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吴起兵书
4895000000020

第20章 论将篇(1)

本章综述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因为正如吴起所言:“总文武者,军之将也。”亦即只有文武兼备的人,才能够胜任将领的要职。

论将,即识别将才,这并非易事。战国时候,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就熟读兵法,善谈军事,他的父亲也难不倒他。但是赵奢知道自己的儿子不是将才,曾语重心长地说:“赵国不任用赵括为将帅便罢了,如果任用他为将帅,必定要葬送赵国的军队。”但是赵王却不能识别赵括只能纸上谈兵、不切实用的缺点,要他代老将廉颇挂帅,抵御秦将白起的进攻,结果长平一战,大败而亡,赵兵前后被秦军坑杀的多达45万余人!韩信与张良、萧何合称汉初“三杰”,是古今闻名的将才。他在年少时甘受胯下之辱,显得懦弱胆怯。秦末投军项羽,羽不能用;又转投刘邦,刘邦也没有发现他是个人才,于是他便弃刘而去,然而萧何知道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所以连夜把他追回来,说动刘邦拜他为大将,后来果然助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

一般人识别将才,往往注重他是否勇敢。吴起说,勇敢只是一个将领应该具备的若干条件之一,仅仅有勇敢甚至连当好一个士兵都不够格。勇敢是一个军人的基本品格,而基本品格不等同最高品格,更不是全部品格。打仗要不怕死,要置生死于度外,但这并不意味着轻生、拼命。赵括的父亲之所以知道自己的儿子不会带兵打仗,就是因为“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即是说赵括不把死亡当一回事,所以他必败。据《史记》的记载,赵括也确实称得上勇敢,说他“出锐卒自博战”,为秦军所射杀。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勇敢理解为不怕死。亡命之徒就不怕死,但亡命之徒不算勇敢。真正勇敢的人看重的是死的真正价值,正如吴起所说:“有死之荣,无生之辱。”当初韩信不杀那个侮辱他,要他从其胯下爬过的少年,是因为他认识到这么个小人物“杀之无名”,所以宁愿被人看作怯弱,也无意显示自己的勇敢。亡命之徒则不然,他们对生死并无荣辱的区分,更无价值的观念,他们常常意气用事,为了某种个人的私利和欲望,不惜一逞匹夫之勇。总而言之,真正的勇敢是一种大无畏,是一种对生命真正价值的忘我追求!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为“鄙夫”。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

孔子曾经对子路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君子崇尚勇敢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制约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犯乱,一个小人会因为勇敢沦为盗贼。

一文武兼备,刚柔并用

【原文】

吴子曰:“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凡人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尔。夫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也。故将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理者,治众如治寡。备者,出门如见敌。果者,临敌不怀生。戒者,虽克如始战。约者,法令省而不烦。受命而不辞,敌破而后言返,将之礼也。故出师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

【注释】

总:总领,

总管,统帅。

刚柔:有勇有谋。

兵:这里指军队。

轻合:轻易与敌交战。

克:胜利、完成。

【译文】

吴起说:“文武兼备的人,才能胜任军队的将领。能刚柔并用的人,才可以统兵作战。一般人评论将领,往往只看他的勇敢,其实勇敢对于一个将领来说,不过是应该具备的若干条件之一。只有勇敢的人,必定轻率应战,轻易与敌交战而不顾及利害,是不可取的。所以,将领应当谨慎的有五件事:一是理,二是备,三是果,四是戒,五是约。所谓理,是指治理众多的军队如同治理少数军队一样有条理;所谓备,是指军队出动就像会遇见敌人一样保持戒备;所谓果,是指临敌交战时不考虑个人的死生;所谓戒,是指即使打了胜仗还是如同初战那样谨慎;所谓约,是指法令简明而不繁琐。此外,接受任命决不推辞,击败敌人后才说班师回朝的话,这是将领应该遵守的准则。所以,将领从率军出征那一天起,就抱定了只有光荣牺牲,绝无忍辱偷生的决心。”

【心得】

在这段论述中,吴起指出,作为统兵将帅必须要有很好的修养,既要文武双全,又要刚柔并济。的确,身为大将不但要能够勇猛杀敌、威慑敌军,还要善于安抚,使敌军不战而降。

《尉缭子·兵令上第二十三》:“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能审此二者,知胜败矣。”这是一条治军的方略。古来将帅,讲求文武兼备。武文相对,互为表里。《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植即枝干;种,即种子,引伸为根本。以武力为骨干,以文德为根基,古来为治军的两种手段。这种思想,孙武也早已提出过。《孙子兵书·行军篇》云:“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文、武”之道并行,是古代治军的基本手段,统领士卒,既要教育,也要执行纪律,二者是辩证的统一,缺一不可。

《左传·僖公二十七、二十八年》记载:公元前636年春,晋文公(献公的儿子重耳)回国掌握政权后,为了争霸中原,积极资金积累对外作战。他首先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使人民都能安居乐业。又以尊奉周王室的行动来争取各国的同情,同年,攻打周天子赐给他的封地——原(今河南济源县)。出兵前,宣布只打3天。3天没有攻下,虽然根据情报知道原地的人民马上就要投降,也不等待,还是按照预先宣布的期限,自动退兵三舍(90里)以示言而有信,并特别设置了一个专门机构来处理官吏的官爵等级和有关纪律的问题。后来,他看到晋国人民对政府已有了信任,人民在彼此交往中也很讲究信义,并能自动遵守秩序,认为教养已经成熟,就在公元前632年出兵和楚军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作战,获全胜,晋国因而称霸天下。

北宋末南宋初,大部分宋军都不堪金兵一击,而岳飞、韩世忠等统帅的军队,战斗力却很强。特别是岳飞,他以“精忠报国”的思想教育部队,又以严格的纪律约束部队,“行师用众,秋毫无犯”。因而得到人民拥护,多次重创强敌,使强悍的金兵不得不承认:“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另外要善于安抚降敌,以诚心对待他们。唐宪宗时,李愬讨伐叛军吴无济。李愬待人沉稳真挚,能推心置腹地待人。叛军中有来投降的,不加追究。如果知道哪个部下家中父母亡故而无力埋葬者,就发给干粮和路费,让他回去处理后事,并劝慰他:“你也是皇上的子民,不要丢下亲人不管!”因此,部下都甘愿为李愬战死。

有一次,李愬抓获叛军部队中的骠将丁士良,非常欣赏他的勇猛善战,所以让他留下来立功赎罪。丁士良非常感激,就献策说:“吴秀琳只有几千名士兵,但唐军久攻不下,都是因为陈光洽在为他出谋策划。我能为您把陈抓来!”说完,就真的前去将陈掳回来了。吴秀琳失去了得力助手,最后只得投降唐军。

吴秀琳投降的时候,李愬单人独骑,到城棚下与吴说话,并亲自下马为他松绑,并让他在自己的手下做将官。吴被他感动了,就献计说:“要打败吴元济叛军,没有李昤不可能成功。”李昤是叛军中的一员骁将,常常打败官军,因而轻视唐军。李愬遂利用这一点,诱捕李昤归营。唐军将士吃过李昤不少苦头,纷纷要求杀掉他。李愬认为这正好说明他是个难得的将才,因此非但不杀,还经常与他密谈,有时直到深夜。下属不理解,强烈要求杀李昤。

李愬眼看不能保全他,于是将他押送回朝廷,并向宪宗上书说:要是杀了此人,就没有可以平定蔡州吴元济的人了。宪宗因此赦免了李昤,并将之送还李愬。李愬有了圣旨,便不怕再有人提出杀李昤了,于是任命他为六院兵马使,李昤捧着委任书,感动地流下了热泪。后来,李愬以李昤为先锋,于雪夜发动奇袭,一举攻克吴元济的老巢蔡州城。

以推诚置腹的心来待人,用公正的心来做事,这样才能打动对方,使对方心悦诚服。如果缺乏一颗真诚的心,待人处事就会处处显出虚伪。而如果没有公正的态度,判断事物的标准往往会出现偏差。换言之,圆滑虽然可以骗得一时的信任,但绝不能保持长久,唯有真诚公正,才能永远赢得他人的尊敬。

吴起认为,善于统帅军队的将领,性格应该是刚强时不可摧折,柔韧时则不可屈服,这样才能够以弱制强、以柔克刚。的确,如果只有柔韧而无刚强,其战斗力必然会被削弱;但如果只有刚强而无柔韧,战斗力必会殆尽。因此,只有使刚柔并济才符合为将之道的常规,此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为官之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有一位部门经理品德优良,做事向来兢兢业业,不计个人得失。对上,他以服从为天职,不管上级说得有没有道理,一概照办,哪怕是蛮横无理的批评,也从不申辩,甘于忍气吞声;倘若自己有什么想法和建议,总是踌躇再三,反复思量,不到自认为万无一失,决不提报上级。即使好不容易去讲了,上级如果不认可,也从不据理力争。对下面的职员,他也总是以“好人”而著称,有什么工作总要与大伙商量着办,只要略有微词或有反对的意见,他也宁肯自己多吃些苦,而不去勉强别人;凡是日常细小工作和值班之类的事情,他总是做得比下属多,任何人与他争辩或发无名之火,他也不生气。总之,的确是柔韧到了无极的顶峰,任职一年没见他跟谁吵过,甚至不愉快的事似乎也从未发生过。但是,总经理对他的评价是:只是个听话的部门经理,却不是个有见地、有魄力的领导人才,这个位置对他而言只是勉强胜任。手下人说他是位老好人,却不是位靠得住的主管。结果,该名部门经理非但没有再被提拔任用,甚至还被撤了职。

继任者汲取了前任者的教训,处处表现出自己刚强的性格。对总经理交办的事,合意则办,不合意则提出意见,有时甚至不说也不办。而一旦提出意见,就要求非准不可,否则就争辩个没完,直到把总经理“说服”为止;总经理的批评如果合理,并要求解释客观原因,错了则绝不接受,坚决顶回去。对于手下请示报告工作,不满意即大加训斥,毫不顾及情面。谁胆敢冒犯,绝不心软。结果可想而知,总经理厌恶,下属不满,任职不到半年便被免职,落得众叛亲离。如果客观分析先后两位部门经理的性格和做法,其实并非全错,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问题在于这两位都走了极端。柔者没有一点独立的人格,刚者则是毫不通融,甚至黑白不分,如此焉有不败的道理呢?

对待下属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宽大为怀。管理者的威信不是植基于高压统治或强词夺理。如果体恤下属,设身处地为下属着想,下属自然对你会效忠信服;反之,则下属不愿意回馈意见,更重要的是若是员工不愿配合管理者,纵然有才也难以发挥。因此,管理者对下要宽容大度,下属说错话或做错事,尽量不要发脾气,尤其不要当众批评,应尽力协助下属排除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让他感受到你的支持。但是,宽容不是放纵,该严厉时仍必须要严厉,绝对不能违背处事原则。否则将因为自己的过度宽容,而使自觉性不高的下属得寸进尺,以致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以为你软弱可欺。面临这种情况时,必须施之以威,甚至适度的展现“专制权威”。总之,凡是已经确定的事情,必须一以贯之,不能为他人所左右,并要培养下属信赖和服从的良好习惯。

概而言之,管理者不管是对上、对下,都应做到刚柔并济,这是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条件之一。

企业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每一个方面的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离开了哪个方面,企业管理都不能达成目标,但每项管理方式又都有着自身的先天性缺陷,往往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也更不能固执地认为某一个方面做好了就能够决定成败。科学的管理必须要把各种管理方式有机融合在一起,从刚和柔两个方面来加强全面管理,既要有刚一如流程和制度,又要有柔一如文化和人性化。

人性化管理是当今管理界比较流行的一种方式,其意是要注重对员工真实需求的满足,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文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是典型的柔性管理方式,主要是满足员工的精神追求。刚性的事物是显性的,而柔性的事物则是隐性的,隐性的一面往往决定着显性的一面,成为事物发展的关键。人性化管理就是要时刻关心和注重对员工需求的满足,打造浓厚的“家文化”氛围,增强员工的依附感和归属感;而企业文化则是通过员工共同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使命来打造员工的精神动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感。离开了柔性管理,就象是建设中缺少了水泥,生活中缺少了空气,再宏伟的建筑也会轰然倒塌,再强壮的体格也是窒息而亡。国家提出的依德治国,也正是柔性管理的体现。

至刚则缺少韧性,至柔则丧失严明。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就应当刚柔并济、“软硬兼施”,这才是军事谋略在企业管理上的运用。

二知此四机,乃可为将

【原文】

吴子曰:“凡兵有四机:一曰气机,二曰地机,三曰事机,四曰力机。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张设轻重在于一人,是谓气机。路狭道险,名山大塞,十夫所守,千夫不过,是谓地机。善行间谍,轻兵往来,分散其众,使其君臣相怨,上下相咎,是谓事机。车坚管辖,舟利橹揖,士习战阵,马闲驰逐,是谓力机。知此四者,乃可为将。然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安众,怖敌决疑。施令而下不犯,所在寇不敢敌。得之国强,去之国亡。是谓良将。”

【注释】

机:古代弩箭的发射机关,引申为一切机关的通称,也指事物的枢要、关键。这里是要善于掌握士气、利用地形、运用计谋、充实力量的意思。

张设:安排、布置的意思。

管辖:车辆两边的铁插销,用来闩住车轮不使脱落,是战车的重要零件。

闲:通娴,熟练的意思。

【译文】

吴起说:“大凡用兵打仗,有四个应当注意的关键:一是掌握士气,二是利用地形,三是善于谋事,四是发挥兵力。三军之众,百万之师,掌握轻重缓急,在于将帅一人,这就是掌握士气的关键;狭险道路,名山要塞,十人防守,千人不能通过,这就是利用地形的关键;善于使用间谍,用轻骑不断搔扰敌人,以分散其兵,使敌人君臣不和,上下互相责怪,这就是善于谋事的关键;战车及其零件十分牢固,战船及其橹桨极为结实,士卒熟悉战阵,战马善于驰骋,这是发挥兵力的关键。懂得这四个关键,才可以担任将领。而且他的威信、品德、仁爱、勇敢,都必须足以为全军之表率,且能安抚士众,威慑敌人,决断疑难。他发布命令,部下不敢违背,所到之处,敌人不敢抵抗。得到这样的将才,国家就强盛,失去他国家就要灭亡。这就叫做良将。”

【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