无法接受孙文打手模表效忠的要求,已与孙文,与中华革命党分手了。不唯是李烈钧,连黄兴也去了欧洲,登船时还曾遭到警察盘查,受了场虚惊。

以后一段时间,大家就在海外各忙各的,一边忙一边相互争吵,正吵之际,袁世凯称帝的消息传来,立即把黄兴给震惊了。

当时黄兴肯定是这样想的:我还以为,孙文是天下最苛刻的人,他居然强迫别人打手模对他效忠,可跟袁世凯一比,人家孙文堪称纯洁的天使了。再怎么说,孙文也没登基做皇帝,强迫你下跪磕头啊。

黄兴却不知道,袁世凯创建洪宪帝国时,宣布说:

新朝有三件事不同以往,即:实行君主立宪、废除跪拜礼,取消太监制度。

洪宪帝国规矩,大家见面三鞠躬,臣子向皇帝袁世凯三鞠躬,袁世凯向臣子回以三鞠躬——但你就算是八鞠躬也没用,谁让你恢复了帝制?

黄兴一急,就要去搞袁世凯,可他孤掌难鸣,要搞袁世凯,非得向孙文臣服不可。

1915年10月下旬,黄兴派儿子黄一欧,面呈孙文一函,黄兴表示于讨袁之役中,愿受命效力。

黄兴归来,于是陈炯明、李烈钧等党人也纷纷来找孙文,表态效命。于是孙文即命李烈钧进入云南,同时派人联络蔡锷,请蔡锷赴东京共商大事。

但最终,蔡锷与李烈钧,还是在云南胜利会师了。

12最隐秘的权力斗争

话说李烈钧抵达昆明,有讲武堂学生多人,前往车站迎接。下榻于圆通街,唐继尧到来,双方开始讨论国事,讨论过程中,唐继尧突然爆料说:蔡锷正在来昆明的途中。

李烈钧不知如何回答,随行的党人方声涛笑曰:

先入关中王之,松坡健将,又为梁任公高足,宜与团结耳。

方声涛不知厉害,这话说得有点儿露骨,意思是说:先到先得,先吃先肥,是我们先来的云南,云南就是我们的啦。我们一定会领导好蔡锷,让他干好本职工作……总之就是这个意思。

蔡锷到达昆明,唐继尧于五华山都督府举行盛大宴会,与会之人有蔡锷、随蔡锷而来的戴戡,党人阵营中有四川的熊克武、但懋辛及李烈钧,余者皆是滇军中重要军事将领。事关重大,饭局未开,大家已经吵成了一团。

双方所争吵的,是这次起事的领导权问题。但因为与会多方,无不是多智之人,都采用了一种绝妙的方法来争执。不知内情的人,就算是参加了会议,也不知道大家都在吵些什么。

会议开始,蔡锷就向大家出示了一份密电。

这封密电,是梁启超拍的,拍给蔡锷的,但梁启超自己家里没有发报机,所以就找了北洋冯国璋,由冯国璋代发。

蔡锷强调:这封电报,表明了冯国璋对他的支持力度。

但实际上,蔡锷并没有说实话,而是在忽悠大家。电报的确是从冯国璋的府上发出来的,但冯国璋本人压根儿不知道这事儿。是冯国璋的秘书胡嗣瑗,这厮与梁启超合谋,天天瞒着冯国璋,在冯国璋家里往外发反对袁世凯的电报,搅得时局错综复杂。

到目前为止的分析资料中,未见看得懂蔡锷这番话的精准分析。大家只是简单地认为,蔡锷出示这封电报,强调冯国璋,是在说冯国璋也是反对帝制的,北洋并非铁板一块。事实上,与会中人,除了精明过人的李烈钧,其余人根本不知道蔡锷的真实意思。

李烈钧听出来了,于是争吵就开始了。

出示过电报后,蔡锷因为喉咙不适,不能多说话,就让随行的戴戡,拿出梁启超事先起草的讨袁通电,念给大家听。

大家听了,说好好好,这个通电好,梁任公不愧是大手笔,有气魄……那么这事儿就奇怪了,有这样大手笔、大气魄的人物,怎么还在杨度面前吃了瘪呢?

叫好声中,有人说话了:不行,这个通电要改。

这说话的人,是哪一个呢?

史料中没有记载,但肯定不会是唐继尧手下的将官,在这个场合中,轮不到他们说话。

有资格说话的,只有蔡锷、唐继尧并李烈钧及党人。

运用排除法,蔡锷和唐继尧不会改梁启超的手稿,提出修改意见的,只能是党人。

那么,蔡锷为什么要出示冯国璋转给他的梁启超电文?党人为什么非要修改梁启超的稿子呢?

说过了,大家在争夺起事的领导权。

蔡锷出示冯国璋转来的电文,表面是说他和冯国璋关系好,实际上暗示他与梁启超这对师徒组合具有强大影响力,连北洋都给他们三分面子。而一旦梁启超的讨袁通电获得通过,那梁启超事实上就成为了这次讨袁的领袖人物。于梁启超而言,其人生事业,到此就算是达到了顶峰。

他梁启超人生事业到顶峰了,那让党人还怎么混?党人革命了一辈子,多半时间是跟君宪派梁启超较劲,较劲到最后,梁启超忽悠一下子,转而领导党人革命来了,这简直是岂有此理,还让不让人活了?

所以党人一定要改梁启超的稿子,哪怕只改一个字,这也能证明是党人在领导梁启超。

党人坚持要改,忽悠说又不是人事变动,只改几个名词,戴戡坚持不上当。吵到最后,李烈钧说话了。

他说:在座的任可澄先生就是大手笔,请他改几个字,恐怕任公也不会不满吧?

正是他这句话,为党人争来了权力,获得了与蔡锷、唐继尧平起平坐的资格。

13云南是我们的

会议继续,下一个流程是英雄让座次,唐继尧提出,要把云南都督让给蔡锷。蔡锷岂能答应?于是两人吵成一团,都要求把大都督给对方。

蔡锷和唐继尧玩的这手,有点儿太狠了,未免有失厚道。他们两人让来让去,无非是让李烈钧看:你看你看,老李你看,这云南是我们两个的,老李你咋个办啊?

老李又能咋个办?只能装没看见。

有分教:天下英雄识英雄,脱袍让位计无穷。风潮未起枪声静,最终吃瘪梁任公。会议开到这份儿上,蔡、唐、李各自展示了自己的智商,堪称棋逢对手,不相上下,这样事情就好办了。

三方势力均衡,但唐继尧占了地主的便宜,是为老大。于是从关帝庙请来了神牌,高烧红烛,香烟缭绕,于庄严肃穆的气氛中,由唐继尧和蔡锷依序宣读誓词。誓词曰:

拥护共和,我辈之责;兴师起义,誓灭国贼;成散利钝,与共休戚;万苦千难,舍命不渝;凡我同仁,坚持定力;有渝此盟,神明共殛!

下一道程序是每个人签名,然后以丝线缠绕拇指,用针刺破,将血滴入一只玉罇中,注入烈酒,再分成小杯,然后大家一饮而尽,表示永矢弗渝。顺便说一下,这只玉罇,后来被唐继尧家的孩子抱着,抱台湾去了,目前保存完整。

喝酒的这拨人中,只有一个人比较郁闷。此人就是李烈钧推荐修改梁启超电文的任可澄。要说李烈钧就是狠,他推荐别人来改稿,蔡锷都不会答应,唯独这个任可澄,让蔡锷心里不乐意,可嘴上却无法反对。

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