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吴起兵书
4895000000006

第6章 图国篇(5)

再如三国时期出任诸葛亮之幕府参军的马谡,曾多次向诸葛亮提出许多作战策略,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拥有天才般军事才能的诸葛亮也不得不佩服马谡的高明。然而马谡的才能也仅在为主帅划谋献策而已,后来独当一面防守街亭,却只会照本宣科、不知变通,并且不听实战经验丰富的王平的建议,而导致街亭失守的结果,诸葛亮为此痛悔自己用人不当!

其实,汉高祖刘邦拥有的杰出人才并不多,他之所以能击败项羽而夺得天下,就在于他善察其下属的才能,并让他们尽量发挥所长。

能兼收偏才,使之各展所长的莫过于战国时以“养士”闻名于世的四公子。例如孟尝君,门下食客3000人,每个食客都是各有所长,有些甚至是所谓的鸡鸣狗盗之徒,然而就是这些人为孟尝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孟尝君曾经出使秦国,秦王恐放他归国将不利于己,于是决定扣留孟尝君。在万般无奈之际,孟尝君只好设法讨好秦王的宠妃,让她在秦王面前为自己说好话。秦王宠妃贪利,孟尝君门下就从秦宫中偷得貂皮大衣及夜光璧献给秦王宠妃。秦王在听信宠妃为孟尝君说的好话之后,放走了孟尝君。孟尝君虽拼命奔逃,怎奈函谷关守将不等鸡鸣声起是不开城门的,于是门下一名食客便学鸡鸣而骗得城开,孟尝君因此才没有被秦王后来派出的追兵赶上而得以逃脱。

又如信陵君对待守城门的侯嬴有如上宾,刚开始侯嬴并没有显出特别的才能,后在“窃符救赵”的事件中,才因仰赖侯嬴的计谋而取得成功。后来信陵君遭魏王忌,不得已避居赵国十年,而当魏国的安全受到威胁时,信陵君为了赌气不愿回国解围,也是其门下一名卖浆者对他晓之以理,才让信陵君幡然醒悟。

孟尝君、信陵君所任用的皆是偏才,有些具有的才能甚至是一般人所不屑的。但关键时刻,却由这些偏才发挥了常人所不能替代而且极其重要的作用。

文能治国、武能经邦的通才,自古以来极其少有。诸葛亮可算是通才,他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又能治国经邦;唯其如此,才会让刘备“三顾茅庐”请他作为军师,后拜为丞相,自刘备亡故之后,也全凭着诸葛亮之能才保刘禅偏安巴蜀数十年。

唐太宗李世民也算是个通才,他既能率千军万马驰骋疆场,也能在得天下之后,将大唐王朝治理得井井有条,而成就后世人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盛世。

当然,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观点去苛求古人,更何况现代人中,亦罕见能真正称为通才者。现代社会的最大特点是分工细致,而这种细致的分工,其发展势将越趋精细。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若每个领域都要涉及,恐怕毕其一生心力都无法完成。如此一来,不要说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就是要保持现状也难以办到。因此,现代社会考察人才的标准主要在于“专”,虽然仍提倡“博”,但若能专精于某一领域或技能,才称得上“才”吧。

中国有一句谚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意指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同具能力。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为“固步自封”找借口而不愿不断改变观念、更新知识,那么不求为通才,也不为此而抱憾,确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当然,人们也不应当借口“专”而否定“博”,否则只会导致停滞不前。今日虽然难以致“博”,但人们也应当在“专”的基础上尽一己所能去多掌握一些知识,多培养一些能力。当代一些青年,总是抱怨“生不逢时”,似乎自己是“无用武之地”的天才,而认为那些在各行各业卓然有成的人只不过是巧遇机会而已。其实,机会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有些人之所以能做出傲人的成绩,在于他们能正确地评估自己,并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说世间是先有千里马,然后才有伯乐。而且我们还可以说:即使世间没有“伯乐”,只要是“千里马”就会自然发挥其日行千里的超凡能力。

八世不绝圣,国不乏贤

【原文】

武侯尝谋事,群臣莫能及,罢朝而有喜色。起进曰:“昔楚庄王尝谋事,群臣莫能及,罢朝而有忧色。申公问曰:‘君有忧色,何也?’曰:‘寡人闻之,世不绝圣,国不乏贤,能得其师者王,能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国其殆矣!’此楚庄王之所忧,而君说之,臣窃惧矣。”于是武侯有惭色。

【注释】

楚庄王:

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13年~前591年在位。曾整顿内政,兴修水利。公元前611年攻灭庸国(今湖北竹山西南),自此国势大盛。继又进攻陆浑之戎,陈兵周郊,派人询问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的轻重。后在邲(今河南荥阳北)大败晋军,陆续使鲁、宋、郑、陈等国归服,成为霸主。

申公:即申叔时,楚国的大夫。

【译文】

武侯有一次与大臣商议国事,群臣的见解都不如他,退朝之后他颇有自得之色。吴起见了就规谏他,说:“从前楚庄王曾经与群臣商议国事,群臣都不及他高明,他退朝以后面露忧色。申公见状,问他:‘君王面带忧色,是为了什么?’庄王说:‘我听说世上不会没有圣人,国家不会缺少贤才,能够得到他们做老师的就有资格称王,能得到他们做朋友的就能称霸。现在我没有才能,而群臣还不如我,楚国真是危险了。’楚庄王所担忧的事,您却感到高兴,我私下真为此而忧惧。”于是武侯的脸上露出了惭愧之色。

【心得】

吴起在这段论述中,更加深入地讲述如何养贤纳士,以及选贤任能的问题,他指出要做到以人为本、人尽其才,使贤能者居上。而作为国君,必须要有好的品德修养,要不骄不躁、谦虚谨慎,能容纳贤才,不能自以为是。这样,才能让那些阿谀奉承之徒远离自己,使贤良之士亲近自己,否则国家就很危险了。

吴起所主张的亲贤能、远佞人确为至理名言。作为统治者,的确必须容纳贤才、知人善任。《草庐经略·任贤》说:“天生贤才,自促进一代之用。不患世无人,而患不知人;不患不知人,而患知之不用。知而不善用之,与无人等。”能识别人才并且加以妥善的任用是治理好国家的重要谋略。知人善任,是古今中外所有功成名就的政治家的经验总结,也是政治家在用人之际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楚汉相争四年,刘邦终得天下,主要原因便在于能够容纳贤才、知人善任,把不同长处的人安排在相应的位置上。刘邦曾在洛阳南宫举行的宴会上问大家:“各位诸侯、各位将军,希望你们不要隐瞒我,请明白告诉我为什么我能得天下,而项羽却失去天下?”

高起和王陵回答说:“项羽表面待人很好,但实际上却妒忌有德有才的人,对功臣加以迫害,对有能之人不信任,所以失去了天下。而陛下派人去攻城占地,往往将打下的地方封给有功之人,和大家一起分享利益,所以能得天下。”

刘邦却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说在营帐内分析形势,制定战略方针,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所以我任命他为军师;坐镇后方,安抚百姓,筹集粮饷,保证粮草源源不断地供给前方,我不如萧何,所以我任命他为后方留守;亲自带领千军万马,攻必克,守必固,我不如韩信,所以我给予他封王赏地;樊哙出身低微,但勇敢过人,我任命他为步将。是因为我任用这些杰出的人才,所以才能取得了天下。”

彼得大帝执政时,相较于同时代的西欧各国,俄国还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农奴制国家。为摆脱落后,彼得大帝决心全面改革,颁布打破门第资历限制的《官职等级表》,论功赐予职位、俸禄。他知人善任,不拘一格任用人才。连卖过馅饼、当过马夫的缅希科夫,也被提拔为陆军元帅。彼得大帝的一系列改革,使俄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获得了较快速的发展。

“国不乏贤”,作为统治者必须“诚必用贤”,意即应真心诚意地重用人才。在用人方面,为政者不能只是空谈重视人才,而应该在行动上诚心诚意重用之。因为只有开诚布公、拋开个人私利偏见,才能使真正的贤才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