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尉缭子兵书
4894900000011

第11章 攻权(1)

【原文】

兵以静胜,国以专胜。力分者弱,心疑者背。夫力弱,故进退不豪,纵敌不擒,将吏士卒,动静一身。心既疑背,则计决而不动,动决而不禁,异口虚言,将无修容,卒无常试,发攻必衄。是谓疾陵之兵,无足与斗。

将帅者心也,群下者支节也。其心动以诚,则支节必力;其心动以疑,则支节必背。夫将不心制,卒不节动,虽胜,幸胜也,非攻权也。

夫民无两畏也。畏我侮敌,畏敌侮我。见侮者败,立威者胜。凡将能其道者,吏畏其将也;吏畏其将者,民畏其吏也;民畏其吏者,敌畏其民也。是故知胜败之道者,必先知畏侮之权。夫不爱说其心者,不我用也;不严畏其心者,不我举也。爱在下顺,威在上立。爱故不二,威故不犯。故善将者爱与威而已。

战不必胜,不可以言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不然,虽刑赏不足信也。信在期前,事在未兆,故众已聚不虚散,兵出不徒归,求敌若求亡子,击敌若救溺人。分险者无胜心,挑战者无全气,斗战者无胜兵。

凡挟义而战者,贵从我起,争私结怨,应不得已。怨结虽起,待之贵后。故争必当待之,息必当备之。

兵有胜于朝廷,有胜于原野,有胜于市井。斗则得,服则失,幸以不败,此不意彼惊惧而曲胜之也。曲胜言非全也,非全胜者无权名。故明主战攻之日,合鼓合角,节以兵刃,不求胜而胜也。

兵有去备彻威而胜者,以其有法故也。有器用之早定也,其应敌也周,其总率也极。故五人而伍,十人而什,百人而卒,千人而率,万人而将,已周已极,其朝死则朝代,暮死则暮代,权敌审将而后举兵。

故凡集兵,千里者旬日,百里者一日,必集敌境。卒聚将至,深入其地,错绝其道,栖其大城大邑,使之登城逼危。男女数重,各逼地形而攻要塞。据一城邑而数道绝,从而攻之。敌将帅不能信,吏卒不能和,刑有所不从者,则我败之矣。敌救未至,而一城已降。

津梁未发,要塞未修,城险未设,渠答未张,则虽有城无守矣。远堡未入,戍客未归,则虽有人无人矣。六畜未聚,五谷未收,财用未敛,则虽有资无资矣。夫城邑空虚而资尽者,我因其空虚而攻之,法曰:“独出独入,敌不接刃而致之。”此之谓也。

【注释】

权:权谋,策略。攻权:指进攻的策略,与下篇《守权》相对。

兵以静胜,国以专胜:此句简本作:“【】固,以榑胜。”疑宋本有误,以作“兵以静固,以专胜”较长,本书《战威篇》亦有“静能守其所固”语。(采华陆综说)

修容:指将领的威严风度。

试:比试,指训练和演习。

衄:挫败,战败。

疾:通嫉。陵:欺侮。疾陵:指轻慢官长不守纪律。

与:参与。

诚:诚信,专一。

说:同悦。

市井:指城市。

此句“得服则”三字原脱,从鄂局本补。

“之”字原脱,从鄂局本补。

“角”字原脱,从鄂局本补。

率:同帅。

“周”字原作“用”,从鄂局本改。

发:同伐,折毁。

渠答:一种御敌工具,即铁蒺藜。

独出独入:指乘虚奇袭,敌人不觉,如入无人之境。

致:获得,夺得。

【译文】

用兵靠镇定待敌取胜,靠将领集中权力取胜。兵力分散攻势就软弱,心中犹疑行动就难配合。兵力弱则进攻退守都失去威风,就会让敌人跑掉而不能将它打垮。将领和士兵动作配合要和人体一样运动协调。如果将领犹豫部署失当,那么计划定了也不会行动,行动起来也约束不住,意见分歧空话无实,将领没有威严,士兵缺乏训练,发动进攻必然失败。这就是所说的将弱兵骄的军队,是经不起战斗考验的。

将领就像意志,部下就像四肢和关节。人的意志专诚,则肢节动作必然有力;意志如果犹豫,则肢节动作一定配合不好。如果将领不能像意志那样有效指挥,士兵就不能像肢节那样行动有力,尽管打了胜仗,也是侥幸取胜,并不符合进攻的权谋。

士兵没有对敌我两方面都畏惧的,畏惧自己的将领就会藐视敌人,畏惧敌人就会轻慢自己的将领。被轻侮的就会失败,树立威风的就会胜利。凡是将领指挥有方,军吏就畏惧自己的将领;军吏畏惧将领,士兵就畏惧军吏;士兵畏惧军吏,敌人就畏惧这样的士兵。所以懂得胜败道理的人,必须首先知道畏惧和轻蔑二者的利害关系。士兵不爱戴将领,就会不听命令;不敬畏将领,就会懒得办事。爱悦表现在下级顺从,威严在于将领从上面树立。士兵爱悦将领,就不会产生二心;将领有了威严,士兵就不会违抗命令。所以善于带领军队的人就在于处理好士兵拥戴和将领具有威严二者的关系而已。

打仗没有必胜的把握,不可轻易提出打仗。进攻没有必克的把握,不可轻易提出进攻。否则,虽用严刑重赏也不足以使部下信服。信用要在战前树立,准备事项要预先做好。所以,士兵已经集中起来了,就不能无缘无故地遣散;军队已经出动了,就不能一无所获地返回。搜索敌人就像寻找丢失的孩子一样心切,进攻敌人就像抢救溺水的人一样果敢。部队分兵守险就不会有战斗的决心,将领轻率挑战就不会保全高昂的士气,鲁莽作战没有谋略的军队就不能取胜。

凡是依仗正义作战的军队,贵在主动出击。因争夺私利结下怨仇作战,应在不得已才作出反应的行动。结下了怨仇,也要注意后发制人。所以作战一定要选择时机,战争平息之后一定要作好防备。

用兵打仗,有的靠朝廷决策取胜,有的靠野战取胜,有的靠攻城取胜。经过战斗取得了胜利,敌人降服而我方却损失严重,虽然侥幸没有失败,这是由于没有料到敌人惊慌恐惧而勉强取胜的。勉强取胜就不算是全胜,非完全的胜利就没有权谋的名声。所以英明的统帅在决定进攻之日,整齐号令,严明战斗纪律,不图侥幸取胜而必然胜利。

用兵有表面上解除戒备而取得胜利的,这是因为有策略办法保证的缘故。有早就准备好的武器装备,应付敌人的办法考虑得周密,统帅也极高明。所以,五人设一伍长,十人设一什长,百人设一卒长,千人设一帅,万人设一将,组织的严密达到了极点。军吏中早晨死亡者早晨就有人替代他,晚上死亡者晚上就有人替代他。掌握好敌情选好将领然后才出兵。

凡是集结军队,千里路程十天赶到,百里路程一天赶到,必须集结到敌方边境。士兵集中、将领到位后,就深入敌人的纵深地带,切断敌人的交通要道,挺进到敌方大城大邑之下驻扎,指挥部队登城突击。士兵们重重包围,分别逼近险要地形而进攻敌人的要塞。控制一个城市而断绝敌人的多条通路,从而猛攻。敌人将帅丧失威信,官兵不和睦,虽然施用刑罚也无法使人服从,那么我们就能打败敌人了。敌人援兵未到,而一城已经投降了。

渡口桥梁没有拆毁,险要地点的堡垒没有修建,城防没有构筑,障碍物没有设置,那么即使有城也无法把守。远处的堡垒没有驻守使用,守边的部队还未回城防守,那么即使有人也跟没有人一样。六畜没有集中起来,五谷没有收获,财物没有积聚,那么即使有资财也等于无资财。敌人城邑空虚而资财用尽的,我军要趁其空虚而进攻它。兵法说:“如入无人之境,敌人还来不及交锋就把它解决掉。”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心得】

本篇主要论述如何处理好士兵拥戴和将领具有威严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为军中统帅要身先士卒,这样才能鼓舞军中士气。《纪效新书·卷首·纪效或间》:“所谓身先士卒者,非独临阵身先,件件苦处要当身先;所谓同滋味者,非独患难时同滋味,平处时亦要同滋味。”《三国演义》中写道,曹操次于曹彰,从小就善骑马射箭,臂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搏斗。曹操曾告诫他说,你不爱读书而光喜好骑马射箭,这只是匹夫之勇,不足贵。曹彰说,大丈夫应当学汉朝将军卫青、霍去病,征战沙漠,长驱数十万众,纵横天下。干吗要当学究呢?曹操曾经问他的孩子们都有什么志向,曹彰说他想当将军。曹操问他怎样能当将军,他回答说:“披坚执锐,临难不顾,身先士卒;赏必行,罚必信。”曹操大笑。后来,曹彰作战,果然能身先士卒,英勇异常。

《军谶》云:“良将之统军也,恕己而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战如风发,攻如河决。”《黄石公三略·上略》引用了这句话,并且说,这样的军队“其众可望而不可当,可下而不可胜。以身先人,故其兵为天下雄”。其中“以身先人”的意义,也就是“身先士卒”的意思。本书亦有:“战者必本乎率身以励众上,如心之使四肢也。”这里的“率身以励众士”也是要将帅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以此激励部下。这样的部队,将帅指挥起来就象自己的大脑指挥自己的四肢一样随心所欲了。他把这一点当作“本战之道”,即用兵打仗的根本道理。

公元576年,齐军围晋州(即平阳),楼堞都被打坏了,城墙只剩下7尺来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残酷,周守军梁士彦慷慨自若对部众说,“死在今日,吾为尔先”。部众见主将身先士卒,指挥有方,皆勇烈齐奋,呼声动地,无不以一当百。

公元917年,晋将李嗣源率军救援幽州,过了现在的北京房山县酉北,沿山间小河前进。李嗣源派部将李从珂率3千骑兵为先锋,到达山口时,遇契丹骑兵万余人堵住山口,李从珂将士失色,部队进退两难,在此危急时刻,李嗣源带领百余骑跑到队伍前头,奋勇前进,反复三次攻入敌阵,斩契丹酋长一人。晋军跟随,一齐进攻,迫敌后退,晋军出得山口。

古代将帅治军,都很重视“身先士卒”。我们现在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的行动是无声的命令”,也是这个道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将帅身先士卒,实在是一支军队杀敌制胜的法宝。