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尉缭子兵书
4894900000029

第29章 分塞令(1)

【原文】

中军、左右前后军,皆有分地,方之以行垣,而无通其交往。将有分地,帅有分地,伯有分地,皆营其沟域,而明其塞令。使非百人无得通。非其百人而入者,伯诛之;伯不诛,与之同罪。

军中纵横之道,百有二十步,而立一府柱。量人与地。柱道相望,禁行清道。非将吏之符节,不得通行。采薪刍牧者,皆成行伍,不成行伍者,不得通行。吏属无节,士无伍者,横门诛之。逾分干地者,诛之。故内无干令犯禁,则外无不获之奸。

【注释】

分地:指营区。此二字原作地分,从鄂局本改。

方:作动词用,意即在四周修建。行垣:临时的壁垒。

营:作动词用,意即修建。

有:同“又”。

府:与“俯”通,自高向下视。府柱:高高的旗杆,用来作标志。

刍:用草喂养牲畜。原作“之”,从鄂局本改。

横门:又叫衡门,即栅阑门,这里指营门口,也可引申指守卫在营门口的守门吏卒。

【译文】

中军和左、右、前、后各军,都各自有划分的营区,并且在四周修筑起营壁,隔绝各营区之间随便来往。将有划分好的营地,帅有划分好的营地,伯有划分好的营地,都修建起各自营地周围的沟渠界墙,并且申明隔绝交通的禁令。实行不是本百的人不得在本营地通行。不是本百的人进入本营地,伯长就杀掉他;如果伯长不杀掉他,就与犯禁者同罪。

军营中有纵横的道路,每隔120步远,树立一根高高的旗杆,作为士卒人数和营区的标志。道路上的旗杆前后连接,派人看守,执行禁令不准随便通行。士卒除非拿着将吏的符节作凭据,不得通行。负责打柴放牧的士卒必须排成队伍。凡是不排成队伍的,不准通行。下级军吏通过没有将领准许的符节,士兵进出不排成队伍的,守门军史就地诛杀他们。凡是越过营区进入其他部队地界者,都要杀掉。这样,内部没有人敢违犯法令禁律,那么外来的奸细就没有抓不到的。

【心得】

本篇主要论述了在营区各负其责的问题。对于私自闯入本辖区的人,严惩不殆,绝不姑息。为了维护正义或国家人民的利益,对于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之受到国法制裁。

《左传·隐公四年》云:“君子曰:‘石确,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晋书·宣王传》:“赵王凶逆,天下当共计之,大义灭亲,古之明典。”《旧唐书·李建成传》:“周公圣人,岂忌无情于骨肉?为存社稷,大义灭亲。”

《吕氏春秋·去私》记载:墨者有钜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也,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日:“墨者之法日:‘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去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革鲜卑族旧的风俗习惯,推行汉化政策,遭到了太子恂等人的反对。太子恂不好读书,只有15岁,洛阳的炎热他受不了,汉话也说不好,汉人的衣服他穿得很别扭,因此常思北归。迁都洛阳后的第三年,太子恂趁孝文帝出游嵩山之机,私自召集牧马,准备把不愿迁都的人,带回平城去。中庶子高道悦苦苦劝阻,恂不仅不听,反将高道悦杀死。尚书陆琇得悉,快马飞告孝文帝。孝文帝返回洛阳,严加斥责,并杖恂100大板,拘于城西别馆。孝文帝又召集大臣,公布了太子的罪行后,将他废为庶人,送往河间(今河南孟县西)看管,只给他一些粗茶淡饭以维持生命。元恂心中怀恨,常想伺机逃跑,孝文帝知道后,将其赐死。

孝文帝大义灭亲,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以扫除其实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的障碍,其目的在于使自己的统治长治久安。

大义灭亲,不仅是政治家必须具备的政治品德,也是一种高明的统御谋略。古往今来,许多胸怀宽广、雄韬大略的政治家无不善于利用这一谋略,大做文章,达到某种政治目的。作为领导者,在自己的亲属触犯法律时,能够不询私情,铁面无私,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才能发挥领导的表率作用,树立领导者的形象和威信,才能上行下效,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荀子·儒效》云:“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中,若别白黑。”亦作“以一驭万”。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君主能够兼用法、术、势,就可以一驳万,以静制动,无为而治。”

美国罗斯福在任总统期间,常常津津乐道对他决策最有影响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仅36岁的海军部长助理罗斯福奉命前往欧洲视察美军。首先访问了协约国军总司令部,一个16世纪的古城堡,掩映隐没于园林之中,古色古香,幽美安谧。大门口门岗只有一个士兵,一位少校引他进入古堡大厅。落地玻璃窗前的安乐椅上,坐着一个正在聚精会神看小说的白发苍苍的老头儿,少校轻声介绍说:“这是协约国军总司令斐迪南·福煦元帅。”一位赫赫有名的元帅,统帅400万大军,指挥大大小小上百个战场作战,情况瞬息万变,决策日理万机,可是总司令竟然如此安闲清静!罗斯福大为惊奇,急不可待地询问:“元帅,您这总司令部共有多少人?”福煦顺回答道:“两个上校,3个少校,10个士兵。”正当罗斯福大惑不解时,福煦说:“我的统帅部只考虑重大战略决策,不需要冗杂人员。作为统帅,最重要的是摆脱琐碎小事干扰。我最关心的只有两个事:一是3公里以上地区的得失;一是各兵团后备兵力的变化。”此例可谓为“以一持万”,抓住关键而统御全局的典范。只有做到了“战略集权,战术分权”,“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宏观控制,微观搞活”,“以静制动,无为而治。”才能达到“以一持万,万事亨通”的境界。

“以一持万”的谋略,是军事、政治、经济、科研、文化、教育、外交等各行各业的最高决策者最重要的谋略之一。

现代决策者,不能摆脱文山会海,不能跳出事务性工作圈子,不能改变别人瓜分自己时间的被动状态,不能超脱现实进行宏观战略思考,就难以正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历史上著名的政治谋略家深谙此道。宋太宗的宰相吕端是古代英明决策者。小事糊涂,大事清楚,“天下大事不动声色而完于顷刻之间”,深通以一持万谋略的奥妙。《矛盾论》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发展的谋略。发展即质变,即创新。企业发展战略不是对企业怎样干的谋略,而是对企业怎样变的谋略。谋略是大计谋,是对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

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发展的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计谋。计谋不是主观想象,不是常规思路,不是知识堆砌,不是经验搬家,而是对问题科学、实际、新颖、独特、简单的解决办法。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科学、实际、新颖、独特、简单的解决办法。

企业发展战略是一个战略体系。在企业发展战略体系中,每一项战略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必定有这样一项战略,它对企业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指导作用,对其它战略具有特别重大的带动作用。可以把具有这种作用的战略称为“企业发展核心战略”。企业发展核心战略是相对于企业发展一般战略而言的战略。如果说在企业发展战略体系中每一项战略都是重要的,那么企业发展核心战略就是最重要的战略。研究企业发展战略首先要研究好企业发展核心战略,善于用核心战略统帅其它战略,用其它战略保证核心战略。核心战略是纲,纲举目张。

研究企业发展核心战略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企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就是木桶理论中所说的最短的那块板。任何企业在任何时期也都存在一种主要矛盾。企业主要矛盾不仅是最大的整体性问题,而且是最大的长期性、基本性问题。主要矛盾能不能准确地抓住,能不能有效地解决,对企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解决了这个主要矛盾,那么其它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如果这个主要矛盾得不到解决,那么其它问题就难以解决,即使解决了也没有很大意义。例如:如果一个企业的主要矛盾是经营方向不准,那么即使再折腾也赚不了多少钱;如果一个企业的主要矛盾是营销工作不力,那么即使产品再好也卖不去多少;如果一个企业的主要矛盾是体制不顺,那么就更可想而知了。总之,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应该首先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并针对主要矛盾提出科学、实际、新颖、独特、简单的解决办法,而这套解决办法就是企业发展核心战略。

研究企业发展核心战略还要善于抓主要扬长点。许多企业往往面临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虽然存在主要矛盾,但主要矛盾并不突出。木桶中虽然有一块木板比较短,但并不是特别短,比如只短一厘米。短一厘米虽然也是木桶的主要矛盾,但毕竟问题不大,以至于照样挑水。如果企业的主要矛盾不突出,那么即使解决了也不会使企业发生很大变化。二是虽然存在突出的主要矛盾,但是这种突出的主要矛盾在一定时期很难解决。例如:有些体制问题在一定时期是很难解决的,有些技术问题在一定时期也很难解决。如果非要解决很难解决的主要矛盾,那么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了,结果是不会令人满意的。要是面临上述两种情况之一,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就不一定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了,而应该集中精力抓主要扬长点。要灵活使用扬长补短与扬长避短这两大策略。对企业之短应该宜补则补,宜避则避。无论对那个短是补还是避,对那个长总是要扬的。扬长就是要发挥和再造优势,而发挥和再造优势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任何企业在任何时期都会有若干优势需要发挥和再造。发挥和再造优势也要突出重点,要善于用主要扬长点带动企业的各项发展工作。抓主要扬长点要灵活机动。那个主要扬长点究竟是在经营方向方面,是在技术开发方面,是在市场营销方面,还是在其它方面,都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一定要把需要与可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准确选定。如果抓住了主要扬长点并相应提出了科学、实际、新颖、独特、简单的解决办法,那么这套解决办法同样是企业发展核心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